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科版三~六年级科学(上)知识要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

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1、()、()、()、()、()、()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放大镜)是用来进行科学观察的一种工具。


2、校园的树木

1、大树生长都需要的条件有(阳光)、()、(空气)。

2、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3、一棵大树可以分成三部分(树冠)、(树干)和(树根),树冠的形状可以分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和(扇形)等几种。

4.用(图 画),(拓 印 作 记录),(搜 集 一 些 实 物 标 本),都 是 我 们 观 察、描 述 树 木 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5、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树的相同之处:(1)他们都长在泥土里;(2)生长都需要阳光、水、空气;(3)都有树干、树冠、树叶;

树的不同之处:(1)树冠有大小;(2)树干有粗细;(3)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4)结的果实不一样;(5)叶片不一样。

6、远远看去,一棵大树的形状是怎样的?有哪些部分组成的?

答:从远处看树木,看到的树的整体形态,一般树的形状有树冠,树干,树根组成,从近处观察树的各个部分,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7、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

答: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在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9、我观察的大树:我观察的大树它有五层楼那么高,树干很粗,用双臂刚好抱住。    树皮是银灰色的,摸上去有些粗糙,树枝上还有几只小鸟在鸣叫。    树叶的形状像个爱心,闻起来没有任何味道。    这是一棵杨树,已经在学校里生长了十几年了。


3、大树和小草

1、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2、我知道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3、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它是一年生杂草,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

4、你知道哪些小草的名字?

答: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含羞草,指甲草等。

5、我观察的狗尾草:小草矮小,茎细软,果实串像狗尾巴,叶细长。

6、小草和大树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大树:大树植株高大,茎粗,很硬,很粗糙,寿命长,是木本植物。小草:小草植株矮小,茎细,较软,较光滑,寿命短,是草本植物。

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根、茎、叶,都会开花结果,生长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4、水生植物

1、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2、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3、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1)都生长在水里,有适应水环境的结构;(2)生长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3)都有根、茎、叶。

不同点:(1)水葫芦是浮水植物,金鱼藻是沉水植物。(2)水葫芦叶柄部位有膨大的海绵体。

4、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都是(草本植物),也都是(一年生植物)。

不同点:狗尾草是长在土里的,结种子的;水葫芦是长在水里,直接繁衍。


5、植物的叶

1、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2、树叶是有(生命)的,要经历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的过程。

3、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4、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它们的形状相同,都有叶片、叶柄,叶片上有叶脉。

不同:新鲜的叶是有生命的,绿色的;落叶完成了生命的历程,是死的,变黄了。

5、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

答: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衰老和死亡的完整过程。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1、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等过程。

2、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3、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狗尾草的叶片变黄了,菊花的花蕾变大了,杨树的落叶变多了。

4、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答:树叶在不断地生长变化着。

5、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答:树叶会生长,衰老,直至死亡。

6、说一说大树一年四季的变化:春天发芽;夏天枝叶茂盛;秋天叶变枯黄,开始落叶;冬天树叶落尽。


7、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1、我认识的陆生植物有:杨树、柳树、蒲公英、狗尾草、车前草。

水生植物有:金鱼藻、水葫芦、水花生、浮萍、荷花。

2、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根据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3、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4、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5、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枯死),它是(草本植物)。

6、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答: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资料库

1、(野草)一生的时间不到一年。

2、(冬小麦)夏种秋熟一生不到9个月。(春小麦)仅有半年光景。

3、植物中的老寿星是(龙血树)。

4、千年不死最长命的种子是(古莲子)。

5、(大王花)是世界上最大的花。

6、植物如何繁殖后代?

柳树用茎;

土豆和大蒜用地下茎;

蒲公英,甘薯用根;

秋海棠、茶花用叶。

21、动物、植物都是(生物)。


第二单元  动物

1、  寻访小动物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秋天能在附近观察到那些小动物?

蝴蝶、蚯蚓、蟋蟀、蝗虫、瓢虫。

3、在寻访小动物观察活动中,我们应该做到什么?

答:(1)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2)保持动物的生存环境。(3)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2、  蜗牛(一)

1、蜗牛是(软体)动物。

2、蜗牛的身体由()、()、()、(眼睛)、(触角)和()组成。

3、用铅笔或小棒轻轻碰触蜗牛,它会(把身体缩进壳里)。

4、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头上有(两对触角),(长的一对触角)上长有眼睛,爬过之后会留下(黏液)。爬行时会分泌粘液是为了使腹足经常保持湿润避免爬行时受到损伤。

5、蜗牛、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6、蜗牛主食各种(蔬菜)、(杂草)和(瓜果皮)。


3、  蜗牛(二)

1、蜗牛休眠了,要唤醒它,把它放入(水中)试试看。

2、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它利用(齿舌)先把食物一点一点磨碎,再慢慢地吃下去。

3、蜗牛用(气孔)呼吸,靠(肛门)排便。蜗牛的粪便是(褐色线状的)。

4、饲养蜗牛的过程中,为蜗牛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答:在饲养箱或广口瓶内,先铺上一层潮湿的土壤,再放入几条树枝和几片落叶,就可以饲养蜗牛了。


4、蚯蚓

1、蚯蚓生活在(花坛)、(草地)、(菜园)、(墙角)的土壤里。

2、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环带)、(肛门)。

3、蚯蚓是(环节动物)。

4、把蚯蚓放入水中,蚯蚓会往上爬。不要把蚯蚓长时间放入水中。

5、蚯蚓受刺激时,身体会伸缩。

6、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不同点:蚯蚓在地下生活,而蜗牛在地面生活。蚯蚓没有触角,而蜗牛有触角。蚯蚓后背没有壳,蜗牛有。


5、蚂蚁

1、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生活在洞穴(土壤)中。

2、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3、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答: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爬。所以,我们不要随便干扰它们。

4、蚂蚁的特点: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爬行),(群居)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等。


6、金鱼

1、金鱼是一种常见的(观赏鱼)。

2、金鱼是(人工培育)的,品种很多,是常见的家养动物。

3、水中也生活着很多小动物,()是常见的一类。

4、金鱼的特点是:金鱼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腹)、(尾)三部分,身上长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帮助尾游泳。金鱼喂得太多会被涨死,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等。

5、鱼在水中不停地吐泡泡是因为它在(呼吸

6、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都是有(生命)的,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等。

7、实验设计:如何知道金鱼是用鳃呼吸的?

材料:金鱼、红食用色素水、吸管、水。

过程和方法:观察水中的金鱼时,用吸管吸一些红色食用色素水,悄悄的伸入水中,在金鱼的嘴前挤出红水,发现红水从金鱼的嘴部进入,从鳃部流了出来。原来金鱼没有喝水而是在呼吸。

结论:金鱼用鳃呼吸。


7、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1、蜗牛、蚯蚓、蚂蚁、金鱼是怎样运动?

答:蜗牛靠腹足爬行,蚯蚓伸缩爬行,蚂蚁用足爬行,鱼用鳍qi游泳。

2、蜗牛、蚂蚁、蚯蚓、金鱼遇到危险时会有哪些反应?

答:蜗牛遇到危险,身体缩进壳内;蚂蚁遇到危险,快速逃走;蚯蚓遇到危险,缩成一团或逃走;金鱼,游到安全的地方。

3、蜗牛、蚂蚁、蚯蚓、金鱼的食物有哪些?

答:蜗牛——菜叶等绿色食物;

蚂蚁——小虫,甜食等;

蚯蚓——枯叶等;

金鱼——小虫等。

4、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水),会(排泄),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

5、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资料库

1、(草履虫)和(变形虫)寿命最短,(象龟)寿命最长。

2、(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有(100多万)种。

3、昆虫用(气管)呼吸,即由(气门)和(气管)组成的气管系统。

4、昆虫依靠(腹部)的一张一缩,通过(气门)、(气管)进行呼吸。

5、(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非洲象是(陆地最大的动物)、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

第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

1、我们周围的材料

1、物体都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纤维xianwei)、(纸)、(玻璃)、(金属)、(塑料)、(橡胶)等

4、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头:(黄白色,表面有纹路,能削得动,锯了以后有锯末,能浮在水上……)

5、我们身上的物品由哪些材料制成?校服——纤维,拉链——金属、塑料,钥匙——金属,扣子——塑料,发卡——塑料。

6、书包里的物品由什么材料做成的?铅笔——木头,尺子——塑料,书本——纸,文具盒——金属、塑料,橡皮——橡胶

7、教室里的一些物品由什么材料做的?桌椅——木头,窗户——玻璃、金属,门——木头、金属,电风扇——金属。


2、哪种材料硬

1、按硬度从大到小排列:铁钉>塑料尺>木条>卡纸。

2、金属的特性:(坚硬)、(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易传热)、(能导电)、(吸水性差)等。

3、我们周围有哪些用金属做成的物品?

勺子,铁桶,小刀,文具盒,自行车,电风扇。

4、金属看起来是什么样的?

看起来很坚硬,具有金属光泽。可以拉丝或打成薄片吗?可以拉丝或打成薄片。

5、我们知道哪些金属名称?

金、银、桶、铁、铝。

6、生产铝罐利用了金属的什么特质?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

7、喝完饮料后的空铝罐,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答:用过的空铝罐可以回收利用。送回工厂的空铝罐经过加热熔炼后能够再制成铝材薄片,生产出新的铝罐。这要比开采铝土矿节省许多资源和能源。


3、比较韧性

1、许多物品需要具有韧性,(能变形),但不(断裂)。弯曲度大说明了(韧性)大。

2、按韧性(弯曲程度)从大到小排列:塑料条>卡纸条>木条>铁条

3、生活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雨衣,雨伞,盆子,油壶,水壶。

4、塑料的特性:具有(柔韧性)、(不导电)、(不导热)、(防水、不透气)、(质轻)、(可重复利用)等。

5、生活中有哪些塑料制品可以重复利用?它们为什么能够重复利用呢?答: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塑料袋、泡沫塑料、饮料瓶等就是可以回收重复利用的,因为它们可以反复融化成型。

6、塑料(不易)分解,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可以(重复)利用。

7、我们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答:我们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不乱扔旧塑料制品,将它们放进垃圾箱进行回收,以使其可以重复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4、它们吸水吗

1、按吸水性从大到小排列:纸>木头>塑料>金属

2、造纸术是由(蔡伦)发明的。

3、纸的特性:质轻、吸水性强、硬度小、柔韧性较差,易折叠、不易导电。

4、纸是由(纤维)构成的,里面很多小孔、空隙,所以吸水能力强。

5、我们知道哪些种类的纸,它们都利用了纸的什么性质?

餐巾纸——柔软、吸水性强,书写纸——轻便、容易着色,牛皮纸——轻便、结实,报纸——易折叠。

6、我们在学习中有许多用过的废纸,应该怎样对待它?

答:合理利用回收;可以用它做草稿纸;多次重复使用;可以卖废品。

7、自己制造一张纸的步骤:

A.将纸撕碎放在水中浸泡,直至能捣烂;   

B.搅拌纸屑和水,调成稀浆状;

C.将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再用毛巾挤压吸水。纸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1、像(金属)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像(木头)、(塑料)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浮的。

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物体的(材料)有关。

3、一棵成材的树木在自然界至少要生长(几十)年。由于(环境污染)和(人工采伐),世界上的森林正在急剧减少。人们现在已经开始用(其他材料)代替木材,甚至把(木屑)和(木材边角料)制成人工板材,广泛使用。所以,我们要珍爱木材资源,增强爱护树木的环保意识。

4、木头的特性:(质轻)、(比较软)、(可燃烧)、(容易加工)、(能浮在水上)、(具有承重力)等。

5、你知道哪些木材替代品?金属,塑料,陶瓷


6、砖瓦和陶器、瓷器

1、砖瓦的主要用途是(造房子),陶瓷的主要用途是(做生活用品)

2、砖瓦陶瓷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

3、陶瓷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烧制的。

4、砖瓦­——我可以这样描述它:

砖四四方方,砖瓦表面比较粗糙,有颗粒,颜色不均匀,比较坚硬,韧性不好,吸水性较好,放在水里会沉。

5、陶瓷——我可以这样描述它:

形状不一,陶器表面不如瓷器光滑,比较坚硬,韧性不好,陶器吸水性不如砖瓦,瓷器不吸水,放在水里会沉。

6、砖瓦和陶器、瓷器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1、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成的物品:

金属——剪刀、钢尺、锅,塑料——塑料尺、发卡、扣子;木头——铅笔、凳子、桌子;纸——课本、作业本、报纸;砖瓦——红砖、青砖、瓦片;陶器、瓷器——碗、缸、盆。

2、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牛皮)等。有的是(人类加工)的材料,像(金属)、(塑料)、(陶瓷)、(橡胶)等。有的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有的却不能。


资料库

1、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我们应该怎样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呢?

答:(1)节约使用,少用一次性用品,多用环保袋;(2)可回收利用金属、塑料、纸等;(3)反复使用,变废为宝。

第四单元  水和空气

1、水

1、(水)和(空气),是地球上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因为有了它们,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有了植物、动物和我们人类,地球才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摇篮。

2、水的样子: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3、水的存在方式:冰、雪、淡水、云、海洋等形式。

4、水的用途:洗衣、做饭、饮用等。

5、水和生物的关系:植物离不开水,动物离不开水,微生物离不开水。

6、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着。

7、人们通常将水、醋、牛奶分为一类,称它们为(液体);将石头、木头和树叶分为一类,称为(固体)。空气是单独的一类,称为(气体)。

8、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这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答: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1、水是一种(液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液体,比如:洗洁精,饮料,食用油,醋等。

2、在科学观察中我们一般不用(尝)的方法比较物体。

3、水重食用油轻。

4、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观察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说明水和食用油都没有固定形状。

5、水和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不同点:水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不黏,比油重,水滴是圆的。油是淡黄色,有气味,有味道,半透明,有点黏,比水轻,油滴是扁平的。

相同点: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都是液体、透明、都有重量、都会形成滴状、都有一定的黏度。


3、谁流的更快一些

    1、按流动速度从快到慢排列:水>食用油>洗洁精(水最快,油较快,洗洁精最慢)

2、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稠度)的影响。

3、液体和固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液体——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有点透明;都会形成滴状;有黏度。固体——不会流动;有固定形状;有些透明有些不透明;不会形成滴状。

相同点:都有重量,有形状。


4、比较水的多少

1、你有什么方法来比较不同瓶中水的多少?

答:(1)倒在同一个大杯子。(2)用小杯子来量(3)称重量

2、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用(量筒)测量的。

3、量筒是一个有(刻度)的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也就是测量液体的体积。

4、液体体积的单位是(毫升)或(升)。

5、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量筒必须放(平稳)。(2)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6、生活中一些常见液体的体积:牛奶250ml(毫升)、食用油5l(升)、矿泉水350ml。

7、5毫升水大约是(一小勺)。


5、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是什么样子的?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

2、空气的用途:人类呼吸需要空气,植物离不开空气,木材燃烧离不开空气。

3、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实验一:将带有空气的袋子上开个小孔,纸条放在开口处,我们可以看到纸条在飘动,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并占用一定的空间。

实验二:将带有空气的袋子放入水中,将袋子上开个小孔,我们可以看到有气泡出现,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4、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

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比较重;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比较轻。

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都会流动,都无固定的形状。生物都离不开它们。

5、证明空气比水轻的方法:用塑料管将空气吹入水底,空气以气泡的形式冒出水面。

6、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1)吹肥皂泡。(2)风吹动树枝。(3)用扇子扇风。


6、空气占据空间吗

1、实验设计:

研究问题: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研究方法:将纸巾放入玻璃杯底部,倒扣着按入水槽中。

试验现象:纸巾不湿

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注意问题:A.  纸巾一定要塞紧,不要掉下来;  B.  将玻璃杯倒扣按入水中时,一定要使杯口水平。

2、吹气球时是什么让气球变大?

空气。压一压气球,气球的形状会改变,这是为什么?空气占据空间。

3、空气占据空间(体积)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4、注射器里的空气和水的变化说明:空气占据空间(体积)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而水占据空间不会变化。

5、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打气筒,打篮球。洗手液瓶子。


7、空气有重量吗

1、证明空气有质量(重量)的方法:

用木棍做一个天平,将两段各系一个吹满气的气球,使之平衡。将一端的气球刺破,天平就不再平衡了。

2、空气有重量。

3、把相同体积的水、空气、石头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石头>水>空气.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  天气


1、通常通过( 云量)、( 降雨量)、( 气温)、( 风向)和( 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2、天气每天都在发生( 变化)。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3、气温是指( 室外阴凉)、( 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 风向)和( 风速)来描述。

5、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 雨量器)来测量。

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 晴天)、( 多云天)和( 阴天)。

7、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 不同天气)的来临。

8、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9、天气特征包括(云量)、(降水量)、()和(气温)。

10、( 温度计)、( 雨量器)、( 风向标)和( 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11、风向是指( 风吹来的方向)。

12、 北风是由( 北)向( 南)吹来的风。

13、 西风是由( 西)向( 东)吹来的风。

14、 东南风是由( 东南)向( 西北)吹来的风。

15、风向可以用( 风向标)来测量。

16、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 风吹来)的方向。我们用它来描述风向。

17、风向可以用(北)、( 南)、(西)、(东)、( 西北)、(东北)、(西南)、(东南)这 八个方位来描述方向。

18、 风的速度是以每秒进行多少米来计算的。

19、(风速仪)是测量风俗的仪器。

20、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分为(13)个等级。



21、风速等级是由( 风速仪)测定的。

22、我们的 风速简化等级有: 

    0 —— 无风(旗子不动);

    1 —— 微风(旗子微动);

    2 —— 大风(旗子展开)。

23、(风向)和(风速)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24、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2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26、降水量的等级表


日降水量指的是 4 24  小时内的降水量。

27、云可以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卷云)。

28、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29、层云有时会覆盖大部分甚至整个天空。如果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所以也称它为(雨层云)。

29、看上去 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 积云)。

30、 积云通常与( 晴好天气)相联系,但是也能发展成( 积雨云),并形成( 雷阵雨)天气。

31、 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只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所以卷云是由微小的 (冰晶)组成的。

32、需要深圳全市中小学及幼儿停课的天气预警: 红色暴雨、黄色台风。



35、云量和天气的关系:


36、


37、



从柱状图可以获取的信息: 

(1)气温先逐渐上升,后逐渐下降。

(2)14  时气温最高,6 时气温最低。


第二单元  溶解


2-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均匀分布在水中,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

2-1.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 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

2-1.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 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 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 低于漏斗边缘,滤液 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 靠玻璃棒,玻璃棒紧 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 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2-2.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 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2-2.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 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轻轻摇晃杯子以后: 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 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2-2.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 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定、能否用 过滤的方法分离。

2-3.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2-3.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  能溶解 在水中,形成了 透明、稳定的 溶液,沙、面粉、食用油 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 混合物

2-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 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2-4.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 1/3 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气泡变大,变多了,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 气泡变小,变少了

2-4.水除了能溶解 固体和 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 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

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2-5. 切碎、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 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2-6. 在 100 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 6 36  克。

2-6.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 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2-7.给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 蒸发皿、石棉网 、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

2-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 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2-7.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 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 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 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 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2、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沙土扑灭

3、 对比实验 不同条件只有一个,其他条件都相同

4、


5、


第三单元  声音


3-1.声音有 高、低、 强、弱之分。

3-1.音叉是一种  发声仪器 ,用来  调试乐器 和 测试音高 。

3-1.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 小音叉发出的声音 , 大音叉发出的声音 

3-1.用不同力度敲打音叉, 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 , 大力一点敲击发出的声音 弱

3-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 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 振动 

3-2.声音是由  物体振动 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 停止振动发声 就会马上停止。)

3-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 产生波纹 ,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3-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 音量 来描述。声音的高低可以用 音高 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3-3.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 幅度 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

3-3.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 快慢(频率) 决定的。 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

3-3. 越短、越小、越少、越细的物体 振动越快,发出的 声音越高。 越长、越大、越多、越粗的物体 振动越慢,发出的 声音越低

3-3.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 水越 少声音越 高,水越 多声音越 低 。

3-3.拨弹橡皮筋时, 皮筋越 紧,声音越 高;皮筋越 松,声音越 低 。

3-3.拨动琴弦时, 琴弦越 细,声音越 高;琴弦越 粗,声音越 低 。

3-3.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 短发出的声音越 高。

3-4.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 也会改变 ,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3-4.尺子伸出桌面越 短, 发出的声音越 高 ;尺子伸出桌面越 长, 发出的声音越 低 。

3-5.声音以 波 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  物体产生振动 ,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 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的。

3-5.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 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 铝箔尺 >  木尺 >  尼龙线 >  棉线

3-5.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3-5.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 ,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 ,必须要使用 无线电设备。

3-5.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 固体 > 液体 > 气体。

3-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米/秒

3-6.我们的耳朵可分为 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耳道 →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3-6.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  产生振动 。

3-7.控制发声罐发声:

1 、用毛巾包住发生罐。

2 、在罐子里装满水。

3 、用棉花塞住耳朵。

3-7.控制噪声的方法:

1 、在声源处控制 。

2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 、在人耳处阻断。

3-7.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的女子声音 低

3-7.遇到过强的声音要立刻捂住耳朵并张开嘴巴。

向暖瓶中倒水时声音为什么越来越高?

答:倒水时,暖瓶的空气柱会振动,随着水位的升高,空气柱越来越短,空气柱振动越来越快,声音就越来越高。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记录单


音高变化柱 图


耳朵结构示意图


耳廓——收集声波将声波传入耳道

耳道——传递声波到中耳

鼓膜——将声波转为振动

听小骨——传递振动到内耳

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

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4-1.从 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  头、 颈、 躯干、 四肢 四部分组成。

4-1.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由多个部位  同时参与、 共同完成。

4-2.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  骨骼 。骨骼不能独立运动

4-2.人体的活动由 骨骼、关节和肌肉 共同完成。

4-2.  骨骼的 作用: 支撑、 保护。

        关节的 作用:转动、移动。

        肌肉的 作用:伸缩、牵引。

4-2.通常成人有  206  块 骨骼,骨骼能生长和长粗

4-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4-3.人的呼吸器官有: 鼻腔、气管、支气管 、肺 等

4-3.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 气体交换,使 氧气 进入血液,同时 排出二氧化碳

4-3.  呼出的和 吸入的气体相比, 氧气减少了,  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增加了, 氮气不变

4-3.一个正常人在平静状态下, 每分钟呼吸 20  次左右。 每分钟心跳 80  次左右。

4-3. 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

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4-3.经常锻炼身体,会 提高我们的 呼吸能力,增大 肺活量,获得更多的 氧气 。

4-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 气体总量

4-4.人体需要的 氧气由 肺  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  心脏 通过 血管 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 二氧化碳 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4-4. 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因为伴随着身体 运动量的增加,人 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 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4-5.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  口腔、 食道、 胃、 小肠 和 大肠。食物被食道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 进一步磨碎 和 分解 的,在小肠里被 吸收 。

4-5. 消化器官的特点及作用:

口腔( 食物初步消化); 食道(特点:光滑且直。作用: 输送食物到胃部); (特点:肌肉发达,有胃酸。作用: 把食物变成食糜); 小肠(特点:5-7 米长,有很多消化液。作用: 消化和 吸收的 主要场所);大肠( 储存食物残渣,并吸收少量水分)

4-5.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4-6.口腔是 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  牙齿、 舌头、 唾液 共同完成的。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 门齿(切断食物)、 犬齿(撕开食物)、 臼齿(磨碎食物)。

4-6.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 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

4-6.如果 牙齿不好,消化就会 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4-7.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 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4-7.人体活动需要的 能量来自于我们 每天所吃的食物

4-7.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在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爱护。

食物的旅行线路:食物→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体外

人体按工作类型分类可以分为: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 等

运动 系统 :(骨骼、关节、肌肉)

消化 系统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血液 循环 系统 :(心脏,血管)

呼吸 系统 :(鼻腔、气管、支气管、肺)


呼吸系统示意图


消化系统示意图



【备战期末】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一  种子发芽实验(一)(二)

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2.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 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要能够控制实验的条件,例如:要看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温度、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保持干燥);要看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温度、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另一组种子不受到光照,放在黑暗的地方);要看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低温下)。

4. 种子发芽阶段需要的养料由(子叶)提供,不需要施肥。


二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1.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2.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三  蚯蚓的选择

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3.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进行选择。

4.请你说出企鹅、青蛙这两种动物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它们混身长满了厚厚的毛,身上有厚厚的脂肪,这样可以适应寒冷的气候。青蛙,生活在水里和陆地上,到了秋天,它就会钻到泥土里冬眠,这样它就可以安全的过冬了,来年春天它就会回到地面上来。


四  食物链和食物网

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2.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3.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4.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5.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6.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7.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8.写出水田中的5条食物链。

老鹰   狗尾草   水稻   小鸟  老鼠  蝗虫  蛇

    ①狗尾草→老鼠→蛇→老鹰      

    ②狗尾草→蝗虫→小鸟→老鹰

    ③水稻→老鼠→蛇→老鹰

    ④水稻→蝗虫→小鸟→老鹰

    ⑤水稻→蝗虫→小鸟→蛇→老鹰

9.写出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①草→兔→鹰 

    ②草→兔→蛇→鹰 

    ③草→蝗虫→鹰

    ④草→鸟→蛇

    ⑤草→蝗虫→蛇→鹰

    ⑥草→鸟—→蛇→鹰


五  做一个生态瓶

1. 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六  改变生态瓶


七  维护生态平衡

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2.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3.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4.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环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成非生物因素和 (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 包括(同这种生物有关系)的其他生物。

5.在草原上鹰、兔、草有一方少了,会怎样?

如果那样,草原的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草原的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其他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6.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在我国的北方,由于我们人类破坏了生态平衡,特别是草原的生态平衡,至使一些草原沙化,遇到大风就形成了沙尘暴。


八  资料库

1.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2.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立(1956)年。


第二单元  光


一  光和影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没燃烧的蜡烛不是光源。

2.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时候,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3.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4.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二  阳光下的影子

1.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影子的长短随着光源照射的角度改变而改变: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正午)最短,(清晨和傍晚)最长。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离光源越远,被照射物体的影子(越小);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从不同侧面照射就会得到不同的影子。

4.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其原理是(物体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5.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6.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三  光是怎样传播的

1.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需要(8)分钟。

2.科学家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准确距离是(384403)千米。

3.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四  光的反射

1.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生活中我知道运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物品有(梳妆镜)、(倒车镜)、(太阳灶)、额镜、反光镜、潜望镜等等。

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五  光与热

1.太阳在发出光的同时也产生(热),物体在吸收阳光的同时也吸收(热)。

2.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不能用(放大镜)和(望远镜)看太阳。

3.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4.在我国,人们很重就知道用凹面的铜镜取火。现在,我国仍然大力提倡使用以凹面镜原理做成太阳灶,以充分利用能源

5.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曾用凸透镜会聚光线获得高温支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发现了(氧气)。


六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1.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在阳光下,物体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升温快);物体按(与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升温比较快。


七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1.在同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光从一个介质到另一个介质,传播路线(可能发生变化)。

2.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3.影响太阳能热水器效能的因素有:(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性质)、(接收太阳光的位置)和(角度)。

4.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地球只得到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5.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一  地球表面的地形

1.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常见的地形主要有:(高原)、(山地)、(盆地)、(平原)、(湖泊)等。

2、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

特点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平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二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2、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单人床,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3.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4、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5.什么是大陆漂移说?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三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3.(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四  土壤中有什么

1、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2、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3.土壤中含有腐殖质和盐分。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他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4、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五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2.(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3、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4、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六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七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1、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2.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这是为什么?

因为河流从上游冲下来很多的泥沙,当到下游和中下游的和入海口时,水流变慢了,所以发生了沉积,因而形在了平原。

3、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4、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八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1、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运动和力


一  我们的小缆车

1、由于(地球的吸引)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拉力或压力,这个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2.水往低处流,人从滑梯上往下滑,向上抛的物体最终要落回地面……..这些运动都是因为(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

3、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二  用橡皮筋制作动力

1、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2、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当他们恢复到原来形状后,弹力就消失。

3.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4、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三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四  测量力的大小

1、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2、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五  运动与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重量)、(运动方式“即滚动还是滑动”)有关。

4、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六  滑动与滚动

17、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18、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七  运动与设计

19、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20.  当人们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会想办法去(增大它);当人们不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会想办法去(减小它);

21、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或加润滑油)。


八  设计制作小赛车

22、赛车的设计特点:(1)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动力要大)(2)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空气阻力要小)(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不会翻车)。(4)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轮胎不打滑)


【备战期末】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  工具与机械


第一课  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  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

(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  滑轮组

1.滑轮组: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机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1.斜面: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

2.斜面省力大小和什么有关:斜面能(省力),省力大小和(坡度)有关;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斜面越(不省力)

3.斜面机械:大桥的引桥、螺丝钉、楼梯、斧刃、盘山公路…

4.有些工具是几种简单机械的组合,如:剪刀是(杠杆)和(斜面)的组合。

5.盘山公路修成“S”形是为了:降低斜面的坡度,使汽车上山更省力。

6.实验:斜面能省力吗?

我的猜想:斜面能省力。

研究的材料:斜面、弹簧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

实验方法: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小车所用额力,并记录;

(2)把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沿斜面拉动小车所用的力,并记录;

(3)比较直接提升小车和沿斜面拉动小车所用力的大小。

7.实验:斜面坡度大小与省力的关系

我的猜想:斜面坡度小,省力多;斜面坡度大,省力少。

研究材料:坡度不同的两个斜面、弹簧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

改变的条件:斜面坡度的大小

不改变的条件:玩具小车的轻重、斜面的光滑程度

实验方法: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在较小的斜面坡度上拉动小车所用力的大小,并记录;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在较大的斜面坡度上拉动小车所用力的大小,并记录;

(3)比较在两个斜面坡度上拉动滚轮所用力的大小。


第八课 自行车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的特点:自行车是(简单)、(方便)、(环保)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是依靠(人的力量)前进的,(链条)与两个(齿轮)的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2.大小齿轮:用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小齿轮转动比大齿轮(快);用小齿轮带动大齿轮,大齿轮转动比小齿轮(慢)。

3.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杠杆:刹车、车铃按钮、后架上的弹簧夹

轮轴:车把手、小齿轮和后车轮、脚踏板和大齿轮

滑轮:车轮和车轴、脚蹬板和脚蹬轴

斜面:螺丝钉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第一课  抵抗弯曲

1、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增加纸梁的宽度,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强)。

2、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增加纸梁的厚度,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

3、横梁的放法:横梁一般都是(立着)放的,这样更能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4、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横梁的材料)、(横梁的长短)、(横梁的宽度)、(横梁的厚度)等因素有关。材料的宽度和厚度中,(厚度)更多地影响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5、实验: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厚度有关?

我的猜想: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厚度有关。纸梁厚,抗弯曲能力强;纸梁薄,抗弯曲能力弱。

改变的条件:纸梁的厚度

不变的条件:纸梁的宽度、放垫圈的位置、书本的距离

实验材料:厚度不同的纸梁、垫圈、书本、记录纸

实验过程:

(1)把薄的纸梁放在两堆书上,在纸梁的中间摆放垫圈,记录承载的垫圈数。

(2)把厚的纸梁放在两堆书上,在纸梁的中间摆放垫圈,记录承载的垫圈数。

(3)比较厚度不同的纸梁承载的垫圈数。

 

第二课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材料改变形状的目的: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却增加的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抗弯曲能力)的。

2、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方法有:(增加宽度)、(增加厚度)、(改变形状)三种。其中最能增加材料抗弯曲能力的是(改变形状)。

 

第三课  拱形的力量

1、拱形承载重量的特点:拱形承载重物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2、古代的城门、桥梁造成拱形,是为了:(更加牢固)。

 

第四课  找拱形

1、圆顶形的特点: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2、球形的特点: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3、圆顶形、拱形、球形承载压力从大到小的是:球形、圆顶形、拱形。

4、生物体中的拱形:人的头骨、肋骨、足弓、乌龟壳、蛋壳、贝壳。

 

第五课 做框架

1、框架结构: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框架结构中的斜杠,起着(推或拉)的作用,从而不易变形。

2、框架结构稳固的原因:框架结构中,斜杠使长方形的框架变成(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使框架更牢固。

 

第六课  建高塔

1、框架结构的铁塔不容易倒塌的原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框架结构能有效减小风的阻力)。

2、塑料瓶怎么放不容易倒:塑料瓶(倒放)容易倾倒,是因为(上大下小);塑料瓶(正放)不容易倒,是因为(上小下大);如果(在塑料瓶内装一些水),塑料瓶就更不容易倾倒,是因为(上轻下重)。

 

第七课  桥的形状和结构

1、现在大跨度拱桥的特点:拱一般在桥面的(上方)。这样的桥,桥板拉住了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桥面也比较低而且平坦,方便通行。

2、桥的分类:桥根据建造桥的材料分,有(石桥)、(木桥)、(钢铁桥)、(混泥土桥)等;根据桥梁的结构分,有(拱桥)、(钢索桥)等。

3、钢索桥的桥塔建那么高是为了:(减少钢缆的拉力)。

 

第八课 用纸造一座“桥”

1、许多植物的茎、动物的的骨头、生活中的钢管都是空心的,是因为:(同样多的材料,空心的管状比实心的棒状粗得多而且任何方向的抗弯曲能力都相同)。

2、实验:比较普通报纸和普通白纸的抗弯曲能力

我的猜想:普通白纸的抗弯曲能力比报纸强。

改变的条件:纸的材料

不变的条件:纸的宽度、厚度、长度,放垫圈的位置,书本的距离

实验材料:长20cm、宽20cm的报纸和普通白纸各一张、垫圈、书本、记录纸

实验步骤:

(1)把普通白纸放在两堆书上,在纸的中间摆放垫圈,记录承载的垫圈数。

(2)把报纸放在两堆书上,在报纸的中间摆放垫圈,记录承载的垫圈数。

(3)比较报纸和普通白纸承载的垫圈数。

注意事项:

(1)纸的长和宽要合适;

(2)摆放垫圈时要轻轻放;

(3)垫圈摆放的位置和书本的距离不能变。

第三单元  能量


第一课  电和磁

1、第一个发现电磁现象的科学家是:丹麦的(奥斯特),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越大,偏转角度(越大),而且指南针的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2、做通电导线短路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实验时,要注意:只能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长。

 

第二课  电磁铁

1、电磁铁: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电磁铁的特点是: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

3、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的南北两极和(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流的方向)等因素有关。

4、实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吗?

5、实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吗?

 

第三课  电磁铁的磁力(一)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线圈的圈数)、(电流的大小)、(铁芯的粗细)等因素有关。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关系的实验。

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线圈多,磁力大;线圈少,磁力小。

 

第四课  电磁铁的磁力(二)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关系的实验。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有关:电流大,磁力大;电流小,磁力小。

3、制作一个强磁力的电磁铁,方法有:增加线圈的圈数、增大电流、增粗铁芯。效果最好的是(增加线圈的圈数)。

 

第五课  神奇的小电动机

1、电动机: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工作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2、电动机中换向器的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3、小电动机的组成:小电动机由(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组成。外壳中有(磁铁),转子中有(线圈)、(铁芯)和(换向器),后盖中有(电刷)。

 

第六课  电能和能量

1、电能:电具有的能量,叫(电能)。能量的主要形式有(电能)、(热能)、(声能)、(动能)、(化学能)等。

2、用电器: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七课  电能从哪里来

1、电池的种类:干电池(化学能—>电能);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能);蓄电池(化学能<——>电能)

2、电动机和发电机:(电动机)把电转化成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移动。(发电机)能够把磁转换成电。所以当电动机被用来发电时,就应该叫它(发电机)了。

3、用手转动小电动机,线圈中的指南针会发生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流,小电动机发出电来了。

 

第八课  能量与太阳

1、煤的成因:煤是几亿年前的(植物)被埋在地下,与(空气)隔绝,长期受(高温高压)的作用慢慢变成的。

2、石油、天然气的成因:石油、天然气是几亿年前的(低等生物)被埋在地下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3、不可再生能源:我们今天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是存储的亿万年的(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4、可再生能源:我们今天大力开发的新能源有(风能)、(水能)、(太阳能)、(沼气)、(地热)、(核能)等都是(可再生能源)。

第四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第一课  校园生物大搜索

1、物种数量: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超过(200万)种,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物种应该有(200万—450万)种。

2、寻找动植物时,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可以:画下来或拍成照片,再编上号。


第二课  校园生物分布图

1、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时,有的地方校园生物种类太多,写不下时,可以:给生物编号,写号码。

2、珍惜动物的分布区域:

藏羚羊:西藏、青海、新疆    扬子鳄:浙江、江西、安徽、江苏

大熊猫:四川、山西、甘肃    白鳍豚: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

珙  桐:贵州、四川、云南


第三课  多种多样的植物

1、科学家分类植物的方法:科学家主要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如他们根据植物有没有花把植物分成了(开花)的植物和(不开花)的植物。

2、植物的种类:在植物中,已发现的种类约有(30多万)种,开花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3、不开花的植物:在不开花的植物中,(蕨类)、(藻类)、(苔藓类)和开花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菌类)不能自己制造养料。

4、举例:

开花的植物:月季、凤仙花、桃花、水仙、玫瑰    蕨  类:金钱蕨、铁线蕨

藻类:海带、紫菜、石花菜、海藻          苔藓类:葫芦藓、地钱、青苔


第四课  种类繁多的动物

1、科学家分类动物的办法:(分类)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家根据动物(骨骼的特征)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2、动物的种类:在动物中,已发现的种类有(150多万)种,(昆虫)是动物王国中种类最多的,已知的达到(100多万)种,约占80%。

3、动物分类:

脊椎动物

鸟类

身体上长羽毛

鸽子、麻雀、大雁、老鹰、燕子

哺乳动物

直接接生小动物,用乳汁喂养小动物

人、牛、狗、猪、鲸鱼、蝙蝠、海豚

鱼类

终生在水里生活,用鳃呼吸

鲤鱼、黄鱼、泥鳅、带鱼、金鱼

爬行类

肚皮贴地爬行

扬子鳄、乌龟、蛇、壁虎

无脊椎动物

昆虫类

身体上有三对足

蚂蚁、蝗虫、蜜蜂、蚊子、蝉

 

第五课  相貌各异的我们

1、每个人的相貌都是(唯一)的,世界上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

 

第六课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1、生物的形态结构:植物和动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使它们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仙人掌将叶退化成尖刺是为了(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香蕉长着又宽又长的叶子是为了(加速体内水分的蒸发),调节自身温度。

2、猫的爪长有厚厚的肉垫是为了(减少行走时发出的声音)

鸟的爪长成钩状是为了(便于抓住树干和捕食),

鸭的蹼脚是为了(便于游泳时划水),

苍耳的钩刺是为了(便于钩住动物的皮毛传播种子)

莲子的外壳是为了(便于在水中漂流)

在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是为了(便于随风飘散传播种子)。

 

第七课  谁选择了他们

1、生物与气温的关系:生物学家发现,同一种生物,越冷的地方,个体就(越大),身体越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2、地球从出现简单生命到现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地球(环境变化)是主要原因。人类对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对一些动物的(驯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家猪是由(野猪)驯化来的;

家鸭是由(野鸭)驯化而来的;

(水稻)和(稗子)杂交形成杂交水稻;

金鱼是由(鲫鱼)培育而来的,以上这些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长颈鹿)、(北极熊)、(北极狐)、(青蛙)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八课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生物的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

3、《生物多样性条约》:于(1993)年正式开始实施,每年的(5)月(22)日被称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世界已经有(180)多个国家是《生物多样性条约》的缔约国。

4、已经灭绝的生物:拟斑马、袋狼、卡罗莱纳鹦哥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