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让第一印象毁了你!

春哥 温柔医刀 2023-06-17

 

美好的第一印象就像你送给别人的美颜相机,会帮你过滤掉形象上的斑点和瑕疵;不好的第一印象就像你送给别人的有色眼镜,有时即使你光彩照人,人们并看不见。

 

-1-

周三,作为导师参加研究生面试复试。

肿瘤治疗学专业,7个导师,八个同学参加面试,差额淘汰一个。

在每个导师桌上,都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面试顺序,学生姓名,各科考试成绩等基本信息。

研究生考试,虽然不比高考那样意义重大,一步决定命运,但对当事考生来说,也是人生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面试的成绩虽然所占权重不大,但对成绩位于伯仲之间的考生来说,也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

对于面试的打分,我是想着,如果没有大的起落,就参考笔试的成绩来打分,这样相对公平。

因为单凭面试的十几二十分钟就来判定一个学生能力的高低,是上还是下,难免轻率,因为面试的表现受太多主观的因素影响,不像笔试那样,能相对稳定的反映一个人的水平。

 

-2-

有一个考生,文文静静的小女生,英文成绩不错,总成绩也排在前列。

进来后,首先是3分钟的英文介绍。这是面试的必选项,大家都是准备了的。

只是一开口,却让大家大跌眼镜。

发音不准、腔调跑偏、结结巴巴。跟成绩、形象完全对不上号啊。

当然,英语嘛,应试教育催生下的中国考生,绝大多数都是哑巴英语,会读不会写,会写不会说。

更爆冷门的是,专业也不熟,常识问题回答不上来,让人怀疑考试成绩的水份。

关键是,还缺乏自信,说话轻声细语,生怕别人听见一样。

如果说,英语口语不好可以慢慢练;医学专业不熟,可以花时间学的话,自信心缺失,就比较麻烦。

医学是临床医学,当医生是要与人交流的,一副先天不足没有底气的样子,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病人、家属怎么可能相信你?

看着样子楚楚可怜,但是这种水准这种表现,老师也是爱莫能助啊。

相反有个考生,却像匹黑马,脱颖而出。

成绩忝列末位,还没有面试,应该说基本上就是老师心目中淘汰的对象。

然而,她出场不凡,眉清目秀,略施淡妆,干练清爽、落落大方。

虽然英文成绩最次,却是吐字清楚,口语流利;专业娴熟,对答如流。而且还开朗乐观,兴趣广泛,多才多艺,能歌善舞。

毫无悬念,赢得在场考官的一致好评。

虽然,研究生复试不是影视圈选秀,医学需要的也不是娱乐型明星,但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你也没有理由拒绝啊。

 

-3-

我想起了17年前。

17年前,我以华西医科大学全校研究生考试第二名,临床医学系第一名的成绩参加研究生面试复试。

虽然成绩出众,但我的压力其实一点也不比别人小。

因为,我是辞职考研,没有退路;又是一穷二白的草根,没有经济后盾。

考不上研究生的路该怎么走,我真的从来就没有,也不敢去设想。

为了帮我顺利通过研究生复试面试,我当时打工的医院老板专门给我多发了两千块钱,让我买双皮鞋,置套西装。

由于时日久远,当时面试的场景已记不真切。

也许是从来没穿过上档次的衣服,一身新行头上身,我只记得,当时是自信满满,感觉不错。

复试完了,也没有去过多关心成绩的事情,继续忙着打工挣学费、挣生活费。

当然,研究生是如愿考上啦。

想不到的是,五年后,研究生毕业。在一次聚会上,导师突然取笑我当年面试时回答一个问题的事情,让我大吃一惊。

具体是什么问题,说实话,我当时是毫无防备,完全懵逼,事后也沉浸在惊愕当中,更没有脸面去问。

我无法想象的是,以导师那么日理万机的繁忙,居然在若干年后对那次面试还记忆真切,耿耿于怀,当时我的表现该是有多傻逼。

不敢想象,如果不是笔试成绩出众,我还有没有机会做老师的学生?

攻读研究生以来,如果不是一贯的刻苦勤奋,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不知会如何的不堪!

 

-4-

研究生毕业后,到现在的单位找工作。

因为长期读书,年近而立之年,仍是穷困潦倒,一无所有。毕业后急于在异城他乡找到立锥之地,为福利费、安家费的事情和几个新同事没少去找医院领导。

当时年少气盛,又是遗传父辈的耿直脾气,说话常常不经过大脑,脱口而出。

房子,安家费没争取到,倒在领导眼中留下了冲动、莽撞的坏印象。

后来,虽然随着岁月的沉淀,生活的历练,自己已慢慢成熟。但在此后与领导的接触中能感觉出来,在领导的眼里,我冲动莽撞的形象并没有改变太多。

 

-5-

社会心理学上,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又称“首因效应”,讲的是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并据此对他人作出判断。

Luchins在1957年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在实验中先向四组大学生介绍某个陌生人,随后要求他们根据介绍来描述这个陌生人。

在向第一组介绍时说他是个性格外向的人;在向第二组介绍时说他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在向第三组介绍时,先说他是性格外向的人,后说他又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在向第四组介绍时,先说他是性格内向的人,后说他又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

结果,第一、二组大学生在描述时没有发生任何问题,但第三、四组对陌生人的印象完全与提供信息的次序相对应——先提供的信息占优势!

关于第一印象效应产生的原理有很多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续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该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信息加工精细;而后续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

通俗的讲,就是人们比较容易忽略后面的信息,觉得后面的信息不如开始的重要,有价值。一旦人们觉得有足够的信息来判断,就不再或很少注意后面的信息。

 

-6-

第一印象效应在生活中的例子随处可见。如“新官上任三把火”、“先发制人”、“立下马威”等,都是希望利用这种心理学效应占得先机,在人们心中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为以后的工作生活、交往接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第一印象效应提醒我们,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会轻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新信息的解释。

我们在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如果能够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就可以为后续的接触交流铺平了道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反,如果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不好,甚至可能没有留下第二印象的机会;即使有,不好的第一印象已经在别人的心目中树立了障碍,以后想重塑美好的印象,不知要付出多少倍的努力和心血。

 

-7-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超越了现实生活的限制。

面试、会议、聚会、约会等重要场合,大家都知道注重仪表,衣着整洁、举止优雅。但实际上,我们每日的一言一行也无时无刻不在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的机会,比如上街散步,路上开车,超市购物,去医院看病,去影院看电影……。即使不出门,你逛论坛,刷微博,发朋友圈也在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的机会。

有人说,我不刷微博,不发朋友圈,在微信、QQ群里也是一贯潜水,从不发言,没有给别人留第一印象的机会。

到底有没有?你说呢?

 

(原创作品,欢迎大家转发、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