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史•风华 | 1924年10月,大夏大学成立党团支部,是全国最早成立中共、共青团组织的高校之一

丽娃志 2024-04-02



大夏大学群贤堂(今文史楼)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胸怀千秋伟业

恰是百年风华

今天,让我们一起

回眸大夏大学学运的光荣革命传统




1924年8月,建校初期在小沙渡路租借民房作为校舍


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大夏大学创立于1924年7月7日,由从厦门大学去职来沪的著名教授欧元怀及离校学生团总代表施乃铸等负责筹备。于9月20日借槟榔路(现胶州路)潘家花园举行开学典礼,并在小沙渡路(现西康路)201号本部上课。


1930年在中山北路(现华东师大)以近300亩土地为校园并兴建校舍,可容2000名学生上课。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为孤岛,学校决定内迁。有一部分教职员工和学生迁往庐山,辗转贵州省贵阳、赤水、花溪等地。一部分留在上海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重华新村弘毅中学楼上继续办学。由教务长鲁继曾负责。这两部分于抗战胜利后1946年迁回中山北路原来校址。大夏学生除本地青年外,也有来自广东、苏北等地。师生的情况也是比较复杂的,教师中有进步的、正义感的,也有反动头子和汪伪汉奸。学生中有蓝衣社、三青团、复兴社、汪伪和社会局的喽罗,他们依仗后台,张牙舞爪控制了一些学会和同乡会。大夏大学虽是私立学校,不像有的国立学校那样受国民党反动派严密控制,大多数教师学生是爱国的,但进步力量和反动势力的斗争也是尖锐复杂的。



熊天荆(1902-1985),上海青浦人,女。1925年秋季考入大夏大学理科化学系读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上海三次武装起义。大革命失败后,到苏联莫斯科劳动大学学习。1933年回国后,曾被捕入狱。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秘书。建国后,从事优抚、救灾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工作,先后任内务部优抚司司长、农村救济司司长,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主任,民政部顾问,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


吴亮平(1908-1986),又名黎平,浙江奉化人。我国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1922年考入厦门大学学习,翌年到上海进入大夏大学学习;1925年5月参加“五卅运动”,任上海学生联合会总务部长(秘书长),并负责编辑学运专刊《血潮日刊》;曾任中宣部《环球》周刊主编、中央苏区经济部长;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陕甘根据地中央局宣传部长、中宣部副部长;解放后曾任化工部副部长、中顾委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顾问等职务。


 1924年10月,大夏大学学生中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合一的党团支部。党支部召集人是施乃铸,党员有陈平、熊映楚、吴亮平等。1925年5月30日大夏学生上街宣传日华纱厂工人顾正红(中共党员)被日寇枪杀的实况,有20余人被捕。次日大夏学生也积极参加全市举行的罢工、罢市、罢课斗争。


1926年配合北伐军的进军,上海工人举行第一次武装起义,大夏学生熊天荆等人参加了宣传活动,散发传单时,途遇孙传芳部属李宝章的大刀队,陈骏、陈亮、胡宏模等大夏学生被捕。陈骏、陈亮惨遭军阀杀害于曹家渡五角场。残酷的军阀把他俩的头颅挂在电线杆上,这种暴行激起了广大群众的愤怒。上海市学生联合会举行陈骏、陈亮两位烈士追悼会,有师生5000余人参加。


陈骏(1905-1927),浙江平阳人。1925年9月进入大夏大学预二科乙部学习,后转入本科数理系就读。1927年2月19日,上海总工会发布了总同盟罢工令,全市学生声援支持。大夏学生在陈骏等学生领袖的发动和领导下,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宣传革命。2月20日,陈骏等在返校途中不幸被捕,英勇就义。3月25日,上海市学生联合会召开全市学生大会暨死难同学陈骏、陈亮两烈士追悼会。




陈亮(1903-1927),原名继岩,浙江永嘉人。1926年入大夏大学。1927年2月19日,上海总工会发布了总同盟罢工令,全市学生声援支持。大夏学生在陈亮等学生领袖的发动和领导下,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宣传革命。2月20日,陈亮等在返校途中不幸被捕,英勇就义。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为两位烈士题写《二陈烈士碑铭》。铭曰“于疾风见劲草,志侠气深自保。只手欲挽狂澜倒,为义而死真寿考,英灵不灭长浩浩。


1927年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后,大夏部分学生和其他大学学生一起,以纠察队名义,在社会上进行募捐活动,将捐款购买急救药物,以备暴动救护之用。1927年3月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实行总同盟罢工,进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大夏学生熊天荆等和其他学校学生一起积极参加组织学生军,配合工人纠察队作战。1927年鲁迅先生从广州来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化活动,十月会见了大夏学生,并应邀来校演讲;听讲后大夏立即成立了一个新的文学组织。1930年3月,鲁迅先生再次应邀来大夏演讲。


1931年10月成立了抗日救国会,在党支部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32年大夏学生袖戴黑纱,在图书馆开展“九·一八”一周年纪念活动,并出版专刊,在校内举行募捐,支援东北义勇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活动。但在1934年底,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白色恐怖下,党支部屡遭破坏,有的党员被捕,有的隐蔽起来,党组织活动基本停止,但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活动仍然存在,暂时填补了没有党支部活动的空白。1936年初又重建了党支部,1937年“八·一三”后,组织决定党支部带领一部分学生随校内迁,去内地开展救亡运动。留沪的重华新村校部,重新调入党员再建党支部。随着形势的变化,党一再调党员进入大夏,并从积极分子中发展新党员,加强党支部的战斗力,认真贯彻执行地下党“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团结教育广大群众,从黑暗走向黎明。

 ——摘编自《上海大夏大学学生运动简史(1924—1945年)》,大夏大学学运史征集小组整理



来源 | 档案馆

编辑 | 俞玮琦、林雨平

审核 | 汤   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