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回归!保护布达拉宫,也得懂气象?
“我们是一档年轻的节目,究竟有多年轻?”
“上下五千年!”
阔别两年,赤子归来,还是熟悉的配方,国家宝藏第三季终于来了。
这一季的国家宝藏,将带我们走进九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
(哎鸭,又可以涨知识啦)
不过一个气象小编的自我修养,当然不止是看节目。这不,在刚看完的第三期中,我就看到了跟气象相关的内容—— 防雷 。
第三期节目讲述了西藏布达拉宫推选的三件国宝,法王洞文成公主像、《四部医典》布达拉宫版、《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从不同切面,传递着同一曲团结的颂唱。
法王洞文成公主像
《四部医典》布达拉宫版
《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
一千三百年来,在海拔3700多米的拉萨红山之上,布达拉宫与天接壤,与云作伴。
然而,建于高山之上,恶劣的天气总不可避免,雷电、雨雪等都能让这座千年宫殿受到伤害。
数据显示,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西藏雷电发生的频率要高出四五倍,是我国的强雷暴区,而拉萨的年雷暴日数达到90多天。
那么,一千三百年的布达拉宫是如何防御雷电灾害的呢?
这其中,蕴含着哪些古人的防雷智慧?
布达拉宫,始建于6世纪末,相对高度117米,东西绵延360米,南北宽约300米,殿宇近1000间,面积达12万平方米。如此高、如此大的布达拉宫往往会受到雷电的特别“青睐”。
被雷击损坏的铜管
News
布达拉宫雷击记录
1200年前 布达拉宫遭受雷电袭击
据史料记载:“布达拉宫始建于6世纪末,8世纪曾遭受雷击……”
在1200多年前,这个雄伟的建筑遭受过雷电的袭击,而且,毁坏程度不轻。这同样也说明,在1200年前,人们对于防御雷电灾害还束手无策。
近300年 没有发生雷电灾害
史料记载:“1645年,五世达赖执掌西藏政教权柄后不久,开始重新修建布达拉宫。五世达赖圆寂后,摄政第司•索郎绕旦续建布达拉宫,于1693年完工。”
奇怪的是,自此次重新修建之后的近300年时间里,布达拉宫没有遭受过大的雷电灾害的侵袭。这在重建时使用了大量的铜、金等金属建筑材料的情况下,真是一个奇迹。
难道五世达赖在重新修建布达拉宫的时候已经考虑了对于雷电灾害的防御?难道在300年前,西藏防御雷电灾害的技术已经成熟,并及时运用到了具体的生产实践之中?
80年代至今 遭受过两次雷击
据布达拉宫管理处资料显示,1984年,布达拉宫白宫遭受雷击,墙体和消防管道部分受损;2001年,布达拉宫白宫再次遭受雷击,消防管道受损,用于排水的铜管遭雷击,电话线、电线被烧断,三个监控显示器烧坏。
两次雷击都发生在白宫,而比白宫高出10多米、金顶林立的红宫却安然无恙,这是什么原因?
原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位于白宫顶部的金幢遭受破坏,在每个金幢的里面都有一尊消雷铜佛。在重新修建时,铜佛得到了安置,但没有按照原来的设计严格操作,从而导致了雷电灾害的发生。而在布达拉宫的墙体里面还有可能有很多金属的导线埋藏其间,将雷电直接引入地下。
内有消雷铜佛的金幢
五世达赖在布达拉宫重建时,实际上是采取了很多防雷措施的。
金顶
位于红宫的主要灵塔的金顶就相当于现代的避雷针,高高在上,而且是用铜、金等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制成。
红宫上起到防雷作用的金顶
金属吊饰
在金顶下面,我们会看到在金顶四周有很多金属吊饰相互连接,在视觉上给人很多感官上的视觉享受,实质上它充当了避雷线的作用。
铜管
屋檐底下,有很多用铜制成的铜管,它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将屋顶的积水排到地下去,第二个作用就是与金顶相连接,将雷电引入地下,由于在下雨时,雨水流到地面,水本身有导电的功能,雷电就会从金顶传输到铜管,再传输到地面,避免了雷电对建筑物的损坏。
直通地面的金属下水管道
女儿墙
布达拉宫的女儿墙是用白马草植物和阿贡土混合制成,非常坚固,由于失去水分后,它能够起到绝缘的作用。
起到绝缘作用的白玛草
彩幡金属
在女儿墙上,有连排的彩幡金属,它起到了装饰的作用,但这些金属制品相互连接,就相当于现代防雷中的避雷带。
吉祥铜
在女儿墙的墙身上,装饰有很多吉祥铜,这些吉祥铜对防御侧击雷有很好的作用。
这样,在布达拉宫上就形成了点、线、带相结合的防御雷电灾害体系,而这在300多年前就精心设计并付诸实施,说明了西藏劳动人民对于雷电灾害的清晰判断和科学认识,很多做法对现代防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充分体现了西藏人民的聪明才智。
布达拉宫今后的防雷如何进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目前,我国所制定的防雷规范在平原地区比较适用,但是在西藏,这套规范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让防雷工作缺少了理论指导。
而对于古建筑物的防雷,要起到很好的防雷效果,又不能破坏这些珍贵遗产原来的面貌,甚至不能对这些建筑上的任何东西产生损坏,这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一旦处理不当,则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是对人类的不负责任。
当然,要做好防雷工作,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首先,各相关部门要做好研究工作,了解西藏传统的防雷技术,吸呐、学习和借鉴其中精华,让这些古老的防雷技术继续发挥其作用;对于有缺陷的地方,要加以改进,比如以前对于地网建设的意识不强,在整改时,要对地网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
此外,还要借鉴国外和内地很多先进的技术和做法,将其引用到布达拉宫的防雷工程中来。
与古代防雷不同,在引入了监控系统、电话、电线、消防管道等设备之后,在今后的防雷工作中,除了直击雷和侧击雷,还要充分考虑感应雷的出现。
最后,在防雷改造的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既要达到经久耐用的效果,又要考虑便于维护。
好在,随着监测预报能力的提升,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气象部门会及时向布达拉宫工作人员发布预警信息,为布达拉宫加了一道保险杠。
相信在未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布达拉宫的防雷工作将取得突破进展,这座汇集了所有虔诚与想象的宫殿,将在一代代传承使命人们的爱护中,永远在红山之巅熠熠生辉。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审核:段昊书
文字来源:王元红、查日
图片来源:王元红、《国家宝藏》影视截图、网络等
编辑:亭喃
广告投放及商业合作请关注公众号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