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人生,不止这三五年”|微信群讲座经典实录:斯坦福大学专场

2016-06-01 棕榈大道本科申请


大家好,我是石晔,是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先做下自我介绍吧,我是2013年从斯坦福毕业,是数学和物理的双学位,毕业之后回国创业,到现在做了几个不太成功也不太失败的项目吧,我跟别人不太一样的经历,可能就是我高中毕业之后GAP了三年左右。同时我也想给大家分享一下,像Stanford这样的学校在录取时它更看重的是学生怎样的能力,这是我主要想说的,除此之外,我还会对如何准备申请提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1. 初高中经历


那么我先抛砖引玉一下吧,来讲一讲我的初高中的经历。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是2005年,我高中毕业的比较早,我15岁就毕业了,在那个时候出国的人不多,我当时也没有想出国,所以我所有经历都没有为出国去准备。能提上的活动,大概就是高中的时候是学生会的副主席,初中的时候办过自然科学的兴趣小组,这就是我所有初高中的经历了。


不过我当时在当学生会的副主席的时候,我做了一些跟其他学生会主席副主席不太一样的事情,因为我谋求的是学生会的独立。在当时,我觉得现在可能也是,大多数学生会都是学校的附属品,就是学校会引导学生会做事情然后学生会直接向学校汇报。我当时的想法是我希望学生会能变成高中生们自己的学生会,然后也因此跟校领导发生了很多冲突。这些冲突最后也被我写到了申请的文书里了,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那么,其实我觉得在初高中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说你去写文书或者为了文书去凑这些材料。因为据我了解,因为我现在也在教育行业做事情,据我了解,90%的中国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开始为了申请做一些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事情,比如说参加学生会,比如说模拟联合国,比如说各种各样的其他的东西。


但是我恰恰认为,做这些事情有一个前提,前提是我真的喜欢去做,或者我对做这件事情真的有热情。只有你对它有热情,才会真正的投入,只有真正去投入做过的一个项目,你在写文书的时候,如果不功利点说,你本身的气质才会在申请的时候被招生官所感受到,这个东西不是玄学,不是说凭我的感觉,而确确实实存在这样的东西在里面。比如说,你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你偏偏要去参加模联,或者说你偏偏要去参加学校的辩论队,学生会,这些东西写在简历上,招生官每年要看无数份材料,把这样的材料放他面前他一看就能很明显的发现你做的事情和你的气质不符,像这种学生,我不知道别的学校,我们学校是直接扔到垃圾桶里的,因为他认为你做过的事情有造假的嫌疑在里面。


所以我鼓励的是在初高中各位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以这种兴趣为基础,然后围绕着这个兴趣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说,我见过有的同学非常爱读书,那有家长就会问,读书到底有什么兴趣所在呢?就是读书这种兴趣怎么变成申请的有力材料呢?其实很简单,他会去办一个读书的公众号,他会去做所有的全北京的独立书店的评论,我记得前两天他还刚出了一本书,这是一个人大附中的学生。当然你可能会说,爱读书,然后把全北京的书店做了一下独立的评论,这个东西有什么值得夸赞的吗?但其实,包括美国人,其实我们自己也清楚,高三这个年纪是做不出什么改变世界的事情的,就算做了,也是依靠家长的资源,有什么可夸耀的呢?但值得夸耀的是什么:第一,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第二,愿意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方向,不管这个兴趣爱好人生方向有多渺小,他愿意全身心的,百分百的投入到这个兴趣爱好和人生方向之中,并且为之努力。就比如说书店这个事情,他就是爱读书,这只是一个很小的爱好,可是他愿意为了这个爱读书去做那些大多数爱读书的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我觉得这个,是美国招生官的痛点。所以,除非你真的喜欢,就是我真的觉得我要为世界政治世界和平出一份力,那你可以去模联。但是更多的人可能是I don’t care的心态,我不管我不想知道世界政治怎么回事儿我也不想改变世界,那么你就去做一些你喜欢做的事情,这个相对来说更重要。


2. 家长在申请中的作用


除此之外,就是要说一下家长需要做什么。我觉得中国的家长在孩子留学申请方面,做的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太多。从选择sat班,act班,选校,甚至包括选专业开始,家长就都帮孩子做好了。我个人认为,这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我认为,家长的决策自从孩子上高中开始,就应该是一种辅助的作用。什么事情都应该由孩子自己来决定,如果孩子不具备决定能力,那么家长要通过选校报名这些事情去训练孩子自我决定的能力。我遇到过很多很多这样的悲剧,比如说有个学生特别特别喜欢语言学linguistics,但家长就说linguistics你毕业之后能找什么工作呀?然后就逼着这个孩子说你不能学linguistics你要学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因为computer science能找到好工作,但其实这种逻辑是一种伪逻辑。


很多家长他们生长的环境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东方的教育环境,但是,他们却要把孩子送到美国去。美国不仅仅意味着先进的教育,他更意味着另一种教育思想。那么,势必会发生这种教育思想的碰撞。前几天我看到一个伯克利的家长写的一篇文章,说,我的孩子毕业了,但我觉得他没有融入美国社会。 其实这篇文章说的非常典型,家长对于东西方教育思想的调和其实应该从高中就开始,那么西方的教育思想是什么?让孩子自由的去追寻自己想追求的想走的道路,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这样的土壤。比如说孩子喜欢学语言学,linguistics,语言学怎么就不好了呢?美国人的观点是,任何一个东西,如果我想成为一个领域的大师,天赋不是最重要的,所以什么是最重要的呢?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兴趣,就算你再有天赋,也撑不到最后。


所以我想问的问题就是,家长们,你们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学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每天学习都是在痛苦中,最后去做一个自己也不太愿意去做的工作,在这种苦恼中度过一生呢?还是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从中收获快乐,虽然可能没有那么多钱,但是可以快快乐乐过一生?如果我是家长的话,我觉得我应该会选择后者。所以,回到我们的主题,家长能做的事情,就是尽量的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学校,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各种各样的东西,培养他们自主的能力,发现他们自己的兴趣,找到他们的人生方向,我觉得这是家长应该做的事情。


3. GAP三年我都经历了什么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我gap的这三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高中毕业了,十八岁才按正常的年龄来上的学,这中间有三年的时间我都没有在上学,这段经历在很多人看来是比较与众不同的。所以我想重点讲一下,第一,我为什么要gap,第二,我为什么去做了gap时的那些事情。


第一为什么要gap?其实说实话,没有那么光彩。15岁的时候我是参加高考的,高考第一次我落榜了,差了一分没考上,然后我第二年就复读了一年,复读的那一年又因为种种原因又差了一些分没有考上,同时家里还想让我接着复读。但是我不想再读书了。不是说我以后再也不读了,我就是觉得我读书了这么多年,之前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读书,但是我对这个社会的了解存在很多欠缺,这真的是我当时的原话。当时我妈问我说,“行吧,你如果不读书的话,你准备干什么?”我说我想教书,因为我从小就对教育这方面非常非常感兴趣,我特别喜欢当老师,好为人师嘛。后来家里也帮我找教书的机会。直到这时候我还是一点都没有想去国外读书,后来找到了我舅妈,因为以我当时的身份,我才17岁,我连大学的文凭都没有,我不可能去一个正规的高中和初中去教书。恰好她们Stanford的华人基金会在中国赞助了三个农村的学校,所以她就说你可以去这些农村,我们赞助的这些学校,你可以挑一所去教半年到一年。我说那我要去老师最少的地方,哪最缺老师我就去哪。然后我舅妈指了个学校说那学校是艾滋病村,在河南登封的一个地方,河南当时血液经济,大家都卖血,卖血就会传染艾滋病。我当时就是很个人英雄主义,我就要去最危险的地方。所以我就去了。


教书这件事情给了我特别大的震撼我想听讲座的在座的家长和同学们可能从小,我不知道家长们是不是这样但至少同学们从小都是养尊处优,在大城市长大的。他们,包括我们自己,很少很少有机会,去见证到底那些穷人,农村的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我们的视野仅仅局限在城市,我们从来没有去关注过这些穷苦人的生活,到那之后,我觉得最大的震撼是,原来世界上大多数的人,是这样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我一直以为老师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我觉得所有老师每天想的事情都是如何把学生教好,比如说这个学生犯错误了怎么教育他能让他改邪归正。我觉得老师应该想的,甚至课间老师讨论的应该都是这种事情,然而我到了那个学校之后发现大多数人讨论的都是工资,为什么还不给我发工资?再不给我发工资我就不好好教学生了。上课的时候也是极尽敷衍之能事,学生们也完全不知道什么叫梦想。我问学生们你们为什么要学物理?他们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物理,学完物理之后,我就拿个毕业证,然后我就去打工就好了,这就是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物质上的匮乏我就不用讲了,他们真的过的很艰苦。但是比起物质上的匮乏,更让我伤心的,是这些学生,这些老师,甚至包括校长,他们精神上的缺失。


所以当时我就想,除了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以外,我要做些什么事情。我当时想了很多,为什么我出生就出生在一个大城市,而他们就出生在这么穷苦的地方。 他们做错了什么,我又做对了什么。其实什么都没有,只是巴菲特所谓的卵巢彩票——这是运气。那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我人生的意义,怎么样让我这辈子过的有意义,我觉得应该是尽可能的去平衡这个世界的资源。我不用花那么多钱,我就能过得很好,那么他们却需要更多的钱去过的很好。所以这种平衡资源就成为了我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的人生信条。


当时也没有想过要拿这段经历做出国的跳板,只是家里人觉得国外环境可能更适合我,我也不排斥,就开始着手准备出国了。这里我想说的,是我觉得为什么斯坦福会要我。其实斯坦福要我的原因我前面有说,我个人的猜测是他看到我身上有一种其他中国学生所没有的那种愿意为了自己喜爱的事情而奋斗,把自己喜爱的事情真正的去落实的这样一种精神吧。很多人会说喜欢教书,会说怎么怎么样,在essay里也会说我很在乎穷人,包括很多这些人会去做志愿者,但是他们做志愿者,做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然后发表一些伤春悲秋的感想。


但是我,第一,我喜欢教书,可我不具备教书的条件,我克服了很多困难我才最终去教书的。第一,我愿意为了教书而努力;第二当我真正去的时候,我教书的时候条件很艰苦,我没有因为艰苦而退缩,我反倒觉得越艰苦我越要坚持下去,也算是一种好胜心吧。我在那里教了一个学期吧,这么长时间的一个志愿活动,可能也是学校所没有见过的。这两点我可能说服了学校,第一我是一个很有目标的人,第二我愿意为了目标去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我一个又一个战胜了这些困难,并且从这些困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这个套路是美国人可能最喜欢的一种套路。


4. 我在斯坦福的经历


然后我讲讲学校的经历,其实这个经历也是我上课经常和学生讲的,一个印度人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印证了我前面讲的主题,令我非常感动。上大二的时候,有一个游戏开始在学校流行,叫英雄联盟。当时这个游戏刚刚出来,有一个印度人特别特别沉迷在这个游戏里面,天天玩。我们学校从大三开始每一个学生必须申请一个independent study,就是在教授指导下做个人研究项目。这个研究项目要向教授申请,要交申请信,GPA,和申请大学一样,教授会选择性的录取。因为当时这个印度学生一直在玩英雄联盟,考试考得特别糟糕,差点被学校劝退。因为我们学校每年刷掉后百分之二十。他差一点被学校劝退。这种学生申请任何一个项目都是不会被通过的,他只会被分到一个大项目,叫undergraduate army,本科生军队这种大项目,大概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当时基本上已经板上钉钉会去这个项目了,但是他没有。到大三马上申请的时候,他突然悔过。


他特别喜欢天文学,天体物理,他特别想进我们系主任亲自领的一个队伍,dark matter,暗物质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只要两个人,是很优秀的项目,系主任看了他的GPA就说,你 not qualified,不适合参加我们这个项目,去别的地方碰碰运气吧。然后这个印度人就特别伤心,就说啊我真的真的特喜欢天体物理,我因为游戏把我正经的事情荒废了,但你相信这只是我一时犯的错误,如果你让我参加这个项目,我一定一定会好好做这个项目的。


但是系主任说对不起就是不行,我不相信你。他虽然没有明说,但是那个意思就是说,你当时会因为游戏而放弃学习,那我怎么知道你不会因为游戏而放弃我们的项目呢。然后那个印度人说Ok,从此之后他开始每天除了上课就坐在系主任的办公室门口,把所有习题摊成一个半圆形摊在自己的面前。我去系主任那里碰到他两次,趴在那里做各种各样的习题。系主任来了系主任走了,他也不会骚扰系主任,系主任来了他就说good moring,系主任走了他就说good evening。系主任曾经说过要找保安把他赶出去,他说没关系你叫保安我就坐在你的窗户下面,那个系主任在一层。然后系主任就让他在那里坐着,他在那里坐了半个月,每天都在那儿,早起晚归的。后来系主任终于撑不住了问他到底想要干什么。他说我是真的真的很喜欢这个项目,你让我加入吧,加入之后我保证保证会用我最大的热情。系主任说行,既然你这么有热情,那你就进来吧,但我有前提条件,只要我发现你这学年的成绩有一个不是A,我就把你开掉,把你开掉的后果就是任何一个项目都不会再要你了,因为你已经加入了我的项目,或者我对你有任何不满意我就把你开掉,这样你还愿意吗?那个印度人特高兴说我愿意。


从此之后,那个印度人真的每天最早到实验室最晚回家,每天除了上课就在实验室呆着,连作业都在实验室做。过了一个学期,他不光门门功课都是A,实验做得也非常出色,后来研究生去了伯克利。很多人都认为,学习能力越好,能力越强,美国人越喜欢,越是别人看中的点。但这件事说明,其实,相比能力,美国人,至少从我们学校看,看中的是热情,是坚定。这是我在我们学校遇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想分享的事情。


下面我要说的是东海岸和西海岸的不同,其中包括选校的一些事情。那么如何选校呢?很多人都问过我怎么选校,啊这个学校排前五十,这个排前三十,这个专业排多少。但是从我个人看,排名是最不重要的东西。首先呢,我个人的体会是,美国前二百的大学教学质量没有太大的差别。所谓的排名只是这学校有多少有名的教授,但是需要提醒大家,有名的教授不代表会讲课。我上过我们学校诺贝尔获奖教授的课,很令人发指,讲什么是力这句话讲了十分钟,一直在讲这句话。


所以说排名高的学校未必意味着教学质量好,他可能有更丰富的资源,但我一直认为资源是一个伪命题。如果你比较social,社交能力强,你在什么大学,或者说前一百的大学,资源都是很丰富的。专业排名更不靠谱,因为专业排名只是研究生的排名,本科生其实专业什么的并没有那么重要。


我觉得选校更重要的是这个学校的气质和你符不符合。我有一个学生特别想学工程结果去了一个LAC。LAC是文理学院,基本没有工科,工科需要和其他大学合办,所以他去了那之后基本是废了,只能学物理,然后研究生再转工科。还有很多的人去的学校和自己的气质特别不相符。


我举一个泛泛的例子吧,比如西海岸的学校和东海岸的学校其实气质完全不一样。我个人的偏见是,东海岸的学校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者说现实主义者,而西海岸是大多是理想主义者,比如Berkeley啊,Stanford啊这样的学校,都是一群想要改变世界的人,而东海岸的侧重是:要让自己好。东海岸的学生老和我们说,“你不要老提改变世界,你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世界”,西海岸的人说我不想和你们这种俗人一般见识,我们就是要改变世界,我们有能力我们当然要改变世界,你们没能力所以当然只能改变自己。我女朋友和我说她在东海岸的时候,会有大公司来学校做校招,去招大学生做实习,然后进这些公司。这种东西在东海岸据说人声鼎沸,但是在西海岸却很少人参与,至少在我们学校,大家以参加这种活动为耻,大家会觉得我为什么要给你们打工,我凭什么要去取悦你们,我不想取悦这些公司的人,这些公司的人得是你们来求着我,来去找我给你们做事,我才会去那样。


所以说大概是这样不同的气质。如果您的孩子或者同学,如果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却去了东海岸的学校,会很痛苦,这种痛苦是这种气质上的不符合,和教学水平不一样。你会觉得你是要改变世界的人,但是你周围你所有的同学会说我要去大公司,要去投行,要去高盛;或者说如果你想去投行去高盛却来了西海岸,会发现所有人都鄙视你,都不理解你。


当然这是比较宽泛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气质,有些学校是party school,有些学校是那种清教徒的学校。那么我觉得选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恰恰是气质,而不是排名。我觉得这是中国学生和家长申请的时候一个最大误区。只有气质相符的学校才会让你大学四年过得舒服,只有舒服才能好好学习,否则你过得很不舒服,所有人都不理解你,老师教的再好,学校资源再多,你没有心情去利用,去好好学习,那也无济于事。


5. 如何理解和发掘热情


最后一个就是如何理解和发掘热情的问题。我觉得其实关于热情我已经讲了很多了,大家可以体会到我整个谈话都是围绕热情构建的。最后如何理解热情已经说过了,那么如何发掘热情,我觉得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功利化。不要去想这个热情能带给你什么,而要去做能让自己获得乐趣的事情。


我觉得真正的热情是不需要发掘的,他就在那儿。比如我举一个谈恋爱的例子,找一个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你需要去发掘对他的爱吗?不需要,因为如果你需要发掘对她的爱,那他就不是你爱的人。真正让你感到热情的东西应该是你做的时候会感到很快乐很愉悦。我有学生问我,那我玩电脑游戏的时候觉得很愉悦,别的事情我没有觉得有什么可愉悦的地方。我说那玩儿电脑游戏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编电脑游戏的人让你不满,玩着玩着觉得这块儿太不好了,如果我来编我肯定会这么这么编。学生说对啊对啊,我说那这样说的话你不想自己去做一个完美的游戏给别人玩吗?学生想了想说,好像挺有意思的。这个学生后来去学了电脑。


还是那句话,热情和乐趣是靠自己感觉出来的,没有发掘这样的过程,也没有人告诉你热情是什么。如果你没有发觉对任何东西有热情,我建议是多尝试,多做不一样的事。不要说:我觉得什么都没有热情,我就去学经济算了,我就去学金融算了,反正我也没有什么喜欢的,我就学个养家糊口的。我觉得这个是特别特别大的误区,特别大的谬误,这有点像反正我也没有喜欢的人我就随便找个人结婚算了。我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最负责任的做法是,我不那么着急给自己定义任何框架,我不断去学各种各样的东西,我去尝试历史、去尝试文学、尝试艺术、尝试物理、尝试数学、尝试哲学,直到找到那个我最有热情的东西,并且为它不断奋斗下去。我觉得这种气质是不管在申请中,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还是在人生中的剩余时间里,我觉得都是最最重要的。


提问环节


问:除了实地去学校了解,还有别的什么方式去了解某个学校是否和自己气质符合?

答:是这样的,美国有一个百度贴吧类似的网站,叫做reddit, 然后每个学校在那上面都有自己贴吧。包括facebook, instagram, 都有学校公众号,让孩子多加加这些公众号,让他在这上面了解了解学校的样子。如果学校气质特别突出,比如Berkeley, 网站上,百度百科,维基百科,都会有。还有一个就是看学校的校训。


问:嘉宾刚刚提到伯克利,能具体说一下你对伯克利的看法吗?

答:伯克利是我们学校的竞争校,我可能不是那么客观,但我尽量客观一点。我觉得这是一所在政治上很激进,在思想上很开放的学校。但是最近在中国学生大量涌入后,我觉得伯克利的这种气质被冲淡很多很多。


举个例子,当时有个伯克利的朋友要邀请我去伯克利玩儿,我跟这个学生在校园里转了一圈,我看到一个教学楼上有个旗子,校旗从窗户里伸出来。我说你们学校好奇怪啊,为什么旗子从教学楼里伸出来。他说这不是教学楼,这是校长办公室,刚刚被学生占领了,因为学生抗议学校留的作业太多。所以当时包括越战反战、性解放,所有美国比较激进的活动都是从伯克利开始的,他骨子里有这样一种气质。但是,它现在中国学生实在是太多太多,就导致这种气质被冲淡了。


问:斯坦福课程读下来困难吗?(听你说到曾在中国高考落榜)为什么现在很多高分考名校的学生读不下来?

答:我觉得学校课程一点儿也不困难,尤其对中国学生是一点不困难。 高分考名校读不下来这种情况我没见过,至少我在我们学校没有见过。但是别的学校我觉得,很可能是国内的时候一直被老师家长按着学习,没有自我管理能力。到了美国之后没有人管了,很可能被美国各种诱惑吸引,比如party啊,比如在寝室里打游戏啊,最后有可能挂科,这是很有可能的。关键在于学生有没有自我管理能力,因为美国这种教育方式基本属于放养。


问:听你说到你对教育有极大的兴趣,那为什么最后你选择了物理专业而不是教育专业?

答:这个问题是一个好问题。其实我非常非常感兴趣自然科学,我很小的时候就去办自然科学兴趣小组,在高中时候遇到了好的物理老师,确定了我对自然科学,基本上是物理的兴趣。我对物理方面和教育方面都很有热情。但是物理的热情很难释放,国内没土壤,我又不能去中科院,毕竟我只有高中文凭。物理又不像工程,可以自己发明做个小创造,做做专利什么的。物理不是,而且我喜欢的是理论物理,想在大学之前做事情,除了自学大学课程就没有了。这个东西写在PS里面又没有说服力,所以我选择展现自己对教育的热情,但其实我对两个都有热情。我刚进学校的时候想拿诺贝尔物理奖,然后用这个名声在中国办一所大学,因为我觉得中国的大学都太烂了。


问:男孩儿16岁高一,数学物理有优势,兴趣在历史,英语一班,目标去美国读本科,该怎样权衡?

答:数学物理有优势兴趣在历史,这个地方我觉得跟我很像吧。英文一般是很重要的问题。兴趣在历史需要发掘,他对历史的兴趣在于历史上的八卦啊,故事啊,还是对于历史的规律很感兴趣,这两个是不一样的。比如历史的规律,举个例子比如十七世纪,康乾盛世,中国人口暴增百分之五十,原因是什么,新大陆的发现把土豆引入中国——土豆是一种方便作物,导致了人口增加。我觉得我对历史兴趣是这方面的,如果他也是这方面的,把英语学好大学学历史是很好的。如果兴趣在于细节,什么皇室八卦啊,那么他肯定不适合学历史,这个还是要看孩子本身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要学历史的话,英语必须学好。在美国读历史要读大量的资料,写大量的essay。


问:斯坦福的心理专业很棒,历年的录取标准以什么为主?或者说需要有针对性的做好哪些准备?

答:我们学校本科录取不是按专业,大一进来不用选择专业,所以心理学本科的话,心理学的录取和其他学院是一样的。至于做好准备还是我刚才说的事情,要有针对性的发展和展现对心理学的热情。比如做些调查,比如抑郁症在整个高中生或者高中生家庭还挺普遍的吧,比如他做一些关于抑郁症的调查,或者他去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用这种能力帮助有这方面困扰呃学生。我觉得做一些这种方面的活动会很好。


-The End-


点击进入嘉宾的深入分享文章

《在斯坦福就读本科是种怎么样的体会》


| 经典微信群讲座实录推荐 |

(点击图片进入实录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