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妙龄女子の影院狂野往事
听说“电影院可以重新开张”的那天,住我隔壁的影视策划小妹激动地抱住我,说再也不用蹭饭吃了。
资深影迷朋友集体炸锅,朋友圈都从非主流伤痛文学变成了给电影院的深情告白。
而我,一个在线等爱的北漂独居社恐女孩,流下激动的泪水。
再也不用绞尽脑汁脑补尬聊对白;
再也不会吃完晚餐天还没黑;
沉寂175天的电影院,我要死不活的爱情事业,全靠你回春。
1
没有电影院
我都不会谈恋爱了
在我的爱情公路上,电影院就是中国石化加油站。
有的人在校门口的烤冷面摊听到纯情告白,有的人在公园里的小树林完成初吻仪式。我的情窦,开在黑漆漆的电影院里。
初中时代班级里的后排扛把子约我去看电影,我也早就对他泛青的胡茬深深吸引。
和有好感的男生并排坐在拔凉的硬板凳上,但我的内心火热又忐忑。
黑暗中一只大手光速袭来,或许是弦绷得太紧,我“嗷”地一声并下意识使出一招小擒拿手。
伴随着清脆的“咔崩”,男孩的激情之火熄灭了,初恋刚露头就被我撅断了。
年少无知的我还不能领会电影院的多重功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才知道,谈恋爱麻烦起来有多操蛋。
尴尬,是比恶毒婆婆、绿茶女配更强悍的真爱绊脚石。
而一次不尴尬的约会,都得从电影院开始。
避免了刚见面就得大眼瞪小眼,一边清看着鼻子上的黑头和昨晚刚爆的痘痘,一边还得冥思苦想尬聊的开场白。
被电影院进行俩小时的精神镀金,无论是吐槽烂片还是互相播报豆瓣好评,妈妈都再也不用担心我没话题。
还有比和外国友人首次约会更需要一个topic的了吗?大学的时候室友牵线搭桥给我介绍个黑人小哥。
然而当时连四级考试全靠蒙的我,实在不想拿着有道词典,面对着黑人兄弟然后一脸黑人问号。
好在规避尴尬是全人类的共识,我们的第一次约会选择了去看剧情台词基本为0的《速度与激情》。
面对歪果仁,我终于能侃侃而谈:“cars duang duang duang , cars wu wu wu,so cool!”
小哥也很配合:“yes it is!”
(我)
(他)
在语言不通的跨文化交友模式里,电影院的战略地位堪比一带一路。
虽然这次约会不了了之,但让我对电影院的强大功能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一个公开又私密的环境,对于恋爱预备阶段的女生来说,这就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高地。
从选电影看情商高低,从进场入座看行为举止,从打几星看三观品味。
做了3个小时造型的室友如公主般出门,没到1个小时就变成叼烟包租婆铩羽而归。
理由是跟男生约看电影,对方买了两张机甲科幻动作巨制《环太平洋》。
室友说:看不懂不喜欢,对方说:这个海报看着超爽有没有。
我突然想起一个关于观影偏好的调查报告:男女组合买票,7成决策权都在女性手里。
这位男生用牺牲遇到真爱的概率,完成了一次真性情的叛逆。
我还能说什么,只能劝室友一起祝他幸福,找到知己。
具有反抗精神的朋克男孩又何止这一个。想起了毕业以后和我妈介绍的相亲对象相约电影院。
入场前他突然神秘兮兮地把我拉到角落,正当我小鹿乱撞、故作矜持的时候。
他从双肩背包里拿出三个被压变形的费列罗,一带溜溜梅以及几包香辣小鱼干,说这是他特意从家里给我带的小零食。
我从他胜利者的笑容里,看到了成功突围消费主义袭击后的喜悦。
避开高价爆米花和冰可乐,这boy可真会过!我对他好感倍增。
于是当我看到激动人心的场面,就忍不住想跟他分享几句。但他义正言辞地提醒:小声点,你可能会打扰到别人。
我正沐浴着他光辉灿烂的好市民形象,结果对方邪魅一笑:你可以把嘴凑到我耳边讲。
你问我有没有这么干,我只想忏悔自己的缺德行为给了土味套路可乘之机。
我受到如此残酷的教训也请大家引以为戒:看电影闭麦,从自身做起。
电影院是约会阶段的修罗场,我的爱情开花结果到成泥,也依旧离不开电影院这个的培养皿。
应该说,没有一场当代恋情,逃得过电影院的围追堵截。
作为过来人,电影院绝对是比情趣水床房更让热恋情侣心潮澎湃的朝圣之地。
扶手一提,二座合一。这是电影院给情侣们的隐藏福利。
陪你看电影,成为继“今晚月色真美”之后没空看月亮的都市青年新型表白方式。
身为漫威小白,我顶着油头油脸陪男友去看零点场的终局之战。
而被我拉去看《撞死了一只羊》的男友能全程聚精会神,甚至来了段单口相声还原我昏睡过去时落下的镜头。
我想这大概叫(我只是给你们举例子并没有秀恩爱请不要诅咒死的快的)爱情。
电影院更是北漂贫民窟情侣每个星期最隆重的文化仪式。
人手一杯小可乐假装是清爽的mojito,踩着松软的红地毯,找到极佳的中心位款款落座。
灯光熄灭,荧幕亮起,戴上3D塑料眼镜,我们就是在二楼包厢手持镶金边望远镜看歌剧的百岁山伯爵夫妇。
比起在家看电影时的东倒西歪、微信待命,被陌生空间和陌生人群衬托,我俩的共同体关系才更加紧密。
是巧合还是宿命,看电影终究也是我和他最体面的告别仪式。
我们选了一部同名情歌改编的俗套爱情片结束电影院革命情谊。
感谢这部长在槽点上的电影,最后的晚餐我们靠着互发豆瓣差评消解了尴尬。
我的爱情故事已完结,但是关于电影院的爱情传说像都市怪谈,永远炙手可热,引起共鸣。
要么是一张纸巾引发的一见钟情。小伙贴出寻人启事,只等网络姻缘一线牵。评论里坐等结局的网友比催婚的我妈还着急。
要么是妹子误喝陌生男孩的饮料然后互加微信的浪漫艳遇,难道不应该是扫码转账?
要么是妹子误靠在隔壁小哥的肩膀一觉睡到天荒地老,估计如果是我对方一定温柔地说:姑娘你口水真多。
这位大哥企图让电影院的浪漫幻想照进现实,却收获了忧伤。
选座发现角落里的孤独小方框,于是赶紧下单左边空座,买好大份爆米花双份可乐,激动得像大型网恋奔现现场。
路上把生几个小孩起什么名字都安排得明明表白,进场才发现脑补的萌妹子其实只是工作人员的残酷玩笑。
电影院的狗粮我也不是没吃过。
在主打“毕业不分手”的青春校园催眠爱情片首映礼上,我被雷动掌声惊醒。原坐在右手边的男孩正在向女伴求婚。
活动结束后做电影营销的姐妹激动又自豪地告诉我,这回他们公司找的这俩演员真不错。
我也发表了观后感:沉浸式观看求婚拥吻,可比狗血剧情刺激。
浑然天成的暧昧氛围,助力电影院成为最富盛名的爱情传说发源地。
真真假假who cares,重要的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
电影院
我的精神711
作为一个生长在东北边陲的小镇少女,我对电影院的初始记忆还停留在“二人转大舞台”。
海报上的红肚兜和冲天辫、“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对瓶吹”激情澎湃的尖叫喊麦,让老式电影院成为我的童年黑洞,“未成年禁止入内”的警告更具吸力。
后来精神文明建设大风涌起,那里终于变成能看电影的电影院,承载着我整个小学时代最狂野的集体记忆。
小时候只有两件事能让我激动地像中了五百万:一个是上课突然停电,一个是全校组织去电影院。
我人生的第一次灵魂洗涤完成于小学二年级的《暖春》观影活动。
毁灭级催泪效果制造出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奇特景观,黑暗中人均年龄不超过10岁的观众们哭出了撼天动地的骇人气势。
因为没有带纸,同桌挂着无处安放的鼻涕哽咽着小声告诉我:拿校服袖子呜呜呜擦吧,回去呜呜呜再洗。
从电影院回学校的路上我们组成浩浩荡荡、哭声漫天的仪仗队。
被吓傻的路人纷纷驻足询问:你们校长出啥事了?
能想象吗,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观摩《十面埋伏》。
虽然我当时不知道金城武的腹肌和章子怡的酥胸为啥要贴在一起。
但这次足以载入史册的教学乌龙事件,成为我最快乐的性启蒙经历。
人总要去外面看看更大的世界,还有去更野的电影院。
做了一年港漂,最难忘的不是在维多利亚港钓鱼,也不是去黄大仙算命,大年初一起早吃完饺子去看《五十度飞》才是。
中间还出了个小插曲,因为忘带身份证我被保安拦截在外。
如何证明自己是能看小h片的成年人?我恨不得祭出活色生香的豆瓣片单。
临近开场我出示信用卡才算勉强通过,果然亲身体会才能领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真理。
从前大年初一我还在家和爸妈看春晚回放,如今我远在千里之外围观格雷给安娜五花大绑。
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漂泊他乡的游子凭借自己的努力,被接纳为三级片放映厅观众的一份子,这才是我最隆重的成人礼。
我的翅膀长硬了,老家也在升级更新。
近两年春节回家发现,那个让我脸红心跳哭到晕厥的电影院倒闭了,取而代之的是商场顶层的连锁院线。
人潮涌动的不再是乌烟瘴气的麻将馆,而是集结了本市各大家族男女老少的电影院。
我爸妈以前总是吐槽没啥年味,要么酒足饭饱吃橘子,要么刷着手机葛优瘫,12个时辰无缝衔接。
自从我带着他们刷遍贺岁档,我妈甚至要我陪她去二刷。
她感慨当年自己步行十万八千里手握两毛钱到镇上看《庐山恋》,重回电影院,仿佛找到了久违的疯狂与激情。
有一次我爸破天荒地陪我去看午夜场,这是我们父女俩久违地并排坐在一起度过俩小时。
平时他刷他的头条,我看我的美剧,饭桌上喝嗨了他一开口我马上撤退找掩护,抵挡催婚考公回老家的迫击炮。
但在电影院里,看到一半时他把头贴在啤酒肚上打呼噜。
平时的呼噜能把隔壁小孩吓哭,现在他正竭尽全力克制,我知道这是独属于中年男人的温柔和细腻。
和爸妈看电影是一年一度的专属仪式,一个人去电影院已经是北漂独居女青年的生活常态。
独自看电影被列为当代人孤独行为之一,我是实名反对的。
只需50块,几十个红男绿女陪你哭哭笑笑,此等体验恐怕海天盛筵的王子公主也无法满足你。
《地球最后的夜晚》那场电影我和陌生的观众结为最团结的共同体,被一吻跨年忽悠进来的观众达成同仇敌忾吐槽套路的共识。
电影院变成午夜茶话会,那晚我在和谐又热闹的氛围里找到久违的归属感。
《被光抓走的人》演到黄渤被焦俊艳强吻时,所有人异口同声地发出“咦~”的辣眼反应,然后所有人又因为这种默契笑在一起。
和陌生人产生莫名奇妙的情感连结,电影院里才有。
就像下雨天去711买杯关东煮,越来越密集的城市电影院成了我的精神便利店。
比起充五百送五百包按摩的精神疗愈营,找家电影院,有好片就精神充电,没好片就歇脚催眠,经济实惠又便捷。
公开又私密的环境营造起信任和安全。
无论你穿的是美团半截袖,还是Gucci小开衫,来了就是黑暗里的普通观众,陌生人一起脱下社会身份一起做五彩斑斓的梦。
每个人的孤独感因为彼此而存在,也因为彼此而消解。
这场都市孤独症候群的大型聚会,大家彼此疗愈。
3
175天后电影院重新开张,产生了阳光普照大地的神奇魔力。
我们为什么需要电影院?一个利益不相关的业外人士不去电影院会掉块肉吗?
好像不会,但总觉得生活少了种调料,能下咽但不好吃。
好长时间没体会黑灯瞎火里的悸动,好长时间没叫上狐朋狗友一起看片一起撸串,好长时间在被窝里刷剧到天黑只剩下索然无味。
电影院给恐惧社会性死亡、又被孤独感吞噬的都市人一个喘息的空间。
这让我想到总能一语道破真相的康德,他说空间就是“待在一起的可能性。”
后现代性的特点,是速度战胜了距离,时间战胜了空间。待在一起的可能性正在趋近于零。
对方不用打车到我家楼下就能拍了拍我,距离逐渐没有意义。
习惯性地倍速刷电影,有什么事儿咱们聊语音。
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不得不成为赛博社会的子民。
相反“见面”空间被挤压,现实的空间效率太低,变得无关紧要。
结果就是越来越尴尬的面对面,和越来越孤独的零余感。
而电影院的空间,让大家待在一起,共享不能快进的两个小时。
无论是逐渐疏离的亲密关系,还是不曾谋面的陌生人,一起进入封闭黑暗空间营造出来的想象空间,体验悲欢喜乐、刺激冒险。
然后形成虽然短暂但真实的情感连结。
很多人把电影院叫做城市避难所,到这里才能卸下伪装,变成会哭会笑的天然人。
闪光灯下我们都是社会运转机器上的螺丝钉,服从规范和秩序。
地铁刚刚出现时老一辈人就感慨:人们在那样狭窄的空间里竟然没有任何交流,真是奇怪。
高冷是现代人的保护色,早高峰低头看手机避免目光直视就是最基本的地铁礼仪。
交流和互动的先天本性被面具下的理性取代。
灯光熄灭,进入与世隔绝的异次元空间。规训在黑暗中暂时退场,观众终于不用做没有感情的螺丝钉。
太宰治说电影院是“弱者在黑暗中独自啜泣的场所”,大家在这里分享私密的情绪,或哭或笑,没人觉得尴尬,没人被翻白眼。
走啊,去看电影!我们靠着这种方式互相连结,抱团慰藉。
电影院今天开门了,孤独的人们终于又聚在一起。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