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位中国留学生亲述: 不融入就是「假留学」,是我听过最毒的鸡汤

棕榈君 棕榈大道本科申请 2023-06-22



棕榈说:对中国留学生而言,“如何融入美国社交圈”是一个难以回避,且话题度永远居高不下,容易引起分歧和争议的问题。



(某乎上这样的问题和回答非常多)


甚至,就在一周前,棕榈君还收到一位大二留学生这样的投稿:

 

我与我妈有一个不可调和的分歧,那就是她觉得美国哪里都好。每次打电话,都会嘱咐我要多认识美国朋友,多参加美国的各种社交活动……


但接受了4年的西方教育后,我依然担心有人发现我朋友圈配文的语法错误,发现我是为了所谓的“融入”看热门剧、听热门歌。



有人认为,中国留学生在陌生环境里,和本国人混在一起是本能;有人认为,与其扎在国人堆里,不如逼自己融入,寻求新的成长……


无论持有哪一种观点,大家都有自己的论点和想法!


为此,棕榈君邀请到了8位不同阶段的留学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畅谈对“融入美国社交圈”“走出舒适圈”等问题的真实看法!


他们中,有很早就去美国求学的美高党,有正在大学就读的美本党,还有已经毕业,在美国工作生活的留美党,相信一定可以带给你新的思考。


班班

美高2年

曼荷莲女子学院大一学姐

想融入美国的圈子难也不难。但为了融入而“隐藏”起自己原本的样子,是得不偿失的!


“融入当地人”的问题确实困扰了我很久,但直至今年因为疫情回国网课,我才真正想明白:难也不难。


为什么说难?


第一,文化差异很大。刚去美高时,同学聊天话题中的某个电视剧,我没看过;讨论的某ins红人,我没关注过……除了微微一笑缓解尴尬,我什么也做不了。


第二,中国人更容易社恐(主要原因是自卑口音)。还是以我为例,刚到美国那会,我不敢主动跟别人聊天,也不敢主动加入对话。但比我早来一年的一位越南同学,即使口音比我重很多,却因为放得开、会生气、会撒娇,和同学们相处得都很好。


第三,歧视问题不可忽视。我所在的美高99%都是白人学生,导致种族优越感很明显。


那为什么又说融入并不难?


据我观察,想要受欢迎、融入新圈子只需两点——足够亮眼的才华足够的幽默感。有了这两点,在全天下你都会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不过,在美国学习生活了这么久,我最大的感受是:融不融入并没有那么重要。如果为了融入而“隐藏”起自己原本的样子,是得不偿失的!


Chris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数学专业大一学长

美国大学有各种各样的圈子,学习类、体育类、party类等,我会先去了解,然后再判断要不要融入。


对中国学生来说,美国大学的各种圈子门槛各不相同。对我自己来讲,融入进学习研究类的圈子是最容易的,因为只要有学术水平,就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可。


而除了学习类的小圈子,我其实并没有加入到娱乐类、生活类的圈子。一方面因为疫情没能去学校;另一方面因为我这方面的需求在自己现有的圈子都解决了。


接下来的秋季学期,我很有可能返校。但我到时候并不会逼自己融入不适合的圈子。


在我看来,大学就是个小社会,会有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事物,总有适合自己的交际圈。而且,即便在国内,也总有自己不认可或不想融入的群体,有自己接受不了的人和事,所以平常心就好。


Aimee Wang 

康奈尔大学大二学姐

在一些同学和家长的眼里,我就是那个“没有走出自己舒适区”、“到哪里都爱和中国人抱团”的留学生。


这是我在康奈尔的第二年,但最初刚到这里的种种“痛苦”仍然让人深刻。


事实上,从踏入美国的那一刻起,我就在各种不习惯中挣扎。不习惯舍友的生活作风、不习惯身边同学的饮食习惯、不习惯“夸张”的社交模式……


毫不夸张的说,从学习到娱乐,再到日常的生活,我都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去适应。而那段时间,我最大的“救命稻草”,就是可以躲在各种各样的留学生“舒适圈”里。


Nicole

南加大IYA学院大一学姐

融入进去,我也始终是那个在关系中更努力维持的人,因为需要不断了解美国的文化、新兴的网络语言,和他们相对开放的三观。


我所在的 program 有30个人,大学四年我们所有的课几乎都会一起度过。我很享受和他们一起上课,一起在zoom闲聊的时光,也很喜欢他们对人对事的极度热情。


比如,去年网课期间,只要有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就会在zoom的评论区刷屏各种夸赞。而且,他们对我也非常nice,每次制定小组会议都会考虑到我的时区。甚至有同学专门在墙上挂了两个表,一个是北京时间,一个是LA时间。


即便如此,融入美国的圈子,对我而言并不简单。


首先,生活习惯和观念不同。去年,我30个同学中的十几个人共同租了一个别墅,每天一起上课、休息、娱乐。但在我看来,这怎么都不会发生的,父母也认为大一住在安全的校园内才行。


然后,个人性格的原因。我在中国朋友的圈子里很活跃,但在外国人的圈子里,我会相对安静。造成这一反差的最大原因就是语言,虽然Writing课的议论文我写得毫不费力,托福口语也考到了29分,但这些都不代表我可以游刃有余的和外国人谈笑风生……


此外,融入进去,我也始终是那个在关系中更努力维持的人。因为需要不断了解美国的文化、新兴的网络语言,和他们相对开放的三观。


不过,当我偶然间发现好几个同学在自学中文,给自己取中文名,将中文艺术签名附在艺术作品上时,我依然感觉自己和他们的关系近了很多~


*以上只是结合我自己性格的看法,并不能应用到整个留学生群体。


Keith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大二学长

我性格很开朗,但我成功打入美国社交圈的最大原因是——我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地带,且愿意频繁地离开舒适地带。


留学前,我也常常困惑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留学生总是喜欢“扎堆”?


等我自己到了国外读书,我才发现,小丑竟是我自己!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真的很难突破!我可以和别人一起讨论研究课题,可以在课堂做presentation,但日常交流这件事上,却总是感到有心无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融入就会很难!我的性格确实开朗,可让我成功打入美国人圈子的理由,更多是——我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地带,且愿意频繁地离开舒适地带。


跟中国朋友待在一起是很方便,但只要逼着迈出去,和非中国朋友待在一起也会很有意思。因为你会见识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习俗,而这些,是书本上永远无法得到的!



除了上面5位学生,棕榈君还特别采访了3位棕榈导师。他们都已经从本科或是研究生毕业,留学时间更长,社会阅历更多,思考的也更加深入


Dorothy老师

本科范德堡、研究生哈佛

现居美国华盛顿特区

圈子是人为设定的社交框架,不适合的圈子硬融也融入不了。不如去定义自己的主流圈子。


先说说我自己和vandy(范德堡大学)美国同学的圈子关系。


我本身学习教育,很喜欢约同学院的同学探讨教学理念、聊聊带的学生等。因为兴趣爱好相同,我们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好朋友。周末一起爬山、吃饭、逛街,一切都水到渠成,从没想过这是否是我需要融入的圈子,更多的是这是我喜欢的圈子。


再举两个反例。


体育是美国人社交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生亦是如此。我的室友带我去看了很多场橄榄球赛、棒球赛和冰球赛。但我这个体育小白完全搞不清楚状况,学习了很多知识还是看不明白,久而久之,我主动就放弃了体育社交这个圈子


第二个发生在我的中国好朋友身上。Greek Life是非常有代表性(也是争议很大)的美国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学生融入美国人圈子的捷径之一。为此,她大一就rush了Sorority(姐妹会)


但进去后,她发现与她所想象的生活差距甚远。姐妹会白人居多,有很多对亚洲人的microaggression(微歧视),并且价值观也会有些畸形……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的朋友很快就退出了姐妹会。


总结一下:融入美国人的圈子很难吗?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不难。融入美国人的圈子必要吗?当然不是,圈子是人为设定的社交框架,做自己舒服的事情就好。


每个人都可以去定义自己的主流圈子。


Rui老师

研究生谢菲尔德大学

不要把“融入外国人圈子”当成任务,先定个小目标,找到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


我在英国读书时,一门叫做Tandem Learning的课程,让我和同是留学生的一个意大利女生成为了固定的学习伙伴。


这样的契机本应该是融入外国人圈子的好机会,但身边还是有很多人因为缺少共同话题,最终只停留在了学习伙伴的阶段。


所以,比起“融入外国人圈子”这种像任务指令似的说法,倒不如目标小一点,先找到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


另外,如果有时间,可以多“享受”下在社团活动、俱乐部、课堂中与不同人接触相识的乐趣,即使你们可能只有一面之缘。


Sherry老师

本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不只是美国人的圈子难融入,任何一个已经形成的、所谓的“圈子”都不容易融入!


当一个团体拥有了共同特征。比如性别、兴趣、年龄段、爱好、种族、学校等,自然而然就有了对于其他团体的排异性,以及对于自己这个团体的独一性。


举个例子,如果在我就读的UCLA校园中出现了很多USC的学生,这个时候,无论你的种族/年龄等等有多么与众不同,都会自然而然回归到“学校”这个圈子。


所以,针对中国留学生来说,外国人的圈子难以融入虽然是一个大前提,但这种情况却不是固态的,无法变更的。


如果想要改变这个由于种族而产生的分类(中国人vs 外国人),某些活动和行为是可以起到一些作用的。


比如,当你参加了学校的社团活动,那么社团所共有的兴趣(游泳、象棋、唱诗班、志愿者等)完全可以取代种族和肤色所产生的隔阂;当你主动去reach out并主动展示特长和能力时,你展示出来的性格(out-going、competent)自然而然会让你更易“融入”到其他的圈子。



从大家的叙述中,棕榈君发现,中国留学生融入美国社交圈的经历绝非美好顺利的,更多伴随的是文化差异、沟通障碍、话题隔阂等。


所以,不应该一味的劝留学生走出舒适圈,或是声讨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抱团。因为在陌生的国家和高压力的学习环境下,找到适合自己的“融入”方式前,为自己找寻一个温暖舒适的生活方式,保持身心的健康,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棕榈君支持大家“躺平”。



留学不仅仅是接受教育,更是实实在在的一段人生经历。如果把自己限定在某个圈子,几乎等于自己放弃了很多可能性。就像被养在鱼缸里的鱼,虽然安全,但很难像在大海里一样放肆成长,更别提放入一个更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它很可能被吃掉。


因此,文章末尾,棕榈君也总结了——


留学生更好融入的3大方法!‍


1,树立信心,不要怕丢脸


留学生作为“外国人”,用错单词,或者发音不够标准难道不是很正常吗?你在中国听到一个外国人用奇怪的口音结结巴巴说中文,会嘲笑吗?所以,首先要打破心理上的沟通恐惧。


2,从课堂到social活动,一步步来


当你对新环境有一定的适应后,就要多做一些尝试。比如,主动参加某些感兴趣的 social 活动,前一天晚上想几个可以聊的话题,以免聚会上尴尬;提前消化阅读材料,第二天在课堂上站起来分享观点。在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节奏下探索异国他乡的精彩。


3,同时尊重中国和美国传统文化


有些同学很想融入美国,但用力有些过猛。喝可乐饮冰水看球赛,像本地人那样说笑话,可能也会顺带着轻视自己原本在国内的生活和传统。但尊重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最后,如何理解“真正的融入”本身就见仁见智,对留学生而言,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第一位的,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如果你身边有即将要留学,或者正在准备留学的朋友和家人,欢迎将文章转发给他,让他未来成为更好的自己~


- END -


如果你有任何留学相关的疑问

想了解科研项目、选校选专业

想知悉合理规划,备战留学的tips


长按二维码添加Amanda老师

回复“梦校”即可免费咨询



* 棕榈大道所有原创文章须授权才能转载,严禁未经授权的转载、搬运,一经发现违者必究。也烦请广大家长帮助我们监督和维权,凡告知有效信息即可获得留学礼包一份,感谢大家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