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变成了你在远方的一个家,你是可以不断再回家的
邹 滔
《蜀山之王》纪录片 副导演
《蜀山之王:图说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主笔
西南山地自然影像库签约摄影师
博物旅行领队
日本NEAL自然体验引导员
大家下午好!我是邹滔,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和大家在成都博物馆相聚。今天下午我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视角里的贡嘎山,从2010年到现在,我已经去过贡嘎山46次了,我也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分享,让大家对蜀山之王,这座我们四川的最高峰,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我的分享主题叫“贡嘎:攀千峰不如知一山”,“攀千峰不如知一山”是一位朋友送我的印度谚语,来作为主题开始。
首先给大家看一下这些照片,这些照片是从贡嘎山不同角度拍摄的。
这是2015年夏天,我从成都飞到青海玉树,在航班上拍的照片,从东北角度看向西南的贡嘎山,其中最高的这一座非常挺拔尖耸,是贡嘎山主峰。我们都知道,贡嘎山的海拔是7556米,也是因为这样一个非常高的海拔,让它成为了四川省的最高峰,被称为“蜀山之王”。这张照片里面,蜀山之王整个气势一下就出来了。
第二张是在贡嘎山的西边,子梅垭口看贡嘎山,都是六千米以上的山峰,但是在主峰极高海拔的映衬下就显得特别娇小,主峰则显得特别雄伟。
这一张是在康定机场拍摄的贡嘎山,康定机场在贡嘎山北边,距离60公里左右,我们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贡嘎山即使离这么远的距离,看起来也非常高大。这是康定机场的跑道和塔台,相对于贡嘎山来说,都是太渺小的存在。
这一张是今年秋天我在贡嘎西北边318国道高尔寺山山顶拍贡嘎山,这个角度看过去,贡嘎山一字排开,像仪仗队一样的阵势。我作了一个标注,可以看见每座雪山叫什么名字,海拔是多少。贡嘎山主峰正好笼罩在云里面,海拔7556米,周边有40座超过六千米的雪山,从这个角度来看,贡嘎山就呈现出了一个庞大的山峰群的态势。
我们现在知道了四川的最高峰是贡嘎山,海拔是7556米。有人知道四川第二高的山峰是哪一座吗?有很多人在说四姑娘山,四姑娘山海拔是多少呢?6250米(四姑娘山幺妹峰)。因为四姑娘山非常漂亮,也是因为有这样很高的海拔,被称为“蜀山之后”。但如果我们按照独立山峰来计算,四姑娘山6250米的海拔,大概只能在四川省占到第20位,排前面的19位是哪些山峰呢?全部都在贡嘎山这个区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贡嘎山对四川来说也是非常独一无二的存在。
下面是两张地图,贡嘎山处于哪个位置呢?
贡嘎正好处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区域,也是我们中国地图上传统说的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的区域。贡嘎山是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而形成的,矗立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交汇的地方,到现在大概有两百多万年历史,从这个方面来说,贡嘎山是一座很新的山峰,历史并不是特别久。而且贡嘎山不仅仅是四川省最高峰,也是整个长江流域的最高峰,还是整个中国西南横断山区的最高峰。
大家知道全世界最高的山峰是珠峰,在喜马拉雅山脉。除此之外,其他七千米以上的山峰中,最靠东的一座就是贡嘎山,我们从右边这个地图可以看到,贡嘎山作为原点,方圆600公里范围之内没有比它更高的山峰。还有更独特的,它紧邻着人口非常稠密的四川盆地,离成都这样的大城市距离只有240公里,也是不太远。所以夏天在雨后天晴的时候,我们在成都也可以看到贡嘎山。
这一张是在去年7月24日早上,前一天晚上下了雨,第二天是晴天,我就爬到我们小区的楼顶去拍山,发现好像在西南方向也远远地能看到一座雪山,一看竟然就是我之前打过很多很多交道的贡嘎山。这一块区域,是贡嘎山主峰,这是中山峰。整相隔遥远的240公里,但是在我家楼顶看到了它,这一幕让我非常感触。所以杜甫老爷子写的那首诗没有骗我们,在成都能够看到蜀山之王贡嘎山。
不得不提到一个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洛克最有名的还是当年对稻城亚丁的探索和发现,但其实他跟贡嘎山也有联系。1928年,他在稻城亚丁做探险的时候,某一天天气很晴朗,他爬到四千多米山垭口后,在那儿休息,朝东北方向看,发现很远的地方天边有一大片雪白的非常高耸的雪山,当地向导告诉他说是贡嘎山,他说以后有机会要去那边探险。
在1929年的时候,他经过长期的准备,也来到了成都。在成都这边做一些前期准备的时候,就和成都这边的传教士就在聊,问你们对于在成都西南边的贡嘎山有没有了解,其中一位传教士和他分享说,我们在成都天气好的时候,好像西南方向能够看到一座很远很高耸的雪山,有可能就是那一座。
后来,约瑟夫·洛克到贡嘎山做了一个长期探访。这个过程中,他第一次走到离贡嘎山非常近的贡嘎寺,以及贡嘎寺背后大概海拔五千多米的地方,这个过程中拍摄了很多关于贡嘎山的自然、人文,包括建筑的照片,这些照片应该说是贡嘎山历史的第一批影像,这是最早的探索之一。当年约瑟夫·洛克犯了一个错误,在探索过程中用很简单的仪器去测量贡嘎山的海拔,但是他的方法可能出了一些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说贡嘎山海拔有9200米,这个结论发到美国国家地理总部的时候,就被真正的专业人士打脸了,数据太不严谨了,9200米相当于超过珠峰了,变成世界最高峰。
洛克的探索,吸引到很多西方人对贡嘎山的关注,他们开始来这个地方探险,包括1932年,最早登顶贡嘎山的登山队员就受到洛克考察的影响,第一次前来贡嘎,进行第一次登山。右边这个照片就是当年约瑟夫·洛克拍摄的贡嘎山照片,正好那天天气很好,山顶的风特别强,强风吹拂旗云。
这一张也是我今年秋天出去拍摄的照片,在318国道的二郎山垭口,我开车沿着老路到了二郎山垭口,那天天气特别好,可以把整个贡嘎山一览无余,最高的白色山尖当然是贡嘎山主峰,海拔是7556米,右侧名叫中山峰,海拔6886米,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命名的,这一座才是货真价实的四川省第二高峰。如果去海螺沟旅游的话,在磨西镇,住的酒店楼顶都可能看到。
四川省第三高峰在哪呢?在贡嘎山主峰的南侧,龙山,6684米。如果我们去海螺沟旅游的话,可以看到正对海螺沟的山峰,早上会有日照金山的景观,所以被称为“金银山”。
这张照片里面,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在照片里面还能看到大渡河,这条河从贡嘎山东边流过,我们看到的这段大渡河海拔只有1230米,所以说我们在这样一张照片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超过6300米的垂直海拔落差。这样一个非常高的垂直海拔落差,其实在全世界都是非常非常罕见的,这是贡嘎山很大的特质,因为垂直海拔落差非常大,形成了非常多样的景观,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让我们觉得贡嘎山不只是因为山峰高才被称为“蜀山之王”,而是因为背后所代表的整个生态系统也非常丰富、非常有价值。所以大家以后再去川西,有机会可以去到二郎山垭口,去亲身感受一下在在你面前展开的6300米的垂直海拔落差,让你的一张照片里面有这世所罕见的海拔落差,是非常震撼人心的。
这张照片是我在海螺沟景区外磨西镇拍摄的照片,非常能够代表贡嘎山的巨大垂直落差。这在三月份的时候,可以看到村子里的房屋,外面正好是油菜花开得特别好的时候,还有开花的樱桃树,可以看到森林,还可以看到裸露的岩石,再往上是冰川,再往上是四川第二高峰中山峰,春天到冬天都在你面前展开,这就是贡嘎山特别的地方。温差很大,一般海拔上升一千米,温度下降六度,贡嘎山海拔相差六千米,从山顶到山脚温差能达到40度,所以当盛夏山脚30多度的时候,山顶也能看到永久冰川。
这是在贡嘎山西部拍摄的照片,贡嘎山西部的大概海拔在3000米到3800米范围内,分布着大片高山栎林,树长得很高很密,上面可以看到灰白色的物体,是松萝,在云南这叫“树胡子”,树太老了,长出胡子了。它能够分布在高海拔湿度、温度都非常高的环境里面。这是非常典型的特征,好像是有点带仙气的森林。
这张照片是在雅家埂红石滩拍摄的,完全被红色的石头布满。这种石头大家以前了解很少,这个石头怎么形成的?是不是石头富含铁矿?不是,这种景观其实是由一种藻类生长形成的,这种藻类会长在裸露的石头表面,而贡嘎山独特的气候又特别适合它的生长,这些非常微小的藻类就一点一点蔓延,一片石头到另外一片石头,让整个山谷形成了非常鲜红的颜色。
如果给大家讲一下这里面的参照物的话,可以想象一下红石滩规模有大,可以看这里面的一棵树,这样一棵树的直径大概1.5到2米左右,高30米,可以想象一下整个红石滩的规模,非常庞大和震撼。
这一张是贡嘎山西坡,是很多背包客去到的地方,泉华滩,看上去它很像黄龙,形成很多钙化池,像瑶池一样。贡嘎山西坡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喀斯特地貌,长达八公里的钙华滩,非常有特色。
这是去贡嘎山的背包客会经过的巴王海,是一个很大的堰塞湖,湖水是乳白色,水来自冰川,有很多物质,里面有很多弯弯曲曲的河道,还有很多枯死的大树,所以显得很独特。
不得不提贡嘎山的冰川,这是所有40多条冰川里面,最长的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条,就是海螺沟冰川。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到,这下面是海螺沟冰川,山顶是贡嘎山的主峰,天气好的时候在海螺沟上面的四号营地可以看到。中间有点突出的这一块是被冰川覆盖了的区域,从现在的数据来看,这应该是全国最大的一座冰瀑布。
上面是冰川,由于挤压和下滑形成的,海拔落差达到一千米,如果用正常河流瀑布来做对比的话,国内最高的瀑布是哪一个瀑布?听到有人说黄果树瀑布?大概只有70多米,所以跟高达一千米的冰瀑布相比,真地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张照片是村子旁边拍摄的,这些蓝色小花,叫倒提壶,因为果实倒垂着,像水壶一样。这样的植物跟传统建筑形成很好的映衬。
刚才给大家看了贡嘎山不同的典型的自然景观,这因的自然景观就是因为贡嘎山有这样一个非常突出的海拔落差形成的,贡嘎山从山脚到山顶分布了多种植被带。最低的地方海拔只有一千米左右,所以这个地方往往是稀疏的草丛、阔叶林和落叶林混交的林带;再往上是针叶林和阔叶林混交林,再往上是暗针叶林;再往上海拔更高,大树没法长,身高矮一些,这个区域是对光照要求没有那么高的灌从草甸,长着一些杜鹃、小檗之类的植物;再往上就是草甸;再往上就是植被非常少的地方,疏草寒漠带,美丽的高山花卉——绿绒蒿,就有多种生长在这类地方;再往上就是永久冰雪带,是常年覆盖冰雪的地方。
这样来看的话,贡嘎山从山脚到山顶,大概分布了七个不同的植被带,景观上看起来也会有非常非常大的区别,因为不同的植被带里面,会生活着相应的不同的植物,也会生活着不同的真菌、昆虫、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也因此生活着很多很多不同的鸟类和哺乳动物。因为海拔非常高的落差,以及很丰富的植被分布,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在2000年前后,国际上有一个很知名的环保组织叫做保护国际基金会,当时综合了一些全球非常著名的生态保护专家,他们就给全球划分出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什么叫做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呢?在全球来说,生物多样性,比如动物和植物,并不是平均分配在某个地方,因为海拔落差很大,有些生活在很特殊的区域,比如热带雨林里面,单位面积的树种,包括昆虫、鸟类和各种各样野生动物的种类密度会比其他地方更高。如果我们要对全世界做自然保护的话,我们其实应该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高的地方,整个全世界,他们划分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后来增加到35个,占全世界的面积不到5%,但保护的物种应该是占到全世界所有物种的30%,从这个图里面能看到这些热点区域。
如果以后对自然感兴趣,去到这些地方,能看到更多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因为是最关键的保护区域。全球25个或3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里面,和中国相关的有哪些呢?第一个,绝大部分处于中国之内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就是中国西南山地这块区域,其他像中亚的山地,包括新疆的天山,喜马拉雅山地就包括西藏,还有中南半岛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包括云南南部、广西南部,主要就这几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都和中国相关。
贡嘎山就是中国西南山地典型的代表,因为它有中国西南山地最高的海拔,也有西南山地最有代表性的各种各样野生动物植物,也能体现全球生物多样性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说到生物多样性又会提到一个人,来自英国的植物学家,他的名字叫做Ernest Henry Wilson。广为人知的是,20世纪初的时候,他前后五次来到中国西部,从湖北一直到重庆、四川、陕西,采集了很多植物标本和种子,把种子拿回西方做研究,发现命名了很多在中国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比如说珙桐,这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还有猕猴桃等。
在他前往中国的五次探险中,他第二次和第三次都经过了贡嘎山,尤其是贡嘎山东北方向的雅家埂区域,他去过很多次。后来他回到英国,再后来到美国任职,写了一本在全世界园艺界非常有名的一本书,《一位博物学家在华西》,这本书也有另外一个名字,《中国:世界园林之母》。如果大家去到英国、还有美国的一些植物园,他们很著名的园林里面,能够看到很多生活在中国四川西部,其中有岷江河谷、大渡河沿岸特有的植物,就是这位植物学家引入到西方的,所以他们才会有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的判断,也是因为中国生物多样性非常高。
这个是全缘叶绿绒蒿,在贡嘎山西边拍摄的,有一大批全缘叶绿绒蒿,也是当年威尔逊到了贡嘎山发现的一个物种。当年不像现在有便捷的交通,他是带着一队人马慢慢爬着上雅家埂山上,找到绿绒蒿,发现山上一大片整个盛开的全缘叶绿绒蒿,他在大片花海里面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后来他写日记也写得特别动人,表达了他看到这片绿绒蒿的感受。
这个叫康定木兰王。这类以地名命名的物种,往往这个植物就生活在那个区域,康定木兰就是这样,分布在贡嘎山东北方向,磨西和康定之间的一块区域。我拍摄的这棵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棵康定木兰王,已经有400多年寿命。背后是非常高的雪山,显得特别漂亮。
威尔逊第一次到贡嘎山的时候,正好不是康定木兰的花期,也不是果期,只是看到康定木兰树,没有特别大的收获。第二次他特意选康定木兰结果的时间,采集了很多康定木兰种子拿到英国做培育。
这也是贡嘎山特有的植物,从树上垂下来,有很独特的名字,垂茎异黄精。发现这个物种的队伍带队人是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的一位教授,叫刘照光。当年在这个地方考察的时候,发现垂茎异黄精的过程很有意思,有天早上他从帐篷出来,开始在野外解决例行公事的时候,突然树上有水滴飘下来滴到他脸上,然后发现树上有一个倒垂的植物,很独特。解决完事情他就爬到树上调查了一下这个植物,总结出这是在植物界还没有被发现的植物,后来命名为垂茎异黄精。黄精是属于百合科的,一般这种植物都是从地面往上长,但这棵只长在这样的大树上,长在厚厚的苔藓里面,随风飘拂,当地人因此叫这种植物“飘草”。刘照光教授后来做的一些科研发现,这是一种极其独特的植物。
在2010年的时候,相关的科研人员对它做了分布现状的调查,全世界只在海螺沟区域有分布,而且该区域它们只生长在大概27棵树上,每棵树离地10到15米。因为不长在地上,所以如果要传播种子的话,需要在秋天的时候,种子成熟之后随着风漂浮过去,落到其他大树的苔藓层里面才能萌芽继续生长,对于这样的独特植物来说,贡嘎山就是他们唯一的家。
给大家看一个动物,这个有点莫名喜感的动物是一只幼年岩羊。当时我刚刚走过路边,发现背后有声响,就看到了它,它这样看了我五分钟,好奇前面一个人拿着长长的镜头在干嘛,后来说这个人不太好玩,调转身体跑到其他地方去。这是非常好玩的接触吧。在这之后,不只是看到这只幼年岩羊,还看到很多岩羊。
我们来数一下羊,让大家不要睡着了。有白屁股的都是一只岩羊,这一群大概是350只左右。而这张照片里面,我有天无聊的时候放大一只一只数,这张照片里面有253只岩羊,这么多动物在你面前出现的时候,你会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的博大。
贡嘎山能保护这么多动物,是因为有独特的生态系统。这么多岩羊在这里,会孕育出什么动物?
这是贡嘎山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很多很多雪豹的其中一只。下午天要黑的时候,山顶覆盖着白雪,一只雪豹从山顶缓缓从山上走下来,我们可以从眼中看到它的威严。雪豹是贡嘎山生态里面最顶尖的,它也可以说是蜀山之王,这是让我感觉特别特别触动的一个画面。
这张照片里的村落是我2010年最开始到贡嘎山去的一个地方,贡嘎山西坡的子梅村,这个村子一共有10户人,没有住在一起,分布在四个地方,我们在照片里面可以看到。村子都很小,这个是下子梅村,只有三户人;中子梅村,三户人;上子梅村没有拍进来;还有一户人住在另外一个地方,这边是地广人稀的状态,除了村庄之外就是大片的森林、雪山、草甸、湖泊区域,生活了非常非常多的野生动物。
我最开始到贡嘎山的时候,就是因为当时一个环保组织招募在贡嘎山自然保护区工作的环保志愿者,我当时参加招募就到了贡嘎山,在这个村子住了一年,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始逐渐了解贡嘎山。
这张是松茸,大家的表情在说“这是很好的食材”,松茸很多,可以饱口福。这是洗澡的一个盆子,这一盆大概有30斤,是我住的那户人人家一天捡拾的收获。
松茸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特别稀少的东西,为什么当地还有这么大的产量?我观察到一个细节,我住的那一家那个姐姐,她每天上山拣松茸回来有一个例行的事情,把每个松茸撕开看看有没有虫子,不是说因为里面有虫子就不能吃,而是他们觉得如果有虫子的话,这棵松茸我不能吃,不是因为不好,而是如果吃掉的话,这个虫子可能被饿死。
这个角度来看,当地人受到一些传统文化的影响,说不要随便去杀生,我应该尽力去保护。后来在贡嘎山保护区的管理下,会聘请这些当地人做护林员、一起参与保护,而他们不杀生的信念就是非常好的基础。这也让我感受到在贡嘎山西坡像子梅村这样的地方,当地人和自然的关系非常协调。当地姐姐还告诉我说,如果山上一下看到这棵松茸上面有虫子的话,根本不会采,会留它在山上。这些留着没有采的松茸其实不断地传播它的孢子,保证了采集松茸过程中是可持续的过程,所以我觉得这是很棒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这两张照片是2010年我最开始到贡嘎山做志愿者的照片。当年在那边最主要的几个工作,就是帮助保护区这边一起找到山上的地方,安装红外相机,拍摄那些地方可能会出没的野生动物。
左边这张照片就是我住那一户的大哥,也是贡嘎山保护区的护林员,一起钻了很密的高山密林之后,在那儿安装红外相机拍摄照片。
右边这张红外相机拍摄我的照片,所有动物也会这样拍下来,会有动物在前面,会记录那天的温度、日期,现在红外相机已经成了非常好的监测野生动物的工具。贡嘎山经过这么多年野生动物的监测,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数据库,包括刚才给大家展示的雪豹照片,都是很棒的影像记录。从2010年到现在。8年了,我回头再看这8年去到贡嘎山46次的经历,我会觉得其实一开始去贡嘎山是因为自己的工作,后来一次一次不断被自然的美所感触,吸引着我不断地回去,到当地做一些探访和拍摄。
贡嘎山有两百多万年历史,特别高兴现在有八年我是跟它在一起,我未来会一直去做的一个事情,就是继续去了解,继续去拍摄贡嘎山。
又回到这张在成都遥望贡嘎山的照片,也是一个呼应。去年在我们小区楼顶上再看到贡嘎山的时候,看到这座我之前去过几十次的贡嘎山,我们发现贡嘎山真地离我们很近,以后再想到贡嘎山,再想到蜀山之王的时候,我们心里面想到的,应该不只是雪山影像,我们还可以想象到整个雪山下面所栖息、孕育的数千种植物、鸟类、昆虫、哺乳动物等等野生物。贡嘎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我们非常需要去了解,需要去热爱。我觉得也是我今天做这个分享,还有蜀山之王纪录片和画册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 本文文字出自《蜀山之王》首映分享会专题讲座,有删节;
文字整理:成都博物馆 西南山地工作室。
* 西南山地自然影像库www.swild.cn的图片、视频均可带水印免费公益使用,如需大图或去水印请查看网站内购买指南,侵权必究。
近期拾图
(点击即可阅读↓↓↓)
山地读物
(点击即可了解↓↓↓)
我们的创作灵感和科学态度
源自对中国西南山地的爱
公众号:swildcn
客服电话:19950230841
新浪微博:@西南山地Swild
自然影像库:www.swild.cn
欢迎投稿:info@swild.cn
合作 | 支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蜀山之王》首映分享会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