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把余生奉献给这片土地......”
2022年,我校选派杨韶刚、吴边两位教师
走入喀什大学开展援疆教育教学工作
他们在广阔的天地中潜心育人、奉献自我
在广袤的边疆上拓宽眼界、锤炼心智
用实际行动唱响了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
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时代旋律
2023年
杨韶刚获评喀什大学“优秀银龄教师”荣誉称号
吴边获评“广东最美援疆教师”荣誉称号
我校特别推出“援疆故事”专题报道
记录我校两位教师
在疆别样的逐梦故事和奉献历程
杨韶刚
01
杨韶刚,我校英语教育学院教授,模范共产党员。他自1982年2月开始任教,2006年到我校工作,2018年远赴埃及担任艾因夏姆斯大学孔子课堂中方院长,2021年4月正式退休,但仍申请在我校知识城校区心理咨询处担任辅导老师,并于2022年9月作为“银龄教师”到喀什大学任教。2023年9月,杨韶刚获评喀什大学“优秀银龄教师”称号。
杨韶刚获评喀什大学“优秀银龄教师”称号
02
育人不倦学胡杨 三尺讲台传芬芳
“只要年龄允许,国家政策允许,西部高校需要,我就愿意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西部教育事业。”杨韶刚表示,人生最有价值的是精神价值,是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正是因为这种大爱无私,年近七旬的杨韶刚今天依然选择坚守在讲台上,为祖国的边疆教育事业不懈奋斗。只要祖国有需要,杨韶刚总会第一时间响应。
杨韶刚(左)
2022年9月,杨韶刚踏上新疆的黄土地,来到了喀什大学。从温和湿润的三角洲到炎热干燥的黄土地,气候、饮食、风土人情都大不相同。喀什地区东临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经常会遇到沙尘天气,杨韶刚直言自己“房间的窗台上和书桌上每天都有一层灰”。但好在自己有过相似的经验,加之适应能力较强,很快就习惯了,甚至还能苦中寻乐。“南疆的食物更加鲜美可口,真材实料的牛羊肉,鲜美的各式水果,确实令人流连忘返。”他分享道。值得一提的是,彼时正逢新冠疫情形势严峻,喀什大学对“银龄教师”们非常关心,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抗疫物资,生活用品等等,关怀无微不至。初来新疆的经历既让杨韶刚领略了大漠西北的独特风情,又给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他带来宾至如归的温暖。
杨韶刚在课堂上
熟悉了当地环境后,杨韶刚迎来了忙碌的教学生活。今年2月开学起,杨韶刚每周承担12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年近七旬的杨韶刚始终坚持站着讲课。他总用“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只要想起课堂上学生们热烈的掌声,振奋的精神,“那些身体上的苦和累也就荡然无存了”。除教学之外,他还担任2名研究生的指导老师,14位本科生的导师,承担对年轻教师的指导工作等。“我觉得能够让自己的工作对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带来帮助,看到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我最开心的事情。”杨韶刚说道。
杨韶刚坚持“教育是把学校里学过的东西都忘记了,剩下来的就是教育”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把理想的种子种下,假以时日,理想终会长成参天大树。他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深造,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白天除上课外,杨韶刚几乎“扎根”在办公室。无论是考研升学、职业规划还是学术研究方面的问题,他都一一细致解答。最令杨韶刚惊喜的是,在他的指导下,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二学生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论文。“这才是大二的本科生啊!我深刻感受到年轻人的学术潜力!”他感慨道。
杨韶刚与新疆父子合影
杨韶刚对新疆教育事业的付出始终如一,喀什大学的师生们也深深敬爱着这位杨老师。讲课时,总有热烈的掌声回应;课堂外与学生们交流时,杨韶刚也总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悦和敬爱。一位民族生给杨韶刚带来了他家桑树上结的白色桑葚,香甜的桑椹传递着浓郁的师生情,一路甜到了杨韶刚心里。喀什地区的领导多次慰问“银龄教师”,喀什大学也定期组织老师们外出采购生活物资、旅游观光等,这一切杨韶刚都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他真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银龄教师”的关怀,以及师生们对自己工作的认可和尊重。
杨韶刚如同黄土地里的一株胡杨,努力为喀什大学的师生们创造一片理想的绿洲。
03
接续播撒教育“种” 大漠终迎春满疆
从2022年9月开始在喀什大学任教,到2023年10月,杨韶刚的新疆支教之旅已经一年有余。在他心里,这次援疆经历是他“40多年高校教学工作中最大的收获之一”。杨韶刚亲身参与教育援疆,同其他老师一道把积累多年的高校教育经验和对专业的理解传播给西部高校,为南疆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杨韶刚指导学生
“我觉得我是幸运的,能够在退休之后来到新疆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发挥余热。”这段时间里,杨韶刚看到白雪皑皑的壮美雪山,看到平沙莽莽黄入天的大漠戈壁,看到在劲风中傲然挺立的胡杨……这里的景色超凡脱俗,这里的人民淳朴可爱。虽然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匮乏,杨韶刚却感到自己的精神空前饱满。
在援教过程中,杨韶刚深切地体会到当地教育的落后与援疆教师肩负责任的重大,因此他呼吁更多的优秀青年学子参与到援疆事业来:“期盼能有更多的优秀学子放眼未来,扎根边疆,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专业知识浇灌渴望知识的大漠戈壁,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理想在祖国大地上得以实现!”新疆呼唤着有志青年,青年人也能在这片广阔的黄土地上磨意志,长才干,“艰苦的条件才最锻炼人,广阔西部大有可为!”他希望青年学子们能以奔赴边疆的吴边老师,和将青春奉献给新疆的大学毕业生们为榜样,扎根新疆,奉献新疆,在广阔的西部探索出一番天地来,在祖国大地上书写下新时代青年的篇章。
04
跨越山海赴疆来 不忘初心始向前
选择到祖国需要的边疆去,到南疆的喀什大学援教,就意味着不怕苦与累,不惧挑战与困难,但也意味着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价值更高。他提到,“银龄教师”的工作和高校派出的在职教师有所不同。“我们‘银龄教师’来新疆援教,更多的是发挥余热,不需要承担行政工作,主要是把我们多年积累的高校教育经验和我们对专业的理解传播给西部高校。这对促进新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
杨韶刚与夫人
从中学毕业一直到现在,杨韶刚谨记恩师教诲,无论在任何岗位工作,他都竭力要求自己做到最好,这也是他在援疆教育事业中取得突出成就的重要原因。来到喀什大学后,杨韶刚亲身体验和感受到西部高校对高质量教师的迫切期望。作为老教师,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喀什大学“胡杨般坚韧、红烛般奉献”的校训始终激励着杨韶刚,增添他坚守三尺讲台的决心,同时也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教育援疆是促进团结、凝聚人心的工程,援疆教师是做好教育援疆工作的关键核心力量。千千万万个援疆工作者如同一株株胡杨,面对荒原,啜饮风沙,在祖国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留下壮丽的身影,为新疆地区的学子们留下理想与知识的绿洲。
谈及未来规划,杨韶刚坚定地表示自己会继续奋斗在教育援疆的一线,“我愿意让自己的夕阳之光照亮更多的年轻人,也让自己的有生之年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辜负多年来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杨韶刚在教育道路上始终怀着初心,大步向前。
吴边
今年三月,在喀什冰雪渐融,春意渐浓的时候,广东省第十批援疆教师的到来更为南疆增添了蓬勃生机。我校高级翻译学院教师吴边带着立志为祖国西部事业作出贡献的一份热忱前往喀什。短短半年,吴边为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专业课程,组建研究团队,帮助学科建设,开展校企合作,借广外之力助推喀什大学教学,为西部教育留下“带不走”的宝贵资源。
吴边
01
因材施教,用真心传递专业知识
“备课要细心,讲课要诚心,回应要耐心。”这是吴边对自己现阶段备课状态的真实概述。他把“三颗真心”应用在援疆的课堂教学里,每次备课都把知识点剖析细致,把讲课的语速调节适中,通过详细的实例,让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们准确理解新知识。即使遇上学生偶有遗忘,反复提问同一知识点时,他也会不厌其烦,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起课堂上的内容。
当提及当初来到援疆时的感受,吴边以“出乎意料”一词作为回答。比起出发前的忐忑不安,吴边到达喀什时,便被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异域风情所感染。在喀什大学领导体贴周到的安排下,吴边的生活设施得到充分保障,这让他很是感动,甚至“有一种准备立刻投身工作的迫切心情”。
“忙碌”是吴边对自己上学期的工作概括。吴边被任命为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院长助理。作为高翻学院的青年教师,他不仅肩负着教授专业课程的任务,更有着建设好其外语学科的使命。就在吴边信心满满准备迎接工作时,他发现自己的行政工作与在广外的课程产生了时间上的冲突,为了兼顾好两边的学生,他把所有的课程都调到了早上第一节,并及时抓住时间差,下课后马不停蹄地前往办公室完成行政工作。而当这学期真正站上教学一线时,吴边却又遇到另一困境——喀什大学学生层次多元、基础不一。为了让知识更好地被学生理解和吸收,吴边在教学设计上会根据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来备课,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讲述知识点,将知识融入日常的教学实践,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
不仅如此,吴边还会利用好课后的每次机会,分别和每个学生沟通聊天,充分知悉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了解好不同学生的情况,以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了更好融进当地的教学建设,吴边亦师亦友,和同学们谈天说地,平等交流,在谈心中了解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化解同学们的焦虑。
02
产教融合,把科研融入高校建设
“要输血,也要造血。”在吴边看来,自己作为翻译学博士,将广外翻译学院过往的相关经验带到喀什大学里,进行专业性课程教学,为学生们教授好相关知识,是一个“输血”的过程;而把广外对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的理念传输到当地的教学进程中,在传递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生产知识,则是一个“造血”的过程。吴边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喀什大学同仁应用好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真正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多语言功能性人才。
吴边作为2023广东最美援疆教师代表发言
援疆带来的是师资队伍,带不走的是经验与方法。当被问到是如何把科研经验带到喀什的建设中时,吴边笑着回答道,自己参考了穆雷教授、蓝红军教授等学者的建议,结合喀什地区的特点,把广外经验“本地化”。喀什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重要支点,需要培养众多的社会服务型人才,而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同样有着对口的学科基础。为此,吴边充分利用广外资源,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组建了“民族文学文化翻译”、“商贸翻译”、“翻译教育”三个研究团队,让学院教师们开展了大量科研,有效聚拢全院的教师资源。此举不仅成功带动翻译学科建设,并借此把科研理念带到喀什地区中,授以喀什大学“发展优势学科”之“渔”,得到喀什大学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不仅是校内课堂上的科研融合,吴边还积极为学生们寻找实践机会。他观察到,喀什素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特色,而借助喀什的地域资源,有很多来自中亚地区的外企将以喀交会等形式走入喀什,喀什对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也将大大提升。出于这种考虑,吴边助力开辟第二课堂,通过访企拓岗的形式,推动建立专业的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基地,让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实际中。吴边认为,喀什大学需在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翻译人才的同时,为学生们提供一定的实践平台,帮助同学们能够开阔视野,增强实操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03
学校的支持是
开展援疆工作的坚强后盾
广外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关心照顾,为吴边的援疆生涯增添一抹色彩。临近出行,校党委副书记唐锐叮嘱吴边:“好好工作,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给了吴边很大的鼓励。今年七月,唐锐还带队来到喀什大学,看望慰问我校援疆教师及西部计划志愿者,深入了解我校援疆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谈及在资源方面给予的支持,吴边表示十分感恩学校的支持。为了更好地打造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研究团队,吴边常常需要咨询学科建设方面的知识,学校及学院领导都尽可能地把学科以及基地建设的相关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吴边,尽最大努力支持吴边的援疆工作。
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为最美援疆教师代表献上鲜花和节日祝福
付出总有收获,今年教师节,吴边收到了来自喀什大学学生们的暖心礼物,同学们为他送上了特意准备的鲜花,感谢他的付出与奉献。“这让我感受到作为教师的荣誉感。”吴边由衷地表示道。喀什大学学子对于援疆教师的感恩、对于知识的渴望,更加坚定了吴边传授新知识、建设新平台的信念。
谈及在新疆的文化交流生活,吴边是这样形容的:“与少数民族打成一片。”在本地各种活动中,吴边领略着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受着少数民族独特的礼仪文化,还常常会去拜访驻扎在村里的学校领导,定期进行慰问与交流,进行“访惠聚”。在喀什大学,教师和学生们都以汉语交流,大家在生活和教学上都会互帮互助,“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吴边高兴地补充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吴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无论在援疆之前还是现今正式参与教学,吴边始终不惧艰苦,全心全意维护着广外与喀什大学的友谊桥梁,尽自己所能建设好喀什大学新平台,用教育点亮边疆。“万里援疆走一回,学做胡杨守边陲。”谈起这段经历,在吴边看来,援疆是一个无悔的选择。他希望,未来在援疆路上的一代代人,像屹立于戈壁沙漠的胡杨一般,坚韧挺拔;为祖国西部高等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践行好着传帮带的责任,是职业担当,也是使命必然。
文字 | 张健婷 陈佳凝 王瑶涵 陈炯儒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南方网 广外新闻网
编辑 | 丘嘉盈
初审 | 白志华 张蔚
复审 | 费俊慧 杨欣
终审 | 陈彦辉
01
往期精选
是谁青春的DNA又动了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23年年会在广州召开
我们准备好了!抽奖送广外猫咪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