8→370!揭秘南昌“成长史”!
城市的边界是城市成长的年轮。
如果把南昌各个时期的地图放在一起,
可以发现,
从解放前偏居一隅的滨江老城,
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长带形状,
直至今天的一江两岸,
一圈一圈的边界
正是南昌每次扩张后留下的印迹。
从最初的8平方公里起步,到如今的建成区已超过370平方公里,如果说原来的南昌城是一个婴儿的话,现如今的南昌城,已经成长为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壮年。
1949年5月,南昌市刚刚解放时,城区面积8平方公里,比宋代鼎盛时期的城区缩小了一半,公共设施也十分落后。当时流行着这样的民谣:“风刮黄尘迷无路,雨打积水须行舟。”南昌城旧面貌可见一斑。
新中国成立后,新南昌建设拉开序幕,城市框架渐渐扩大。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南昌城区面积已经比1949年增长了近7倍。
然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南昌城市发展隐忧初现:由于城市主要依托旧城向赣江以南发展,南昌8平方公里的旧城内居住了40万人口,成为当时中国最拥挤的城市之一,城市现代化进程受阻。
1995年,“一江两岸”首次出现在南昌人的视野中。经过多次审议商定,南昌最后决定“跨江西拓”——红谷滩从一片滩涂之中拔地而起。顷刻间,原本被视作“障碍”的赣江成了发展的“本钱”。
1998年特大洪水之后,南昌市借昌北大堤被列入江西省鄱阳湖防洪治理工程的良机,启动了“一江两岸”道路防洪系列工程,并确定采用抽沙造地的方法,将4400亩低洼地改造成红谷滩中心起步区。
(昔日的红角洲 资料图)
红谷滩的建设发展
真正掀开了南昌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当时,12条抽沙船昼夜不停地从赣江抽沙造地,花一年多时间,终于在原来的滩涂地上造出一片7平方公里的地块。
红谷滩的建设速度见证了南昌城市发展的迫切——2000年7月11日,红谷滩中心区开发建设正式破土动工;2000年11月8日,行政中心、会展中心、接待中心六栋建筑全面封顶;2001年12月28日,南昌市行政中心全部搬迁至红谷滩,南昌市正式开启“一江两岸”时代。
2001年之前,南昌城的“心脏”一直位于老城区。此次南昌行政中心搬迁,从提出构想到形成决议,直至最后实施,经过了省内外专家反复论证,最后提交南昌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全体会议讨论通过。
进入新世纪的红谷滩发展迅速,在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的前提下,城区基本框架在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内迅速拉开。与此同时,医疗、教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步跟进。如今,从无处买菜到商超遍地,从零星灯火到万家通明,从一片滩涂到高楼林立、商圈遍地,红谷滩实现了华丽蜕变。
2016年,随着江西省行政中心搬迁至红谷滩九龙湖,红谷滩也成长为南昌市乃至江西省的政治、经济和金融中心。如今,落户全省金融商务区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有近千家,江西省80%以上的省级金融机构集聚在金融商务区内,集聚度位居全国前列。
南昌城市在发展,
除了跨江向西,其他方向也在不断长大。
在红谷滩成长的同时,南昌瑶湖片区也渐渐拉开,朝阳片区也飞速崛起,航空新城拔地而起,高铁新城、空港新城、现代职教城、陆港新城、九望新城建设如火如荼……南昌城区面积迅速扩大,由原来的长条形状,长成了一个“大胖子”。
城市“长胖”,城市框架快速跟进拉开,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地铁3号线全线贯通,4号线全面推进建设,南昌地铁从“换乘时代”迈入“线网时代”。
昌南大道快速路改造工程、九洲高架快速路东延工程、瑶湖隧道工程等一系列城市建设项目顺利推进,为南昌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艾溪湖湿地公园
随着南昌城市飞速发展,
辐射力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打造大南昌都市圈正式按下“启动键”。
江西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以南昌为核心,以赣江新区为引擎,以九江、抚州为支撑,以一小时交通时空距离为半径,联动丰樟高、鄱余万等周边县市,打造融合一体发展的大南昌都市圈——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引领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全国内陆双向高水平开放试验区、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就像一棵幼苗,
百年之间,长成参天大树。
犹如一汪溪水,
辗转之间,已经汇成江河。
今天的南昌已经脱胎换骨,
成为大都市圈的核心;
而随着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蓝图的展开,
南昌的新故事还将续写下去……
|来源:全媒体记者 刘磊/文 马悦、杨紫韬/图
|审校:邓桃英|核发:吴菡芹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