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围观!盘点近期气象科技大事件,你知道几个?

中国气象 2021-01-18

2018年10月至11月,IPCC审议通过《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再创新高,欧洲极轨气象卫星Metop-C发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升级全球水灾防护系统,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利用数据集探索气候预测等一系列国际大气科学事件发生,引起广泛关注。


1

IPCC审议通过《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




10月1日至6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8次全会在韩国仁川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并接受了报告全文。该报告基于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来的文献,就全球1.5℃温升有关事实、影响和减排路径等开展了评估,旨在为各国政府提供1.5℃温升有关影响、适应和减缓信息,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2018年促进性对话和《巴黎协定》下全球盘点提供了科学依据。


2

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再创新高




11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温室气体公报》称,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再创新纪录。根据公报,2017年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05.5ppm,高于2016年的403.3ppm和2015年的400.1ppm,是工业化前(1750年前)水平的146%。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也有所上升,其中,2017年甲烷的浓度达到1859ppm,创下新高,是工业化前时期的257%。


3

欧洲极轨气象卫星Metop-C发射



当地时间11月6日19时47分,“联盟”号运载火箭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成功发射欧洲极轨气象卫星Metop-C。卫星搭载了包括法国红外大气探测干涉仪(IASI)在内的9台仪器。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称,IASI可以精确测量包括大气温度、湿度、海平面条件、空间天气条件在内的多种数据。该卫星有助于促进全球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监测,而Metop系列卫星的成功发射对进行12小时至10天内的数值天气预报具有关键作用。(来源:欧洲航天局)


4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升级全球水灾防护系统




11月中旬,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对全球水灾防护系统(GloFAS)进行升级。该系统将天气预报与水文模型相结合,对产品进行持续监测。2.0版本利用新的水文路径校准方法,考虑到不同地区水文过程的差异;改进了涉及预测河流异常流量的评估;对气候学内容进行改进,使其与实时预报更加一致;发布了20多年来的河流径流量预报再运行结果,使用户可以对GloFAS预报技巧进行自我评估。该系统已于2018年4月正式运行。(来源:ECMWF)


5

NCAR利用数据集探索气候预测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建立了一套新的大型电脑模拟系统,用于进行十年尺度大集合预报(DPLE),旨在帮助识别最容易预测的天气气候事件类型。DPLE包含海洋、生物、地质、化学等领域的数据。科学家利用历史观测数据建立了40个模式模拟的初始条件,使模拟可持续运行十年。大部分模拟数据在NCAR怀俄明州超级运算中心的夏延系统上运行。DPLE包含62个单独的集合或成套的模拟,是1954年到2015年每年模拟的集合。这一新数据集利用了NCAR的公共地球系统模式。DPLE给科学家提供了新的工具,可检验实现几年到十年时间尺度长期预报的可能性。(来源:NCAR)


6

NASA测试用微型气象卫星追踪风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测试一种大小和鞋盒差不多的微型气象卫星——雨立方(RainCube),旨在监测全球风暴。RainCube是一种“技术演示”试验,用来检验将天气雷达缩减为低成本的微型卫星后是否仍然可对风暴内部进行实时监测。RainCube通过雷达“看到”物体,就像蝙蝠使用声呐感知物体一样。这颗卫星利用伞状天线发出信号,再从雨滴上反射回来,最后带回风暴的内部图像数据。(来源:NASA)


7

日本发射温室气体观测卫星IBUKI-2




10月29日,日本成功发射温室气体观测卫星IBUKI-2。该卫星将记录地球大气温室气体长期测量结果,并提供大气PM2.5浓度监测数据。IBUKI-2号卫星位于613千米高度上的太阳同步轨道。其核心仪器为Tanso-fts-2,能观测大气中多种温室气体的浓度,包含甲烷、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其搭载的PM2.5浓度监测感应器能够探测空气中的气溶胶含量。此次发射还搭载了另一颗KhalifaSat卫星,是第一颗完全由阿联酋制造的卫星,旨在改进天气预报,并协助进行城市环境监测、土地规划、船舶追踪、救灾等,将成为该国第9颗运行的卫星。


8

印度发射地球观测卫星




当地时间11月29日9时58分,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搭载高光谱成像卫星(HysIS)在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该地球观测卫星将被置于636千米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预期寿命为5年。卫星搭载两个成像光谱仪,可以收集处理不同电磁光谱信息,实现地球上的物体、物质与过程的清晰识别。该卫星有助于观测大气活动和气候变化,为地球磁场研究提供支持。火箭还同时搭载有来自8个不同国家的1颗小卫星和29颗纳米卫星,这些卫星将被置于504千米高度的轨道上。


推 荐 阅 读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策划、编译: 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淑乔

微信编辑:姜虹

转载咨询请联系:010-58995297(叶老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