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竟有500多岁了?乐清这条古道太“低调”了!

看乐清 2020-08-27

人们常说路是文明的连接线,

一条路上不知串起了多少个文明,

无数个村庄的文明组成了

一个地域、民族和国家的大文明,

乃至人类社会的文明。


那么从这层意义上来说,

今天要介绍的 包山古道 

藏于深山却并不寂寞,

它在咀嚼昨天辉煌的同时,

也在用日渐低沉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文明。 

▲▲▲

点击图片 观看视频

  包山岭位于乐清城东,起始于上叶村,经包山村往南,终止于乐清市城东和乐成两街道的分水岭——包山岭头,全长5.2公里,宽约1.2米。出包山岭头可通往乐成街道的水飞坑、八金田、十八玍等村,因其路径和难度适中,且紧邻乐清市区,近年成为驴友穿越的首选

  包山岭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民间考证,五代之前的乐清东部地方多属于海域,如包山岭下的上叶村原属地名为慎海乡,慎海又名白沙湾,又以海岸线曲折而被称之为岐海,大概海路多“岐”,船行需“慎”而故名。直至五代之后因海域淤积,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虹桥平原,才出现了官塘、新塘、坝头等古驿道。

  古时候从乐清县西往东,人们或畏于变化莫测的岐海,多从山路行,包山岭也就成了沟通乐清县域东、西之间的重要交通干道。包山岭的中间站是包山村原址所在,包山古道就是包山岭的其中一段。今年65岁的卢岩钦是老包山村人,村里还未搬迁的时候生活在这里。那时他是村里的会计,对于村里的事情非常了解,直至今日仍旧记忆深刻。

卢岩钦

  我们村相当于就是一个站,这古道建起来我们也不知道,以前住在这的上辈人说有五百多年了,也是走这条路,都走这条路去乐清,上面这些都是田,这些田是包山岭头人的。 

  作为老包山村人,在卢岩钦老人小时候,附近村民,甚至虹桥区域的一些客商去乐清城关办事,还都是走包山岭的,差不多要走两个多小时。同样,乐成北部山区的人去虹桥赶集,也都是通过包山岭的。

卢岩钦

  古道是从这里(包山)开始起,到乐清是从这里走的,经过的第一个村是包山岭头,翻下来是黄思田,金鸡垅后就是十八玍,再到乐清北门。当初我们的老人柴,各方面的东西担到乐清去卖,都担这条路上过,都是靠硬担的,当初的老人上一辈很苦的,一百二三十斤的东西都担到乐清。下面有珠垟,黄良,万东坑有很多的村都走这条路上过,那时候也是去乐清,走牛鼻洞远,走这边近,我现在六十多岁,也担了好几年,担到乐清大概要一个半小时,担到乐清西门有一个柴场。

  今天的包山段古道石头路段砌得方整,是包山村村民二十余年前重新修建的,虽然是新模样,可依稀还能想象古道的旧模样。长满了苔痕的石阶,一直伸向远方,带着当地村民的坚韧和对远方的期待。包山村是一个只有四百多号人的小行政村,几十年前这个村已经全部移民到山下居住,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废弃空村。整村搬迁后,废弃的房屋爬满了绿色植物,曲径通幽,门径荒芜。俯览村落,满目都是废弃的石屋,绵亘着斑斑驳驳的石墙,密布着蓊蓊郁郁的青藤。

  年复一年,墙垣上、屋檐下、绿树旁,植物悄然占据了整个村庄,在没有人类打扰的这十多年来,重归自然的荒村美得一塌糊涂。原本的包山村每一户人家的院子围墙房子,都是石头垒成,是典型的“石头村”。当你仔细观察这个村落的结构,发现还是蛮有风水讲究的,村中央是一个大水塘,村民称之为“风水塘”,村居围绕着这个水塘布局。卢岩钦当了28年村会计、6年村书记,对于包山村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卢岩钦

  过去我当村会计的时候,1974年开始当会计,那时候有一百零五户,九七年移民到山下移了也有二十多年了,当初的路你看都是走后门过的,那时候很艰苦的,都是这么窄的路,这里也有一座房子, 我住在后面这座。 

  因长年没人居住,房子破烂不堪,有的门框已经开始腐朽,到处杂草丛生,还保存着的墙砖长着绿绿的青苔。但即使房屋已彻底荒废,其门窗和屋檐的设计却都显示了独特的匠心。看到破旧的房子,让人觉得这村庄像个老人。老人脸上的皱纹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它们可能不怎么赏心悦目,但在老人的皱纹后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寻和尊敬的东西。

卢岩钦

  过去我们住在山上,有些田地种在现在新的包山村,马路对面有八十亩田地 。上辈每次收成后东西都担回家的,担都要两个多小时担。以前的老屋都是木头结构,外边都是石头,当中是木,现在你看老墙都还在,都是石头盖起来的。

  山上的资源非常有限,所以每逢山下市集日,山上的村民就会背着木材、担着山货、茶叶等去山下的市集换取生活物资,天还未亮就出发,一走就是一整天。不过那时包山村有一点比山下的几个村强上很多,那就是包山村里建起了发电站。他们早早开始用上了电,这对他们来说是件非常自豪的事情。

卢岩钦

  乐清有个叫柯秀微的同志住在我村里,这水库也是他住在村里的时候建的,建好后他想了一个办法,把发电站建起来,电灯发起来,山下平原地方都还在点油灯,点起来村庄路灯挂起来很亮很亮,晚上路灯装扮起来,看起来很热闹。虽然是山区,但是电发起来也是好的,当初的柱子你看只有这么大。(以前村里谁结婚路灯就会装扮起来?)嗯 ,结婚的时候都装扮起来。整个村都点起来。  

  今天一个村庄的废弃,也就是一串遗落于山间的声音。包山古道已承载太多这样的声音。沿包山岭展开,附近的山地权属除归于上叶、包山、黄良、冯元角等村所有外,甚至还包括五公里外的城北里章、石帆贾岙、十公里外的淡溪湖边等村,堪称名符其实的“插花山”。

  起点部分的包山岭是沿着上叶村的上叶溪展开的,大约行走十多分钟后,翠云寺水库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据当地村民介绍,著名的翠云寺原址就建在翠云寺水库的最深处,包山岭就是从寺院门前穿过。驾车十几分钟后,我们到达了翠云寺。据明隆庆《乐清县志》记载,翠云寺始建于后晋天福八年,宋祥符九年赐额,康熙十六年重建。当时主持重建寺庙的和尚叫舍辉,他曾给翠云寺留下了一首诗:“翠拥寒山日色曛,烹茗煮蕨自芬芳。林间啼鸟年年似,赠我须持一片云。”这段记载或又见于康熙时期的《乐清县志》。作为包山岭上唯一的一座寺院,且为千年古刹,翠云寺见证了包山岭的纷繁和衰落。

卢岩钦

  翠云寺当时是建在水库下面,1968年上叶水库开始建就把寺庙迁移到这里。

  与包山岭的改道一样,翠云寺后来的搬迁也是因为建设翠云寺水库的需要。这要上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的村民把翠云寺所供奉的佛像和僧侣迁到了水库上方的一处山坳中,后由信众发愿迁到稍外面的晒谷岩,成为上叶、包山和黄良等村共同的守护佛。包山岭从翠云寺的眼底蜿蜒而远,也带去了翠云寺的“佛法无边,大爱无疆”。

  卢岩钦说,以前的路人走累时,就到翠云寺歇息或用斋,特别是春、夏两季容易发大水,当上叶溪暴涨,包山岭就无法通行,路过的行人只能借宿在翠云寺内。可以说,翠云寺是包山岭上的一种愿力,一份坚持,一场缘分,难怪人们说翠云寺和包山岭是不分彼此的,一静一动,穿越千年,也守望千年。四十年前的翠云寺已被翠云寺水库淹没,随之淹没的还有多少秘密已无人知晓。当初从寺庙搬迁过来的还有以前的老古董。

  古道作为古代交通的主要通道,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其沿线的村庄、石拱桥、凉亭、古井、古庙等历史遗迹和山岭、树木、溪流等自然景观,汇集了古村落文化、宗教文化、古树文化、名人轶事、故事传说等,浓缩成了古道文化。古道镌刻着祖先文明发展的印记,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和兴衰。如今,古道虽已失去了昔日作为交通要道的功能,但古道文化的历史犹存。



      ○ 最高25℃!乐清的气温又要坐过山车了,天气回暖就在…

      ○ 骄傲!乐清这个村年入超6000万,靠的都是这个…

      ○ 身份证新规来了!4月9日起试行,将影响每个人

记者:姚程程 赵向武

编辑:倪妮

校对:蔡驰凯

审核:江晓婵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