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聆听青年:郑吃合——从贫困户到养猪专业户


 文学与传媒学院(ctgulm)〖第900期推送〗

本期编辑:蒲澍

:晋洪杨 

图片来源:网络

音频来源:彭钱宇阳

 | 

投稿邮箱ctgulm@163.com


党团引领,青年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之声,汇聚星火。我们用声音凝聚力量,与大家共同见证每一份执着的信念,每一份真挚的感动。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以学生专业为依托,以有声语言艺术为载体,以思想引领为主线,将陆续推出“聆听青年之‘奋斗百年路,党史听我读’”系列节目。

今天,特此推出《聆听青年》第二十一期节目——《郑吃合——从贫困户到养猪专业户》本期朗读者:文学与传媒学院,彭钱宇阳。






郑吃合——从贫困户到养猪专业户

距离平江1500公里的四川昭觉,同样也有个95后年轻人正在带领着家乡人民奔向致富路。

18岁之前的郑吃合从小生活在大凉山,“住着土坯房,与牛羊同吃同睡”,为了更好的生活,他选择外出打工。“外面的世界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这是彝族青年郑吃合的切身感受。

2015年,郑吃合离开家乡——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来到广州。他在电子厂当过工人,也做过建筑工人,艰苦生活的背后,深深感受到有一项技能的重要性。

一年后,郑吃合来到江西一家养猪场打工,想专心学一门技术。在猪场,看到大货车将一车车的猪拉往屠宰场,郑吃合忽然想到了家乡的乌金猪,觉得自己也可以搞个养猪场试试,通过专业化养猪,发展家乡的特色产业,总会比在外面打工强。

说干就干。2017年8月,郑吃合返回家乡,开始养猪创业。在不被理解,缺乏资金的情况下,郑吃合没有放弃。2019年,郑吃合把第一批猪仔养肥了,一下就卖了10头猪,总共赚了3万多元,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可把家里人都乐坏了。

后来,许多乡亲都来参观学习,开始相信规模化养殖乌金猪也可以致富。郑吃合俨然成了村里人的青年榜样,而他心里的梦想也更大了。今年,郑吃合在碧桂园帮扶下扩建猪舍,建立了乌金猪产业示范基地,扩大了养殖规模,共同推动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了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除此之外,碧桂园还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旗下社会公益企业对乌金猪进行了统一收购,并通过电商平台及线下门店帮助销售。“不仅帮扶养猪,连销售渠道也解决了。”郑吃合对于外界帮扶的力度感到十分幸运,他也有自己的计划和想法,“外面的人不了解家乡的乌金猪,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这样原生态的猪肉。”接下来,他希望扩大养猪场的规模,把乌金猪做成一个品牌,销售到四川省外,甚至是全国各地。

年轻人回来了,乡村振兴有了更多年轻血液。实际上,以胡杨、周科学等为代表的返乡创业青年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流连大城市的繁华,而是致力于家乡特色产业的开发和推广,逐梦在带动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路上。年轻人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新的发展阶段,在农村大有可为,希望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能够走进农村,留在农村,建设农村。

青年心语彭钱宇阳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2021年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县也成功完成了贫困县摘帽的艰巨任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阶段性奋斗的新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基层党员干部依然不能松懈,要继续坚守岗位,进一步巩固成果,持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END//


聆听青年:团旗是这样飘起来的 聆听青年:两代英雄——马本斋母子
聆听青年:时代的召唤——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成立聆听青年:《中国青年》——用红色点亮青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