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是对人价值观的培养:史密斯学姐详解文理学院、大U、专业抉择 | 微信群讲座第85期实录

2016-11-27 棕榈大道 棕榈大道本科申请



导语:棕榈大道第85期微信群讲座邀请到来自史密斯学院的Sunny,本科三学位在读的她,将重点解析美国博雅教育中文理学院和选校的话题,以及就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大U)做全面的解析。学姐说:学校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希望用她小马过河的故事,帮助在申请路上迷茫的你。


—— 你好,我是Sunny ——


Sunny

史密斯学院数学、经济和心理三学位本科在读

我是Sunny,现于史密斯文理学院读大三,修读三个学位,心理、经济和数学。去年去瑞士交流了一个学期,这个学期正在哥伦比亚大学交换,明年会回到史密斯修大四。关于工作经验,我之前在贝恩——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实习。去年暑假,在美国一家投资银行实习。今年暑假,在布莱克——一家规模较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实习。希望毕业后从事投资或资产组合管理的工作。


—— 文理学院与综合大学的比较 ——


我在过去的三年里一直都接受着文理学院的教育,所以我非常爱博雅教育,非常热爱我的学校——我没有机会再重新经历一次,如果当时选择了大U那三年将是什么体验。即使我现在来到了哥大,我来这里的心态也和三年前刚到美国的心态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全部都是基于我的个人经验。


现在我们进入正题,聊一聊为什么要选择文理学院。在这之前,

我给大家简

单说一下,到底什么是文理学院。我听过概括文理学院的最好的一句话是:小而精的博雅教育。博雅教育,就是广撒网,但是集中于基础教育(Fundamental Disciplines)。博雅教育的涉猎面非常广,但是可能无法提供非常深入的专业技能(在某些领域来说)。但我觉得博雅教育不应该是你考虑综合大学还是文理学院的原因。因为美国普遍的(尤其是排名靠前100的大学),它的本科全部都是博雅教育。也就是说,基于本科学业多样性来看,哥大的本科和史密斯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哥大总共有55个专业,史密斯有52个。而且哥大的本科也是文理基础教育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只不过是在大学(University)构架下面的。

 

所以说在本科阶段,文理学院和大U的区别,是集中体现在“小”和“精”这两个点上

接下来我从学术和学生生活的两个角度来谈一下,“小”和“精”,对于文理学院是什么概念。

 

学术层面

在学术层面的“小”,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不可避免的就是文理学院的课堂比综合性大学小一点。综合大学虽然本科提供的依旧是文理教育的基础课程,但你同时也能到研究生部去体验一些更加专业性的课。比如在哥大,虽然本科生是不提供任何商学、金融的课程的,不过你依然可以到商学院去蹭一些课,或者到研究生课堂里面旁听一节课。

但是在文理学院的话,这个外部资源是比较少的。当然也有例外,有些文理学院会和

附近的大学合作,比如卫斯理(Wellesley)的学生就可以去麻省理工学院(MIT)、哈佛(Harvard)上课,不过就是校内的资源比较少罢了。

 

第二个特点就是课小,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一般在我们学校,每节课大约是10-20人,而综合大学动辄就好几百人。即使在一些入门的课程,在综合大学的话有时候都有八十多个人去听,但那个大讲堂只会有7个人去教。我们每周只上一次大讲座(Lecture),剩下的两堂是讨论课。每一个教授会带20个左右的学生,对讲座的内容进行更深刻的讨论。所以说,讨论的时间比上课的时间甚至都长——这是大U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课小就直接导致了每个人上课都有机会发言,老师对每个学生、每个人的性格都有更深的了解和关注;同时也更容易能交到朋友。因为每节课也就十几个人,大家都互相非常熟悉。举一个例子吧:之前在Smith上过一节数学课,这个老师在学期开始之前,都会邀请每个学生花15分钟去他的办公室跟他聊一聊——不聊数学,不聊关于课堂上的任何内容,而是去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这个放在综合大学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他们每个大课堂两三百人,教授即使给五分钟给每个学生都是难以做到的。

 

文理学院的话因为学生少,所以平摊在每个学生身上的资源和机会也就更多一些。就比如说,我们学校Smith大概有两千人,在文理学院里面已经算是大学校了。像哥大,本科部就有4000人,整个大学加起来就将近一万人。有些资源是全校共享的,比如Career Development Center(职业规划咨询中心),Smith和哥大都有这样的中心。但这个中心服务2000人,和服务10000个人,每个人平均得到的帮助是完全不一样的。还有就是研究课题。不可否认的是在综合大学你选择的题目就会更多,因为导师多,不同的教授有不同的研究重点,所以研究的面就很广。但同时你的竞争也会很多,因为你面对4000个人和你一起竞争这个机会。相比之下在史密斯,虽然你的选择性可能少一些,但因为一节课就只有十多个人,所以你可能大一大二就有拿到研究的机会。

 

生活方面

第二方面,文理学院学生生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还是一样的道理,Smith的人少,认识的人也相对少,但是整个学生团体就会更加紧密,人与人之间也更加亲密。比如我走在Smith的校园里,基本上迎面而来的每个人我都认识他是谁,记得起我们两个在什么时候见过面,什么场合交流过,最少也是面熟;相反在哥大,如果你们两个人不是同一个课堂,一个专业,那么你再次见到他的几率就很小了。(说一个题外话,如果你在哥大这种大学校的校园里遇到一个你心仪的女生或者

男生,那么你最好马上去要他的联系方式,因为错过了这一次有可能你再也见不到他了……)

 

关于团体的话,我更想聊一下校友的问题——是个概率的问题。什么意思呢?文理学院人少,同样,这些学生,毕业生们就更加关爱他们的母校和这个团体。综合大学人多,但据我感觉毕业生对于学校的感情投入就没有那么深,同样也不是那么有热情去帮助在校学生。

举个例子来说,我之前对于咨询(Consulting)比较感兴趣,但是我们学校比较偏文科,所以优秀校友里进入Consulting的人比较少。我动用了所有的资源和人脉,不过也只找到了六个做consulting的校友。然后我给这六个人发邮件,寻求他们的帮助——结果每个人都给我回复了,并且我现在和这六个人都保持着联系,因为每个人都在我找工作的过程中给了我不可或缺的帮助。有一个Smith校友,他平时非常非常忙碌,但是他居然在周末抽出了六个小时的时间,帮助我排练面试,而且完全是免费的、自愿的帮助。但是在综合大学,比如哥大,它可能有四五百个校友在咨询行业工作,同样这些人每天可能接到几十个学弟学妹的邮件来寻求他们的帮助的。但这个得到回复的几率就很低了,也许你有1%的机会能得到他们的回复——不过我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所以说到底是一个概率的问题,是基数大小的区别。

 

我又想到一个我校友跟我分享的小故事。有一次校友和他的老板吃饭,

板毕业于哈佛大学。他的老板问他周末要做什么,他就眉飞色舞、特别激动地说周末要回到Smith给在校生做一个关于咨询的讲座。这个老板就很奇怪,既然你已经毕业很多年了,怎么还对学校的事务这么上心?可见,文理学院的人对于学校的热爱,是综合大学的学生无法理解的。

 

我自己对于Smith的校友是非常感激的,因为我获得过他们很大的帮助。我们有一个互相帮助的文化氛围。他们想的是:你不用谢谢我,因为我曾经也受人帮助,我希望这个代代相传的互助精神可以传递下去。

 

总之,我还是要强调,我的说法,都是有一些个人偏见的。就像我讲过的小马过河一样,自己究竟喜欢什么,适合自己才最重要。

 

—— 除了排名,我们还应该凭借什么择校 ——


我知道很多棕榈的学生都在今年的录取中拿到了很多优秀的Offer,在这里恭喜大家。那么如何在这些学校里做出选?选校这件事到底重不重要:简短版的回答就是,既重要,又不重要。


 

重要是因为,大学四年是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培养。你所选择的学校,知识倒是次要的,但每天你会有十多个小时的时间和群体里的学生和老师的群体生存在一起。他们的价值观和看法,这种对你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片土壤对于一朵花的影响。

 

那又为什么不重要呢?选校,对你的未来个人发展不重要,对你读不读研究生不重要,对你能不能找到工作,对你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都是不重要的。这些都是由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来决定的。大家要改变的一个误解就是,学校虽然是一个标签,但是你在找工作的时候,学校就只是一个因素,而雇主们更关注的是: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和你这个人的性格与做事的态度。每个人都是一幅画,学校在这个图画里面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我无法回答到底是文理学院还是大U好找工作,因为学校只是一部分因素。

 

我看过一个视频,有个小小的心得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视频是乔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毕业典礼上的演讲,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我们回头审视自己人生中做过的决定时,我们才会知道当时的每个决定都是有意义的,都成就了现在的自己。但如果你往前看,你是无法预见某个决定会导致什么结果的。我们要有一种灵活性:没有任何一个决定,对你来说,是能影响一辈子的。这是实话。因为在美国,学生不管是转学还是转专业,都是比较灵活自由的。学生都是不停地发觉自己想要什么,不停地在变化。我很庆幸我当初选择了Smith,因为来了这所学校之后我就非常喜欢。但是如果我不喜欢的话,还是完全还有机会去寻找其他的选项。所以大家大可不必操之过急。

 

哲学把决定事情的因素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我个人觉得,关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内因比外因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那选校到底应该看重什么因素呢?国内的家长都比较看重排名。对于这个观点,我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因为除了排名之外,我们无法从其他方面来确定这个学校到底是什么水平,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但是这个排名是根据什么排出来的呢?你可能不清楚,如果你问我,我肯定也不清楚。所以排名只能给你一个模糊的概念,比如前十的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档次和实力。在美国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排名特别多,Smith有人给排到了第三,第十四,第五十……整个学校的实力,都是相当的,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范围也是非常的大。因为标准不一样,所以排出来的结果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选校应该看什么呢?第一个就是地理位置。

东部还是西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如果你在美国东北部读书,你毕业了之后就很可能留在东北那个区域;如果你在西部,可能毕业之后就会一直留在加州。如果你想往金融发展的话,东

北部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那里是美国财富和金融职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如果你是一个偏向于技术、计算机这方面的学生,那我建议你去西部。所有的美国信息技术、创业和创新的重心都在西部这边。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例外, 人都会走出自己不同的路出来(People make up their own stories)。比如我有一个学长,在加州上学,现在去了东北工作。我也见过我的朋友,在东北读了四年,现在去了硅谷Facebook(脸书)——所以没有什么事情是百分百确定的。

第二点就是,你要想清楚自己目前感兴趣的领域,你感兴趣的这个领域在这个学校里有没有发展的空间。我在选校过程中纠结两个Offer,一个是史密斯,一个是南加州(USC)的新闻学院。那个新闻学院是全美排名第一的,有非常好的背景,毕业后工作的机会也非常好。但是我当时不是很确定自己真的要学新闻,所以我来到了文理学院,就是为了在第一年和第二年能好好的探索一下自己的前景和兴趣。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你不能期待自己在

十八九

的时候,就对某个领域有十足的认识和把握。我见过的换专业、转专业的例子太多了,就

连我自己都换过不下四五次。如果你没有那么精确的把握和定位,那我觉得你不要在十八九岁就把自己的人生限定死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 关于女校 ——


我们再来谈一下女校的问题。我知道学生和家长对女校都有很多的误解,但我真正去了女校之后,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在一个团体里,你要找到自己的一个定位。第一点就是要自信。从我自己的经验和接触的人来看,我认识很多综合大学里出来的女生,我们女校的女生似乎都要比她们更加自信一些。同时也有科研调查表述,去了女校的女生会更加自信。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一个女生处于有异性的环境中,会由于各种各样性别给她的定义,而变得没有那么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那么喜欢表现自己的聪颖和优秀。


我记得我去参加过一个哥大公开讲座,活动很大。来了一百多个人,大多数都是哥大的学生,只有我一个人不是哥大的。而且咨询的男生居多,男女比例大概7:3。讲座中有一个互动环节,他们提出问题,在座的学生给出答案。在那个活动中,每一个问题第一个举手回答的都是我。这种面对几百人的会堂举手回答问题的勇气,这种”Even if I am not smarter than you, at least I am as smart as you are.”(即使我不一定比你聪明,我也会加油努力跟你一样聪明)的决心,都是女校给予我的。

 

除了自信,女校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给自己的定义,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不知道现在的女生是否还有这样的观念,比如女生就该相夫教子,女生在职业上就是没有男性有优势。不管你有或者没有,在女校里这种观念都是统统被推翻了的——起码我现在的想法改变了很多。我也甚至听过,女孩之所以要去一个好学校,是因为她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优秀的男生,然后以后嫁一个好人家。这种想法在女校都是会被颠覆的。我在smith有很多朋友,她们跟我的想法是一致的,她们都热爱Smith这种野心勃勃、自信满满的氛围。

 

——End——


想咨询申请服务、UC转校、文书指导等,

棕榈愿意助孩子一臂之力,让孩子走的更远!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Rhea老师为好友

回复“服务咨询

【相关阅读】

成功不可复制:史密斯学院学姐详解经济学和心理学+三条留学感悟

走心解读波莫纳学院&美西顶尖的文理学院联盟

走进哈佛,走向世界:在哈佛读书是怎样的体验


申请季干货汇总11月刊 |【申请&文书&学校&专业篇】

棕榈大道|讲座实录精选集


【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

祝申请季一帆风顺


是导师,亦是朋友


监督学习,也常伴左右

棕榈大道期待与你一同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