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庆华:没有耕牛的田野

姚小红主编 作家荟 2024年10月05日 00:00


作者:刘庆华

一个“磙子”(套上牛打麦碾场用的)掩藏在树丛里,由此,我想到了牛,有了到田野里转转,看看牛犁地的念头。

沿着“头道沟”现为水泥沟渠,从南到北走了个来回,广沃的田野,不仅没看到牛的影子,而且连人都没见到几个。

牛,哪去了?牛在哪里?

“还牛呢,人都要没了!”路人的一句话,把我噎得够呛。

沉默。

这牛,可是宝贝啊!

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离不开牛的创造。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讲,自古刀耕火种的小农经济思想积淀较深,视土地是全部财富甚至生命。而牛与人、与土地形成的天然关系,也就成为了农耕文化的重要基础。

牛留下的文化记忆,难以抹去。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祖先们还没有现在的耕地机械,不得不借助体型庞大,比人类更有力量的牛马来耕田耙地。

“耕牛”,与人与土地,结下了深远的情分。

牛还是一种具有图腾意义和神性的动物。相传,牛之所以终生耕田犁地,是因为牛看到下界老百姓饱受饥饿之苦,下凡前在天庭盗取天仓谷种,想让天下百姓有粮可种,结果被发现,天帝罚其世代受劳役之苦。

古人还认为,牛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也就有了用铜牛、铁牛镇水魔、降妖龙的说法与做法。

牛自与人、与土地结缘,就成为了农民和土地最忠实的伙伴、朋友。

忠心耿耿的耕牛,埋头田地,勤耕劳作,年年岁岁,春夏秋冬,始终如一,无怨无悔。

柳树绽绿,地气微升,套上牛就开耕犁田;抢收抢种,起早摸黑,深一脚浅一脚,真所谓“摸着墒沟随我走,摸不着墒沟鞭子抽”,几多辛苦几多辛劳。一年365个日出日落,耕牛从没偷过懒,图个安,默默地将汗水和脚印留在大地上。

记得小时候,爷爷曾是生产队“喂牛”的。我常跟爷爷到牛房玩,便有了更多看牛的机会。

在农村,春节一过,便是春天了。春耕春种前的第一件大事,爷爷就为牛房打扫除,搞卫生。使牛精神抖擞,朝气蓬勃,劲头十足。此外,还要为牛改善“伙食”,除了上好的草料,还要添加一些连人都不够吃的粮食、豆饼,给牛催催膘,强强力,好为春耕开犁。

至今我都没忘,爷爷在喂牛时常常唠叨的话,他说:做人,要像牛一样,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不怕苦,不怕累,不埋怨,不图报。

爷爷当年说的这些话,应该就是人们说的“老黄牛”精神吧!

在我的观察中,耕牛也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有的矜持庄重;有的带点稚气;有的性子暴烈;有的温驯可人。最深刻的是,牛那双大眼睛,总是注视着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

耕牛很听话。牛绳一拽一抖,就懂得人的心思,就随了人的心愿。特别是农人的“哩哩”声唱起,牛就大踏步前行。赶大车的“哩哩”声如急风暴雨,牛躬身腑首使岀全身力气往前冲;犁田耙地的“哩哩”声平缓悠扬,牛踏着稳健的步子有节奏地行进;打场的“哩哩”声如同催眠,牛依次作圆场跟进……

耕牛不会说话,也不会装腔作势,更不存半点害人取利之心。

忠实和踏实,是牛的秉性。劳作时,挨了鞭子,只是摇摇尾巴,仍“呼哧呼哧”往前走,就是病了饿了,也不叫一声,一副默默腑首别无他求的样子。

耕牛对吃的、喝的,从不挑肥拣瘦。嫩草、老草、枯草、带刺的草、粗粮、细粮、麸子、藤糠都吃,热水、凉水都喝。

自古以来,耕牛倍受崇敬和称颂。在浩瀚璀璨的文学艺术宝库里,咏牛诗占有重要一席。如宋代杨万里《观小儿戏打春牛》:“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现代诗人臧克家的《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耕深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文坛巨匠鲁迅先生,以“腑首甘为孺子牛”自勉自励,传唱经么不衰。

对耕牛除崇敬和称颂外,还有严格的保护。史上对耕牛最有效最严格的保护,要数清王朝了。大清法律规定,私自宰杀牛马者,第一次坐牢两个月,并杖刑一百警告。如果再犯就发配充军。法律不仅对宰杀别人的耕牛判罚从严,而且对宰杀自家耕牛的人也不从宽,同样按照偷盗牛罪判决,杖刑一百,流放三千里。

对耕牛的保护,实质是对农业生产力的保护,是人类对自己的保护。没了耕牛,在过去时,农业生产将会怎样?人会怎样?就是现代化了,在有的地方,耕牛仍然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可是,我的老家的田野里,已看不到耕牛了。没了耕牛的田野,与耕牛相关的犁、耙、磙子、大车等农具,有的锈了,有的朽了,有的毁了,有的埯埋在树丛里、水坑里……

没了耕牛田野,旱地里,自然没了那么点牛屎味,水田里,也就没了那么点牛味,也没了犁地吆牛的“哩哩”声,收割的麦地,没了牛拉大车运麦人和牛一起发力的加油号子,沟渠边庄稼地里,也没了割牛草的村姑村妇,连小时候牵牛碾场的“社场”、牛房,也都被小楼占据了……

耕牛,就此消失。

没了耕牛的田野,就剩下了 拖拉机的”突突突”,收割机的“轰隆隆”,脱粒机的”呼呼呼”……

没了耕牛的田野,呈现的,是城市见惯了的工地。

诚然,我说耕牛、写耕牛、颂耕牛、想看看耕牛,不是要重回远古刀耕火种的年代,也不是倒退到从前牛拉犁、牛拉车的落后。而是感到,没有耕牛的田野,似乎缺失了什么!

是不是应该把眼界放开一点,就会看到,在一些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农村,不是也能看到牛耕的情景吗!用牛犁田耙地,收种庄稼,成了美丽一景,成了城市人争相前往一看的景观,特别是以牛为主题开展的趣味活动,让许多游客从原始的农村场景中,寻觅到些许乡愁,感受点不多见的农趣。

农村一旦没了农趣,丢了乡愁,会是什么景象?

作者简介:刘庆华(大华),国铁退休,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曽供职于新疆哈密日报社,乌鲁木齐铁路局党委宣传部。乌鲁木齐铁路局文协会员,南京市江北新区作协会员。500多篇(首)散文(杂文、随笔、评论)、诗歌、报告文学、电视片等作品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台发表,获省部市厅局级奖励若干。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关注《作家荟》

作家荟启事


稿酬规定:

1.2024年2月1日起,文章采用后,稿酬5元;一个月内,在公众号阅读量≥500的,稿酬10元;阅读量≥1000的,稿酬15元;阅读量≥1500的,稿酬20元;阅读量≥2000以上的,稿酬30元。

每篇文章所获赞赏金总额,5元以上者70%发放给作者,5元以下者不发放作者,留作平台经费。

2.稿酬和赞赏在下月上旬以微信转账的方式发放当月稿酬。

3.采用作品都将在《今日头条》《百家号》等大平台发布,要求原创首发作品,非原创首发请勿投寄。

4.《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投稿邮箱:125926681@qq.com

《写乎》微信号:hongyupt投稿邮箱:499020910@qq.com

https://baijiahao.baidu.com/builder/rc/home



点个好看,好运连连



刘庆华 · 目录
上一篇刘庆华: 香樟“换叶”叶飘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作家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