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10倍速观看:知识罐头里的浓缩世界
那么,如果是在短视频里看书观影、“假装文青”呢?
身处于互联互通的快节奏时代,碎片化成为生活常态。利用智能手机,人们可以在挤地铁、等外卖的10-15分钟内打发时间,看几条新闻、读一篇推送......“碎片化知识”与“碎片化学习”应运而生。
书籍、电影作为“文化大餐”,除了让人获取新知,也是享受和休闲的一种方式。而在追求短平快的时代里,10分钟一集的电影解说,或30分钟的书籍讲解不断涌现,如同浓缩化、精简版的“知识罐头”,陈列在短视频的货架上。
这种浓缩后的知识罐头“营养”如何?观众观看几分钟一集的解说视频,背后的需求与动机是什么?本期RUC新闻坊考察了电影解说、书籍解说这两类常见的“知识罐头”,探索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精神营养”的获取方式。
01
我用80分钟,抵达了《理想国》
喜马拉雅“讲书”栏目的1700多个音频节目中,历史、科普、经管类别的最多,文学、社科、成长、心理、传记类的节目也不在少数。供给围绕需求产生,相应地,播放量靠前的也是这些种类的节目。俯仰历史兴衰,探究万物规律,求索生命意义——不难发现,这些领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
喜马拉雅、得到等知识付费平台瞄准了大众的求知欲,让通识性知识、实用性课程变得触手可及。在学者马澈和穆天阳[1]看来,这些平台所提供的既不是简单的信息与事实,也不是深入的学术内容,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层类型”的知识,将书的内容进行提炼,并加入自己的解读,从而形成适合大众用户的知识产品。
而在“得到”听书里,原作长度对解说时长的影响力则要更弱一些,耗时最长和最短的书时间相差大多在1小时以内。各个栏目下,最短的讲解音频一般在15-20分钟,而最长的大多集中在60分钟左右。
02
10倍速观影:电影解说的瞬息宇宙
为了描出电影解说的知识路径,RUC新闻坊将B站电影解说选择影片的主题和播放量进行交叉分析,发现电影解说以剧情片为主,543个样本中,有337个电影都带有“剧情”这一标签。
《身价亿万的富豪,故意制造意外,只为将保险卖出》
《70岁的退休总裁,扮猪吃老虎,在小公司当实习生》
《女孩用两张一万块现金付款,被警察抓住,揭开惊天真相》
《清洁工是天才,只用两分钟,就解出了教授两年才解出的难题》
《钻石偷一半警察来了怎么办?笨贼有妙招》...
即使是文艺片也难逃被“标签化”的命运。如法国爱情片《红白蓝三部曲之白》,在豆瓣长评被描述为探讨“忧伤里无法摆脱的孤独宿命”,在解说中则被概括为“漂亮妹子得不到满足,把老公扫地出门,男人赚大钱后决心报复”的地摊文学。
简单化标签化的解说,可能会让“哈姆雷特”走样成“哈利波特”,强化非黑即白的“二极管”思维。在这个意义上,解说并不一定传播开拓视野的知识,还可能传播“偏见”。
值得注意的是,犯罪悬疑、惊悚恐怖、喜剧、传记历史类主题热度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解说市场的主流口味。
在犯罪悬疑和惊悚恐怖类主题中,包含血腥暴力内容的片段常常成为解说素材,除了吸引人之外,还满足了观众“捂眼又偷瞄”的好奇心理。解说者的二次加工弱化了影片的过激元素,同时又保留适当的恐怖色彩,由此以来,怪诞猎奇的影片也能成为“又香又臭”的重口味美食。
03
知识代餐,真的能“代”到吗?
无论是国家间的角逐厮杀,兔子洞里掉出的奇幻世界,还是千年一瞬的史诗时刻,这些类型电影的叙事都建立在宏大社会背景、多维人物关系与复杂事件推演的基础之上。为了拆解这些“大部头”的复杂结构,部分解说者遵循线性叙事的逻辑,将彼此交织的时间线捋平、捋顺,使“起因-经过-结果”的叙事框架得以凸显。
相反地,短片、歌舞和纪录片题材的作品压缩比例最低,均高于原片时长的10%。受制于特定体裁,短片类电影解说“天然”具有较低的压缩水平。而对于追求丰富艺术表现力的歌舞电影来说,每段精心编排的歌舞表演,都是解说者营造“氛围感”、打造“名场面”的绝佳时机。另外,在纪录长片《第四公民》的解说视频中,作者将斯诺登的生平与“棱镜门”事件作为剧情支线加以补充,额外增加了节目内容。
做解说视频有多难?首先,选片即门槛。匆忙投入经典高分电影解说的行列,很有可能只会体验到自媒体小编们到底有多“卷”。在这条赛道上,影评不行,得有“锐评”;复述不够,复盘来凑。而“黑红也是红”的创作思路则未必适用:不少一味追求猎奇题材、冷门或低分电影的解说作品,最后都在互联网的墙角落了灰。为了避免翻车,B站电影解说大多取材自大众认知中的高分作品,来保证作品内容足够“硬核”。
同样地,令不少观众诟病的“小美大壮”式解说,其实具有强烈的解构主义色彩。这一特性使其风靡互联网,甚至超越文艺作品的藩篱,成为短视频创作的代名词与病毒般的文化迷因。
上述创作考量表明,解说类短视频并非对原片的机械裁剪、压缩与复制,而是在各个环节权衡个人审美、个人特质与思考过程的复合式创作。
当然,就像父母总是教训的那样,“零食不能当饭吃”,知识罐头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作为传统电影艺术的“代餐”仍有待商榷。根据RUC新闻坊的搭配,观看经典作品《肖申克的救赎》所需的142分钟,可以抵换夺金力作《三块广告牌》《末代皇帝》《加勒比海盗》《教父》等共九部电影的视频解说。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知识罐头”?
戴维·温伯格曾提出:“知识是信条的子集。”[5]任何文化语境、社会历史与物质条件的差异都可能造成信条的分化,进而建构出迥异的知识体系。其中,大众媒介对知识形态与其传播渠道具有相当程度的形塑作用。当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化媒体崛起时,我们似乎很难去抵制与其相匹配的信息产品。又或者说,对原片开启“10倍速”的电影解说类短视频,恰恰切中了观众的信息获取、娱乐与社交需要。
从大荧幕到方寸小屏,从万卷书行至“喜马拉雅”,电影和书籍类解说音视频向用户提供了万花筒般的知识透镜:一次上划,一下点击,令人生畏的“大部头”或许就成为了可调侃的“大壮小美”,观众的求知欲和审美直觉也可能在低成本的浏览行为中被激活,迸发出调剂生活的灵感。至于知识罐头的“添加成分”——对解说类音视频破坏艺术灵韵、误导观众审美的隐忧,往往忽略一个前提:罐头在我们手中。进度条“有涯”,而知识“无涯”,以有涯随无涯,何尝不是一场很酷的艺术创作呢?
参考文献:
[1]马澈,穆天阳.一种新的互联网知识传播范式:“知识付费”的逻辑与反思[J].新闻与写作,2018(04):40-47.
[2]Brysbaert, M. (2019). How many words do we read per minute?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eading rate.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09, 104047.
[3]徐敬宏,程雪梅,胡世明.知识付费发展现状、问题与趋势[J].编辑之友,2018(05):13-16.
[4]编者注:UC体,得名于UC浏览器首页推荐文章。在自媒体发展的早期阶段,UC编辑已能熟练使用“标题党”策略,以猎奇、标签化、冲突感强的文章标题来吸引点击,其真实内容往往与标题不相符,读者即将此类文体称为“UC体”。
[5]戴维·温伯格,《知识的边界》[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数据:单子郁 张子涵 汪瀚 余湘珺 陈江媛
文案:汪瀚 张子涵 余湘珺 单子郁
可视化:张子涵 余湘珺 汪瀚
美编:陈江媛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