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2018中国气象的八个关键词
导读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气象部门收获满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气象部门聚焦趋利避害,提升气象服务成效,稳步提高气象业务科技实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科学管理和党的建设。为了更好地迎接新的一年,让我们来一一查看2018年的打卡清单。
01 | 关键词:业务能力 |
发展智能装备,推进自动观测,加强综合应用
观测新技术、新装备取得突破,完成地面观测自动化改革年度任务,加强卫星遥感综合应用。
在技术方面,3省开展“天脸识别”算法研发和试点,能见度等6种天气现象智能观测算法取得突破,“卦天”APP上线运行;在装备方面,开展小型无人机、平漂式探空系统、无人机下投探空、飞艇、毫米波云雷达比对等新技术、新装备储备和试验。
《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方案》印发,并在7省试运行。进一步推进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遥感应用核心业务,对6个省局开展遥感综合应用体系督查。
建设无缝隙、全覆盖、智能化的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印发《智能网格预报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制定《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业务发展计划》《延伸期气象预报业务技术建设方案》。
全国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实现单轨运行;全国智能网格实况融合分析产品投入业务应用;雾霾预报时效延长至5天,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提前量和精准度逐步提高。
在预报业务全球化和专业化方面,一天两次的0至10天全球网格气象要素指导预报实现业务运行;世界气象中心(北京)、亚洲航空气象中心正式业务运行;《WMO区域台风预报中心建设工作方案》印发;建立中央气象台、粤港澳联合会商工作机制。
发展以用户为中心、面向全媒体的智慧气象服务
全新打造“中国天气”品牌。“中国天气”网站年内发布资讯7000余篇,制作专题69个,灾害直播报道9次,单日最高浏览量8231万页,创历史新高;创新“彩虹预报”被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海外版报道。25个广播电视媒体平台全年节目首播量约42000档、1858小时,发布各类预警信息5500余次,中国天气频道自制节目月度更新量6320分钟。中国天气通在智能手机市场覆盖率超过50%。
中国气象网年访问量1.6 亿人次;中国气象局政务微博8个话题阅读量过亿、44个话题阅读量上千万。中国气象局政务客户端最高单篇阅读量889 万,微头条总阅读量2.87亿。
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气象大数据高效应用
国内气象通信系统2.0业务化,全国2413个国家级地面站及150部天气雷达实现数据流传输,台站-省-国家传输全程达到秒级,支撑了强对流短临预报、“零时刻”实况分析等业务。
“派-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建成投入使用,服务373个用户,计算资源利用率提升至77%。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核心功能提供试用,构建气象数据流式解码框架,自动站、雷达等关键数据处理时效较CIMISS提升5倍以上。
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系统“天镜”投入业务试运行,融合运维大数据,展示信息化成果。全球气象数据质和量均有提升,“零时刻”实况分析产品有效支撑全国智能网格预报。
02 | 关键词:预警信息发布 |
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业务体系不断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正确率提升至99.95%,创历史最高值。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典型案例收集与分析评价工作。升级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新增质量控制功能和垂直下发等功能,完成全国范围内平台升级部署。
气象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入驻应急管理部指挥大厅。与自然资源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协同联动平台示范系统建设;与工信部、统一推送联盟等开展预警信息发布技术研究;与个推、UC阿里新媒体政务平台等互联网公司建立预警信息推送及共享机制;与抖音、快手等社会主要短视频平台合作实现预警信息精准推送。
国家预警发布系统荣膺“2018年中国应急管理信息化卓越成就奖”。
03 |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
做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气象服务
2018年,中国气象局与生态环境部签署总体合作框架协议,在科学研究、生态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管理、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保等八个重点领域深化合作;强化重污染天气和重大活动保障联合预报会商,增加常态化空气质量联合视频会商,全年共会商25次。
印发《全国臭氧气象预报业务规范》,推进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评估业务;组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汾渭平原开展关键季节重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气象力量。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品牌,发挥气候资源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
2018年,气象部门继续打造国家气候标志、天然氧吧、国家气象公园、生态气象公报等生态气象服务品牌。经过一年实践,已有22个市县获评国家气候标志。福建永泰县、广东龙门县、湖北神农架林区等36个地区获2018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国家气象公园试点建设正式启动,黄山风景区成为首个试点。开展全国植被、草地、森林等为主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业务,向社会发布《全国生态气象公报》《大气环境气象公报》等。
在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实施方面,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利用气候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助力新能源开发以及城市、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气候风险防范。
发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
探索组织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试点,在三江源、祁连山、丹江口、白洋淀等典型区域开展云水资源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和作业试验;编制《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人工增雨雪专项行动计划》,促进水资源安全保障。
各省初步确立了水源涵养型及水库蓄水型人影生态修复目标区,森林、草原生态保护型及大城市供水型人影生态修复关注区。河北建设了全国首个市级人影业务指挥系统,黑龙江建立了非旱期松花江流域水系联合作业机制,青海持续开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三江源人工增雨作业……
提升气候变化应对支撑保障能力
2018年,气候预测准确率创新高,汛期降水、气温预测评分分别达77分和95分。气象部门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了未来1至3年大气污染气候条件分析。
积极为冬奥会、进博会、世园会、世界军运会等重大活动提供气候服务支撑;重点打造“国家气候标志”品牌,制定评定管理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被地方政府评价为助推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名片”。
04 | 关键词:乡村振兴 |
印发《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全面部署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方面,新建251个扶贫自动站,贫困地区乡镇覆盖率由90%提升至92%。832个贫困县完成中小河流、山洪沟、滑坡等灾害隐患点普查数据的入库和应用。
创新农业气象服务供给方式,河北等22个省(区、市)气象局初步建成智慧农业气象平台以及APP、微信等智能服务终端,面向832个贫困县开展服务。优化农业气象服务供给结构,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创建10个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
完成全国13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及1.7万个非贫困村的精细化太阳能资源评估;开展贫困地区166个风电场、太阳能电站观测选址评估,服务贫困地区781个风电场、太阳能电站运行。
05 | 关键词:统筹协调发展 |
要力推军民融合发展,深化军民气象资源共建共享共用
气象相关内容写入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文件。中国气象局党组调整充实了军民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力量,出台气象军民融合发展有关意见,编制发展规划,建立完善气象军民融合长效协调机制和专家咨询机构,实现领导多次互访。组织召开全国气象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会议和全国综合气象观测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指导。全覆盖督导检查省局工作,31个省局成立领导机构,30个省局成为当地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成员。重大工程全面开工建设,落实气象军民融合工作任务,南沙岛礁气象观测站正式启用。
保障区域协调发展,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气象保障
2018年4月25日,雄安新区气象局筹备处成立,为服务雄安新区搭建现代化业务平台,建立科学业务流程。
河北气象部门重点对涉及民生和城市安全的灾害性天气进行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综合立体连续监测。在雄安生态公园绿地中心建立自动气象站,弥补了观测空白。河北与北京气象部门加强协作,启动雄安新区气候安全评估和通风廊道构建专题研究。《雄安新区气候环境评价报告》《关于构建雄安新区城市通风廊道的初步成果及进一步优化城市设计空气流通的建议报告》等相继出台。
全力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气象服务工作,组织召开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研讨会。
强化长江主航道航运气象风险预警服务能力建设,组织相关省、市研发建设长江主航道航运气象服务业务系统。
06 | 关键词:创新、人才 |
要实施核心技术科技攻关,加强创新体系和创新文化建设
制定实施《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工作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发展,支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开展扩大院所自主权、院所绩效评估等两项国家改革试点工作;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
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发展,在多源资料质控与融合分析、资料同化、数值模式等攻关与成果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部门重点实验室力量整合和培育,成立中国气象局-复旦大学海洋气象灾害联合实验室,推动水文气象联合实验室、南海海洋气象联合实验室、极端天气气候与地质灾害联合研究中心建设。
落实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要求,形成科技奖励培育项目动态清单。“台风监测预报系统关键技术”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持续实施人才优先战略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更加深入,实现部门培训全覆盖。加大力度选派干部参加各级党校培训,处以上干部参加党校培训人次比上年增加23%。
制定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报告,以及备案审批、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交流干部若干政策、重大业务工程负责人管理、专业技术二级岗管理等多项制度。
制定印发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实施意见;制定实施“三个一百”干部培养计划。
印发实施重大业务工程负责人员、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等管理制度。规划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规范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管理。
07 | 关键词:气象改革和法治化 |
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巩固防雷减灾体制改革成效
制定印发2018年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工作要点,确定27项重点任务及其分工和时间进度安排;以专题研究形式完成中国气象事业改革开放40年专项研究。
建立完善协调工作机制;会同住建部等10部委建立建设工程防雷管理联络员会议制度, 召开2018年度建设工程防雷管理联络员会议;强化防雷减灾安全监管;积极开展互联网+监管的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开展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市场整顿专项督查行动;开展防雷技术服务调研和检查督导;调研了解气象部门防雷技术服务工作情况,形成《全国防雷技术服务调查报告》。
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
2018年,《气象法》修订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二类项目。气象部门完善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制定印发《气象部门公职律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气象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制定气象行政执法监督办法、气象行政处罚裁量权规定和裁量权基准及重大气象行政执法案件通报制度(试行)。
气象部门联合国家标准委印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发展规划》,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气象保障等标准化重点领域和任务。以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为重点,新立项48项行业标准、推荐申报28项国家标准。《霾的观测识别》《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等级》等重点标准发布,年内发布国家标准38项、行业标准66项、地方标准68项、团体标准5项。
08 | 关键词:气象国际影响力 |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将风云卫星工作融入国际合作,并纳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
与WMO共同举办“一带一路”气象合作会议,签署《“一带一路”倡议信托基金协议》;举办第二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第四届中亚气象科技合作国际研讨会、第48期多国别考察等活动;继续完善气象援助非洲项目。组织召开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研讨会和中国气象局与香港天文台高层管理会议。
深化双边合作机制下的气象科技合作。召开与英国、芬兰、越南、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的双边工作组会议,讨论商定未来合作项目共39个。加强与欧洲气象卫星开发组织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务实合作。
积极参与气象全球治理。深入参与WMO、台风委员会的治理或事务;继续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围绕国际治理举办16次国际会议等。
继续开展对外援助和国际培训工作。向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阿富汗、几内亚等国提供支持;举办援外培训班14个,培训学员约370人。
推 荐 阅 读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文章作者: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 王玫珏 林佩瑶 吴鹏 卢健 张格苗 王敬涛 刘钊 黄彬 王天雨 宛霞 李一鹏 吴婷 郝静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高翔
微信编辑:卞赟
投稿咨询:010-58995297(叶老师)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