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镜头前的C位是你们!
直面镜头 对话现场的真相
举起话筒 传递时代的声音
辗转笔尖 书写人间的温度
穿透稿纸 见证新闻的力量
这就是记者
2023年11月8日
是第24个国际记者节
在这一天
和“我”一起
来一场记者体验吧
体验开始前,先来获取装备吧
拆封神秘宝盒获取装备
装备一
鲜艳的颜色
飘逸的衣摆
装备二
清新的封面
崭新的扉页
装备三
清晰的镜头
时尚的外观
装备四
小巧的造型
精致的笔身
集齐了装备,终于可以出任务了!
拆封神秘宝盒获取任务
获得任务一----采访
获得任务二----摄影
获得任务三----写稿
热点前 奔赴一线采访报道
风雨中 直击现场捕捉画面
深夜里 埋头纸笔再现事实
这也是记者
原来记者的工作并不容易
而现实中
他们的工作其实更加艰辛
来看看广外记者们的故事吧
开学季,许多新生比较害羞,不愿接受采访;许多工作人员因来不及准备或者担心效果不理想,婉拒采访。紫马甲们频频遭拒,采访之路坎坷曲折。
校园活动的前线,紫马甲的身影从未缺席。与新闻时效性随行的,是记者们脚下不停的步履,手上沉重的电脑和相机。
秋日诗宴里,大雨中穿梭的紫马甲成群,仅有的一把伞下,是同样热爱采访的心。志同道合的相遇和互相谦让的默契消融了秋雨的寒凉,暖意在心中汹涌。
辛劳之外
日常工作中的紫马甲们
仍然活力四射
走出校园后的紫马甲们
也不忘初心
在更广阔的天地
展现自己的风采
校友孙婷婷是2001级本科生,目前在《羊城晚报》羊城派编辑部强国号工作室担任副主任。不论什么类型的新闻报道,她总是“哪有事到哪”。“这个身份,是荣誉,也是责任,无甚名利,唯有踏实”。
校友李文龙是2001级本科生,也是广外新闻网的第一批记者,如今担任南方报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南方+成长频道负责人。李文龙寄语新闻社记者们要蓄朝气不要养俗气,要捅“窗纸”不要筑“篱笆”,要善“独唱”不要老“和音”。
2002级校友张由琼现为南方日报视觉新闻部副主任,高级记者。“新闻摄影必须具有时代感,要能记录事件的本质甚至推动社会的进程。” 作为纪实摄影创作者,张由琼谈到,在真实地还原事件的同时,还应赋予作品浓厚的人文底蕴,做有态度的新闻工作者。
校友梁怿韬是2005级本科生,如今在《羊城晚报》民生新闻部担任记者。“广外新闻社,是广外的‘喉舌’,我们所写的每一个字,拍的每一张照片和每一帧视频,都代表着广外。”作为一名老新闻社人,梁怿韬用生动而扼要的比喻阐明了广外新闻社在广外的重要地位。
校友吴燕婷是2005级本科生,现任新华社中国新发展深圳有限公司信息服务部副主任。吴燕婷将自己的一生与新闻事业紧紧相系,“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成为一名记者。”
2003级校友钟锐钧现供职于南方都市报,曾拍摄直抵人心的“最美逆行者”影像,南都同主题融媒报道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做突发事件新闻报道要关注公众的情感和关切”,“我们作为记录者,一定要到现场”,这是钟锐钧对摄影记者工作的诠释。
校友黄茗婷是2016级本科生,现任南风窗杂志社人物文化编辑。在新闻工作中,黄茗婷一直在遇见不同的人,学习新的知识,拓宽自己对世界与时代的认识,“每一位公众人物、新闻当事人的出现,都是时代脉搏的一次跳动。而记者要做的,便是记录时代与个体的同频共振。”
校友刘克洪是2018级本科生,现任职羊城晚报驻京全媒体记者。“愿抬头凝望月亮的人,永远年轻,不被绊倒。”这是刘克洪入职羊晚时写给自己的话,也是他对想从事新闻工作的学弟学妹们的寄语。
无论是校园内的紫马甲
还是社会中的职业记者
辛苦早已成为他们的日常
但因为爱与热忱
他们始终与时代同行
为新闻而守望
今天
为时代记录者们点赞
致敬时代的声音
福利时间到
为回馈粉丝读者一直以来的
支持和喜爱
广外新闻社来为大家送温暖啦!
方式一
在评论区分享
你的记者经历or最喜欢的推文
我们将为留言点赞数前10位读者
送上冬天的第一杯奶茶
方式二
为所有记者点亮文末
【点赞】【在看】
将推文分享至朋友圈集齐11个赞
即可通过小程序参与抽奖
开奖后需及时在小程序内
填写个人信息
并上传朋友圈转发截图
(共10份,11月11日11:08开奖)
以上活动截止日期为
2023年11月11日 11:08
快来转发推送
领取冬天的第一杯奶茶吧
↓往期精选↓
突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
揭秘!全国首届“梁宗岱翻译奖”!
七位数融资!她们拿下
鸣谢 | 所有新闻工作者
策划 | 陈佳滢
脚本 | 赖子纯
设计 | 李诗意 杨惠冰
文字 | 李佳丹
编辑 | 丘嘉盈
初审 | 白志华 靳宇洁
复审 | 费俊慧 杨欣
终审 | 陈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