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腐败,就意味着同一词汇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了不同的含义,语言变成了文字游戏,人们不再相信语言的规定性,这会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
都忙着“砸锅卖铁”,为何不直接卖锅?
加个好友吧
别失联了
“砸锅卖铁”这个词上红头文件,我也是没想到的。
而【“砸锅卖铁”工作专班】的表述,民间俚语拼接官样文章,出现在严肃规范的通知里,更让人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搞笑感和荒谬感。
其实,这玩意,不止最近的重庆和去年的德令哈有,很多地方都在忙着“砸锅卖铁”。
有媒体总结,在地方实践中,“砸锅卖铁”这个词指要用种种办法盘活国有“三资”(资金、资产、资源)、降低债务率和提质增效财政支出。
瞅着这解读,我怎么都觉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工作专班】一词,似乎比【“砸锅卖铁”工作专班】更合适啊。
可能是这个词给人的联想不雅观吧,想想吧,一群官员勒紧裤腰带从办公室走出来,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但“砸锅卖铁”给人的联想,却同样好不到哪里去。它让我想起大炼钢,想起《活着》里那高耸的土炉,福贵那待砸的锅碗瓢盆,以及最后练出来的那块铁疙瘩。
政府的事情咱不敢多说,我只是单纯不喜欢“砸锅卖铁”这个表述。
小时候,我爸跟我说,只要你还愿意上学,我砸锅卖铁也会供你上。
但文盲如我爸,也知道那只是个比方,供我上学的方法是去大城市收破烂赚钱,而不会真的把我家那两口锅砸了去卖。
要真把锅砸了,不但卖不了几个钱,而且一家人就连饭都没得吃了,日子都没法过了。
所以,我爸说“砸锅卖铁”时,并没有当真。这个词在他那里,表面上看郑重其事,其实不过是个虚词。
小老百姓这么说,无伤大雅,但官方的严肃红头文件启用这种“老词”,就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
稍具基本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市场经济下,砸烂的锅,肯定没完好的锅值钱。
好好的锅不卖,却总想着要砸烂卖废品,不但违反常识,还给人一种不太聪明的样子。
更重要的是,它传递出一个信息——吃饭的家伙都砸了,好好的日子似乎也不想过了。
这样的词语,这样的思维方式,应该属于上个被否定的时代,如今却死灰复燃,堂而皇之出现在公文里,让人不安。
好好的锅,为什么要砸呢?砸烂的锅值几个钱,为啥不直接卖锅呢?更重要的是,到底要砸谁的锅?
当然,他们可以出来说,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就是想说要盘活三资,过紧日子云云。
这是不对的,当你自己都没有把这个词当真,故意用强力扭曲词汇的含义,拿来表达它根本无法承载的意思,这就已经是语言腐败了。
毕飞宇说,语言的败坏从来就不是一件小事,也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事。语言所提供的不只是交流,还有信任。当我们可以信任语言的时候,我们是幸福的。
而托马斯·潘恩说,为了人类的幸福,一个人在思想上必须对自己保持忠诚,所谓不忠诚不在于相信或不相信,而在于口称相信自己实在不相信的东西。
“当一个人已经腐化而侮辱了他的思想的纯洁,从而宣扬他自己所不相信的东西,他已经准备犯其他任何的罪行。”
这样的警告,不可谓不严厉。我们经历过那个言不由衷的年代,比其他人更能懂得,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无时无刻不在塑造我们的所思所想。诚实的语言不一样塑造诚实的品质,但不诚实的语言肯定导致不诚实的恶行。
因此我说,“砸锅卖铁”是一个很糟糕的表述方式,因为用这个词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当真。
就像有作者说的,如果想表达决心,可以说破釜沉舟,如果真想解决问题,可以说精兵简政。
不要言不由衷,不要耍腔拿调。
如果不严肃对待公文语言的表述,早晚会遭到反噬。
永远都不要小瞧语言的威力。
请尊重语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