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聿凡·微影展】|| 西藏墨脱的爬行动物(下)
编者按:墨脱县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西藏东南部,所在的东喜马拉雅山是生物多样性热带区之一。墨脱县境内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气候条件优良,这里分布有40余种蛙类和50多种爬行类。他们多次进入墨脱进行考察,在那里遇到了这些乖巧的精灵们。上篇分享了西藏墨脱的两栖动物<戳这里查看>,今天来看看他们在那里遇到的爬行动物。
注:文中展示的13种爬行动物,整理自王聿凡&蒋珂「山地课 || 西藏两爬动物分享会」。
墨脱处在的32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
❖
1.
长肢攀蜥,墨脱最常见的的一种攀蜥,常生活在雨林下层的低矮灌木上,喜欢晒太阳。雄性(上)常鼓起脖子,露出彩色喉囊,多用于进行个体间的交流,而雌性(下)喉部则没有彩色喉囊。
2.
墨脱树蜥,体大,漂亮,主要生活在树上,白天行动迅速,且有良好的保护色,很难被捉到。晚上趴在叶子上休息,在灯光照射下,体色和叶子颜色的反射光差异明显。
3.
喉褶蜥,目前只在墨脱发现有分布。体型较小,但雄性喉褶发达。主要生活在地面上,喜欢在岩石上晒太阳,
4.
卡西裸趾虎,其爪子结构更适合在石头上行走。在察觉到危险的时,会将背部弓起,这样显得身体体积庞大,达到欺骗捕食者的作用。
5.
西藏沙蜥和它的生活环境。在半荒芜的沙地中,许多动植物都适应了这种生境。肥胖的小型蜥蜴,是个掘地高手,冬眠地穴约1米深。在这里,洞穴成为了西藏沙蜥的主要避难所,当然也有一些不会打洞的小动物,同它们共享一个洞穴,或者抢夺。
6.
大眼斜鳞蛇,是一种无毒蛇,遇到危险时,颈部会变得上下扁平,来模仿眼镜蛇,起到“狐假虎威”的作用。
7.
察隅烙铁头,粗短型毒蛇,三角形头部,头部两边有着大型毒腺。有着良好的伪装色,常躲在草丛和落叶中,从它身边走过时,几乎不动,而容易被踩到。在身体静止不动的时候,常常摆动与身体颜色有些差异的尾巴,其实是在模仿一种昆虫,来吸引蜥蜴捕食(套路深)。
8.
墨脱小头蛇,目前只发现在墨脱有分布。食性主要捕食其它爬行类动物的蛋,将蛋壳咬碎后,将头伸进去取食蛋黄和蛋清,因几乎没有脖子,而易将头拔出来。刀刃状的牙,主要用来切开蛋壳,虽然无毒,被咬上一口常血流不止。
9.
墨脱竹叶青,常攀爬在灌丛上呈伏击状态,主要取食两栖类动物。与其它竹叶青有所不同的是,墨脱竹叶青雌雄性身体两侧都有红色线条,其它竹叶青雌性是没的。
10.
滑鳞蛇在西藏实控区内第一次被记录到。当时它缠绕在一株30厘米高的植物花朵上休息,如鸡蛋大小的一坨,身体细长,这种体型主要适应树上生活。
11.
缅甸颈槽蛇,得名于颈部两个储藏毒液腺体。有研究表明,作为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的,其本身是无毒蛇,但会通过捕食蟾蜍等,将它们的毒液储存到颈部的腺体中,捕食的时候释放蟾蜍的毒液。通俗来讲就是:“我们”本不产生毒液,“我们”只是毒液的搬运工。它也会像大眼斜鳞蛇那样,模仿眼镜蛇,保护自己。在受到惊吓时,颈部腺体中的毒液会通过鳞片间皮肤的空隙释放出来,若进入眼睛或嘴巴中,对身体具有一定危险。
12.
黑眉曙蛇之前叫黑眉锦蛇,因头部黑色纹而得名,大型无毒蛇,成体约有2米。在南方几乎都有分布,而花纹因区域略有不同。常见于居民区,尤其是木质结构房屋中,喜欢捕食鼠类。但由于大量的人类捕捉,其数量骤减,现在比较少见。
13.
西藏温泉蛇,目前有证据证实的,生活在高原上的唯一一种蛇,也是海拔分布最高的蛇。平时躲在草丛或石块下,太阳出来的时候,会马上爬到石头上晒太阳,主要捕食一些鱼类。冬季,西藏温泉蛇选择在温泉周围的石缝中冬眠。
调查背后
以前进入墨脱考察时,,前前后后要花上大约一个星期时间。这些就是“我们”的行走状态。
从多雄拉山脚下开始,就只能徒步前行了,红色轨迹就是多雄拉山到墨脱县城徒步线路。
虽然调查辛苦,但可以遇到这些动物,看到许多人没有看到过的美景,也觉得幸福满满。
❖
- 摄影师简介 -
王聿凡,两栖爬行动物及摄影爱好者。现就职于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主要负责两栖爬行动物野外调查及分类学研究,发现新种及新纪录若干。
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两爬行动物多样性与进化学科组提供项目支持,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本人拍摄,如进行商用或收藏,请登录西南山地自然影像库www.swild.cn进行购买,请尊重他们的版权。
-End-
道路越艰难 越要深入
欢迎打赏
环颈山鹧鸪
Arborophila torqueola
叶昌云拍摄于云南盈江
欢迎投稿:info@swild.cn
我们的创作和科学的态度,源自对中国西南自然的爱。
点击原文阅读,查看西藏墨脱的两栖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