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服务进博会,他们如何做到?

中国气象 2021-01-18



导 读

完美的进博会有着近乎完美的气象服务。在没有高影响天气的情况下,气象部门对分散性弱降水定时、定点、定量的精细化预报,以及更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为进博会锦上添花。


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江海交汇处,风从东方来。


11月5日至10日,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完美落幕。


进博会主场馆(来源:浦东时报)


这个世界上首次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吸引了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来自五大洲的3600多家企业参展。

  

“前店后厂”,扁平化系统化让气象服务忙而不乱


刚接到进博会气象保障任务时,气象部门就知道,这一定是场硬仗。


它不是一般性展会,是中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


主场外交,气象保障服务成为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国气象局成立进博会气象保障服务领导小组;上海市气象局组建了保障服务工作运行指挥组。


馆区现场应急观测车(来源:上海市气象局)


早在8月,运行指挥组就开始了解进博会气象服务需求,根据需求梳理服务产品,理顺运行机制,设立综合保障部、信息宣传部、信息保障部、人影作业部和进博会气象台,打造出“前店后厂”的工作模式。


“前店”指的是专业的现场服务,“后厂”则为互动的支撑平台。


在“前店”,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冯磊11月3日便进驻进博会运行指挥部。每当召开城市运行保障会议时,他总被要求第一个发言。


上海市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的杨捷作为气象部门联络员,从8月就常驻进博会执委会现场指挥部,和各保障部门一道现场办公。经过协调沟通,天气预报信息作为重要数据列入进博会每日要情;进博会气象服务保障系统接入进博会安保部及交通保障部,同时接入安保部的还有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


杨捷在执委会工作中(孙楠 摄)


现场服务直接有效。6日夜间,根据气象预测,进博会执委会提前搭建了大型雨棚,准备了一次性雨披;7日上午,馆区附近出现降雨,周边地铁站出现拥堵,执委会在了解到近一两个小时降雨仍较明显后,加强了疏导并增发雨具。


“前店”发挥作用,少不了“后厂”支援。在“后厂”,有了专事专办的进博会气象台,相当于有了举全国之力保障进博会的工作平台。来自中国气象局及周边兄弟气象部门的业务科研单位组成技术指导和支援团队,都在这一平台为进博会气象保障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和人员支持。


进博气象台预报现场(孙楠 摄)


确保“前店后厂”机制顺利运行的是进博会气象服务指挥系统。通过这套专门研发的移动端系统,“前店”收集来的所有需求以任务单的形式汇集到进博会气象台,进博会气象台进行任务派发,“后厂”加工后,同一出口,反馈“前店”。流程扁平化,使进博会气象服务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为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博会气象台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成立若干党小组。临时党支部被纳入进博会一线党建联盟,实现业务和党建同频共振。

  

“照单全收”,科技支撑让精细化服务有底气


“开幕式前的雨,下得脸会湿,地不会湿。”5日,上海市气象局局长董熔对询问天气的市领导说。


这样的回答来自精细化观测预报服务的支撑。


早在10月29日的城市运行保障会议上,气象部门就给出结论:“5日开幕式当天,有一次分散性弱降雨过程。”


安保指挥部参考气象信息(杨捷  供图)


相比“槽来脊去”大的天气系统,对分散性弱降雨的精细化预报更难,尤其是精确到进博会馆区,难上加难。


5日3时,进博会气象台值班首席预报员戴建华在雷达回波图上监测到弱降水,结合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及精密的实况数据,他在6时更新了预报:早上7时到8时可能出现零星小雨,上午以阴天为主,对开幕式影响不大。7时左右,馆区飘起零星小雨,随后很快停了,天空变得越来越亮。


实际上,这波降雨从气象科学上定义,只有“0.0毫米”(不足0.1毫米,无法计算有效降水)。“脸湿、地不湿”的描述恰如其分。


馆区现场应急观测车内,气象工作人员在紧张忙碌中。(孙楠 摄)


在预报服务的背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调整风云卫星扫描方式,对华东区域实现3分钟至6分钟的高频次加密扫描;上海市气象局把应急观测保障车开到馆区附近,并增设两个6要素自动气象站;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省的探空站实施加密观测,12部天气雷达实现同步观测。这些数据经过数值模式运算,再由预报员会商研判,最终形成能够滚动更新的、未来24小时逐小时预报。除了提供给指挥部门以外,上海市气象局还基于“知天气APP”开发了中英文进博会专项服务模块,为参展商和交易团提供服务。


进博会气象保障服务还远不止于此。


4日晚,位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灯火通明,一辆辆国宾车驶来,欢迎宴在此举行。国际会议中心外,黄浦江缓缓东流,两岸灯光璀璨。


交通保障部使用气象监测系统(杨捷  供图)


当天下午,云层很低。市领导忧心忡忡地询问云层变化。通过激光云高仪的监测数据及云水剖面数值模式分析,气象部门明确给出“天气正在转好,傍晚时云量7至9成,看不见蓝天,但云高不会遮挡住地标上海中心大厦”的结论。最终,灯光秀提前开始,灯光将云层渲染成金色,丝毫不逊于往日晴天时的夕阳余晖。


“照单全收。”董熔在面对要求更高的进博会气象服务需求时,很有底气。“看似不可能”的背后藏着必然——有了精细化滚动式天气预报预警、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及生活指数预报、1公里网格化降水量预报、边界层垂直廓线预报等产品支撑,气象服务不仅能够避害,还能做到趋利,做得更多。


“未来已来”,开启后进博时代的气象现代化征程


“最高标准、最高水平”,进博会气象保障服务被完美诠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执委会现场指挥部慰问时,称赞天气预报及时准确。


实际上,这是对气象现代化成果的展示、考验,也是更高水平现代化的起点。


驻守在馆区气象应急保障车上的松江区气象局工作人员,除了保障应急车每分钟回传一次风温压湿数据、实景摄像头24小时在线,还在开幕式当天,每半小时进行一次云高、云量、天气现象人工加密观测。


松江区气象局局长沈利锋说,他不光完成了进博会应急观测任务,更收获了自身气象业务的进步。从进馆区的第一天起,沈利锋就在小本子上记下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案,满满当当好几页纸。“每个业务人员都经历了重大气象保障服务实战,真正认识到精细化气象服务背后的数据需求。”


日常进博会天气会商(来源:上海市气象局)


这番经历让进博会气象台台长姚建群对人工智能预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5日16时,雷达回波显示,一次弱降雨过程正向馆区方向移动,预报员根据传统预报,分析研判,认为场馆降雨约在18时30分,但首次业务应用到雷达外推上的人工智能预报,则判断为20时。“我们将信将疑,根据实况回算人工智能预报,事实证明,它与实际更为接近。”


这套学习了过去3年数据的人工智能预报系统在进博会上首次投入实战,便让进博会数值预报保障人员王晓峰相信,传统数值预报和人工智能有机结合,能够让预报服务更进一步。“今后,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订正模式初始数据误差,能在数值模式释用、短临预报等领域发挥作用。”


本次进博会气象保障工作中,人工智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来源:上海市气象局)


除了技术上的练兵和飞越,进博会气象服务体制机制的顺畅,更体现了管理现代化的红利。长三角三省一市共用的一体化平台,大幅提升区域联动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上海气象部门内的通力合作,真正做到观测预报服务一体化;搬到手机端的业务平台使精细化服务效率更高。


董熔说,进博会的创新机制和先进技术将转入日常业务,为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奠定基础。


后进博时代拉开帷幕,未来已来,气象更强音即将鸣响。



推 荐 阅 读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文章作者: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楠

图片来源:上海市气象局、中国气象报社、浦东时报

微信编辑:卞赟

投稿咨询:010-68409419(张老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