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师院 | 为你解开一生相守的密码
编者按: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不同年代的贵师院人跨越时空,在岁月卷轴上留下浓情的一笔,或执手相伴,甜蜜相守,或“子承祖业”,初心不改,在平凡中书写了“爱在贵师院”的扉页,把爱情、亲情最美好的样子镌刻在生命的长河里,师院的热土地上。恰逢贵师院建校42周年之际,且让“小师媒”带你一起走进师院人,为你解开一生甜蜜相守的爱情密码和充满温情的亲情故事吧。
01
青梅竹马 相伴一生
吴俊,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原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原贵州美学学会副会长,现任贵州语言学会副会长。1995年4月从安顺师专(现安顺师范学院前身)调入贵州教育学院(现贵州师范学院前身),主要从事美学、美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他的伴侣侯晓薇次年进入贵州教育学院工作,退休前系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二老现已光荣退休。
吴老师说,他和侯老师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同学,1974年响应时代号召,一起上山下乡当知青,在国营清阳夹具厂工作期间相爱并建立了温馨的家庭,直到现在。侯老师温柔体贴、主动承担了更多的家务,让吴老师有更多的时间钻研业务,吴老师在行政管理上有时也帮侯老师提建议,二老青梅竹马,生活上彼此扶持,互相照顾,相伴一生。
吴老师、侯老师俩人一路走来,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把个人的小家庭和学校这个大家庭的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对学生充满关爱,对学校充满挚爱,对教育充满情怀。吴老师在文学院(现文学与传媒学院)任院长期间,在他的推动下,文学院成立了贫困生帮扶基金,专门用于资助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完成学业。吴老师始终坚信,教育是爱的事业,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事业。在贵州师范学院建校42周年之际,吴老师写诗感言:
卌二年来铁与沙,斩棘铺路育芳华。
南明河畔培基业,乌当山麓蔚云霞。
学子锻淬成国栋,园丁躬耕似嘉骅。
征程漫漫传薪火,砥砺前行业无涯。
02
择一城终老 遇一人白首
从激情到亲情,从感动到感恩,从浪漫到相守,时间越久越不愿离开你,这才叫爱人。生物科学学院生态学博士刘讯和作物学博士张其芳就是最好的例证。
刘讯是贵州师范学院转制以来第一批引进的博士,爱人张其芳间隔三年来到贵州师范学院工作。2013年两个外地来的博士相识于贵州师范学院,三个月后相约结伴余生,至今已携手走过7年,现有2个宝宝。
他们携手走过的7年,也正是贵州师范学院快速发展的七年。这七年,刘讯平时工作比较繁忙,孩子又小,张其芳在陪伴孩子成长、教育上付出的更多,当两个人工作时间有冲突时,只好将小孩放在租住房所在小区的物业人员家里。
遇见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结婚我没想过别人。七年来,甜蜜中有争吵,更多的是彼此包容支持。下班后,刘迅动手做一桌家常菜,伴着孩子的吵闹声,在烟尘中品味日常家庭的幸福。周末闲暇时,俩人带着孩子到周边游玩消闲,缓解一周工作的紧张。偶尔的礼物是浪漫,常有的柴米油盐也是幸福。不要问幸福是什么,相守相知,温馨知足,彼此陪伴,互相支持,这是他们对幸福的理解。
03
你的名字 是我读过最短的情诗
你的名字,是我读过最短的情诗。我很喜欢你,像春去秋来,海棠花开。他就是山东小伙宋建强,2012年进入贵州师范学院工作,现在印江县峨岭关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他的爱人胡多姿,2013年进入贵州师范学院,现任科研处项目科科长。
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就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 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 没有早一步, 也没有晚一步, 刚巧赶上了。在胡多姿眼中,这个男人是一个万能的丈夫,生活中照顾她,包容她,工作中帮助她,指导她。在宋建强眼里,这个女人漂亮、爱笑、爱他、爱孩子。在师院的日子里,师院这个年轻的“老人”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也见证了他们的成长。
杨绛先生在《百岁感言》中提到,上苍不会让所有的幸福集中在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他们虽没有很多金钱,但他们拥有快乐、健康,彼此感恩,心里常想着对方。
胡多姿说,2019年秋天,这个年轻的丈夫、年轻的爸爸听从组织安排,带着学校的期望到距离贵阳312公里的深度贫困村——峨岭关村。到村后,居住环境十分简陋,扶贫工作也是千头万绪,一个月难得回家一趟,每次回家也是带着扶贫任务,匆匆一面又是分离。女儿四岁生日的这一天,宋建强也只能通过手机视频给女儿唱一首生日快乐歌……
在看得见的地方,我的眼睛和你在一起;在看不见的地方,我的心和你在一起。这对年轻的夫妻就这样相隔三百多公里,各自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想家了,下班后就给对方打电话,平时则把更多的思念寄托在工作中,也许是这三百多公里的距离,反而让他们的心隔得更近,让爱情延续得更远。
04
有幸今生遇到昊 往后余生都是你
钟桢,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贵州省青年委员,贵州师范学院2019届教科院学生,大学生艺术团团长。邓中昊,贵阳一中新世界国际学校物理组教研组长,原贵州师范学院2019届物电学院学生,院学生会主席。
有人说最好的爱,是最美的年华遇到了他,然后共同成长,比肩齐飞。第一次相识是在大学生活动室,作为搭档,他们主持了无数次学校的晚会;作为学生干部,他们办过无数次为人津津乐道的学生活动;作为追梦路上最亲密的小伙伴,他们一起经历过毕业、找工作那些奋斗的青春韶华……
有幸今生遇到昊,往后余生都是你。今年是他们相识的第8年,从校服走到婚纱,在最美好的青春里,他们成就了最好的对方!钟桢说,“谢谢师院让我们相遇,我们也一起见证了师院美丽的蜕变,在师院的时光是我们最闪耀的青春,也是我们爱情的高光时刻!如今我们走上了工作岗位,也都成为了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着我们的力量,初心不改,在时光的洪流里,愿与师院一同成长!”
05
一生一世 只爱你一人
孙金贵,贵州师范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扶风诗社第九届社长,现为铜仁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铜仁市作协理事。2013年,孙金贵与2012级的地理与旅游学院的山东女孩龚秋艳相识、相爱。
淡淡的微笑,柔柔的语调,沉醉在爱的每一秒。龚秋艳说,孙金贵在参加学校承办的省级演讲比赛时她第一次见到了他,她从其他人那里拿到他的QQ,一夜间看遍了他空间里的文章。后来孙金贵在文学院的一次演讲中与她见上了面,从此二人慢慢就离不开彼此了。在大学期间,他们一起去发传单赚生活费,一起去看黄果树瀑布,一起考研和学驾照……
此生,遇到你,唯美了时光,芬芳了岁月,你如一道阳光,照亮了我的心扉,注入满满的暖。你是我生命里最美的传奇,爱,在彼此的生命里相伴老去,春夏秋冬,月圆月缺,你都在我心里,红尘俗世,只爱你一人。孙金贵说,2015年考研失败后考到陌生的铜仁教书,他担心失去她。可在2016年,龚秋艳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担心还是来了铜仁和我打拼。其间,他们搬了三次出租屋,她失业了两次,经历过许多坎坷和波折。现在小孩很调皮,龚秋艳也成为了高中老师。他为她写下了《我们》:
时光像两条粗细不均的线条
让我们纠缠不清,有时我们会捆绑信仰
向四周蔓延,像发达的根系
拱破一地的月光
合着无边无际的日子荡入海面
又会沉默于一个陌生的咒语/在一滴露珠里也要窥见海啸
我们还是把日子过得像流水吧
鱼儿可以不用忧患于钓竿
青苔也可以爬行和蔓延
我们可以对每一个礁石礼拜/碰伤的额头是我们的吻痕
带血的浪花是我献给你的玫瑰
06
父爱如山 大爱恒远
坐在父亲高高的肩膀上,小小的我们便能够看到远方;趴在父亲的后背上,那是一种安全而又幸福的感觉。有些父亲,还肩负着教书育人、传道受业的职责与使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教师,创新创业学院杜宏博就生在这样一个教师家庭。
父亲杜望舒是原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三级教授、省级教学名师,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30余年,先后出版多本专著和教材。在他的教书生涯里,对待学生耐心认真,学生遇到困难主动帮助,成为中文系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之一,退休后也一直坚持在讲台上奉献余热。
从教的志向和理想在家门之内传承,2007年,杜宏博“子承父业”,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从此,父子二人守卫着同一个目标、同一份责任、同一份坚守。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100%是受父亲的影响。”杜宏博说,“不懂事的时候,想当教师是出于对父亲的崇拜,觉得站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让人钦佩;后来懂事了,看到父亲白天在教育学院上课,晚上还要坐1个多小时的中巴车去小河上函授班的课程,周末还要赶到各州县去上课,起早贪黑的工作……父亲的这些举动给我树立了榜样。”
受父亲的影响,杜宏博上课时幽默风趣、旁征博引的授课风格得到学生的喜爱,常座无虚席,2012年被学校评为“我最喜爱的十佳教师”。后来又获得了中青年教学骨干、首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和第一届教学质量奖,连续十年教学评价均在90分以上等荣誉,杜宏博和他的教师团队还精心打造了创新创业“金课”,自建《创新创业训练营》校本慕课资源,丰富了学生在线学习内容,实现创新创业线上课程覆盖率达到100%,也实现了学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零的突破。
杜宏博说,“父亲从1982年到贵州师范学院工作,直到2015年退休,把一辈子的青春和热血洒在了师范学院。现在轮到我站岗,我会坚定不移地把教育学院老教师们勤勤恳恳、爱校敬业的精神传承下去,在贵州师院的热土地上贡献青春和力量。”
07
母爱如水 润物无声
芦军系离退休处党委书记,从2001年调入贵州教育学院(贵州师范学院前身),现已从教39年。她的女儿田天,2014年从国企辞职,加入了贵州师范学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现就职于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芦军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一直践行教育报国的初心使命,不论在哪个岗位上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用心用情搞教育。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曾被她严厉批评和处分的学生,在毕业那天深深的给她鞠了一躬,以此感激她的教诲,也正是这次批评,改变了这个学生的人生。
2008年,丈夫患重病,女儿在北京上大学,家里的重担全落到芦军一个人的身上。芦军不仅要日夜照料重病在床的丈夫,还承担起当年化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的职责,日渐白头,却从未叫过一声苦。
芦军回忆说,有一天,瓢泼大雨,刚做完化疗的丈夫被送入抢救室,原本心急如焚的她,又接到了学院学生突发重大状况需要解决的电话,肩负着家与学院两头的责任,冒着大雨,顶住所有压力,驱车赶往学校,全力解决学生的问题。她常说:“如果每一次用心的对待和及时的教育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人生,就是这份工作最大的意义。”
2009年校庆间,芦军带着患病的丈夫到北京找到其办企业的好友,为学校校庆筹集资金,当年还在北京上学的女儿得知后最开始并不理解父母。田天回忆说,直到后来常听到母亲说起师院的岁月以及她与学生的故事,母亲说话时眼里坚定的目光和她流露出对学生的关爱深深打动了她,也正因为这些细微的举动,在田天心理埋下了一颗献身教育工作的种子。
田天说,这一颗因师院而生长的种子,带着母亲与前辈们的期望,在贵州师范学院这片有温情,有理想,有颜值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传承对教育事业的坚守和热爱。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出品
文字整理 | 丁 蛟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苏致龙
责编 | 邹晓青
小微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欢迎投稿至邮箱:dwxcb@gzn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