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了疫苗,就万事大吉了?别高兴得太早,这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王牌!

春哥 温柔医刀 2023-06-17

对于新冠病毒肺炎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来说,在没有特效药的前提下,最好的防控办法就是接种疫苗,让人群对病毒产生普遍免疫,从而阻止感染者发病,阻断疾病传播链,就像四十年前人类通过接种牛痘疫苗消灭天花一样。
 
可以说,新冠病毒传染范围越广,受害人数越多,人们对疫苗的研发越是寄予厚望。

 
5月22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关于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数据在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一发表,就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媒体大量转发报道,网友们也是在朋友圈奔走相告。
 
毫无疑问,这是可喜可贺值得引以为傲的一个巨大成果,毕竟这是全球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而且研究显示,参与临床试验的108个志愿者全部有显著的细胞免疫反应!这样的结果给全球如火如荼的疫情带来了希望,也让深陷疫情的国家和人们看到了曙光。
 
但是,与网友的欣喜兴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薇院士在解读研究结果时反而显得非常冷静和谨慎,她说,开发新冠病毒疫苗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能够引发免疫应答并不一定意味着疫苗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感染,该项成果“展示了新冠病毒疫苗开发的很好前景,但我们离这种疫苗达到让所有人使用的阶段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01


的确,疫苗的研发是一项耗时久、高风险、高投入的工作,在前期的实验室设计完成,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后,还需要前、后三期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论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而这需要流程和时间。
 
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主要观察评估药物的安全性,一般需要20 - 100位受试者;Ⅱ期临床试验是有效性初步评估阶段,并进一步考察药物的安全性,一般需要几百到上千位受试者;Ⅲ期临床试验是有效性确证阶段,全面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数千到几万例受试者。
 
对于绝大多数疫苗研发,整个Ⅰ - Ⅲ期临床试验完成,一般需要5 - 10年,而这其中充满变数;比如说,艾滋病疫苗,虽然全球的专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研发,但是直到今天,三十多年过去依然没有成功。
 
当然,这次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有利之处在于:我们今天有更高端的科技水平,有更现代的医学技术,还有前期SARS病毒的研究基础;而且,因为新冠病毒疫情的严重性,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几乎是倾举国之力,集中最优秀的专家和团队在攻关,从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等多条技术路线上齐头并进;并且,在流程的审批和经费的支持上均特事特办,给与了最大程度的支持。

 
因此,这次新冠病毒疫苗研发比以往任何一次研发都更有希望成功,都能更快地成功!
 
但是,由于疫苗是应用于健康人身上的特殊药物,不管形势多么紧急,不管情况多么迫切,安全性是必须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也是评估审核的重中之重。因此,“疫苗研发必须遵循科学规律以及严格的管理规范,要给科研人员一定的时间”,也要给受试者疗效和并发症的观察一定的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2020年2月表示,新冠病毒疫苗有望18个月内“准备好”,这已经是相当快的速度了。


02


那么,在疫苗研发成功之前,在大范围接种开始之前,我们普通人能做什么,我们现在需要做什么?
 
正像之前专家所提醒的那样,新冠病毒对所有人群都普遍易感。如果新冠病毒流行最终无法完全控制,如果新冠病毒会像流感一样日后与人类共存;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所有人有朝一日都可能会遭遇新冠病毒,要么是被动感染,要么是主动免疫?
 
如果是被动感染,我们凭什么在与病毒的斗争中幸存下来,除了依赖于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务人员的及时救治,我们自身有什么资本,让我们充满底气和信心?
 
即使是通过接种疫苗获得主动免疫,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身体产生高浓度的保护性抗体滴度,在病毒侵入时,轻而易举地消灭病毒于弹指之间?
 
2020年3月,曹彬教授等人在《柳叶刀》发表的论文表明,高龄是新冠病毒肺炎患者转为重症和导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疫情爆发之初,我们也看到,在意大利,80岁以上的老年新冠肺炎患者成了被首先放弃治疗的对象;很多超过65岁的病患也被安排在就诊的“末端”顺位,在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和发生挤兑的情况下,实际上就是处于等死状态。

 
为什么老年人新冠肺炎患者重症率高,死亡率高,在有些国家甚至被放弃治疗?就是因为,老年人往往体质弱,身体机能差,合并症多,所以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往往很难像很多年青体壮的患者一样渡过危险期而幸存下来!
 

03


客观地说,并非所有上了年龄的人体质都弱;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六七十岁体力状况还犹胜年轻人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体质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质强弱不好具体量化,在临床研究中,往往以年龄来替代和区分比较具有可操作性。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在某种程度上,年龄大小可以理解为是衡量体质强弱或身体机能好坏的一个指标。体质好,生存几率大;体质弱,死亡几率高,这种现象不只在新冠肺炎患者上存在,在很多其他疾病患者上也可以观察到。
 
那么,如何让身体保持一种精力旺盛、体能充沛、机能良好的状态,让年龄“冻龄”甚至“减龄”?
 
锻炼!锻炼!还是锻炼!

 
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临危不惧的逆行和敢为人先的担当让举国上下无不钦佩动容,而他以84岁高龄展现出的旺盛的精力和完美的体型也让很多年轻人自叹不如!
 
很多人只知道钟南山院士学术水平高,但是少有人知道,钟南山院士在学习工作之余,长期坚持锻炼身体,数十年如一日!
 

04


好身材,是本钱;好身材,炼出来!
 
自古以来,除了坚持不懈的锻炼和慎独严苛的自律,没有人可以长久保持曼妙的曲线和健美的形体。

 
近期国内疫情好转之后,我注意到,不管是早晨还是傍晚,在外跑步锻炼身体的人比以往多了好多,看来,很多人已经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因为,只有好身体,才是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本钱,才是我们与疾病抗争的底气,才是我们不依赖于任何人而任何人也拿不走的资本。
 
当然,锻炼不拘泥于装备,有装备可以,没有装备也可以;也不局限于环境,室外可以,室内也可以。
 
有个美女护士,有一天手术中她跟我们抱怨,说她临时租住的出租房隔音效果太差了,半夜三更经常听到隔壁房间床板的咯吱咯吱声和小夫妻的叫喊声,她都半夜起来去敲过对方很多次门,也跟小区物管反映过好几回,还是没有效果。
 
我就取笑她,人家是这在锻炼身体呢,你也可以起来锻炼身体啊!
 
玩笑归玩笑,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一次酣畅淋漓的床上运动并不比室外锻炼强度低;当然,任何运动都应该掌握分寸,不能过度,更不能影响他人。
 

05


这次疫情对全世界人民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很多人在这次灾难中丧失了生命,很多人即使幸免遇难,身体和精神上也遭受了巨大的创伤;还有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社会的等各方面的影响还在持续。
 
很多专家预测,这次疫情可能会改变世界格局;当然,世界格局会如何改变,没有人可以准确预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次疫情必将带给我们每一个人更多的思考,关于人生的思考,关于人性的思考,关于人与社会的思考,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等等。
 
有句话说得好,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现在,巨大的意外已经来了,不知道明天还有没有更巨大的意外在等着我们?
 
我们不去揣测,也没有必要去猜测,因为今天就是现在,现在才是人生。
 
珍惜当下,做好自己,准备好自己,精神上的,身体上的!
 
最后,问一句,朋友,你今天锻炼了吗?

(原创文章,春哥出品,欢迎转发、转载!)

延伸链接:

当医生,唯一不需要担心的事情就是挣钱!

学医,如果没有担当,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别错把平台当本事,脱离了平台,有可能我们什么都不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