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育庆,詹程程 | 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经济等资源配置更加趋向于性别平衡,女性地位不断提升,女性群体开始逐步受到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女性主义地理学也成为地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分析和传统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通过知识图谱分析了1978—2018年间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关键词与不同阶段的研究主题,归纳了当前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重点,提出了中国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框架和未来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女性主义地理学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其研究在不同时期以不同主题为研究重点,整体来看阶段性特征比较突出;②研究主题上,目前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主要围绕五大主题展开,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待进一步加强;③研究视角上,西方更注重女性在空间中的情感体验,国内则更关注由于女性角色的不同而形成的时空行为模式。今后,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应进一步革新数据获取方式,对多元化研究主体给予更多学术关注。



关键词: 女性主义地理学 ; 研究进展 ; 评述与展望 ; CiteSpace分析



第一作者简介



张育庆(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女性主义地理学与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E-mail:zhangyuqing@lnmu.edu.cn。






通信作者简介



詹程程,女,大连市第八中学教师,主要从事女性主义地理学与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E-mail:zhancc1227@163.com。






0 引言

    女性主义地理学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1949年西蒙娜·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第二性》(The Second Sex)中提出了“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就的(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的观点。1973年,扎林斯基(Zelinsky)出版了第一部针对女性进行地理学研究的专著——《地理学中的女性:简要的事实综述》(Women in Geography:A Brief Factual Account)。同年,派特·波纳特(Pat Burnett)发表了《性别与城市结构》一文,这是第一篇以性别视角进行地理问题分析的文献,也是女性主义地理学初步诞生的标志。1980年,英国地理学者研究院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妇女与地理研究小组,以鼓励女性研究和改善女性在地理学科内的地位,至此女性主义地理学正式成立。

    女性主义地理学涉及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等多项学科,是一个具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特点的、溢出性的跨学科领域。最早引入中国时,女性主义地理学又被称为“女权主义地理学”、“女性地理学”,然而随着其进一步的发展以及与不同地理学派的交流融合,很多学者认为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从“为了女性”(for women)的角度出发来积极参与到改造社会的实践,带有“主义”二字更倾向于性别差、阶级差,而女性地理学只强调为了女性这一个根本目的。因此,本文提到的是“女性主义地理学”(feminist geography)而非“女性地理学”(women's geography)。

      在过去的50多年间,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了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相关学者对其思想史观、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梳理,并从实证主义角度出发,以女性需求指导实践活动。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学科学者也开始关注女性群体,但他们更多是将女性主义地理学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即利用女性主义地理学的方法对其他学科领域的内容展开研究,如:利用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理论展开政治与文学方向的研究、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影视作品与翻译策略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女性主义地理学理论的传播。

    本文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为基础数据库,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辅助手段,对国内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梳理其总体研究态势及重点研究内容,以理清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路与方向,促进我国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数据来源

        综合国内外研究,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源平台,选WOS中检索条件为主题=“feminist geography”“feminism”“feminist”“female”“gender”等;CNKI中则选取“女性地理”“女性主义地理”“女性主义”“女性”“性别差异”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去重、整理,剔除无关文献、书评、会议综述等,最终检索出1978—2018年间发表的有关女性地理研究的文献1145篇(中文文献194篇,英文文献951篇,国内外发文增长率趋势大致相同),作为本文分析的基本数据(图1)。

图1   相关文献数量及增长率

Fig.1   The number and increase rate of related documents

    将从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中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英文论文主要发表在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Gender Place and Culture、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 and Space、Professional Geographer等期刊上;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发表于《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等期刊(图2)。

图2   相关文献主要发表期刊

Fig.2   The main journals publishing articles on feminist geography


1.2 分析方法

本文以WOS和CNKI为数据库,借助Excel和CiteSpace软件统计并绘制出学科与关键词可视化图谱,以此作为分析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热点领域、知识基础与前沿、发展趋势分析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运用传统的文献梳理分析方法,梳理与剖析相关度较高文献的研究内容及观点,为探寻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提供参考与建议。CNKI数据库时间跨度为1998—2018年,WOS数据库时间跨度为1978—2018年,时间切片(Slice Length)设置为5,以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作者(Author)作为聚类词源,节点类型为关键词(Keywords),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其中引文年轮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年份,图谱中圆圈(十字)半径越大,表明研究频次越高;连线越多表明两关键词共现频率越高。同时,从所选文献中归纳出中英文文献高频关键词及相关关键词,二者反映了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对于当前研究主题的集中程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女性主义地理学基础

2.1 概念

女性主义地理学利用女性主义的政策和理论来探究性别和地理学是如何互相建构和转换的,它将女性生活的新主题引入学科,认为身体是一个被意向的存在,强调空间的性别化和对女性身份的认同,重点阐述空间场所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其研究目的是通过关注性别个体的身份产生的过程,重视女性特征,体现男女之间的平等权利。国内也有部分马克思主义学研究者把女性主义地理学定义为:“以性别、空间和地方为主题的,强调女性观点并展开两性空间行为差异的性别研究以及女性地理研究的一门科学”。

2.2 起源

在西方传统观念中,女性一直被认为是男人的附属物,地理学研究极大地忽视了妇女的存在和社会的父权制。例如法国1789年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中所提到的“人权”(rights of man)一词,其含义只是男人的权利,男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现象。在长期性别不平等的观念下,女性饱受压迫。20世纪60到70年代,三大社会主流运动,即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解放了女性的思想,也为女性主义地理学的诞生奠定了社会基础——民权运动的兴起唤醒了民众的种族与性别平等意识;反战运动鼓励受压迫的人民冲破种族偏见,淘汰过时的社会习俗;女性主义运动则要求忽略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的观点。同一时期,地理学术界刚刚经历了计量革命的洗礼,地理研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西方人文地理学开始关注女性运动。在这种社会和学术背景下,女性主义地理学从人文地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了地理学中一支独立发展的多元学科。

2.3 学科领域

      从相关研究的学科领域分类来看(图3),目前国际女性主义地理学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地理学(Geography)、女性研究(Women’S Studies)、环境学(Environmental Studies)、社会学(Social Science)、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法律学(Government & Law)、教育学(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经济学(Economics)等学科,其中地理学、女性研究、环境学、社会学等领域联系较为紧密。综合来看,女性主义地理学是一门以地理学为载体、兼顾人文与自然分析视角、具有明显跨学科特点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女性主义地理学将借用多学科的交叉理论对地理学领域中的女性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讨论,这是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趋势也是该研究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所在。

图3   国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相关文献学科分类图

Fig.3   Subjects category map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feminist geography

3 国际研究进展

3.1 研究热点

        从英文核心期刊中的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图中可以看出(图4),除主要学科关键词(geography、feminist geography、feminist、feminism、woman)外,性别(gender)、空间(space)、身体(body)、政治(politics)、民族(race)等词汇出现较多(表1)。研究内容既涉及女性的人口迁居(migration)、情感态度(emotion),也关注女性的私人生活,如:工作(work)、家庭(home)与生活(life)等,研究视角侧重于差异对比(difference),研究尺度也开始向国际(state)与全球化(globalization)方向发展。此外,在学科交互方面也涉及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政治地理学(political geography)、文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情感地理学(emotional geography)等方面的研究。

图4   基于WOS的学科共现可视化图谱

Fig.4   Mapping of the articles' subject category based on WOS


表1   英文相关文献高频关键词及其衍生词

Tab.1  High frequency key words and derivatives in english related literatures

高频关键词相关关键词
geographyfeminist geography, emotional 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genderRace, men, gender relation
politicsfeminist geopolitics, political geography, power, policy
womenfeminism, feminist, feminist research, feminist methodology, feminist theory
spaceplace, home, public space
familylife, care

3.2 研究阶段

        从20世纪70、80年代起步至今,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已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图5)。

图5   国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阶段

Fig.5   Research stage of international feminist geography


       第一阶段(1978—1999年)为平稳增长阶段。女性主义地理学的文化背景及学科发展趋势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也有学者对各国女权主义地理学的程度和性质进行了评估。同时,学者们开始以女性视角对地理事物发展的进行分析,如性别和日常流动性、生存空间等。

        第二阶段(2000—2015年)为缓慢增长阶段。该时期女性主义地理学新的理论框架和新观点的补充成为热点。如通过关注女性的日常生活加快推动空间社会关系的发展、利用环境和女权主义地理学家的见解揭示环境决策过程中潜在的性别偏见以及女权主义地缘政治学理论框架的概述。同时,女性的移民活动与政治性研究在这一阶段也受到重点关注。移民活动主要集中于跨国人口流动、农村—城市迁移以及“来往”的流动性三方面。随着女权主义地缘政治与女性政治生态学的进一步发展,学者们也加重了对于性别空间、政治空间和地方设计的关注,并试图将历史地理与现在的性别政治联系起来,利用解放和参与式的研究工具勾勒出一幅女性主义的当代历史地理简图。

        第三阶段(2016年至今)为迅猛增长阶段。这一时期学者们重点关注了性别意识形态与情感的联系、城市理论与女权主义的融合:Faria等人通过对南苏丹和洪都拉斯的实地考察,强调了殖民地领域是一个情感和种族化力量的场所;Schurr等人重新思考女性主义情感地理和社会的指导性联系,即“研究中的情感地点”;Peake等人倡导建立一种城市理论与城市实践场所相互作用的女性主义知识生产模式。

3.3 研究框架

      国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多以政治学为载体,从而探讨性别与地理学之间的联系与转换(图6)。理论上主要受人文主义地理学、结构主义地理学及后现代主义地理学这三大地理学思潮的影响。研究内容围绕国家/民族研究、身体研究、空间研究与工作研究等方面展开,不同研究主题间相互融合彼此渗透,进一步对女性的政治话语权、性别角色、身份认同以及社会的空间性别化进行了讨论。

图6   国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框架

Fig.6   Research framework of international feminist geography

4 国内研究进展

4.1 研究热点

      基于CiteSpace软件分析得出的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热点图(图7)来看,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将研究主体主要聚焦于城市女性与职业女性;研究内容从女性的旅游、就业、出行(出行链)、日常与休闲活动等方向展开;研究视角不局限于独立的女性角色也重视性别差异(就业歧视)(表2);目前来看,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南京市、广州市等一、二线城市,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城市内部不同区域内(如郊区)的女性活动特征进行了探索。

图7   基于中国知网的学科共现可视化图谱

Fig.7   Mapping of the articles' subject category based on CNKI


表2   中文相关文献高频关键词及其衍生词

Tab.2  High frequency key wor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in Chinese related literatures

4.2 研究阶段

        国内关于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末,相较于国外,国内对于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文献数量较少,但学者的关注程度在逐步提升,相关学科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同时,国家对于女性权益的维护也越来越重视:2005年,我国重新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法律中;2012年,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报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从研究时间轴来看,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文献数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图8),根据发文量的变化大致分为3个阶段:

图8   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阶段

Fig.8   Research stage of feminist geography in China


第一阶段(1999—2003年)为平稳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刚刚起步,对于其理论研究及中国化应用尚且处于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大多以男女平等为研究视角,主要反思了该时期职业性别隔离的基本状况,并探讨了我国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及意义。我国关于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99年,宋国臣和顾朝林两位学者探讨了女性流动人口在流动人口家庭中的身份和地位,并介绍了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

        第二阶段(2004—2008年)为缓慢增长阶段。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进行了修订,明确说明要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政策重视妇女的经济参与和科学研究贡献。在女性的就业人数以及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女性对于生活品质的提升也有了更高追求,女性旅游的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女性旅游市场的开发与营销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探究的新动向。部分学者以旅游行为中的性别差异为切入点,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女性的出行动机、目的地选择、旅游活动偏好、风险感知等方面。

         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为迅猛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与基本国情、国家政策相同步。《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随着生命历程的发展,家庭对家务劳动和照料活动(子女及老人)的需求会逐渐加大,因此家庭结构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女性以独立经济个体的身份进入劳动市场的同时,传统的家庭观使得女性要承担大部分的家内事务,这就造就了女性独特的“双重工作者”的身份。部分研究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男女时空间活动的差异,主要探讨了不同身份、不同地域、不同信息化水平的女性不同时期的时间配置与活动空间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由于城市女性就业率的提升,使得大量女性行为空间的研究集中在通勤活动上。通过对女性出行行为特征、目的、出行方式进行研究,进一步探寻城市形态与交通出行的相互作用关系,从女性权益的视角探讨了我国目前社区空间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现代女性工作生活对社区空间的现实需求,为构建人性化宜居城市、塑造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提出合理建议,体现人道主义关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也开始逐渐关怀女性的个体感受,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女性地理环境感知、主观幸福感等问题作为新一轮的研究主题。

4.3 研究框架

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以女性主义与性别差异(社会性别)为主要研究视角,综合生命历程的时间线,目前形成了女性空间、女性流动人口、女性人才、女性就业以及女性旅游市场五大研究主题(图9)。研究尺度主要按照行政区域与地域类型划分,既放眼了国家与省市等大尺度,也兼顾了城市内部的微观尺度。研究方法以传统的社会调查方法为主,也有部分研究引用了地理信息技术与计量数学的相关方法,这也为未来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方法的革新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图9   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框架

Fig.9   Research framework of feminist geography in China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知识谱图可视化软件,基于Web of Science与CNKI两个数据库,对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回顾,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数据梳理与统计分析,结合时代发展特征探究了国内外女性主义地理学在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为我国今后开展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提供参考。结论如下: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日趋兴盛,发展脉络也大致呈现出女性视角研究初探、理论框架与新观点的补充、主题多元化的变化的三个阶段特征。同时,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持续增加,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Gender Place and Culture和《人文地理》等国内外主流期刊刊发了较多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文献。随着研究主题不断丰富的同时,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社会影响逐步增强。

        研究主题上,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多围绕实证和案例分析展开,研究活动着眼于个案探究,对社会、教育、文化等因素关注有限,研究内容很大程度地受到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影响而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同步。目前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内容已初步形成了五大研究主题,但由于起步较晚,仍有其他主题都缺乏深入探讨,且当前五大主题并未涵盖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全部内容。因此未来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应加强对研究主题、内容的深层探索,不断丰富研究主题,深化拓展研究内容。

        研究视角上,西方更注重“身体(体验)”,而国内则更关注“身份(角色)”。系统梳理已有成果发现,国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多与政治学相结合,女性主体与空间的情感联系,即性别意识在社会研究中的情感交互与拟化形态,是他们更重视的话题,这就导致女方女性主义地理学多围绕“情感-种族-场所”的框架展开。受历史与文化差异的影响,相比之下中国更加强调人类社会的传统风俗、观念意识等对男女之间差异的作用与女性行为模式的设定,即空间的性别化和对女性身份与性别角色的认同。

5.2 研究展望

        以上研究进展与不足构成现阶段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现状。据此,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展开: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目前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因此,总结归纳丰富的基础研究成果、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提出自身的理论体系是未来国内女性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2)细化研究主体分类,突出学科优势。现有研究主要以性别差异入手,通过对比分析以凸显女性的活动特点,但此类研究只能就男女共性问题进行探讨而缺乏对女性独有特征的探寻,尤其是女性群体内部差异的比较性研究。未来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主体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给予特殊身份的女性(如老年女性、婚后女性、育儿期女性等)更多人文关怀。

        (3)联系情境背景,整合家庭单元。作为家庭单位的一员,女性与家庭的关系密不可分。家庭整体单元、其他家庭成员、家庭资源的利用等都是女性活动类型、活动频率、活动范围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家庭为单位研究女性日常活动、家庭内部成员日常活动分工、情绪情境与资源情境对女性活动企划的影响等问题,将是女性主义地理学未来研究的重要思路。

该文载于《世界地理研究》2022年第4期


引文信息:

张育庆,詹程程 . 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 世界地理研究,2022,31(4):881-893.

[ZHANG Yuqing,ZHAN Chengcheng.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feminist geography research.World Regional Studies,2022,31 (4):881-893.]





轻点下面蓝字, 查看近期文章


专栏推介 | 南海政治经济地理


《世界地理研究》2022年第4期目次


杜德斌, 等 | “心脏地带”理论与俄乌冲突


征稿启事 | 俄罗斯和乌克兰国别地理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 国别地理之乌克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张育庆,詹程程 | 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