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寒冷:拖累东北zhei口锅,我背老久了!

关注经济的 中国气象 2021-01-18


写在前面的话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东北振兴依然是外界的关注的焦点。2018年,东北三省经过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实现经济筑底企稳。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5.7%、4.5%、4.7%。


有人说,东北经济已走出近年来发展最困难的时期。而很多学者依然在探寻东北经济的增长点和制约因素。“气候条件”则常常被人提及。


事实上,几年前,就有学者提出,气候寒冷是东北地区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气候条件给东北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这一观点是否站得住脚,还要回归科学本身——


东北为何这样冷

说到东北的冷,人们很喜欢用哈尔滨和巴黎相比,这两座同纬度的城市的气候差别也确实巨大——哈尔滨1月最高气温平均为-13℃,最低为-24℃;巴黎1月最高气温为7℃,最低为2℃。


图为哈尔滨市太阳岛雪博会园区。 图片来源:新华社


对东北气候影响最大的,要数东侧的锡霍特山脉-长白山脉,它阻碍了东北地区腹地和海洋之间的交流。在正常的水汽交换区域,比如中国东南沿海的任何地区,温暖潮湿的水汽都能从大洋上轻松进入内陆,成为滋润土地、调节气温的能手;唯独在东北,这个水汽循环较难完成。


同时,东北也处在从冷空气从北极登陆俄罗斯远东之后,一路在东亚大陆上向南吹的终点。干冷的空气一路上既没有遇到水体也没有遇到山脉阻碍,直接杀到东北。


这两个地理条件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东北与世界同纬度的地区相比极端寒冷。当然,东北地区远比西北欧同纬度地区寒冷的另一原因在于,大西洋暖流带来的热量对西北欧有“加热作用”。


此消彼长间,冬季严寒的“大列巴”,就对上了四季如春的“马卡龙”。

在同纬度大城市中,哈尔滨甚至比蒙特利尔要冷。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寒冷影响经济发展吗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一些专家就曾以气候、人口等为变量研究经济发展趋势;我国学者也对这一课题做过大量探讨。


纵观世界上的寒冷地带,很少有能够稳定聚集大量人口的。寒冷的天气影响农业发展、影响人的活动性,对于人口的聚居是一个劣势。


就以幅员辽阔的俄罗斯为例,它的主要人口便聚集在温暖的东欧平原;而广袤的西伯利亚——嗯,你懂的。


图为俄罗斯人口密度示意图。人口主要聚集在气候更温暖的东欧平原。

图片来源:外媒


北温带较为寒冷的气候的确会影响各类经济活动。东北地区冬季较长,且动辄有-20℃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这将直接缩短全年工农业生产的适宜时间。譬如,热带、亚热带地区每年可以种植三季粮食作物,东北地区往往只能种一季;铁路、公路等基建工程也会因冬季低温、极寒、冻土等面临重重困难。


京沈高铁穿越辽西北地区,基本属于高寒地段。

为解决寒冷地区路基冻胀问题,京沈高铁运用了一系列新技术。

图片来源:央视网


人们对温暖舒适生活环境的向往是可以理解的。东北地区虽然夏季高温天气偏少,但冬季的严寒不仅令许多南方人望而却步,更让一些北方人甚至东北本地人愿意到更暖和的南方工作。此外,冬季寒冷导致东北地区供暖季较长,而供暖季的大气污染问题也给了不少人“离开”的理由。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东北人才流失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东北部分地区自然资源枯竭,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面临较大的压力,经济发展较困难,营商、就业环境比不上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因而人才虹吸效应降低。



寒冷也能带来财富

但另一方面,大自然是公平的,寒冷的气候条件也会给予人们“财富”。


东北的独特气候造就了一批“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动植物资源,也促使一些农产品的品质更高


这里有,一年只生长一季五常大米、查干湖的胖头鱼、长白山的中草药……


东北耕地以平原为主,吉林被称为世界黄金玉米带,黑龙江是世界仅有的四大黑土带之一。优良的自然条件让东北成为了我国粮食和肉类主产区。东北现耕地面积为全国的17.6%,人均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倍,农业潜力仍不可限量。


尽管面临一些质疑,但查干湖冬捕已随《舌尖上的中国》成为一道“火热风景”。

图片来源:央视网


气候特点更使东北拥有我国最为丰富的冰雪旅游及文化资源


因《爸爸去哪儿》等综艺节目而名声大噪的雪乡,原名双峰林场,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这座只有5平方千米的小村子却因为特殊的地理条件(位置、海拔以及地形特点)成为了大雪停留的地带,每年都有7个月的时间在下雪。在屋顶上,积雪厚达2米也并不稀奇。

图为1月31日拍摄的雪乡。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整个东北的寒冷地区,类似雪乡这样北国风情的小村庄有很多,且风情各有不同。


以黑龙江为例,该省近年来大力挖掘冰雪气候资源。由黑龙江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选定和公布的冬季旅游产品超过60项,包括冰雪赛事、冰雪主题公园等等。


应当说,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浪潮中,东北并非“两手空空”。



趋利避害是发展正途

美国哈佛大学一篇名为《气候、海洋特点与发展》的研究论文曾阐述,依据相关统计数据,全球北温带各经济体的人均GDP水平和增长情况总体好于热带、亚热带地区;而从欧洲、北美及东亚一些国家情况看,气候相对寒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并不会因气温因素而出现明显滞后。


以北欧为例,气候条件既给瑞典、挪威、芬兰等国带来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渔业资源,寒冷同样也阻碍不了爱立信(全球最大移动通信设备厂商之一)、宜家(全球销售第一家居公司)、H&M(全球四大服装零售商之一)等企业的发展壮大。


在包括宜家等企业的带动下,北欧各国经济实力一直位于欧洲前列。

图片来源:外媒


对东北来说,则要依靠比较优势,通过农业与重工业的转型升级打开局面。


农业方面,进行传统农业的转型,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有机农业和特色种植业。重工业方面,要对过去丰富的煤、铁、石油、森林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推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形成规模效应。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气候这一外在因素的影响不容否认,但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因”更要遵循。无论气候条件如何,“趋利避害”都是人们千百年来适应并利用自然环境的“行事宗旨”。


应当看到,东北的东北亚十字路口位置仍然没变,和周边国家合作依然可行;东北的人力资源基础仍然足够高,能够支撑起一次合理的转型;东北的肥沃土地和工业基础仍然足够强


而如小编分析的那样,北温带的气候也能成为一种资源——无论对于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还是服务工农业转型而言。


但需要注意的是,冰雪固然是资源,但若再发生“雪乡宰客”之类的负面事件,必然会对东北的旅游产业乃至整个营商环境,带来不好影响。


人的心一旦遭遇“寒冷”,就不是气候专家或经济学家所能“捂热”的。


所以说,振兴东北,不仅需要经济学家担当“智囊”,也需要社会学家作为参谋。


只要能集多方之智,“寒冷”不应,也不会成为东北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图为游客在雪乡留下的笑容。图片来源:新华社




推 荐 阅 读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内容来源:中国气象报、地球知识局公众号

微信编辑:段昊书

投稿咨询:010-68409426(段老师)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