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请查收,一封气象人的“情书”

向你表白的 中国气象 2021-05-29

  520  

今天是5月20日,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一天向自己的爱人表达爱意。


气象人同样如此,他们有的同在气象部门工作,却在周末才能见面;有的天天在一起,却身处“与世隔绝”的高山艰苦台站;有的其中一方是气象工作者,却因工作原因不得不与爱人聚少离多。但他们都有自己表达爱情的方式,有的用书信寄托思念,有的默默陪伴,有的只是在电话一头安静地等着她的一句“平安”才能安心入睡……


下面几个故事,讲述的是几位平凡岗位上的气象人不平凡的爱情故事。



1

-THE FIRST-


 汪忠琳

守卫祖国天地




她是一名汉族气象工作者,他是一名藏族军人;她观测祖国的蓝天,他守卫祖国的大地;她在云南西北的梅里雪山边上,他在云南东南的热带边境;他们的距离虽然跨越一个云南,但他们亦是最亲密的爱人。

守卫祖国天地——汪忠琳

2019年,汪忠琳与丈夫在梅里雪山合影。


“今年2月2日,他特别激动地给我打电话,三年了,他终于争取到一次过年的探亲假,可我却要值班,不能回家。”汪忠琳说,“让我惊喜的是,他租车从离德钦县气象局约4个多小时的家中赶来陪我跨年,我们还一起看了新年的日出。大年初一那天,梅里雪山的日出足够温暖整个冬日。”


2019年春节,汪忠琳看望贫困户。


“记忆最深的那次是2015年,他在深山里集训,因为不能使用通信设备,我们断了联系,只知道他大概在哪个乡镇。”为了把生活必需品交给丈夫,国庆节期间,汪忠琳毅然踏上了“寻夫之路”。


“不知道他集训的位置,也不知道能不能见到他,只能一边走一边打听。”汪忠琳回忆道,“后来遇到一个送物资的村民,听说我是来探亲的家属,带我走进了荒无人烟的深山。我的运气还不错,最后终于见到了他。”






可能因为异地军婚,也可能总是聚少离多,爱总是以特别的方式充满着他们的生活——承载思念与爱的手书、平安夜他为她画的苹果、子弹壳粘就的“囍”字、每一次毅然地寻觅……爱,一直是他们守护祖国天地的动力。


2

-THE SECOND-

顾建兵和姚淑萍



夫妻站    



位于贺兰山深处的石炭井国家气象观测站,属于国家4类艰苦台站。从2005年至今,顾建兵和妻子姚淑萍已经在此值守14年。气象局的同事们亲切地称这里为“夫妻站”。

夫妻站——顾建兵和姚淑萍

2010年,观测站还没有水窖,顾建兵与姚淑萍下山拉水。


“过去气象站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吃水需要到3公里外拉水。冬天特别冷,需要往山上拉煤,我俩就靠一个火炉取暖。”顾建兵说。


实现自动化观测之前,夫妻俩每天的工作时间从7点至21点,观测日照、冻土等读数,晚上也不能离开,一旦出现数据异常,还需人工排查网络或电脑故障。随着石炭井区划撤销,附近仅有的几家单位和民宅也拆迁了,气象站成了一座“孤岛”。


顾建兵和姚淑萍在观测场维护仪器。


“四下无人,我俩连打扑克都没意思。”顾建兵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徒步到3公里外的石炭井街上买菜。因为到那里,他们就可以跟外界打打交道,排遣单调的驻站生活。


姚淑萍正在择野菜。


2012年的一天,当地突降暴雨,瞬间把气象站淹成一片汪洋。因为担心传输线路被雨水浸泡太久,夫妻俩冲到暴雨中,一个拿水瓢往外舀水,一个拿水盆向外泼水。一个多小时后,险情终于排除。互相对看一眼,才发现彼此已浑身湿透,连头发上都是泥水。


3

-THE THIRD-


 王月秀

大山 、

女人与狗




她是山西省临县气象局气象观测站里唯一的一名女员工,19岁参加工作,至今已工作了26年。

大山、女人与狗——王月秀

王月秀在临县气象观测站。


临县气象观测站位于县城东关黄龙山山顶,虽然距离县城只有5公里,但山路难走,王月秀每次上山都是连值三天三夜班,有时遇上大雪封山,十天半个月都下不去山。

王月秀工作一年照片(左二)。


每次上山前,在县城公安局工作的丈夫郭永青都会认真为她准备一周吃的米面油盐,偶尔还会塞些小零食。“有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我在站上待了13天,粮食都吃完了,后边几天真是饿得不行。”王月秀回忆道。这以后,丈夫虽然不说,但总往她的背包里多放一些食物。


由于山上荒无人烟,观测站常有蛇蝎出入,夜里还能听到狼嚎狐叫。




“2014年以前观测站还没有院墙,但好多设备又需要人工操作,我半夜出去观测,他总让我打通了电话放在一边,等安全回屋报完平安,他才睡。”后来,王月秀干脆每次上山就把家里养的一条狗带上,陪着她一起值班。



2014年,临县气象局对观测站原业务用房进行拆除,新建了7间业务用房,建设了护坡、储水罐、大门,并对观测站供暖、内外围栏、硬化、给排水等设施进行了改造,彻底解决了观测站吃水难、供暖难、安全性低、基础设施差的实际困难。


4

-THE FOURTH-


黄诚和陈丹

周末夫妻        




他们一个在市区,一个在郊外山顶,相隔半小时车程,却每周只见一次面。


对于湖北省宜昌市气象局的黄诚和陈丹而言,这样的“周末夫妻”生活已成习惯。

周末夫妻——黄诚和陈丹


2014年,宜昌市气象局的观象台搬迁到城郊黑虎山。黄诚既当观象台台长,又当工人,还当厨师。按规定,他可以两天下一次山。但黄诚说:“山上琐事太多,放心不下,我只在周末下山。”


从此,黄诚和陈丹过上“周末夫妻”的生活。


每到周日,黄诚在家里张罗一大桌菜,慰劳妻子和女儿。每到周一,黄诚回远山的观象台,陈丹到市气象局工作,女儿去寄宿学校读书,一家三口就各奔东西。


黄诚在讲解观测仪器原理。

陈丹在工作。


2004年,黄诚到襄阳市参加全省首届地面气象测报技能竞赛。一天夜里2点左右,陈丹带着女儿正睡得迷糊,忽觉眼前一道亮光掠过,她想:“可能是老公回来了。”陈丹翻了个身,觉得不对劲:“老公不是去外地参加集训了吗?”睁开眼睛,只见一个陌生男子站在床脚,把手电光照到她脸上。


“当时我脑子一片空白,呼吸停了几秒,才尖叫‘抓小偷啊’!”陈丹心有余悸地回忆。小偷也受到惊吓,拔腿就跑。


一夜无眠,手机捏在手里,给黄诚的电话却一直没打出去,“不想让他分心。”陈丹说。


几天后,黄诚作为主力队员斩获全省竞赛的团体第一名、个人全能第一名,吃了庆功宴,回到家才知道这件事。他很后悔:“如果我在家,她们就不会担惊受怕了!”




2016年5月20日,陈丹在微信上收到黄诚转账的520元红包。她回了个笑脸,说:“老公,你真实在!”


5

-THE FIFTH-


阿达力和节英斯古丽

你在等雨 , 我在等他




他是哈萨克族巴郎(意为帅小伙),她是哈萨克族丝露克孜(意为漂亮姑娘),他是乌鲁木齐市小渠子人影作业基地的工作人员,她留守在乌鲁木齐市南台子人影作业基地,虽然都在乌鲁木齐,但他们20多天才能见一面。

你在等雨,我在等他——阿达力和节英斯古丽


“现在还算好了,2015年以前,他在天山一号冰川脚下的大西沟气象站做测报工作,我们常常三个多月才能见上一面。”节英斯古丽说。


大西沟气象站的海拔高达3500多米,工作人员常常会感到缺氧。“有一年,我和不到一岁的孩子在站上陪他,结果孩子发烧了,可能是因为处在缺氧的环境下,孩子一直高烧不退,把我们急坏了。当时我真有些怪他,为什么在这么差的环境下工作。”节英斯古丽回忆道,“后来我自己也做气象工作,常常独自守在人影基地等他,慢慢也就理解他了。”


阿达力在记录观测数据。


对长期留守人影基地的节英斯古丽来说,能见到人是她最高兴的事。“有一年几个从北京来的游客导航来到基地求助,她们车上没有水喝了。”好客的节英斯古丽不仅把水分给了她们,还做了一顿香喷喷的饭来招待她们。“还有一次,有个四川游客汽车快没油了,跑来基地求助,刚好我们这里有用来发电的汽油,就正好给他了,也给他做了一顿饭。”由于人影基地离一号冰川不远,加上天气复杂多变,常有旅客向他们寻求帮助。


说起妻子这种“送油、送水又送饭”的举动,如今“转行”从事人影工作的阿达力有些心疼,“只要我一休息,就会过来陪她,平常也只能多打打电话吧”。


阿达力正在给妻子打电话。


“考虑到他俩的情况,我们计划近期把他们都调到小渠子气象站工作。”乌鲁木齐市人影办副主任钟庆说。



推 荐 阅 读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本文作者:壮实 杨夏 武雅丽 汪忠琳 

图片来源:主人公提供

微信编辑:壮实

投稿咨询:010-68409426(段老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