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贾庆军 | 20世纪50年代前美国对南海的地缘认知演变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亟须开辟海外新市场。为了争夺当时 被认为是潜在的“最大的世界市场”,美国侵占西班牙在南海东岸的殖民地菲律宾,将其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据点,这是美国对南海地缘的最初认知。在以后的 30多年时间里,美国都没有染指南海,直到日本侵略东南亚。日本把东南亚纳入“大东亚共荣圈”,利用南海地缘优势攻击美军, 使南海首次呈现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南海地缘的新变化促使美国重新认知南海。此后,随着 “边缘地带论”的兴起,美国越发重视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并谋求为自己的国家利益服务。进入 20世纪50年代,亚太形成了截然对立的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 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扩张成为美国推行霸权战略的总方针。这直接影响美国对南海的地缘战略认知,利用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围堵遏制中国就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必然选项。

关键词: 海权论;南海;地缘战略价值;边缘地带论;美国南海战略;遏制

作者简介

贾庆军(福建警察学院),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国家安全,E-mail:2787733181@qq. com。




0 引言

       美国距离南海数万里之遥,为什么还常年派军机军舰去南海开展频繁密集的军事演习 和抵近侦察?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所言,在南海问题上美国的幻想是什么 ?国 内已有研究认为,美国各时期的南海政策是其亚太战略乃至全球战略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 式。美国真正介入南海问题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是基于遏制中国的战略需要 。冷战 后期,中美关系缓和,美国调整南海政策,采取一定的“中立”态度,这是美国拉拢中国共同遏 制苏联的战略需要。冷战后,美国基于遏制中国崛起这一总体战略,开始积极介入南海 问题: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调整亚太安全战略,首次将遏制中国崛起确定为其主要目标;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亚太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反恐,在南海问题上,虽有一些军事行动,但总的来说介入不深 ;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深度介入南海问题;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提出“印太战略”概念,突出和中国的“竞争关系”,强化在南海 地区的“航行自由行动” ;当下,拜登政府继承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将南海问题“泛 国际化”,胁迫更多的盟友前来南海搅局以及精准施策拉拢域内国家等 。
       与美国亚太战略相关,有学者从南海的地缘政治方面分析美国介入南海的原因。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基本目标是扩大其在南海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并限制中国海权的发展。实际上,无论是从美国亚太战略角度分析,还是从南海的地缘政治角度分析,美国 介入南海的真正意图都触及南海本身的地缘价值。尤其重要的是,南海地缘价值的变化与美国介入南海的力度是成正比的,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美国南海政策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南海的地缘价值变化及美国对南海的地缘认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截至目前,这方面研究还是空白。本文基于南海地缘视角,依据现有已公开的档案文献资料以及 前人的研究成果,深入考察 20 世纪 50 年代前南海地缘价值的变化及美国对南海的地缘认 知,为研究当下美国在南海的行为提供启示。  

1 南海地缘初认知:争夺中国市场的路径选择

       就地理而言,南海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其价值最初体现在贸易上。从已有的资料 看,美国最初涉足南海也是为了贸易。“贸易的冒险追求是美国与中国最初交往的主要原因” 。美国建国后不久,美国私人商船“中国皇后”号和“突厥皇帝”号相继沿同一线路到达中国广州,即从美国东海岸出发,横跨大西洋,经过地中海、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南海, 最终到达广州。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商船来往其中。直到 1898年,美国海军从太平洋东岸来到西岸,打败了西班牙,侵占西班牙在南海东岸的殖民地菲律宾。

       从当时的背景看,19世纪末,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美国经济进入大繁荣 时代,生产大量商品,急需大量原材料,亟须向海外开辟新的市场。当时南海地区作为商品 市场和原料产地早已被西方列强侵占,西班牙占领菲律宾,荷兰占领印度尼西亚,英国占领 马来亚和缅甸,法国建立“印度支那联盟”,而太平洋西岸的中国被美国认为是当时潜在的 “最大的世界市场” 。但当时的中国已被欧洲列强及东亚新兴帝国主义强国日本瓜分,美 国有失去这一“最大的世界市场”的危险。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向国务院报告说:“打开地图一 看,俄国势力在满洲,德国势力在山东,意大利势力在浙江,日本势力在福建,法国势力在广东和广西,英国势力在香港和以上海为首的长江流域,美国的势力范围在哪里?” 1899年, 美国向英、法、俄、德、意、日等六国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要求在华“贸易机会均等” “利益均沾”。除此之外,美国军队也开始行动,着手开辟东亚新据点。这一行动的引领者是 1898年担任美西战争指挥官的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
       马汉也是美国海洋地缘战略学家。1890 年,马汉集西方海权思想之大成,在其出版的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年)》一书中首次提出“海权论”。他在首页写道:“海权在广 义内涵上是指包括让一个民族利用海洋而强大的所有要素,主要是海上军事力量。” 他说:“生产、航运、殖民地,看似互不相关的三件事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产的目的在于 交换;交换要依靠航运才能进行;殖民地则方便并扩大了航运的行动,并通过大量的安全点 (points of safety),对航运进行保护……而这一切都要依靠海上军事力量。” 马汉进一步认为,海上军事力量保护制海权,制海权的目的在于保护海上贸易、建立海外殖民地、占领海外市场,从而实现国家的富裕和强盛,最终控制世界,称霸世界。对于中国,马汉认为:“中国 是现在主要利益的集中地,不仅因为它幅员辽阔又处于动荡中,还因为中国四周的陆地和海上的富庶地区,构成了从爪哇到日本的东亚世界。这一地区未来的市场价值是政治与军事争论的核心……美国将不得不在争夺中国市场的斗争中起领导作用。”可以看出,马汉把 中国当作美国亚太利益的核心,是必争之地,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依照马汉的海权理论,美 国为了争夺中国市场,必须在东亚建立海外殖民地,从而方便和扩大海上贸易。而当时美国在东亚没有一块殖民地。于是,美国把目光转向了紧靠中国的东南亚,1898年 4月,美西战 争爆发,美国打败了西班牙,夺取西班牙在南海东岸的殖民地菲律宾,开辟了在东亚扩张的 第一块据点。

2 南海地缘再认知:日本侵略东南亚凸显南海地缘战略价值

       美国侵占菲律宾,是商业帝国主义在东南亚的一次实践,形成了美国对南海地缘的最初认知。在以后的30多年时间里,美国都没有染指南海,直到日本侵略东南亚。日本把东南 亚纳入“大东亚共荣圈”,让南海地区首次呈现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
       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地缘政治学家关注到南海地区。德国地缘政治学家卡尔·豪斯霍弗尔(Karl Haushofer)预言“印度洋-太平洋空间”将会是未来权力的主要中心,注定要取代 欧洲成为世界事务的主宰者,南海地区正处于“印度洋-太平洋空间”的中间地带。日本海 军评论员石丸藤太从地缘上谋划日本的“生命线”:第一是大陆正面的生命线,在“满洲国” (中国东北);第二是内南洋,即一战后日本托管的原德属太平洋诸岛;第三是外南洋,即东南 亚地区。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这些地缘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1936年 8月,广田弘毅内阁提出“南进”政策,明确向东南亚扩张 。1940年 4月,日本 外务大臣有田八郎宣称日本与东南亚地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6月,提出建设“大东亚新秩 序”;7月,近卫内阁在《基本国策纲要》中确定“以日满华为基干,以印度以东及澳大利亚新西 兰以北的南洋区域为一圈,确立自给自足之态势” ;8月,新任命的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在就职演说中正式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标志日本“南进政策”最终确立 。日本占领东南 亚,就可以掠夺东南亚地区丰富的资源,军事上切断美、英等国援助中国的海上和陆上交通 线,又可以向西进入印度洋,与德国在中东会师,向南可以攻占澳大利亚,从而称霸西太平 洋,实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可见,当时南海地区在日本的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 价值。
       不仅如此,在具体的作战中,日本还利用南海的地缘优势攻击美军。1937年9月2日,日 本海军突袭东沙岛,在南海获得了第一个立足点。东沙岛扼台湾海峡与巴士海峡进出南海 的瓶颈,战前便是南海地区气象情报的收集和发送中心。日军在攻占东沙岛之后,抽调气象人员和设备到东沙岛,加强了东沙岛作为气象台站的作用,直接威胁到临近驻菲律宾美军。南海的气象情报战始终是美军与日军的一大博弈焦点。日军搜集到的气象情报可以准确预 报南海地区的气象情况,对于日本的南进作战至关重要。盟军最终下令登陆突袭东沙岛,消 灭岛上的日军,彻底摧毁日军在岛上的作战设施。1945年1月,美军“企业号”航空母舰八架舰载轰炸机对东沙岛上的日军实施轰炸;3月26日,美国海军“食人鱼号”潜水艇对岛上日军设施进行炮击;3月31日,美军再次实施了炮击,攻击的主要目标是日军气象台。
       从日本南进的路线看,日军进攻方向是先占领南海诸岛,后围绕南海周边从西到南再到 东展开:1937年9月,占领东沙岛;1938年11月,占领西沙群岛;1939年4月,占领南沙群岛。这样,日本完全占领了南海,控制了南海海上交通线和重要岛屿。日军在所占岛屿上修建军 事设施,作为进军东南亚的军事基地,从而使得南海的战略价值得以凸显:向东北可以控制 台湾海峡,向北方、西方、南方和东方分别威慑中国大陆、法占越南、英占婆罗洲岛、美占菲律 宾,控制着南海群岛就等于取得了南海的制海权。难怪英国学者霍尔(D. G. E. Hall)说:“(日本之所以占领)是为了克服它苦于没有比‘福摩萨’(即台湾)更靠近新加坡的海军基地这一严重的不利条件。占领海南岛可使它与新加坡的距离缩短至一千三百海里,而占南沙 群岛则可再缩短七百海里。”1940年9月,日军占领印度支那北部。1941年7月,日军占领 印度支那南部,控制西贡和金兰湾海军基地;12月,日军向南进攻马来西亚和新加坡。1942 年2月,日军占领荷属东印度;5月,日军北上,占领菲律宾全境。至此,日本仅用半年时间就 打败了美国、英国、荷兰等西方海上强国,占领了东南亚,实现了称霸东亚的野心 。日本如 此迅速地占领东南亚,南海的战略支撑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正是日本侵占南海地区并利用南海的地缘优势,凸显了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 这才大大改变了美国对南海的地缘认知。战争期间,美国把打击南海岛屿上的日军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出动空军轰炸南海岛屿上的日军,又出动潜艇袭击日军在南海的船只,从而 破坏日本在南海的交通线。例如,1942年3月到5月美军潜艇在南海地区先后炸沉日本多艘 油船、运输船、货船和客货轮船;1943年11月美军潜艇在南中国海执行破坏日本交通线的任 务;1944年3月美军潜艇在海南岛和吕宋岛之间击沉日船3艘,4到5月又在南中国海击沉了 日本最大的油船“日进丸”,6到7月美军加大破坏力度,派出由4艘潜艇组成的“米基芬兹”潜 艇群到南中国海执行“破交”任务共击沉日船8艘,8到9月,由3艘潜艇组成的“彻尔提东卡” 美军潜艇群在南中国海击沉日船 12艘。美军在南中国海破坏日本运输线的活动对最终击败日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此外,美军还空袭了太平岛日军。1943年,太平岛上的建筑物 大部分遭到美机空袭破坏,所建的宿舍、仓库、晒渔场、冷藏库、重油库、医疗室、瞭望台、气象台、机关枪掩体和炮座等均被破坏。1945年,美军在太平岛登陆。很显然,美国意在在南海 剪断日本和东南亚的联系。这表明,美国开始重视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

3 南海地缘认知理论:南海处于“边缘地带”

       日本把侵占南海地区作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南海第一次显示出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谁占领南海,谁就能占领东南亚,谁就能称霸亚太”,这是美国开始染指南海的最早原因。二战还没有结束,美国就开始考虑战争结束后的亚太秩序问题,南海地区的重要性自然引起美国的注意。此后,随着“边缘地带论”的兴起,美国越发重视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并谋求为自己的国家利益服务。

       二战期间,美国地缘战略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在借鉴英国地缘 学家哈尔福德·约翰·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的“心脏地带论”(Heartland Theory)和马汉的“海权论”的基础上提出“边缘地带论”(Rimland Theory)。斯皮克曼在1944年出版 的《和平地理学》(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中把整个世界划分三个部分:欧亚大陆心脏地 带、边缘地带、离岸岛屿与大陆。斯皮克曼对历史上存在的权势对抗模式分析后认为,边缘地带处于陆权与海权之间,是围堵心脏地带的关键部分;边缘地带的权力分布状况具有决定性作用:边缘地带弱,则心脏地带强;边缘地带强,则心脏地带弱。“边缘地带”包括欧洲沿 海地区、阿拉伯中东沙漠地带、印度沿海地区、中国沿海地区,这些地区位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和边缘海之间,具有水陆两面性质,可以从陆海两面发挥制衡作用,因此它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于是,他的名言是:“谁支配边缘地带,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欧亚大陆,谁就掌握 世界的命运”。

       “边缘地带论”对二战后美国制定国家战略和对外政策产生重大的影响。斯皮克曼在 1942年出版的《世界政治中的美国战略:美国与权力平衡》一书中认为,美国的威胁来自边缘地带,即正是边缘地带国家而不是心脏地带国家才能对美国实行战略上的包围。美国虽处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但是在现代航海和通信技术之下,海洋已由保护美国的屏障转变为便于侵略美国的高速通道。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美国绝不能再孤立,一定要介入欧亚事务,维持欧亚大陆权力平衡,就像欧洲权力平衡对英国很重要一样 。在亚洲,美国如何维持权力平衡?斯皮克曼认为,“美国最大的风险就是让任何国家控制边缘地带”“中东与远东 的边缘地带将是战后战略意义最高的地区,而美国必须确保这些区域之中不会出现强权。” 他预测到,中国和苏俄是最有可能成为强权的国家,因此他建议美国政府在亚洲不要完全消 灭德国和日本,目的为战后“与德国、日本联手维持欧洲亚洲权力平衡” 。“边缘地带论”告 诫美国要控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确保不会出现威胁美国的强权。按 照这个理论,南海正位于远东的边缘地带,自然也是美国必须控制的战略要点。其实斯皮克 曼也注意到了南海的战略地位,在《和平地理学》中提到,美国占领菲律宾,必将势力扩展到 南海 。菲律宾和南海同属于亚洲边缘地带,对于美国国家安全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特 别是南海本身具备天然的地理优势,它不仅是亚洲大陆的边缘地带,自身的海洋性质还决定 其海权的重要性。这种双重意义叠加在一起,更凸显南海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于是就有人喊出“谁控制了南海,谁就控制了各周边重要的海峡,谁就控制了整个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大胆论断 。这样,“边缘地带论”让美国把南海纳入自己必须控制的势力范围。

       美国认知到必须控制南海,但如何控制?南海距离美国数万里之遥,自然在领土主权 上,美国无理由据为己有,但在主权归属上,美国采取模糊政策,这可从美国制定的一系列文 件中看出。第一份是1943年4月美国国务院针对二战后如何处理被法西斯国家占领的领土 问题出台的《国际托管备忘录》,该文件规定日本 19世纪末以来所占领土“必须从日本分离 出来”,并且明确提出朝鲜和澎湖列岛由中、美、苏组成的国际托管委员会托管,台湾交由中 国管辖,但并未提及南沙群岛的归属问题,仅表示将根据安全需要对此前日本占领的太平洋 岛屿进行安排,这是美国对南海岛礁主权归属采取模糊政策的开端。第二份是 1943年 5 月美国国务院负责审议领土问题的小组委员会草拟的“T-324”文件,名为《南威岛和其他岛 屿(新南群岛)》。这是美国政府内部制定的第一份专门讨论战后南沙群岛处理问题的文 件,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南沙历史和现实情况,详细讨论了地理、战略、日本占领南沙群岛历史、中日法三国的主权争端以及美国对三国争端的立场。该文件提出处理南沙群岛问题的两个基本原则:不得利用该群岛威胁其他国家的安全,允许各国进行航道勘测及采取保障该航道安全的行动。这显然是受到日本利用南海海域及诸岛侵略东南亚的影响,美国意识到南海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至于战后南沙主权归属,该文件提出四种方案:交给中国、交给 法属印度支那、交给菲律宾、国际托管。不过,该文件最终没有表明美国支持哪种方案。这 两个文件充分证明了早在开罗会议召开之前美国就已经认识到南海问题的存在,认识到南 海重要的战略价值。第三份是1944年12月14日美国政府制定的“CAC-308”文件,即“国家 和地区委员会第308号文件”。这一文件专注于研究战后西沙群岛的处理问题,明确否定日 本对西沙群岛的主权要求,倾向于支持中国对西沙群岛的主权要求,但也考虑到法国对西沙 群岛的主权诉求。至于战后西沙群岛归属谁,美国还是没有明确的定论。第四份是1944 年12月19日美国远东地区部际委员会制定的“CAC-301”文件,即“国家和地区委员会第301 号文件”,这份文件明确否定了菲律宾对南沙岛屿的主权要求,认为南沙群岛位于菲律宾领土之外,但这份文件也首次对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沙群岛所提出的主权要求合法性提出质疑,认为南沙群岛中所包含的岛、礁、沙、滩大多数小而散乱,无人居住。这份文件还强调有船只 通过南海海域的所有国家都是利益攸关方,包括美国,建议将南沙群岛置于一个国际机构的 管理之下 。可以看出,美国不但再次未明确表态南沙诸岛交给任何一个声索方,还开始表 露不支持任何一声索方的倾向。这是一个重大的认知转变,美国首次暗示美国与南海也有 国家利益关系,为后来美国染指南海做了思想上的铺垫。第五份是1946年6月24日美国政 府制定的“SWNCC-59/1”号备忘录,即“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部际协调委员会”第59/1号文 件。这是战后美国处理南海诸岛归属问题的第一份文件,该文件仍然未表明美国在南海诸 岛归属问题的立场。在随后多次修改的对日和约草案中,美国政府除了明确指出日本应 放弃对南海所有岛礁的权利之外,始终未提出将这些岛礁归还给哪一方。总之,从 1943年 到 1951年的一系列文件显示美国对南海岛礁主权归属一直都是模糊处理。其实模糊本身也是一种清晰,这种始终如一的态度就是清晰表明了美国不主张南海岛礁归属任何一声索 方,清晰表明了美国对南海的觊觎,实质是谋求最大化地为自己国家利益服务。这样就容易 理解美国主导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1951年9月的《旧金山对日和约》为什么只字不提南海诸岛归属问题。

       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论”提出美国要确保在欧亚边缘地带不出现“强权”,无疑有“围 堵”思想,这直接影响了美国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George Frost Kennan)提出的“遏制”战 略。该战略的目标就是推行包围和封锁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战略部署,阻止共 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该战略实现方式就是控制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由海向陆,遏制和阻止苏 联和中国的对外扩张 。

4 南海地缘认知实践:对中国实施“遏制战略”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苏结盟,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和苏联援朝抗美、援越抗法。亚太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抗为标志的两极格局形成。为遏制 共产主义的扩张,美国在东亚实施“遏制战略”,处于“边缘地带”的南海地区自然成为其遏制 共产主义的桥头堡。

       早在1948年12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批准了一份国家安全报告。该报告首次明确提出 “防止共产主义在亚洲进一步扩张”,建议对东南亚地区应给予特别关注。1950年12月, 美国与法国签订《印度支那共同防御援助协议》,开始大量援助法国在越南的殖民战争。从1950年到1952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先后出台了多部文件,渲染印度支那半岛冲突具有 全球性的意义,美国有必要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措施阻止共产党的扩张。美国总统艾森 豪威尔在一次记者会上说:“如果美国失去印度支那,那共产主义必将会跨过南海向东南亚 海岛国家蔓延。”1954年5月,法国在奠边府战役中惨败,被迫签订《日内瓦协议》。艾森豪 威尔认为《日内瓦协议》是“完成共产主义在东南亚扩张的一场灾难”,美国政府拒绝在协 议上签字。1954年8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向艾森豪威尔提交一份“美国远东政策考察报 告”,即 NSC5429文件。该文件认为,《日内瓦协议》使得中国在印度支那取得重大胜利,共 产主义即将迅速扩张到整个东南亚地区,这严重威胁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美国必须提出应对措施,这是美国首次明确提出要采取措施在东南亚遏制中国。

       依据“边缘地带论”,美国在东南亚遏制中国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南海。在1951年旧金 山和会召开之前,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就《对日和约》文本内容的确定制作的一份备忘录中提出:“必须确定,任何有可能给予中国以法律权利的内容,不管是明确的还是暗含的,都不能写进和约文本中”。在这样的原则下,南海岛礁归属问题处理的目标是“决不能让中国从对日和约中能引申出对其所谓的拥有南海诸岛主权权利的结论来” 。因此,9月旧金山会议上与会国国家签订的《旧金山和约》就没有提及南海诸岛归还中国。在当时中美对抗的背景下,美国对南海主权争端的模糊立场必然有深层次的战略考虑。当时的苏联外长葛罗 米柯就直言:“西沙群岛是中国自古以来的领土,应该毫无争议地归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对日和约中应该写入日本放弃满洲、台湾及附近一切岛屿、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 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与要求,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以上所述各项领 土的完全权利”“和约草案完全破坏了中国收回台湾、澎湖列岛和西沙群岛及其他岛屿的无 可争辩的权利,它只提到了日本放弃这些领土的权利,却故意不提这些领土的归属,美国意 在夺取这些领土”。葛罗米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美国南海岛礁立场的实质。

       美国在旧金山和会上明确否定中国拥有南海主权,但对于南海其他争端方则采取模糊 政策,甚至偏袒和纵容菲律宾和南越。1951年8月,美国和菲律宾签订《美菲共同防御条 约》,菲律宾成为美国实现亚太霸权的帮手,美国开始倾向支持菲律宾声索南沙岛礁主权。1956年6月,南越制造“甘泉岛事件”。美国总统胡佛认为,中国登陆甘泉岛是一件极其严重 的事件,直接威胁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利益,美国必须采取果断有效行动来阻止中国“试探性” 扩张。美国派出第七舰队和驱逐舰到西沙群岛甘泉岛开展海空侦察。虽然这件事后来证明是假消息,但整个事件过程中,美国积极介入,足见美国借南海主权争端来遏制中国的程 度之深。

       美国除了在法理上操弄南海争端,还实施更带侵略性的军事行为。一是在南海地区构 建围堵中国的军事包围圈。1954年9月6日,美国纠集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基斯 坦、菲律宾、泰国等在马尼拉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1955年2月,在泰国曼谷成立 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东南亚集体防务组织,防务涵盖区域包括南海。一条围绕南海周边 的“反共防御圈”形成了,美国把南海视为挡住中国和北越向东南亚海岛国家扩张的屏障。二是侵入中国南海水域,直接挑战中国主权。美国把近邻越南的南海既当做战场的一部分,也当做后方的支援地,利用南海便利的交通向越南运送军队和军事物资,把南海当做公海,视南海为“内湖”,飞机在南海上空恣意飞行,军舰在南海海面横冲直撞。三是在南海水域开展军事演习。美国经常在南海组织各种双边或多边的军事演习,以制造紧张局势,挑衅中国南海主权。例如 1954年 2月,美国纠集英国、法国在南海举行挑衅性的海军演习;1956年9 月,东南亚集体防务组织在南海举行军事演习,等等。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军事行为就是对中 国明目张胆地恐吓、威胁与遏制,把南海的地缘价值利益变换为自己的亚太霸权利益。

5 结语

       综述20世纪50年代前美国对南海的地缘认知演变,可以看出美国对南海的地缘认知经 历了一个由初步到深化、由理论到实践的演变过程。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时,视南 海为进入中国市场的路径选择,并没有认识到南海本身的地缘战略价值。太平洋战争爆发 后,日本把南海地区纳入“大东亚共荣圈”的一部分,侵占南海并利用南海的地缘优势攻击美 军,让南海首次呈现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南海地缘价值的新变化促使美国重新认知南海。此后,随着“边缘地带论”的兴起,美国越发重视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按照这个理论,处于欧亚大陆边缘地带中心的南海对于美国国家安全来说有重要意义,是美国必须控制的要点。由此,美国在战后处理南海诸岛归属问题上一直采取模糊政策,不主张归属任何一声索方, 实质是想最大化地谋取为本国霸权利益服务。进入 50年代,中美完全对立,亚太地区形成 了截然对立的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这直接影响美国 对南海的地缘认知,利用南海围堵遏制中国就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必然选项。直到今天,美 国亚太霸权战略未变,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也一直未变,只不过冷战结束后,遏制中国的目 标由防范共产主义扩张变为防范中国崛起。可见,美国介入南海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视南 海地缘战略价值为维系其亚太霸权的永远不变的国家利益,这必将深刻影响未来的中美关 系与南海安全。

该文载于《世界地理研究》2022年第5期

引文信息:
贾庆军 . 20世纪50年代前美国对南海的地缘认知演变 . 世界地理研究,2022,31(5):895-904.[JIA Qingjun.The evolution of the U.S. geo-cognition on the South China Sea before the 1950s.World Regional Studies,2022,31(5):895-904.] 



轻点下面蓝字, 查看近期文章

专栏推介 | 南海政治经济地理


《世界地理研究》2022年第4期目次


杜德斌, 等 | “心脏地带”理论与俄乌冲突


征稿启事 | 俄罗斯和乌克兰国别地理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 国别地理之乌克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贾庆军 | 20世纪50年代前美国对南海的地缘认知演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