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新学期必备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基本概念:

1、机械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定义: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假定为静止)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不能是其本身)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          

                 单位:国际制单位:米/秒  符号:m/s          

换算关系:1m/s=3.6km/h

5、直线运动:

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径是直线运动;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②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6、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                

换算关系:1km=1000m;  

1m= 10 dm = 100㎝ = 103mm=  106μm= 109nm 

长度的测量:

工具:刻度尺 

观察:量程、分度值、

测量:1、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2、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4、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特殊测量:累积法、化曲为直、化直为曲:

7、时间的单位:   国际制单位:秒(s) 

                         常用单位:小时、 分、 秒、毫秒                       

 h   min   s     ms          

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 1s=1000 ms)

8、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  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    ③测量者估读 

     误差的减小: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  ②改进仪器材料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④设计更合理的测量方案 


9、平均速度:

定义:表示物体在通过一段路程中的平均快慢。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计算公式: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基本公式

1、速度公式:v= s/t         

变形公式:s=vt  t=s/v

2、平均速度公式:v均= s总/t总  

基本实验:小车下滑速度变化实验

一、 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1、 实验过程和方法: 

⑴猜想与假设: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⑵实验方案:

①原理:v= s/t  

②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块、

③步骤:

㈠斜面上用刻度尺将路程分为相等的两段S1和S2,并标记A、B、C ;

㈡金属片放在B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到B点的时间tB,则t1 = tB ;

㈢金属片放在C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至C点的时间tC ,则t2 = tC -tB ;

㈣算出S1、S2两段的速度V1、V2  。


基本规律

1、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基本概念:

1、声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乐音与噪声:乐音:人们将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噪声: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的声音 

2、乐音的特征:

①音色:声音的品质,一般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②响度: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共同决定的,物体的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一般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 

③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超声: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音。 

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 

应用:B超、消毒、声呐等 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4、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危害:能量高的次声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使人的平衡器官受到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基本规律:

1、噪声的防治:

①在声源处减弱,如摩托车消音器。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旁植树。 

③在人耳处减弱,如带耳罩。 

2、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体也停止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够传声,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空气中传播。

4、声速:v固>v液>v气                

 v空气:340 m/s

第四章  多彩的光 

基本概念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2、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日食、月食、影子、激光掘进机、小孔成像、树下的光斑

4、光的传播速度: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 m/s.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3/4. 

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2/3 

5、反射定义: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去的现象。


4、反射分类:

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投射到物体光滑表面,其反射光线仍然平行的反射。            

漫反射:一束平行光投射到物体表面后,其反射光线不再平行的反射。 

5、折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现象:池水变浅、海市蜃楼等 


6、折射定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 

7、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8、透镜分类:

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9、眼睛的构造:晶状体=凸透镜  视网膜=光屏

10、看远处晶状体变薄

看近处晶状体变厚

11、近视眼:特点:近视眼看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矫正方法:配戴凹透镜 

远视眼:特点:远视眼看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 

矫正方法:配戴凸透镜 

基本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

1、实验过程和方法: 

⑴制定计划:

① 器材:光具座(凸透镜焦距为10cm)

② 步骤:

㈠ 从左至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调整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㈡ 第一次实验物距u>2f ,定好物距后,移动光屏找烛焰的像,观察光屏,找到清晰的像时,记下像的大小、倒正、虚实及物距、像距。

㈢ 第二次实验物距u=2f ,找到清晰的像时,记下像的大小、倒正、虚实及物距、像距。

㈣ 第三次实验物距f<u<2f,找到清晰的像时,记下像的大小、倒正、虚实及物距、像距。

㈤ 第四次实验物距u=f ,观察有无成像;物距u<f ,从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左侧的蜡烛。

2、分析与论证:

㈠ 当物距u>2f 时,像距f<v<2f ,则成缩小、倒立、实像;

㈡ 当物距u=2f 时,像距 υ=2f ,则成等大、倒立、实像;

㈢ 当物距f<u<2f, 像距 υ>2f ,则成放大、倒立、实像;

㈣ 当物距  u=f ,         不成像;

㈤ 当物距  u<f ,              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基本规律

1、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两线分居)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不能倒序          

④光路可逆。

2、平面镜成像定律: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成像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4、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通过的色光决定。

5、凸透镜 的成像 规律 

物距(u)

像距(υ)

成像特征

应用

u>2f 

f<v<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U=2f 

υ=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F<u<2f

υ>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机 

U=f 


不成像 


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基本概念

1、质量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kg

常用单位:吨(t)、克(g)、 毫克( mg)    

3、天平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质量测量工具:案秤、台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kg/m

常用单位g/cm3。

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10-3g/cm3

6、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基本公式

密度公式:ρ=m/V

变形公式:m =ρV , V= m/ρ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基本概念

1、力:

⑴力的产生不能离开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成对存在的。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相互的 

⑵力的作用效果:

①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的示意图

①确定力的作用点

②画出力的方向

③标出力的大小

5、弹力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弹力的方向跟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6、弹簧测力计:由指针、刻度盘、弹簧组成的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①了解量程

②明确分度值

③指针是否与零刻度线对齐

④使用前要拉动几下,防止弹簧被卡住

⑤读数时,应让视线垂直刻度盘面 

7、 重力(G)定义: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大小:重力与物体的质量之间成正比,其比值为g=9.8N/Kg,

方向:重力总是竖直向下。

8、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9、摩擦力:

方向:与相对运动(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种类:

(1)静摩擦: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它们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两物体之间产生一种阻碍这种运动的力。

(2)动摩擦:

①滑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②滚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滚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基本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基本实验:摩擦力

一、探究与摩擦力大小有关的因素。

1、实验过程和方法: 

⑴猜想与假设: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接触面积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⑵实验方案:

①原理:二力平衡的条件 

②器材:弹簧测力计 、砝码、长方体木块、长木板



④分析数据:当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 摩擦力越大。

当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 摩擦力越大。

2、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且跟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而跟两物体相接触的面积大小无关,跟滑动的速度也无关。

基本规律

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接触面变粗糙

③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接触面变光滑

③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④接触面分离(悬浮列车)

2、稳度的提高:增大支撑面积,降低重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