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微课视频|知识点|同步练习

点击蓝字关注我→ 初中微课资源 2021-08-08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课本+微课视频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陋室铭

 

微课视频:爱莲说


知识点讲解






陋室铭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

原文: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

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问题归纳

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偶写交往人物,以交往人物的才高德美来衬托室主人的德才兼备,从而证明陋室不陋。


4.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室中生活,以室主人的情趣之雅证明“陋室”不陋。前一句正面实写,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后一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的羁绊。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5. 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何陋之有”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五、课文主题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一、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开创者之一。有《周元公集》行世。


二、故事背景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三、课文翻译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注释

之:的。

蕃:(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译文水上、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天下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注释

予:我。

独:只,仅仅。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濯:洗。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益:更加。

植:立。

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助词。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但不可以贴近玩弄。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 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谓:认为。

隐逸:指隐居的人。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叹词,这里表示叹息。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鲜:少。

宜:应当。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了。


四、问题归纳

1. “晋陶渊明独爱菊”,句中的“独”字有什么作用?

作者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衬托“予独爱莲” ,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2. 作者眼中的“莲”具有哪些君子品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不随世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可……焉”总括莲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


3. 叹词“噫”有何深刻含义?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噫”是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反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五、课文主题

《爱莲说》中作者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比,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情趣。 






同步练习





6.短文两篇

陋室铭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记住相关的文言字词解释。

2.技能目标: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不慕荣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学习重点

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学法指导

朗读法,导读法

【自主学习】

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惟吾德馨(    )  鸿儒(    )  调素琴 (   )

案牍(    )    西蜀子云亭 (   ) 苔痕(    )

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1)有仙则(              )       

(2)有龙则(             ) 

(3)是陋室(              )     

(4)何陋有(               ) 

(5)苔痕阶绿(              )     

(6)草色帘青(              )

(7)谈笑有鸿儒(           )

(8)往来无白丁(            )

(9)可以素琴(              )

(10)无案牍之劳形(          )

(11)吾德(        )(            )

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

(1)《陋室铭》的作者是        ,他是         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    韵,有                             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               ”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                      ”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                         ”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                      ”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 读一读,问一问

学习质疑:                                                     

【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5、读一读,品一品。

(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格调。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4)有句古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文章的开头三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文中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6)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 本文的主旨句是:                  。

② 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                    。

③ 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

④ 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

6、读一读,记一记(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答: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答:                                                           。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             

(4)孔子云:何陋之有?答:                  

小结拓展】读一读,论一论

有人说,时代的发展,令许多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作者认为只要自己“德馨”,纵然身居陋室,也同样安贫乐道,心美如饴。他要是生活在当代,纵然不是“傻帽”,也肯定是个迂腐不堪的社会“弃儿”----落伍者。对此说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答:身居陋室却惟吾德馨,若他出生在现在,这样的高贵品行定会被赋予时代的特殊色彩,原则上的观念与价值取向不会改变,但因为时代的不同,谈笑有鸿儒的他会在这个社会大放异彩!



爱莲说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记住词句,疏通文意

2.技能目标:能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

学习重点

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爱莲花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法指导

朗读法,讨论法

【自主学习】

1.读一读、写一写(给下列字词注音)

番(      )   淤(      )   濯(   )   亵(    )

 噫(    )   颐(     )   逸(    )   鲜(    )

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          ③濯清涟而不妖。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⑤花之隐逸者也          ⑥宜乎众矣          

⑦ 香远益清                   ⑧ 亭亭净植          

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

(1)《爱莲说》的作者是         ,   (朝代)著名的哲学家。

(2)写莲之前,先写菊,再写牡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意在突出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啊 还有突出它的高洁啊

(3)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从莲的生长环境本身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特点是远益清。赋予莲高洁的品格,从淤泥而不染可以看出,.

(4)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作正衬,用牡丹作反衬,通过赞美莲花表明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4. 读一读,问一问

学习质疑:                                     


【课堂探究】5.读一读、品一品

(1) 用原文填空。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把莲花的形象概括为“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        的写法,目的是:                      。

 君子。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托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 文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你认为在作者心目中,“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答:

 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美好资质、美名远扬,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4)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答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5)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答:

 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6)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使用了排比和比较的手法,强调了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文章中心,呼吁人们不要被世俗所污染,要入流,而不同流的这个想法,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课堂检测】读一读、记一记。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答:                                                             

(2)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答: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                                  

【小结拓展】读一读、论一论

(1)文中“陶渊明独爱菊”,从学过的诗中找出陶渊明爱菊的“证据”。

 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历史上关于“咏荷”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3)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答: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往期精彩回顾

第一单元、

第1课《邓稼先》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辅导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第4课《孙权劝学》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同步辅导课时导学

第二单元、

第5课《黄河颂》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第6课《老山界》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辅导微课

第8课《木兰诗》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写作《学习抒情》同步辅导课时导学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同步辅导

第三单元、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朗读+微课

第10课《老王》课文朗读+微课视频

第11课《台阶》课文朗读+微课视频

第12课《卖油翁》朗读+微课视频

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微课视频

课外古诗词诵读|微课视频|同步辅导

第四单元、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微课视频

第14课《驿路梨花》微课视频|知识点

第15课《最苦与最乐》微课视频


配套辅导教学视频每天同步更新中~~

初中各科辅导视频链接(直接点击)

人教版七八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微课视频
人教版七八九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微课视频
人教版七八九年级英语下册同步微课视频
人教7-9年级道德与法治、历史下册微课视频
人教版八九年级物理化学下册同步微课视频
沪科版版七八九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微课视频
北师大版版八九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微课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微课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