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科同步辅导,微课视频|知识点,更多的精彩微课,请关注“初中微课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习作指导范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习作指导范文
第一单元任务三:尝试创作诗歌
单元活动要求:
尝试创作。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意象、句式和节奏等。
活动具体要求:
请拿起笔,自拟题目,创作一首诗。可以发挥想象,借助一些意象,表达你的情思;也可以从下面的“备选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诗歌创作。
一、适题指导
诗歌是情感的抒发,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出来,就有诗的模样了;如果再适当融人联想和想象,就有诗的味道了。
写诗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有时二者还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初学写诗时要注意学习这种写法,努力为自己的情感寻找一些具体的形象,借助于对这些形象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写诗,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
写诗还要注意韵律和节奏。古代诗歌很讲究韵律和节奏,现代诗歌虽然形式比较自由,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也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节奏、韵律,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作文题目
模仿本单元学过的任意一首诗,自己仿作一首。如模仿《我爱这土地》《乡愁》,创作一首同题诗歌;模仿《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致云雀》,以《你___》或《致___ 》为题,创作一首表现形式相近的诗歌。
提示:
1.回忆自己的生活,想一想那些触动你的人和事,以及你当时的情感,将这些作为诗歌表现的内容。
2.模仿课文的句式,发挥想象与联想,借助一些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思路指导
诗歌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古老是因为我国的历史进程总是与诗歌分不开,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诗歌形式;年轻是因为诗歌敏锐的写作视角和表现形式,总能很快捕捉年轻人的心。我们在初学诗歌写作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凡有情而美的东西便是诗。简单地说,心象+物象=诗。诗歌不一定很美,但一定含情。简单而言,诗歌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因此我们用诗歌表现的内容一定要有美感,把事物最美的一面表达出来才是诗歌的要素。
2.现代诗语言的重要作用。一首诗歌如果语言优雅而别致,就必定有一些嚼头和看头,如果语言使用不当,就会破坏整个作品的氛围、格调、意境。能渲染作品和氛围的,可以是一幅幅打开的画面,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也可以是一种感触或哲思。也就是说,意境的划分大致有两类:有形和无形。能看得见的物体和画面,就是有形的意境;还有一种意境是无形的,这种意境,只是一种思想或感悟。
3.修辞手法是诗歌必不可少的。并非说不使用修辞的诗歌不是好诗歌,而是说我们初学诗歌写作的同学可以多运用修辞,这样能够让语言更生动,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
4.写诗要注重字词的运用。诗歌传神之处往往是个别字或者词,因此我们要在保证诗歌整体语言凝练的基础上,让文字更简洁、凝练。写好后要反复阅读,删减不必要的字词。
5.写诗要学会借鉴与阅读。诗歌写作没有固定的方法,我们要在大量的阅读中寻找最能打动人的写作方法,因此阅读是写作诗歌的前提。我们在阅读中会遇到很多优秀的诗歌,从借鉴、模仿入手,通过具体的诗歌写作(仿写)练习,让自己能够掌握更多的诗歌写作方法。
课本上“技巧点拨”
怎样写诗
诗歌是情感的抒发。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出来,就有诗的模样了;如果再适当融入联想和想象,就有诗的味道了。
写诗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意象来抒写情志,更多的时候二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人对土地和祖国的爱,就是借助“乌”这一意象,通过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等的具体描写来抒发的。结尾处则以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苦难中的祖国强烈而深沉的爱。初学写诗时要注意学习这种写法,努力为自己的情感寻找一些具体的意象,借助这些意象来抒发情感。
写诗,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比如余光中的《乡愁》,结尾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高度凝练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蕴空间,有无限的券恋,有无法排解的家国愁绪,有渴望,有无奈……令人难忘。
写诗还要注意节奏。古代诗歌很讲究韵律和节奏,现代诗歌虽然形式比校自由,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也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节奏,让人读起来期朗上口。比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基本上三句形成一小节,整体节奏舒缓、明快;在韵律上,“天、烟、前、圆、鲜、莲、燕、暖”押同样的韵,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写作辅导:一首诗的诞生
中小学生如何写新诗(节选,有改动)
作者:祁人
一、为什么要学习创作诗歌
在中小学生阶段,倡导对于诗的欣赏与写作,尤其引导中小学生对于新诗(现代诗)的兴趣,既无愧于诗歌王国的美誉,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创造性的思维,也有利于中小学生在未来人生的旅途上,建构现代人健康的人格与人生理念。
首先,诗所包含的丰富饱满的情感内容,可以使人获得高雅的人生情趣。多读诗,可以感受诗人的心灵,培养自我的情感世界与健康的人格。健康的情感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原动力。
其次,诗的优美意境可以培养现代人对自然审美的向往,从而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生命空间。在学生们疲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之外,如果还能够沉浸在诗意的情怀中,哪怕只是临时而短暂的,也会使之感受到生命的另一层面而使人生充满趣味。山水审美虽然不是生活的主调与生命的全部,但却是人生的精神驿站与心灵的温馨家园。
第三,在学习诗歌的写作与欣赏中,尤其当代新诗所包含的多元价值取向,可以为中小学生在未来成长的过程中,使人格更富于弹性与立体感。在当今现代社会中,竞争的环境使人具备了更为强烈的进取意识,这当然是时代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造成了心灵的扭曲与人格的畸形。读诗,可以提高自我的人生境界,增强人生的自信,从而在得意时珍惜机会,用进取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失意时也不气馁,将其作为难得的休息享乐机会,在心理上作出必要的调整,为以后的人生进取积蓄能量。
因此,在建构现代健康人格的过程中,诗可以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巨大作用,诗美的熏陶可以为人的精神世界提供更广的生命空间,可以增加人们的生活情趣,使生命更为充实和富有意义。
二、什么是新诗,新诗的由来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自称是“杭育杭育”派,是主张“劳动创造”论的,他说:原始人是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动才渐渐地发出声来,比如大家抬木头都觉吃力,其中某一人发出一声“杭育杭育”来,于是大家跟着“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下来了,这就是文学。
鲁迅先生关于诗的定义是别致而又深刻的,他说,诗是醒过来的人发出的真声音!
我理解并深信鲁迅先生这句话。
记得二十多年前,在我的青年时代,大约是1987年的农历大年三十,我在老家四川荣县吃过年饭后,就和朋友一行三人坐车到达峨眉山下,相约开始登峨眉山。我们原本是去赏雪的,在山下碰见一批游客,说山上没雪;当爬到清音阁时,又有游客说没见到雪,他们并没到山顶就返回了。听说没雪,同行的两位伙伴打退堂鼓要返回,不愿意再登山了。但我却想爬到山顶看个究竟,于是一个人在夜里坚持到达了山顶。
当我到达峨眉山的最高处金顶,见到漫天飞舞的雪花时,心情是激动万分的。那年的正月初一,我是在峨眉山的金顶上度过的。山顶上的人不多,除了我,还有七八个来内地旅游的香港大学生。在那个寂静的夜晚,我曾写下了一首小诗,题为《娥眉冬天的童话》。那时,我便第一次或多或少地体味到了鲁迅先生所言“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在我的诗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我想,这首小诗,就是身处于那个宁静的世界里,源自我的灵魂深处冒出来的“真声音”,那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完全融入大自然的真切的心理感受。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解放初期战争年代的局限,诗的概念被界定为“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样式”,但过分强调了诗的功利性。
国外关于诗的定义,正如前所述,亚里士多德的认为“诗是叙述或然之事及表现普遍的”,他主张“摹仿”,认为诗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再现。
英国诗人雪莱认为“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应当说,古今中外不同的诗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诗的定义各有阐述,一千个诗人就有一千种解释。从我的诗歌创作实践而言,我体会到:诗,是一种表达人类心灵世界的爱与美好等崇高情感的文学样式,它的本质是抒情性。抒发的是对世界的爱,对于世间万物的赞美与祝福。
诗首先表现出个体的人对生活的认知与思考。不同的诗人站在各自不同的生活位置,对于生活的感受就会不同,但就其本质而言,一声欢笑是诗,一滴泪珠也是诗。而诗对于诗人来说,流在血管里是血液,而一旦流出体外,书写在纸上也就成了诗。
如果让我给诗下一个定义,我会说,诗是美的代名词,是抒发人的心灵世界对于美的崇尚、向往与追求的一种文学样式。
新诗是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胡适《尝试集》为标志性,区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三、诗人必备的一些条件、素质与能力
既然诗的本质属性是抒情,其抒情自然是离不开“人”这个抒情主体的。
从一般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是“诗人”,因为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有感情,有理智、能观察社会与生活,体味人生,只要他经历过酸甜苦乐,都有自己对生活的观点、看法和感受,他就有话想说、有话要说、有话可说,他也就有了成为诗人的“原动力”。当然,这并不能说他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这似乎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哲学命题。
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首先在于有无丰富的人生经历——这个经历的丰富并不与年龄的大小成正比,也就是说和时间无关,比方说一个80岁的老太太一生从没有离开过生活的村子,她同一个走遍了大江南北的40岁的人相比,她的生活时间要长,但在空间上的人生经历显然不比后者丰富。而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还不够,还要看其是否具有诗人气质,是否掌握了一般的诗歌创作技巧,比如灵感、想象力、观察力、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等等,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才有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的最佳条件。
当然,从更深一层意义上讲,诗是诗人的存在形式——在成为诗人之前,他的生命的表现形式就已经是一首诗了。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他的生命必定是向这个世界展示着自己的胸襟与感情,他以一颗赤诚的心,激励并感动着自己的同时也感动了读者,从而引领着读者进入一个广阔的精神世界。
关于诗人,上述阐释,还远远不够。有了上述最基本的条件,作为诗人,还应具备必要的素质,它至少包涵以下几个方面:
1.品格。指一个人的品行与人格。一个人的高尚品格,又包括:
(1)心正:指为人的光明正大、心地善良,富于正义感;
(2)世界观:能正确地观察与体味世界,才有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才能高瞻远瞩,站在历史发展潮流的前列。
(3)胆量与勇气:要敢于说话,才能说真话,说实话,也才能表现出英雄气概:比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种英雄气概,是懦夫与贱骨头所不具备的。
(4)志向与毅力:如果说选择了做诗人,就是选择一种人生,倘若没有远大的志向与坚韧的毅力,耐不住寂寞,是很容易就退出诗人队伍的。
2.学识。指一个诗人应该有着渊博的知识积累。
丰厚的知识积累,如土地一样,积累了肥厚的土壤,春雷一动,便万物竞发。诗人有了这样的条件,创作才能做到表情达意不留痕迹。事实上,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诗人,无一不是学识渊博者。中国的屈原、李白、杜甫、韩愈、王安石、欧阳修、陆游,都是大学者,郭沫若、闻一多、朱自清、何其芳,也是。国外,诗人歌德,不仅作过军事、交通、财务工作,而且研究过解剖学、植物学、物理学、矿物学、气象学,出版过《植物变态学》和《色彩学》,可见知识的渊博。诗人席勒既是诗人,又是历史学教授,又是美学家。而诗人雪莱是哲学家,还研究化学、电学、天文学。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影响了全世界,但他本人既是剧作家,又是导演,而且还做过演员。所有这些诗人,都有着雄厚的学识基础,所以,他们的诗歌作品才能深厚和具有高度。
3.艺术素养。艺术素养是指诗人平时应该培养成的习惯与修养,要善于深入生活,善于欣赏艺术等等。
4.具备一定的能力。还必须具备观察和描绘的能力;感受的能力;沉思的能力;想象与幻想的能力;虚构能力;审美能力;等等。
5.诗人要具备有一定的天赋:清代学者徐增在《而奄诗话》中说:“诗总离不开才。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就我的理解来说,李白是天才,因为他的诗气势磅礴,冲破了“人性”的拘束,将人的性灵发挥到极至,所以他的浪漫主义作品气韵冲霄而达“天人合一”的境界与高度,我们读他"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气派,顿生景仰之情,因此,我们读李白是一种抬头仰望的心境;
说杜甫是地才,他的诗主要以格律取胜,因为他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反映的是大地上的人间悲剧,与老百姓的距离最为亲近,所以,我们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一种亲切而敬重的心情;
天才与地才,难分伯仲,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天何以相对?可以说二者都是以情制胜,豪情感天与真情动地,都是千年难求之才。
至于人才,像王维一样的俗称才子,自古至今就不乏其人了。大凡人才或曰才子,其特点是:大多精通多种艺术才能,且能够融汇贯通,因为自恃有才而个人生活都是极为潇洒自在的。所以,才子都是才华横溢的,大多是以自身修养和行为独特取胜。
天才、地才与人才都有才,但各有特点。但徐增又说:“诗本乎才,而又贵乎全才。才全者能总一切法,能运千均笔故也。夫才有情、有气,有思、有调,有力、有略、有量、有律、有致、有格。”他把诗人的才分为10个方面,具备了这十点,就是全才。
天才、地才与人才尚需天赋,已经难得了,而全才,古往今来恐不可求。
以上这些,都是作为诗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素质与能力。
关于诗人的能力和素质,我们可由唐伯虎(唐寅)的故事中得见一斑。
江南才子唐寅,又名唐伯虎,他不仅擅长作画,而且书法诗词都是极佳的,现在流传下来的就有一本唐伯虎手书的诗词书法集《唐寅落花诗册》。唐伯虎一生清高孤傲,向来蔑视权贵。一次,一个地方官为自家老太太祝寿,为附庸风雅便邀请唐伯虎出席。唐伯虎本人并不愿参加出席,但又碍于父亲的面子不得不去应付。在席间,主人请唐伯虎作诗祝寿,唐伯虎一心要捉弄主人,于是应声而道“这个婆娘不是人”,话语一出,就语惊四座,没等主人反映过来,唐的第二句就出口了:“九天仙女下凡尘”,于是,在座的都叫好;紧接着,第三句又道“儿孙个个都是贼”,四下里鸦雀无声,可把主人吓着了,唐伯虎一心要给主人难堪,故意冥思片刻,见那地方官的脸色由白变青涨得紫红,十分可笑,唐伯虎最后才慢慢道出一句“盗得蟠桃奉母亲”。这四句一出,赢得满堂喝彩,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这个故事,可以说既表现了唐伯虎的诗才,也反映出唐伯虎的艺术素养来,如果他没有这些素质,就不可能拥有驾驭主题的能力。
四、新诗的创作过程
作为抒情主体的“人”,上升为诗人,必定要经历以下的过程:
1.情绪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许多事情,这许多的人生经历使我们或欢喜、或快乐,或痛苦,或愤怒,或忧愁……这些情绪总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所以说我们每时每刻的情绪都在波动,正是这些波动的情绪令人有了某种沟通的欲望,促使人们产生不可遏止的冲动——而人的生命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总是在不停地流动之中,会碰到礁石,会卷起旋涡,会激起浪花……它的流动就像人的情绪,证明着生命的存在。这是诗的动力。
台湾已故女作家琼瑶,对自己的一生曾经作了一个总结和回顾,她说:“爱”,是她人生的哲学,是她把握人生和社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爱是生命给予她最宝贵的礼物,所以,爱,是永恒不朽的。尽管爱不可捉摸,但琼瑶曾在诗中这样写到:
琼瑶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对于生活的方向人们可能难以把握,但是,人们可以把握心灵的方向,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做的过程中和心灵的感受方式。对于琼瑶来说,生命的每个细胞都涌动着爱的情绪,琼瑶内心深处千丝万缕的爱的情绪,一直左右着她的人生,印证着她生命的存在。
2.灵感
好比诗的导火线。灵感这东西,没有一个统一的界说。艾青说:“灵感是诗的受孕”。它正是诗人因了情绪的冲动,而有着强烈的交流渴望,使主体的人,在与某一事物的对话中,于瞬间觉到的理性的认知。所以说,灵感是建立在生命的存在,是建立在情绪之上的升华。
从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的诗歌《秋》中,可以知道他是怎样得来灵感的:
灵感的产生,可能通过任何一种信息的传递而触发,也可能通过物象的刺激而触发。所以说,灵感是突发性的。当然,灵感同样来自于诗人生活的积累,它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生活的积累越多,感受越丰富,就越能产生质的飞跃,越能引发灵感的产生。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曾经写过一首《鼓楼上空的鸟儿》:
那时,我居住在北京西城区北二环的旧鼓楼大街,单位办公室还在沙滩文化部的大院里。平常我有个习惯,不太喜欢挤公共汽车,但又忌讳骑单车——因为十多岁学单车时第一天上路就撞了车,从此就有一种心理负担,对单车敬而远之了。由于单位不用坐班,所以我一般一三五去处理一些事务。大多时候,我是上午十点左右从旧鼓楼大街步行出发,依次穿过钟鼓楼、地安门,然后是景山公园东门,最后到文化部大院,路程大约需要三四十分钟的时间。所以,在旧鼓楼大街到沙滩那条平平常常的路上,从1997到1999,我来来回回走了近三个年头。
那是1999年中秋节前的一个下午,在黄昏来临之前,我背着包从沙滩下班往回走,也许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缘故,那一天感觉路似乎很漫长,一路上总感觉心中有一种情绪在涌动,却难以言表,找不到爆发口,所以习惯性地自个儿只顾低头缓缓走路。地安门十字路口,是绿灯,过了,到鼓楼则是个丁字路口,当我走到鼓楼时,是红灯,在等候绿灯的时候,开始挂起风来,天也暗淡了,感觉似乎要下雨,我正考虑是不是带一点蔬菜回家去——熟悉那一带的朋友应该知道,那儿有个钟楼湾菜市场——(印象中作家刘心武有篇小说就是以《钟鼓楼》为背景创作的)。在等待绿灯还没拿定主意是否买菜的时候,就在这一会儿,我听到一声鸟儿的叫声,一声凄厉而悠扬的鸟鸣一下子穿透了我的灵魂,令我的心头不由得一震,我猛地抬头,望见天空中一只鸟儿正在盘旋——这种震撼来自内心,而且也表现在肌肤上,感觉到全身的皮肤紧蹦,甚至连毛孔都站立起来了。我想可能每个人都经历过不同情形的紧张——也许,震撼人们的可能会是兴奋,也可能是恐惧——但在那个黄昏,那一声鸟叫,震撼我的却是灵感:于是,一幅思乡情节在脑海中迅速地展开:鸟儿的盘旋与鸣叫,像一根针线,将中秋、黄昏、风雨、游子、思乡等种种意象与情景贯穿一体,一首《鼓楼上空的鸟儿》就这样产生了。正如普希金所描述的,当灵感来了,手迅速地抓着笔,笔就着纸,诗句便呼之即来……
那一天,当我蹲在鼓楼城墙下写完最后一行诗句,黄昏已经离开了大地,夜幕笼罩了天空,但我的心情舒畅极了,有一种天宽地阔的壮美和潇洒。
应该说,《鼓楼上空的鸟儿》的灵感来自于鸟儿的叫声与盘旋,但它只是导火线,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有着这种游子生涯的真切体验。
3.想象
有了灵感之后,接下来,需要借助于想象——它是一种产生在灵感之上,所达到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的飞跃。
因为诗所表现的生活,加入了诗人强烈的感情作用,具有主观性,所以,想象物总是随着主观色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或变异的。例如:
这中间,诗人将“我”比喻成“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等,而“我”为什么会成为上述这些“老水车”或者“矿灯”等呢,这就是诗人的感情作用于想象,使诗的表现对象发生“变异”的结果。
而诗人的感情作用,使诗的想象在反映物象时的变异是多种的:形变、质变、理变、意变乃至时空的变化和主观物的易位。
在艾青的诗中,礁石被想象为英雄,是哪怕风吹浪打也威武不屈,纵使惊涛骇浪也巍然屹立的英雄形象。所以,我们常常说,诗歌是诗人的主观情趣与客观生活和谐统一的产物。而没有这些想象,主观的情志与客观生活,就无从和谐地统一。下面是我的一首《写在长城》:
如果有了喷薄的情绪和感情,也找到了灵感,但是没有想象,诗也就折断了翅膀。又如,我的一首小诗《弯月》,也是来自于想象的结果:
4.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加工提炼后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而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是诗人对于主题的把握,既高于生活而又亲近生活的情景融合的艺术境界。(这是飞翔的高度)
当诗歌产生前,意与境是完全分离的,意是诗人的主观意志,境是诗人即将在诗中表现的客观物的组合,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能是抽象物。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如果将意与境分开,就是枝头与红杏两个景物,毫无诗意,但是诗人在春天到来时的喜悦心情,一旦与之汇合,作为“意”的诗人的主观情绪借助“境”的载体便构成了一个艺术整体,自然天成,十分鲜活。
5.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作为诗歌的语言,应该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高度情化的语言
指描写的对象发生变异,主要通过拟人、拟物、象征、比喻、夸张、双关等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来实现:
比如徐志摩的诗《沙杨娜拉——赠日本女郎》:
这首诗里,徐志摩是把日本女郎拟物化了,因为这种异化,将其温柔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也有过很多动情的情形,从自己曾经走过的平平淡淡的人生脚印中,迸发出诗意来,默默地在感动着自己,并由此使自己的人生赋予一种使命和勇气。当我回忆自己的童年,记起起 四、五岁时在乡下外婆家发生的一些情景,我曾经非常动情地写过一组小诗《童年的歌》,比如下面这首《心有千千结》,就是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现在想来,这样的回忆真是一剂良药,让原本美好的更加美好,也让曾经的苦难也开出艳丽的花朵。而美好的瞬间,使自己常常可以发现并感慨:哦,生命之中,原本有如此这般的可亲可恋的时刻,那一个一个的瞬间,其实就是永恒!我会发现:原来自己走过的脚印里,还有这么些闪亮的时光!当我用一根回忆的金线将一个个闪亮的时光一一串起,看哦,多么美好的从前与往昔,便不禁会为自己所感动!当胸怀这样一串珍珠、这样一分感动时,不经意间已经悄然为自己现在乃至未来那可能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赋予了一种诗意?——这也许就是作为诗人的可贵之处,通过一种诗意的展现,无形之中就完成了一次诗意的旅行。这样的诗意,在感动自己内心的同时,写成文字就感动了周遭世界,也就感动了现实生活,同时,也就创造了一种诗意的空间,营造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诗意氛围,从而为心灵找到栖息之地,使我们的灵魂从此不再魂不守舍。
(2)高度美化的语言
刚才说过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枝头春意闹”,就体现了这个着色与化静为动的特点。
(3)高容量的语言
指语言的丰富、精粹、多义:
比如,朦胧诗人顾城《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全诗仅有两行,容量却极大,留给读者的思索余地却很大。
青年时代初学写诗时,我也学写过一些精短的习作,比如下面这两首小诗,就是在学习一种高容量语言的运用:
6.构思
构思是诗人对主题、形象、意境、语言、形式、表现方法等进行的全面的具体统筹安排,是对一首诗所进行的空间上的全面的设计(也就是过程)。(诗的生产程序)
在这里,我有一首题为《明天》的诗,大体可以看出我写作的思路来:
7.从“人”而“诗”再到“诗人”的升华
从一首诗的诞生过程,我们可以这样来给诗人下一个宽泛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有了丰富的人生积累,抑制不止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用高度概括的、充满真情的语言与形式来反映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和热爱,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诗人。所以我们说,诗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诗人是站在现实的高度上抒情的。
通过一首诗的创作过程,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人也由此演变和升华为诗人:
人 → 情绪 → 灵感 → 想象 → 意境 → 构思 → 语言 →形式 → 诗 → 诗人→(回归于)人
诗人不在于说些什么,而在于怎么说。为什么一首好诗能让人欣喜?因为,当一个人的感情找到了思想,而思想找到了文字,所以,他的感情就能被一片绿叶、一朵小花、一滴露水、一颗星星而忘形。
事实上,在每个人的一生中,诗意就像隐藏在我们心中的金子,它像一盏温暖的油灯照亮着我们的灵魂,培养我们直面现实世界的勇气和信心;诗意更是一面镜子,它使我们看清生活的本质与意义,从而反观我们的内心,在高贵纯净的精神世界里寻找爱与幸福、尊严与希望、从容与宁静。
五、中小学生初学新诗的诀窍
1.在主题方面
初学写诗,在选题上不应求大,表达的内容也可以浅显和直白一些,不宜刻意追求思想的深刻。诸如春天、大地、太阳、星星,甚至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所有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可以是关注点,而且也较为适合初学写诗的抒情对象的。
小学生可以从写儿歌开始,以星星、太阳、写花草、虫鱼为内容,学写简单的两三句,就可以了。
下面的小诗,就是我最初的几首习作:
以上这两首小诗,读起来很有些稚拙,也谈不上有什么艺术技巧,但却是发自童心的、天生的一种对客观事物的诗意的描摹。而这些就是真正的诗歌。因此,小学生学习写新诗,能做到写出三五句,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说明白,就非常好了。
在初中阶段学习新诗,可以先从理解、欣赏新诗入手,多阅读多朗诵一些优秀的新诗作品,就会从中领会与掌握一些创作的方法,凭借这些方法就能打开一个新诗的世界。
2.在篇幅方面
初学写新诗,可以两行、三行为起点,然后往数行或十几行、二十几行的篇幅发展,不要追求篇幅过长。可以先选定一个题目,在写好三五行后,以同样的题目再试着写一首十几行的诗,之后,可以再以同样的题目写上二十几行或更长篇幅,由此慢慢地延展开去。自然会有所心得,找到下笔的感觉。
以下,也是我练习新诗的几首习作:
3.在语言方面
在语言表达方面,既需要丰富多彩的词汇,又要做到言简意赅;用词要洗练,明快,朗朗上口,不要晦涩、难懂;既要有生活的气息,也可尝试将一些新的词汇植入诗句之中,以增强诗歌的现代感。
在用词上,适当注意语言的色彩感,注意语言的音乐美,营造一首新诗的内在的节奏。
比如,我下面的一首小诗《在这片静静地林子》,语言是直白和浅显易懂的,但又有一种内在的韵律在贯穿于全诗,读起来也就朗朗上口了:
其实,中小学生在通过学写新诗的过程中,要体会和懂得热爱我们的母语——中国的汉字,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现代汉语运用技巧。
4.在情感方面
初学新诗,中小学生应该在情调上追求积极健康的情愫,不过早地“谈情说爱”,从小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大眼界、大格局、大情怀的思维方式,宏观视觉,微观入笔,从而培养自己的博爱情怀。
中小学阶段正是最美好的青少年时代,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中就有着许许多多感动着我们的细节,许多的人和事都可以入诗,成为我们抒情的内容。比如,我的一首《那时》:
我也曾学着写过一些描写人物的新诗。如以下的《冰心》和《艾青》:
总之,中小学生从理解、欣赏新诗到学写新诗,有一个入门和逐步提高的过程。随着年岁的成长,随着知识积累的深厚,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自然会逐渐破译新诗的“密码”,掌握一定的创作技巧,从而抵达创作的彼岸。
可以想见,假如在中小学时期,从少年时代开始热爱上新诗,培养自己多元化的审美情趣,崇尚诗意的世界,那么在未来人生的旅途上,就会生活在诗意之中,拥有美好的人生,并由此获得真正的心灵的自由。
一、好奇。指的是对未知发生兴趣,感到新奇。有人对宇宙的奥秘感到好奇,于是着迷地仰望星空,观察探究;有人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到好奇,于是反复阅读《格列佛游记》;有人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感到好奇,于是去追寻这变化的原因......好奇,会促使你发现未知的精彩,会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阅读下面论及“好奇”的语句,从表达观点是否清楚的角度进行判断、评价,然后选定其中的一个观点,列出你的作文提纲。三、青少年应该如何对待时下流行的各种电子游戏?大家认识不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不少于600字。议论性文章需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清清楚楚,态度鲜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校两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观点明确呢?首先,要把问题想清楚,围绕题目或按照材料的要求,形成一个旗帜鲜明的观点,并用一个明确的句子将观点表述出来。这样的语句,可以是对实际情况的判断,也可以是按事理做出的推断。下面列举了一些表达议论观点的不同方式,请你根操提示,将相应的语句补充完整:
其次,有了明确的观点,还要在文章中把它凸出来。有的文章、题日就直接表明了观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的文章,则在开篇处亮明观点,紧接着进行阐释、论证,如《敬业与乐业):还有的是在结尾处总结观点。在文章的什么地方提出观点,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观点不明确有几种情况:一是态度不明确,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骑墙态度,和稀泥,没有鲜明的立场;二是论说范围过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三是语言不简洁,拖泥带水,啰里啰峻。避免这些毛病,需要提高思辨能力,善于从现象中提炼观点,还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力求说话简明扼要,一语中的。
要想写好议论文,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也就是对问题有一个鲜明的态度和立场。所谓态度鲜明,就是要求作者在文章论述当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都要表达得清楚、明白,不能含混其词。例如,在写以“纪律与学习进步”为话题的议论文时,一位学生的中心论点是“有好的纪律才能有好班级,可是,有一些人遵守纪律,进步也不大”。这一中心论点对“纪律与学习进步”的关系的态度是不明确的,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是不明确的,可以改为:“一个好的班级纪律是同学们学习进步的保障。”其次,议论文的观点要明确,就是要求论点要正确、有针对性。正确即要求论点本身符合客观实际,立得住脚,而不是片面、绝对甚至错误、荒谬的观点。有针对性,要求论有所指,论有所用。论有所指则要求观点直接针对某种现象展开,不作泛泛之论;论有所用要求观点要面向生活,深入思考生活,而且能用思考所得指导生活。例如在写以“拼搏”为话题的议论文时,一个学生的中心论点是“我们要更坚强一些,更努力一些,我们的理想才能实现”,这个中心论点就没有针对性,没有围绕“拼搏”提出观点。可以改为“为了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我们要学会拼搏,学会坚强。”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在论说过程中容易出现论说范围过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的毛病。1.论说范围不宜太大,要恰当,切合实际。范围太大,难以展开,容易写得空洞抽象;范围恰当,切合实际,易于提炼明确的论点,写得具体实在。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作者紧紧围绕“敬业与乐业”展开论说,并提出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观点具体,不空洞。2.分论点要紧扣中心论点而展开。“扣”,即“紧紧围绕、以之为核心,指向于、服务于”。比如,《于细节处见精神》一文中分论点:“于细节处可以看到人的品质;于细节处可以看到民族的特质;于细节处可以看到国家的发展状况”,围绕中心论点关键词“精神”作阐释分解,这样论说就很具体,很充实,也让读者信服。在议论文写作中,我们要有文体意识,议论文是以理服人,更具有理性色彩。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因此在表述观点时,语言要简明,而不可大量堆积辞藻,内容空洞。同时还要求语言凝练,即要求行文的过程语言文字言简意赅,表意准确。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提出论点一一“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吴晗的《说谦虚》一文,作者引用《尚书・大禹谟》中一句话作为自己的观点一一“满招损,谦受益”,既简洁明了又有一定的说服力。如何做到“观点鲜明”?议论文的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所谓观点鲜明,指的是作者要在文章中明确地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态度明朗,观点明确,文中表述论点的句子必须简明、确切,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让读者感觉是雾中看花,水中望月。如《借书不还,天打雷劈》中,作者在介绍了借书不还者的种种无赖言行和书主内心的痛惜之后,提出了成立“借书必还大联盟”,并要盟誓“借书不还,天打雷劈”,从而用幽默的语言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当然,鲜明的前提是观点要正确,不正确的观点再明确也是无用的。也就是说观点一定要合乎实际、合情合理,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二是对问题的性质、主要表现形式、成因、影响、后果和解决的必要性等要有明确概括。要做到观点鲜明,首先就要在行文之前对所给题目、话题或材料进行深入思考,要力图透过现象看本质;然后再思考别人对此会有哪些看法,他们的观点有何异同等;最后再另辟蹊径,旗帜鲜明地拟出自己的观点,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能超出他人的见解。切忌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如在《黄生借书说》中,袁枚就总结出了实际生活中的“书非借不能读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论点。要做到观点鲜明,还要科学地构筑文章的结构,在行文过程中切切实实地做到围绕自己的中心论点展开分析。不管你是采用并列式结构、层进式结构,还是采用对照式结构,都要围绕中心论点来展开,丝毫不能旁逸斜出。如在《黄生借书说》中,作者就将中心论点分为别人读书和自己读书两个个方面,并进行具体论述。要做到观点鲜明,还要掌握恰如其分的点染技巧。如在开头段提出中心论点,在中间每段的开头或者结尾点染观点,在文章的末尾再次总结或重申观点等,还可以直接将中心论点作为文章的题目。如在《读书杂谈》一文中,作者就处处点染,段段再现。如第二自然段就有“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的点染句,第三自然段便有“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叶每一叶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的点染句,第四自然段也有“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的总结句等。要做到观点鲜明,清晰地表达也很重要,应该努力做到用语恰当,扼要简明,明白易懂。一般情况,最好能用一个简要的句子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把它放在开头、结尾等比较重要的位置,以使读者容易把握。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个或一串奇怪的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地追问“为什么”,可别小看了孩子的好奇心!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正像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所说的:“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学离不开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没有强烈的好奇心,瓦特发明不了蒸汽机、牛顿也发现不了万有引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好奇心是孩子天生就有的求知愿望,是一种对知识的饥饿感,渴望将事情弄得明明白白,渴望将道理弄得真真切切。好奇心是一个人有所发现、有所成就的前提,一个人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越强烈,就越具有探索的眼光。父母和老师要有发现的眼光,能捕捉住激发孩子进行有价值的发现与创新的视角或素材。孩子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质疑可以激发他们思考,促进他们参与。质疑的过程也是孩子主动学习的过程。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在学习过程随时质疑,敢于怀疑权威,敢于怀疑教材,敢于怀疑家长和老师。一味地呵斥和责骂,只会挫伤孩子探究的积极性,不少孩子的好奇心就在成人的埋怨声中永远地丢失了!孩子丧失了好奇心,也就丧失了最起码的创造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创造是根本之根本,而教育的一个宗旨就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学习也是一项具有“探险”性质的创造性工作,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不断创造的过程,不管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创造。孔子侍坐畅谈式的教学模式,营造的就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情境,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老师循循善诱,点拨引导,难怪孔子的3000弟子中涌现出了72位治国平天下的贤人。中国科大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挖掘自己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要多参加校园活动和报告会, 只有当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加上不断的勤奋努力,创新才有希望。当然,孩子的好奇心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正确的引导,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也有可能断送孩子的美好前程。不少走上偷盗、抢劫、吸毒等不归之路的少年犯,最初也是因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好奇,冒险尝试而越陷越深的。这样的教训应当记取。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好孩子的好奇心,就是在培养我们民族的瓦特和牛顿!点评:文章从教育者的角度谈如何引导呵护孩子的“好奇心”,立意高远,论证充实。主体部分如分点论述,层次会更清晰。你希望你的人生是一潭死水,还是波涛跌宕?你希望你的人生是封闭成茧,还是节节向上?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那么,请你拥有一颗好奇心吧!拥有了好奇心,你的生活就处处充满了乐趣,马路上的一条小虫,窗外的一只小鸟,耳畔的一段对话,天边的一带巧云,都可能给你带去一丝微笑,一份意外,一缕温情。好奇心就像是一撮奇妙的盐巴,放进生活的大锅里,普普通通的白水就变得有滋有味。拥有了好奇心,你的生活会时时拥有机遇。牛顿因为对一只砸到头上的苹果的好奇心,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对水蒸气顶起笨重的水壶盖的好奇心,最终发明了蒸汽机;伽利略因为对吊灯摇摆的好奇心,取得了物理学上新的突破。正是因为人类有着一个又一个的好奇心,文明前进的轨迹才一步紧跟一步。好奇心是这么的奇妙,好奇心是这么的重要,可是在一些地方,好奇心却成了被围追堵截的牺牲品,因为那里有着被认为更加重要的东西需要去追求,或者迫使人们去追求。在这些地方,统一的问题,统一的答案,统一的进度,统一的秩序,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细化到小数点后两位。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天地里,是没有好奇心容身之所的。于是,曾经每一个小孩子都拥有的好奇心,就这么失落在成长的路途中,这,真的是成长吗?有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事例:一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它像什么。结果,幼儿园的孩子讲出了几十种答案,小学生讲出了十几种答案,中学生讲出了三四种,到大学生那里就只剩下一种答案:它是一个圆。为什么心灵的放飞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减了呢?那是因为在统一答案的机器制造中耗损了好奇心这对神奇的翅膀。曾经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过那对翅膀,曾经我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每天有着问不完的问题,曾经我们的眼里这世界拥有一万种美丽的颜色,曾经我们每个人都梦到自己在天上飞。如今这一切哪里去了?我们无暇再关注一眼窗外的喧哗,因为一摞摞习题集如同厚厚的高墙;我们没有兴趣再提出问题,因为作业本上待解的问号已经堆积如山;我们的眼里只有名为愚公移山实为吴刚斫桂的黯淡流程,即使做梦也是梦到在考试。这一切应该立刻终止。如果你希望出现中国的牛顿,那么请给好奇心足够的空间。如果你希望成为新世纪的牛顿,那么请赶紧找回失落的好奇心。点评:开篇由设问引出论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拥有了好奇心,生活处处充满了乐趣,拥有了机遇。但好奇心在一些地方却成了被围追堵截的牺牲品。文章联系实际,贴切自然,分析论证、层次井然。但说理部分显得单薄,缺少一定的深度。好奇,指的是对未知发现兴趣,感到好奇。有人对宇宙的奥秘感到好奇,于是就着迷的找仰望星空,观察探究;有人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到好奇,于是反复阅读《格列弗游记》;有人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感到好奇,于是去追寻着变化的原因……好奇会促使你发现未知的精彩,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你是否仍然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们做过的那些蠢事,虽然有一些好笑,但是起码对自己没有造成任何的危险,不仅没有威胁,有的时候我们的母亲会把这些我们在小时候做的蠢事拿出来,和亲朋好友当做一种闲谈的话题;可是有的人小时候却因为一些好奇而去玩火,玩电,引发了不可想象的事故,甚至会对自己造成不可避免和不可弥补的伤害。甚至会对我们自己和家长去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而好奇往往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被苹果被落下的苹果打到时,充满好奇心的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是落下来而不是飞上去?因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善于观察也善于思考,他在生活中发现了沸腾的水壶盖子会跳起来,因此提出问题,发明了蒸汽机;巴斯德发现久置的葡萄会变酸,因此发现了发酵现象。因为人们对未知的事情产生了好奇,所以会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有的问题是可以被解答的问题,可是问题越来越多,久而久之,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产生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好奇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引人探究复杂的未知领域,但也有可能会使人在探究过程中因太执着而迷失自我。因此请大家正确面对我们的好奇心,俗话说:好奇心害死猫,过度的好奇心可能会使我们犯下错误,走向一些不可回转的道路,甚至会说我们丢掉性命;同样正视对待我们的好奇心,认识好奇心的价值,防止我们因为好奇心而误入歧途。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永远离不开好奇。好奇是我们的天性。好奇,就像一张无止境的答题卡,让我们不断地去发掘、探索答案。有许多的秘密正等待着我们在好奇的引导下去发现……有了好奇,才能进步。猿人们对火充满了好奇,于是他们先是千方百计地保留火种,后来又探索到了燧木取火的方法。从此,猿人们不但不怕晚上野兽来袭,而且他们因为吃熟食而迈出了进化过程的一大步。有了好奇,才有了发现。在苹果树下睡觉的牛顿,突然被一颗苹果砸到头上。牛顿对“为什么苹果会从高高的树上落在地上”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可抑制的好奇。在好奇的促使下,牛顿一次又一次地研究,最后发现了举世闻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有了好奇,才会有发明。人们好奇为什么鸟儿能在蓝天自由地飞翔,于是发明了飞机;人们好奇还有没有比马车跑得还快的交通工具,于是发明了汽车与火车;人们好奇人可不可以像鱼儿一样在大海上自由穿梭、在海底自由潜行,于是发明了潜水艇……只有永远保持着好奇,人类才会进步,世界才会因为人类的好奇而改变,我们的这个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我们永远也离不开好奇。不过仅仅只有好奇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就是2%的灵感,加上98%的汗水。只有付出了汗水,才能让好奇实现。法布尔对昆虫充满好奇,激发了他求知的欲望,这种欲望让他不断努力、付出,在一次次探索中获得了成功!李比希对化学充满好奇,在一次次实验中,不断开拓化学的领域,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化学家。哥白尼对夜空中的星星充满好奇,纵是眼睛残疾,在别人的每一句描述中去追求理想,最终纠正了“地心说”。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名人伟人因为好奇,对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好奇是一切知识的萌芽,人们用努力和汗水将好奇的嫩苗浇灌成了参天大树,为人类奉献一切。好奇对社会和人类的贡献十分巨大,然而一个人只是充满好奇心,却没有专一的目标和为之追求的决心,好奇只不过是一件摆设罢了。中国历史中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得到了一本兵书秘笈,看了之后对军事充满好奇,读了几年兵书自认为天下无敌,但与敌人一场战斗失败后放弃了军事的梦想。又过几年,偶然得到一本水利著作,他对水利建筑充满了好奇,读了几个月建筑学的书,便自认为可以像李冰一样干一番伟业,可一场洪水冲垮了大堤,也冲走了自己的水利梦,他最终郁郁而终。这个人虽然心中充满好奇,可没有固定的目标,也没有刻苦努力去钻研知识与精华,对于这样的好奇只算得上是关注与娱乐。如果你对某一事物充满好奇,就应认准这一目标不动摇,不要轻言放弃,并且用你的汗水去获得知识,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于事物的认识,必须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一切,自然好奇也不例外。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不良诱惑,这些不良诱惑会影响我们学习、健康、精神。面对未知的诱惑,作为青少年我们不应该对这些诱惑充满好奇,而是要远离诱惑,树立远大的目标,确立人生的理想,沿着梦想的道路,保持对生命中所经历的事物足够的热情和好奇心,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相信,我们的未来一定会很精彩。电子游戏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很多家长也是经常因为电子游戏而发愁,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无法自拔,不思进取,更是有一些人为了购买游戏或充值而做出偷盗、抢劫等危害社会的行为。所以,青少年应该如何对待时下流行的各种电子游戏,这个问题十分重要。我认为,青少年应有节制地、理性地去对待电子游戏,而且家长也有责任正确对待青少年玩电子游戏的行为。现在,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家长们也是常为此搞得焦头烂额。其实,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是正常现象,因为电子游戏和其他种类的娱乐活动相比,更具有魅力,而且喜欢玩游戏时人类的天性,再加上青少年自制力不强,更容易造成沉迷的现象。所以说,青少年是可以接触电子游戏的,但是要有节制地去玩电子游戏,家长们也要一同配合,加强孩子自制的能力,这样,沉迷问题就会解决,近视等问题也不会太严重。现在很多游戏的画面十分接近真实世界,这就会导致玩家的代入感很高,青少年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游戏的干扰,在退出后还在想着游戏中的内容,很容易影响到现实生活,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在沉迷电子游戏后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所以青少年要理性地对待电子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很投入,但是退出来就要把它们抛在脑后,可以看一看书,不能让游戏内容占据大脑。有很多家长一直都有一个错误的观点——禁止孩子玩电子游戏,其实这个观点中对于电子游戏的认识太简单了。致使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很多大人因为工作很少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沟通,所以孩子就会通过玩电子游戏的方式,在虚拟的世界中发泄自己的一些情绪,天长日久也会上瘾,所以家长也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总是把锅甩到别的东西上,不去认识自己。如果正确对待电子游戏,那么电子游戏的许多优点,比如增强注意力、培养竞技精神、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都是能发挥出来的最后,我呼吁,青少年和家长们都要正确对待电子游戏甚至是其他一些问题,比如学习和体育活动之间的矛盾,要从多方面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法,不能盲目“甩锅”。网络游戏在现在的学生家长们眼中无疑是洪水猛兽,学生们往往为其绚丽的画面、奇趣的剧情、和那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江湖情谊”而沉溺其中。为了帮助孩子戒掉网瘾,家长们无所不用其极,那些所谓的药物治疗法、电击治疗法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更有家长联合起来抵制网游公司出台系列游戏,认为此类游戏毫无现实意义,浪费金钱浪费时间,如果不像虎门硝烟那般把引诱人上瘾的源头付之一炬,中国的未来似乎会因为这网络游戏而再无光明……但显然,家长们这种忧患意识似乎只有在中国才如此剧烈,电脑与电子游戏的起源地——美国,却往往没有这样的问题。依我看原因有二。一是中国对电子娱乐产业向来不给予足够重视。要知道1994年暴雪娱乐就出台了风靡全球的《魔兽争霸》,而那时中国才于该年四月连入Internet。因此毋庸置疑,美国的电子娱乐产品一经引入中国市场,迅速填充了这个空白产业,在那画面精致、剧情丰满的网络游戏面前,年轻人们甚至没有一个过渡的过程,就马上沉迷于那他们不曾想象的奇妙世界也不足为奇。他们不曾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编程,并不知道那绚烂画面后是编程们精心编写的繁琐数据、源代码,他们同样不曾了解网游背后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利益市场,每年那些人民币玩家带动的网络消费甚至抵得上一个小国一年的财政收入。二是一直被谈论的代沟问题。我们出生于一个举着“个性解放”标牌的时代,时代政策给我们了更多接触外界的机会,和向往外界的心态。但我们的父母,更多的习惯于“红色的土地、红色的爱好”。标签着资本主义的腐朽事物的网络游戏无疑就是些魑魅魍魉,由此不难理解那些对游戏怀有偏见的想法。所以是时候为网络游戏平冤了,那些被人们怀有偏见的归于下九流爱好的“漫画、网游”可以变得很高雅,同样也能成为谋生的手段。美剧《生活大爆炸》中那些年轻的博士们,闲暇的娱乐活动就是打诸如WOW光晕的网络游戏,经营游戏周边的商店老板更被看做跟cool,对他们游戏无对错之分,可以很自然地被问及你的爱好,“哦,WOWⅢ。”这个回答并不会比那些“阅读、歌剧”“低端”,让人轻视。现在网络游戏或可称为“电子竞技”——以竞技类电子游戏为基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道具,在“人-人”之间进行的对抗性娱乐活动。并且随着游戏对经济、社会不断加强的影响,电子竞技正式成为体育竞技的一种。今天电子竞技运动已被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列为第99个正式体育运动项目。由此我们更能发现这样一个现实,游戏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大众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能做的就是去适应这样一个变化的世界,愈加便捷的交通方式,愈加快捷的生活步调,都是我们在批判,同时也在适应的世界变化。我们又凭何把电子网游排除在这些务必适应的变化之外呢?未来网络空间完全可以作为人类有限现实生存面积的补充,基于数字的网络世界更有着无限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不断涌现出新的事物。早在二十年前,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电子游戏”这个词儿。而如今,尤其是在校园里的学生,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会玩。对于这新兴的事物,我们学生应该怎样看待呢?有很多人谈论电子游戏口若悬河,有很多人玩电子游戏如痴如狂。笔者却以为,电子游戏弊大于利。电子游戏的确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快乐。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可以实现我们的幻想:做一位时代超人;遨游一回宇宙太空;当一名天下无敌的武林高手……在那里,可以尽可能发挥我们的智慧,过关斩将,除邪扶正;在那里,快乐无穷。在学习紧张之余,玩会儿电子游戏能够对我们的头脑起到调节作用,开启智慧,丰富业余生活。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电子游戏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让我们触目惊心的。学校中玩电子游戏的学生不在少数,据他们的亲身体验,每天至少玩半个小时,有的要玩一至二个小时。正是这样长时间坐在电子游戏机前,造成视力低下,校园中一时形成“眼镜热”。不仅这样,玩电子游戏还占去了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导致学业荒废,成绩直线下降。某校一男生,成绩名列前茅,曾获得市级优秀学生称号。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电子游戏。从此,一见钟情,在他的眼里,读书开始变得枯燥无味,只有在那虚拟的电子游戏当中才能找回自己的快乐,才能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先是每天放学之后玩,越玩越痴迷,半期下来,成绩直线下降。渐渐地,父母每月给的几十块零花钱也不够用了。于是就撬开了父母的保险柜,偷走了五百多元钱,成天泡在电子游戏厅里。饿了吃点零食,困了就睡在游戏机旁。这样的现象我们难道不为之震惊。类似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青少年学生由于身心不成熟,缺乏自制力,一旦沾染上电子游戏,就会形成恶性发展。他们玩游戏,废寝忘食,影响身体健康,荒废学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可见,电子游戏带来的严重问题不得不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的重视。我要告诫那些正如痴如狂的“电子游戏迷”们,尽快走出电子游戏的阴影,我们的生活本是绚丽多彩的,不要让电子游戏主宰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一、议论文文章中的论据,需要平时多积累。平时要关注生活,关心时事,多读书看报,勤动笔,多积累。比如,在自己的练笔本中开辟一个“素材库”专栏,把平时生活或阅读中发现的典型事例、统计数据、名言警句、精辟见解等,及时摘录下来,并按内容进行分类。二、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自古就是一种美德。欺诈、造假等不讲诚信的现象历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请以“谈诚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此,你怎样看?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1.议论不仅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言之有据,才能让人信服。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就是论据。论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2.使用材料时,首先要确保材料准确,经得出推敲。列举事例或引用名言警句等都要真实准确。在写作时,要先确认事例是否真实,然后再使用;引用名言警句,要注意核对原文,保证引述准确。3.使用材料还要保证材料与观点一致。如果所用材料不能与观点相对应,就起不到支撑或证明观点的作用。使用事实论据时,仅需通过概括叙述对支撑观点有用的事件,然后再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建立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联系,从而证明观点。使用道理论据时,要先找准这个论据支撑观点的逻辑联系,然后再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发。
4.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比如可以用历史事件、生活事件、统计数据等做事实论据,用名言警句、民间谚语、精辟的理论等做道理论据,两者可以交替使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要能够“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论据是作者闻述或论证观点的根据,使用准确、恰当的论据,有助于提高文章的说服力,做到有理有据。论据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包含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另一类是道理论据(包括名人名言、公认事理、格言语、定律公式、自然科学原理等)。议论文中事实论据必须是最能反映客观现实的典型事例:道理论据应该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本质。无论使用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要真实可靠,不能杜撰。如《敬业与乐业》一文中,引用庄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及孔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的道理来论证应该如何敬业,引述准确。因此,在议论文写作中,要想充分、严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要有理有据,使用无可驳的事实论据及深刻、准确的道理论据。学生平时积累了很多名言警句和事例材料,但是,这些丰富的素材有些并不能与自己表达的观点相对应,如果选取的材料不能支撑观点,无论自己多么喜欢,都要忍痛割爱。因此,要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要旨的细微差异。根据论证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对论据进行取舍,使论据与观点一致。同时,在使用事实论据时,不要大篇幅地叙述事件过程,而要根据论证观点的需要有重点、有意识地突出所述事实论据和观点一致的地方,保证所述事实与观点相对应。也可以使用对比鲜明的材料,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阐述,注重文章内在的逻辑性。要使文章言之有据,论证严密,还要注意所用材料数量、种类的丰富性。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那么,在使用时也要丰富一些。可以用历史故事、统计数据、生活事例作为事实论据,也可以用名人名言、俗语谚语、理论观点来作为道理论据抑或可以两者兼用。比如《敬业与乐业》中,既有百丈禅师不废劳作、总统与黄包车夫各司其职的事例,又引用孔子、庄子等的言论作为道理论据。充分使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题:议论文选择论据的四个原则,剪裁论据的原创、方法和步骤论据是议论文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事实论据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包括举事例和列数据两个方面。例如,有一篇发表在报纸上谈教育重要性的文章,为了论证“发展经济,教育先行”的观点,列举了日本战后发展教育事业的一系列确凿的数据,有力地证实了观点的正确性。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著作中的理论,名人名言,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律、格言、俗语、成语、谚语,以及尽人所知并为人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理等。选用作论据的理论必须是经过时间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而且至今仍有生命力的。经典著作中的理论,如是原文摘引,应避免断章取义;如是原意概括,应该符合原文的基本内容。在掌握丰富的论据的同时,还要善于选择论据,就是能够选择那些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一句话,就是选择那些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即要注意各个材料之间的侧重点,正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努力做到与观点的一致。每一个材料可以用来论证的观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我们在选择论据时,要把握好材料的中心,弄清它的含义所在。特别是有很多材料,看起来能够用来论证同一观点,可细细体会,发现它们侧重点并不相同,彼此之间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例如下面三个材料:①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③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①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②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③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①;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②;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③。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论证“爱国”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选择论据,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觉陌生、缺乏把握的,必然难以驾驭。但是“熟悉”不等于陈旧,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些尽人皆知的“陈谷子、烂芝麻”,虽然一点也不“陌生”,但是文章也没有一点新鲜感了。所以要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包含了要选择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论据求新,要注意从时间上、空间上、角度上的求新。新鲜材料从哪儿来?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例如以下两个例子:(1)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人不敢冒尖,不敢“木秀于林”,不敢成名成家,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急流勇退”,害怕“枪打出头鸟”。然而知名改革家、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冯根生告诉我,只要稍稍改变一下上述谚语中的条件,结论就两样了。比如,枪打出头鸟,只是指在枪的射程之内,出头的鸟要遭殃,假如鸟飞得再高再远一些,飞出了枪的射程之外,那又奈何得了它什么呢?(2)一个国家必须有民族自豪感。发掘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能唤起这种伟大的感情。李燕杰在《民族之魂》的讲演中曾讲了这样一件事:叱咤风云的法国大军事家拿破仑,被囚禁于圣爱伦岛时,终日读书消遣。有一天他读到了《孙子兵法》,立刻拍案叫绝。进而叹道:“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这两例中的论据都是“听来的”,例①是听谈话,例②是听讲演。作者不愧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把听来的材料十分恰当地引进自己的文章作论据:“飞出射程之外”“拿破仑赞叹《孙子兵法》”,新鲜而又贴切,选择它们来证明论点,不仅有极大的说服力,而且发人深思。同学们在写作议论文时,常走入“观点+材料”的误区,认为有了事实,就能自然地证明观点了,其实不然。有了论点和论据,还须进行论证,阐述论点与论证的内在联系,使论点统领论椐,论据支撑论点,这样才能使你的文章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更具说服力。如果缺少论证或论证不充分,文章的论点与论据就油水分离,无法产生使人信服的力量。常见分析的方法有以下三种: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了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分析饿人不食“嗟来之食”的原因。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施舍者的态度,吆喝一声“喂,来吃!”,是如此蛮横和冷漠!另一个是施舍的目的,吃他的饭就要乖乖地听命于他,可见其目的之卑劣!这是对饿人人格的极大侮辱,因而饿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至此,文章水到渠成亮出了观点:“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极具说服力!《想和做》中有这样一段话:“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这段是从危害的角度来进行假设分析的。关联词语是:如果……那么……,其他句式还有“如果……就……”“假使……那么……”等。《想和做》:“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此段是从意义和危害两个方面进行正反分析的。正面用的是因果分析,反面用的是假设分析。由此可见,一段分析可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这样可使分析更全面,更深入,富有思辩性,令人信服!A.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B.张志和渴求隐逸,而在桃花流水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林黛玉在冷雨敲窗之时倍感寄人篱下的凄凉,便觉秋窗秋雨秋不尽了,风雨却还要助凄凉;刘禹锡心胸开阔,众人悲秋,他却从排云而上的白鹤中品出了诗情,欢歌“秋日胜春朝”……文中常用“纵贯历史长河”“古今中外”等字句。也可用现实生活中日常现象作为论据来写以强化论证效果。例:诚信是买东西忘记带钱时,老板仍将货物塞在你手中送你出门时的轻轻一笑。诚信是在一连串失败后,朋友们主动伸出的那一双双温热的手。诚信是为徘徊在路边的陌生人指路后,看到他脸上的粲然一笑。诚信可以是从前百年老店里赊帐的帐单,也可以是今天人们手中的信用卡。论据又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之分。我们用得比较多的事实论据,又能从不同角度证明不同论点,所以使用时是需要剪裁的。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剪裁方法。材料:“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曹刿论战》)讨论: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对材料可作怎样的分析?可以从哪些角度立论?确定什么论点?明确:材料中“请见”、“遂见之”是结果;曹刿有才有胆有识有主见和鲁庄公有容人之量国家有民主参政的环境是原因。从曹刿的角度可以确定二个观点:1、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2、位卑末敢忘忧国。从鲁庄公及国家的角度可以确定这样的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并请学生阅读例文。三段例文对材料的表述都有不相同有的突出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突出这个点而其它则都省略了,为什么要突出这个点而省略其它呢?明确:论点一突出“请见”;论点二突出鲁庄公采纳建议;论点三突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根据论证论点的需要截取材料,突出论证论点的有关内容,摒弃无用的材料。这就是剪裁的原则。从鲁庄公的角度确定一个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他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明确:吻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是结果。是通过合理扩充内容想象情境来突出的。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明确:吻合点是“曹刿请见,并能入见。”是因。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扩充来突出这个吻合点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明确:吻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是结果。通过合理的对比来扩充内容突出吻合点。上述三例都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但因立论角度不同,文章中论据的表述也不一样,这就是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那么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又有什么方法呢?2.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吻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安。诚信,不能缺位。人无信不立。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获得了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的机会,结果晏殊发现考题是自己十几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它题目。他大可不必将这件事说出来,依然是前程似锦。但正是那颗诚信之心驱使他去那么做,成就了他诚信的美名,让世人感佩至今。事无信不兴。海尔公司的老板以诚信赢得了顾客的心。公司刚刚创建之时,老板得知制造出的一批冰箱有瑕疵,他不顾员工反对挥起斧头砸了冰箱。他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欺瞒消费者。”之后,海尔公司美名远扬,事业蒸蒸日上,这是老板诚信的果实。也许,诚信之举在当下会让我们失去许多利益,但是,诚信终将带来更多的收获。诚信,是成功的基石;诚信,不可缺位。国无信不安。西周时的周幽王十分宠信褒姒。他为了博褒姒一笑,竟命守兵点燃烽火,各诸侯便带兵速来救援。可当他们来到骊山脚下,一个进犯的犬戎兵都没有,只见周幽王与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诸侯们始知被戏,怀怨而归。后来,真的有敌军进犯时,烽火台上狼烟四起,可一个援军也没有。周幽王竟为了取悦一位女子,失了诚信!这加速了西周的`灭亡,使他成为了“亡国之君”。无论你在何方,诚信,永远不可缺席。诚信,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君子胸怀;诚信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坦荡风度。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诚信,是一个事业成功的基础;诚信,是一个国家的信誉。中国曾有“言必信,行必果”的俗语。意思是说,说到就一定要做到,说了就要守信用。可别小看“诚信”二字,做到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古今中外,有许多故事跟诚信有关。相信大家都读过《端着空花盆的男孩》这个故事吧?是讲一个国王把种子煮熟分给孩子们种,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谁就是国王的继承人。煮熟的种子怎么能种得出来呢?结果,到了那天,所有的小孩都端着美丽的花盆,国王看得眼花缭乱,但始终眉头紧锁,丝毫不提继承人的事。忽然,国王看见雄智端着空花盆来了,便高兴的将王位传给了雄智,可见一个国王诚不诚实多么重要。乔治华盛顿是美国首任总统。小时侯,他砍树时,一不小心把爸爸心爱的樱桃树给砍掉了。晚上,父亲问谁砍了樱桃树,乔治华盛顿如实的说了实情。长大以后,成为美国第一代领导人。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商人在渡船时遇难,他大声呼喊:“救命呀!谁救了我我就给谁一百两金子!”一个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救了商人,但是当渔夫索要金子的时候,商人却不认账。还骂渔夫是个穷光蛋。又一次,商人渡船时,恰好又遇上风浪,没有人救商人,结果,商人被淹死了。人在社会上,总要与人交往,只有树立了“诚信”二字,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做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诚信。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诚信。做人而不讲诚信,他就很难立身处世。只有诚实守信,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班的周徐来欺骗老师,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也很少能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说忘带了,想瞒天过海,但结果还是逃不过老师的“火眼金睛”,成绩明显退步了。老师意味深长得给他讲了《狼来了》的故事,周徐来听完后,低头沉默不语,若有所思,好像在想: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讲诚信啊!同学们一定都知道林肯吧!对,他是一位总统。他以他的真诚打动了人们,赢得了大家的赞誉,他使大家相信,只有对人对己很诚实的人才最值得信任。不瞒你们说,其实有时候我也欺骗过老师和同学,但现在我知道了,火心要空,人心要实!同学们,我们的学习就算再怎么累,也不能忘记“诚信”二字,诚信甚至比金钱更重。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果断,言必信,行必果……《岳阳楼记》无愧一篇名作。篇幅不长,文字凝练,写景浩然大器,抒情荡人心魄。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自白则更为历代仁人志士所尊崇。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曾称其为“一世之师”,朱熹赞其为“杰出之才”,而吕中更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可见世人对其评价之高。范仲淹少年苦读,政途多舛,但其忧国思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为后世称道。此文是重修岳阳楼时,其受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邀请而作。写文时,作者尚未登临岳阳楼,对岳阳楼之景观无直观的概念,若写景,则不真且易入俗套;于是,范仲淹别出心裁,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观洞庭湖的不同情感,用以说明“古仁人之心”。他将事景交融,把抒情和议论结合一篇文章中,用笔简练,写景磅礴浩大,抒情感切真诚,入议精准-有人认为《岳阳楼记》为议论文概来于此。更为喜欢的则是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宏大气势,让人顿然激情澎湃,心志飞扬;而读罢“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你又不能不思绪绵绵,浮想连篇;“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真能令你义气风发,恨不能立即至身其境,把酒临风,畅舒情怀。真可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但真正让我有感而发的尚不在此,而在作者对这不同的情景引人产生的不同感受所发出的嗟叹:“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作为一个普通人,不能非要强求自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仁人之心,胸怀远大,非常人能有。非要去强求,就不能不生出这样那样的毛病来。当喜则喜,当怒则怒,有感就发,有忧就泄,天下之忧非汝能解,而天下之乐汝当可尽享。但随性不等于无度,越界了,倒反会为己招忧。索性,做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人,整日里“鸡犬相闻,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倒也不失为一种享受。但现今这事,已无此境界可寻。因此,何仿就去做个随性人,似乎更加丰富一些。把生活的忧愁放大,你就找不到快乐的意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我国著名诗人范仲淹所写的千古名句,它表达了诗人的一种爱国精神,它要求我们要将国家利益摆在第一位,将个人利益摆在第二位。自古以来,个人的利益就与国家的利益紧密相连,个人的利益只有在国家兴旺发达的前提下才得以发展。清朝末期,我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国家主权丧失,人们受尽迫害,毫无人权可言。后来,国家涌现了一大批爱国之士,将国家兴亡视为自己的责任,经过无数次的抗争,中华民族终于再次站立起来,在世界上取得瞩目的成就,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些都说明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密不可分的。孙中山一生为国为民,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解放了全中国,但他的妻儿却在战争中牺牲了;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都是将国家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前的代表,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相反,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国家利益的人,将受尽世人的唾骂。吴三桂为了一己之私,引清兵入关,被后人责骂为“汉奸”;袁世凯不但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而且妄想复辟帝制,最后只能在世人唾骂声中郁郁而终;汪精卫为日本帝国卖命,残杀中国同胞,最后落得惨死下场……他们都是为了个人利益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代表,他们的名字将在历史中遗臭万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求我们要自立自强,盲目的忧并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我们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才能为国家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莫言、屠呦呦,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终于取得了成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们获得的诺贝尔奖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马云、李彦宏、马化腾、刘强东,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利用互联网改变了整个国家的生活模式,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俞敏洪、李阳,他们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榜样,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中国几代人;刘德华、成龙、李连杰,他们是中国娱乐界递给世界的名片……无数事例告诉我们,只有自立自强才真正对得起国家,才能令国家强大起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凡华夏子孙怎可无爱国之心?是中华儿女安能无报国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牢记这一名言,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一、从学过的小说里选择一篇,尝试缩写,300字左右。二、从学过的议论性文章里选择一篇,缩写为200字左右的短文。三、班上要编写一本“班级读书档案”,邀请每位同学用缩写的方式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此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1.缩写,就是在保持中心思想不变的前提下,压缩文章的篇幅,把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遍。
2.动笔缩写之前,要先认真阅读原文,深入体会作品的主旨,理清思路;缩写时,对原作进行高度概括,但不能改变中心思想,也不能随意增添内容。3.要分清原作的主干和枝叶,遵循“保留主干,删除枝叶”的原则,确定取舍和详略。4.“自成一文”是缩写的另一个要求。缩写而成的文章既是原文的缩微呈现,也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因此要以自己的话为,可适当摘取原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可见,缩写是本学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缩写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缩写必须要尊重原作,保持原文的基本面貌。因此,缩写前要把握原文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把握呢?可从文章题目入手。通常情况下,文章题目都是文章的文眼,透过这文眼,我们可以窥探文章的中心内容。如《敬业与乐业》,观题目即知这篇文章的主旨是阐述敬业、乐业的。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读题目,我们就会知道这篇文章是围绕着“叔叔于勒”这个人物来展开情节的,因此在缩写时要紧紧围绕“敬业与乐业”和“叔叔于勒”来进行,保证缩写后的文字与原文在核心内容上一致。其次,可着眼于重复出现的词语、语句或抒发情感、发表议论的词语和语句,归纳文章主题。如《白杨礼赞》中,反复出现词语“不平凡”和“我赞美白杨树”“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等抒情语句,我们从中不难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对白杨树品格的高度赞美。在缩写时,就应抓住这一中心去安排材料。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行文思路的把握来归纳主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好的文章都是有思路可循的,沿着这条路,我们会摸索出文章的中心。在准确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的材料进行取舍,安排详略是缩写的重要环,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一个原则即“保留主干,去其枝叶”,根据不同文体,在筛选材料时,也应各有侧重。缩写要根据文章体裁,分辨哪些内容与文章主旨紧密相关,不可或缺,这部分内容就是主干;哪些部分删掉也不影响主旨的阐释,这部分就是枝叶,然后,保留主干,去其枝叶叙事性文章,这类文章的主干就是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因此,要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删去次要人物和次要情节。如《我的叔叔于勒》,全文出现许多人物,根据小说主旨和思路,我们能明确“我”“菲利普夫妇”“于勒”是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为“盼于勒一费于勒一遇于勒一躲于勒”,因此,其他次要人物如姐姐、姐夫、船长,次要情节如于勒去美洲的原因等则可删去或略写。说明性文章,旨在说明事物特征或阐明事理,所以,提取这类文章的主干就是提取表述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材料,其他内容可省略。这里需强调,为保证读者理解,要适当地保留解释性和描述性的内容。如《苏州园林》,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说明对象的特点是图画美,因此,应提取突出这两点的材料进行概括。苏州因林是我国各地国林的标本,它的审美求是无论站在哪一点上,看到的都是幅完美的图画。因此,在布局上它不讲究对称,而追求自然之趣。假山与池沼相互配合,花草树木交相辉映,充满野趣;花墙与麻子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增加了因林景致的层次感;门窗雕琢雅致,光影和谐。整个国林色彩素雅,给人安静闲适之感。议论性文章,要提取中心论点、分论点、主要论据,次要的引文和事例则可删去。如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就是“中国学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缩写时应围绕这一点提取主要论据。注意,即使是保留的主干也有重点与次重点之分,那些对主旨有着推进作用的情节需要详写,而那些关系不太密切,删去也不影响叙事或表达的部分则可略写。比如《孤独之旅)的四个主要情节中,“搏击风雨”是使少年成长的关键情节,对推进文章主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缩写时应着重笔墨,突出重点,而其他情节则可略过。这样,缩写后的文字就不会头重脚轻,详略不当,缺少逻辑性,还能体现出原文的基本面貌。缩写不但要忠实于原文的主题,保持原文的基本风貌,更要做到语言流畅,文意通达。首先,要做到简活洁凝练,语言就必须有高度的概括性,所以,在缩写时,要把具体的描述性文字转变为叙述性文字,少用修饰性、限制性的语句。其次,为使缩写语言准确生动,我们可以在深刻理解原文主旨的基础上有所发挥,也可以直接引用那些经典的、精彩的原文语句或词语。如缩写《故乡》时,不妨直接引用“圆规”“银项圈的小英雄”来形容杨二嫂与少年间土,这些词语高度凝练又生动形象。再如缩写《背影》时,“攀”“蹒跚”等词也可以直接拿来使用,通过这些动词、形容词的使用,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笨批模样仿佛一下子映入了眼帘。缩写不但语言要流畅,上下文过渡、衔接也要顺畅,并且要具备结构的完整性与行文的逻辑性。要做到这些,其实并不难,在缩写时注意保留原文的行文脉络与结构即可。原文若是“总一分一总”结构,缩写也应按此结构布局谋篇,使文章清晰畅达;若原文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来行文,缩写时也应按此顺序,关注并使用具体的时间词或语句;若是原文按照空间顺序写作,缩写时,应注意方位词的使用,做到清晰明了。当然,文意的通达,除了结构和思路的顺畅外,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也极为重要,关于主次的安排,可参考前文中有关详略取舍部分的论述。指导一:什么是缩写,缩写的形式,缩写的具体技巧,缩写的几种方法缩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重要的写作技能。它跟写简介、写内容提要、写梗概等有密切关系,但又有较大不同,与“节选”也有很大区别。缩写,顾名思义,应当是以压缩原文内容,删繁就简。当然,原文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不能改变,否则就成了“改写”——叙述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情节,议论类文章中论点与论据,说明类文章的说明对象与性质状态等。缩写对原文的语言风格也要保持,所以,原来精彩的语句(包括细节与原文特有的句式)也要尽量保留。(1)缩写后的文章要比原文短小、精悍,如果有字数的要求,就必须在规定的字数以内,不要杜撰原文所没有的情节或其他内容。(2)缩写不能只是条目式或提纲式的几个句子,以免句与句的跳跃性过大,前后文意无法衔接;也不能随意发挥自己的看法,而写成读后感或主观评论。(3)缩写不同于改写,对于原文的体裁、内容、人称、主要人物、中心思想、结构层次、语言特色等,都不能任意改变。但为了语气通顺,前后衔接,缩写时可适当增加过渡性句子,使文章首尾贯通。抓主干,就是抓住原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去枝叶,就是尽量删去那些次要的叙述、描写和交代。议论文中,常常採用主句立论,举例佐证的方法。主句是文章的骨架,主要的内容,不可缺少;例证往往是辅助的,次要的部分,可以用概括的句子予以压缩表达。有些文章为了丰富内容,常常引用一些可信的数据、深刻的典故、名人的嘉言,在缩写时,可以将这些引用的部分改为转述,以缩短篇幅。把原文中直接对话改为间接叙述,但必须保留对话中的主要内容。描写,主要是对客观事物作描绘和刻画,它追求的是生动、形象;叙述,著重在对客观事物的介绍和说明,它追求的是清楚、畅达。将客观事物的细部描写,诸如外貌、动作、心理等内容,改为概括性的文字叙述,必须注意保留原文中的基本要素,如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情节等,都不能任意改变。突出中心抓住原文中心和要点,摘录重要语句为主,适当增加衔接语。抓住原文的中心和要点,以摘录原文重要语句为主,适当增加衔接语言,连缀成文。缩写记叙文可摘录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重要语句缩写议论文可摘录原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保留主要论据,次要的事例、引文等,有的可以略去,有的可以从中作些摘录。缩写说明文,可把最能说明事物主要特征的部分较多地摘录下来,而文中的枝节问题、与事物本质特征关系不大的部分可少量摘录或不录。 精简为妙剪掉枝叶,留下主干。原文叙述或说明具体而细致,缩写时将这些删除,剪掉枝叶,留下主干。缩写句子,保留强调的分句。段落缩写可以抓住段中主句,其余的字句适当保留。如记叙文,可删除次要人物、将要情节、非关键性的细节,以及一些描写和渲染性的语言等。说明文可删除部分重复的例证、描写、议论性的文字,删除那些不直接影响说明对象的修饰性语言、叙述和次要细节,保留事物特征和本质的部分。议论文可删除重复的分析、次要的例子以及非论证的部分。可删除次要人物、次要情节、非关键性的细节,以及一些描写和渲染性的语言等。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非常详细地写了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效果,一拳比一拳厉害。我们缩写时,要把一些具体描写性的语言化繁为简,压缩得字数最少的,就是“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了。言简意明用简练的语言去概括原文的意思。细致的描写可压缩成粗略描写,详尽的叙述可压缩为概括叙述,详细的对话可以改为简略的对话等。也可以把几段文字压缩成一段文字。还可以把段缩成句,长句缩成短句,以及把抒情性的句子缩成一般的陈述句。首先,要注意缩写是在保持原文的体裁、中心、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把长文章缩成短文章。二要掌握住全文中心和各段段意。看原文的开头,故事的展开以及结尾是怎样写的,段与段之间是如何过渡和衔接的,理清文章的思路,掌握文章的中心和段意。只有这样,文章的主要情节才不易漏掉,而且中心能和原文保持不变。否则,文章会走样。三是要把握住主要事件的主要材料,删掉次要事件和次要材料。在压缩和提炼的时候,人物的对话可以改为叙述的方式写出来,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外貌描写等都可以删掉,只保留故事的主干。这样才能达到缩写所规定保留的文字数目。四是要在缩写的时候,理清思路,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展开故事情节等,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动笔写。缩写后从头到尾看一遍,看是否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或前边有的,后边却疏忽、漏掉,交代不清;再看各段之间衔接是否自然。注意缩写后文章千万不要支离破碎。缩写后还应该是一篇好文章。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人们在布告前的交谈感到奇怪,到校后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教室里气氛严肃,有许多不应出现的人在教室内听课。韩麦尔先生穿上自己最好的礼服,然后向学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这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变化,产生了对民族语言的眷恋,以及对侵略者的不满,并认真地上这最后一节课。韩麦尔先生首先讲了“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接着为同学们上了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和拼音练习。每一个在场听课的人都听得聚精会神。最后,韩麦尔先生悲痛地写下“法兰西万岁”,结束了这最后一课。【4 】主要情节:韩麦尔先生悲愤地上完这最后一课。教师总评:这篇缩写通过小说的线索人物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小说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概括准确,内容清晰、完整。开头提出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生的不二法门。然后指出“有业”是前提,是“敬业”“乐业”的必要条件。接着论证“有业”的必要性,证明了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的观点,并提出如何对待现有职业的问题。再然后,作者以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为例论述了人应该有敬业精神,只有敬业才能一种劳作做到圆满;紧接着又提出了“乐业”的问题,论述了“乐业”的重要性。最后,将“敬业”与“乐业”归结为“责任心”和“趣味”,勉励人们要“敬业”“乐业”。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的论证过程概述清楚,使读者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总评:这篇缩写突出了原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而且论证过程概括得简洁清晰,对关键性的论据如当大总统的和拉黄包车的予以保留,言简意赅,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书是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傅雷家书》。《傅雷家书》是由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傅聪)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夫妇1954 年至1966 年写给儿子的书信,最长的一封多达7000 多字。作品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操。傅雷说,他给儿子写信有好几种作用:(1 )讨论艺术;(2 )激发青年人的感想;(3) 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4 )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和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如何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傅雷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还用大量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和艺术修养等。可以说,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越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该书是一本青年加强自身思想修养的优秀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影响既深且远。《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是一个父亲的真情流露,再加上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读来感人至深。读者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1 】开头即介绍所推荐的书的书名以及出版社的情况;【4 】对这本书的评价和看法,准确恰当,有号召力。教师总评:这篇文章向大家推荐《傅雷家书》。文章先简明地介绍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接下来概述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最后从这本书对大家的影响和艺术价值方面进行评价。全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语言简明扼要。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有史以来人类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这段话是来自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部著作。这段话使我终身受益。我一开始看这本书就爱不释手了,它成为了我的“贴心朋友”。事实的确如此,正如海伦所说的那样,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甚至神奇到可以创造人间的奇迹。这本书是爸爸送我的开学礼物,说希望我也能学习海伦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本书写的是海伦自己一生经历的事。海伦在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那是她人生中最大的灾难。这场灾难使她成为了一个盲聋哑人。当时的她完完全全是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不能和人正常交谈,看不到生活着的美丽世界,听不到窗外那愉悦的鸟叫声。她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痛苦!她挣扎过,可是,在心底回应她的却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寂静、最后,她改变了,那是缘于她的老师——沙利文耐心的教导和她自己不懈的努力!她的努力,让人敬佩,让人心疼,她像一块海绵,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霖,那是她成功的秘诀。海伦非常想要看一看她生活的世界是怎样的。她在书中写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人,看她们善良,看她们温厚与友谊,这也是我的生活中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一件事。还有,我要看看世界,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不过嘛,当然是要去博物馆。第二天,要去看看黎明,看曙光,还有通过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最后一天要看我生活的地方,那是多么美好!”三天,那只是三天,对于我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三天,这个三天对于海伦来说是多么珍贵呀!那是海伦从小到大梦寐以求的,她是多么渴望能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啊!回头想想我们生命中有多少个三天呢?也许谁也不曾数过,也觉得没必要数。跟海伦比起来,或许我们太幸运了,那我们是不是要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呢?因为人生难以预测,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会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秒!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我非常喜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现在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让它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它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会给你带来许多有益的人生思索。“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名人高尔基曾说过的话。对呀,书籍会让人增长只是。但是,让我最难忘的书还数那本《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的确是一本好书,这本书让我终生受益……这本书主要告诉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任何事任何物。几个小小的自然段就会让我们从中读出大道理来。我读书有一个习惯,看目录,看吸引我的题目,看到第三排,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题目:《守财奴和死神》我心里非常纠结:守财奴和死神有什么关系呢?我带着好奇心,疑惑不解地翻开那页。我捧着书,躺在床上,目不转睛地盯着书。本来我想一目十行,但是我下定决定:一定要把这篇文章读透、读熟。“从前,守财奴赞了许多钱……一天死神来了,守财奴用钱跟死神换时间,可是死神死都不答应,守财奴只好要求给他一分钟写下遗嘱,守财奴写下了:人们,一定要珍惜时间,不管不有再多钱一都买不回一分一秒……”读到这里,我的眼眶里就有泪珠在打架了。我想:任何金钱也买不到再短暂的时间,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呀!有老师的关心;有父母的关爱;有同学的关照,我们是多么幸福呀!守财奴一生只知道努力挣钱,而不知道享受。守财奴在最后罐头明白了第一步就走错,后面就步步错,不珍惜时间,我不仅想起我的一些所作所为。文中,我要向守财奴学习的是一定节约,不乱花钱,而我就有乱花钱的现象:一天,妈妈让我和哥哥出去玩,妈妈一再提醒我们不要乱花钱,而我因为兴奋不已,已经把妈妈的话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一出门,我就打算把钱用光,的确用光了,连回家的路费也是哥哥给的。现在,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节约用钱。现在再想想守财奴,我和他真是天壤之别,节约用钱是做人的根本!我一定要向守财奴学习!我又想起了那件让我记忆犹新的事情:在暑假,我上午在做暑假作业,我上午做了一两个小时,就喊累了,上午一直就不做了。至今读完这本书,才彻底感悟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今天我向你推荐这本书,之所以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会让你从小故事中得知大道理!
写议论文离不开论证。论证,就是围绕观点, 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使二者有机结合, 从而推导出令人信服的合理结论。那么,如何使 “论证合理”呢?1.论证要符合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论证是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和推理, 必须符合逻辑规律。论证时要避免犯逻辑错误, 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自相矛盾、倒因为果、 模棱两可等。2.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论证的方法有讲 道理、摆事实、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 写作时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论证方法, 能够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3.论证结构要合理,思路清晰。为了使论证 的结构合理,可以采取设置分论点的形式,从多 方面、多角度展开论证;也可以采用“提出问题一 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结构,层层深入展开 论证。有句老话“知足常乐”,意思是人若懂得满足就可以常快乐。真的是这样吗?人知足了就可以常乐了吗?我觉得知足只是一种不思进取的想法,知足就是说自己沉浸在过去的荣耀之中,不求上进。一个人应不断追求,不断进取,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过去的成功已是过去的,不代表现在。如果因为取得一点成功,就认为可以“知足常乐”了,就放弃了追求进取,在原地踏步,那还不如不获得成功呢。也许还不如失败的好呢,因为得到了失败的教训,这样反而会激起人的斗志,获得更大的成功。被人誉为“发明大王”的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留声机等之后,就“知足常乐”了,骄傲自满了,并说出了“不要向我提出什么意见,因为再好的意见也比不上我的头脑”这样的话。最后,因为他的固执,不肯将直流电改为交流电,使这件事成为他人生中最大的败笔。而与爱迪生刚好相反的则是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从几吨沥青中提炼出了一克镭,但她并没有因为发现了镭而知足常乐,而是马不停蹄地继续研究,之后,她精确地测定了镭元素的原子量。她也是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第一人。据说,有一次她的一个邻居带着一个小女孩到居里夫家玩,那个小孩临走时竟然把居里夫人获得的诺贝尔奖的奖杯拿走,邻居急忙阻止小孩,可居里夫人却说:“不要紧,那是过去的事了,对我来说只有不断地发现才更有意义”。看,居里夫人与爱迪生之间的差别有多大,一个“不知足”,一个“知足”,带给人的却是不同的处世方法。我认为,知足是一种不思进取的想法,而不知足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不知足可以成为人不断前进的动力,可以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向上发展。改写,就是在忠于原作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语体和叙述方式等,进行“再创作”。改写有助于培养文体、语体意识,提高写作能力,还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原作。改写有三种常见的形式:一是可以改变文体,比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将小说改写成剧本;二是可以改变语体,比如将文言文改写成现代白话文,把书面语改成口语;三还可以改变叙述方式,比如将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或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改写要注意三点:一要深入体会原作,把握其基本内容、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二要风格一致,不要各种文体、语体混杂;三要叙述方式一致,避免人称不统一和叙述上的混乱。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作"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作太行山,一座叫作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印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 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我乃是最阳网的第一是想老虎是也。选择景阳冈做领地很正确,这里山好水好空气也好。但是我被个我盯上的猎物给打死了。到了九泉之下,见了阎王便向他诉苦。
那天,我一天都没有吃东西,想看看运气,就四处走,看看有没有猎物。终于,在一块青石旁发现了一个醉倒的猎物。
我放轻脚步,慢慢地走近武松(到九泉之下后,问了阎王才知道打死我的那个人叫武松) ,本想偷袭他,可老毛病犯了, 嗓子好痛,就大吼一声,把马上到嘴边的武松给惊醒了。反应超快的我马上跳起来,扑向他。可他抡起哨棒把我打出三尺之外,与此同时,武松闪在了青石旁。我见那武松身手敏捷、力量超群,就知道该想对策了:对于他用强攻不大可能,用智取也不行一我 智商还没他高呢!只能用强攻和智取的结合体了一一我的绝招 ,此乃镇虎之功。到现在还没有一一次不成功,这小子不用说肯定是我口下之食。
可人算不如天算!我用前爪按了按地面,使劲一跳扑向武松。武松看明白了我的动作,往前跑,以躲避我的进攻。我只好用力蹿下来了,正落在武松前面。可武松反应太快了,闪到了我的背后。没有办法,我只好把前爪搭在地上,一掀,可还是被武松闪了。
这下,我急了,大吼一声,震得那山冈摇摇晃晃,同时也将尾巴倒竖起来,一剪,还没剪着。此时,我已经没有体力—武松打得我流血过多导致我死亡。
我进了九泉,我是不会放过武松的,等我转世投胎第一个找的就是武松。
地点:诸葛亮的家、刘备家
时间:三国时期
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童子、小兵
(幕起,刘备两次去拜访诸葛亮,但都没见着,他准备第三次去拜访,但遭到了他的两个结义兄弟的强烈反对)
张飞:(不耐烦地嚷道)大哥,这回不用您亲自去,诸葛亮算个什么,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草民,何必哥哥亲自去,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关羽:(也在一旁煽风点火)是呀!是呀!三弟说得没错,你何必总要劳驾自己呢?由我们去就行了。刘备:(有一点生气)你俩都是武将,懂什么,诸葛先生是闻名天下的贤人, 怎么能随便派人去抓,你们真是一点儿都不懂得尊重人才。 如果你俩不想去,就不要去了!(幕起,离诸葛亮的家还有半里多路时)
刘备:你们看,离诸葛先生的住处只有半里多路了,咱们还是下马步行吧。(张飞刚想反驳道,但见关羽拉了拉他的衣角,又摇了摇头,张飞明白了,便住了口。三人只好下马步行。)(终于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童子出来开门)童子:我家先生正在草堂 午睡,您稍等-下,我马上替你去传信,先.... 刘备:(连忙打断了童子的话)不用了,我就在此等候你家先生吧。二弟、
三弟,你俩在门口等候,我先进去。
(刘备轻轻走了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诸葛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诸葛亮伸个懒腰翻了个身问童子)有客来了吗?
童子:刘皇叔来此等候多时了。
诸葛亮:(责备童子)有贵客来,怎么不早叫醒我?刘备:(刘备紧跟着上前并谦虚地对诸葛亮说)诸葛先生,我已仰慕您多 时了。前两次来访先生,都不得一见。 今能一见,真是快慰平生。诸葛亮:不敢,不敢。这茅屋能劳您的大驾真是三生有幸呀。来来来,快请坐。刘备:我等这次前来恳请先生出山,帮助我完成大业吧。诸葛亮:我是一乡野村夫,恐怕要辜负皇叔厚望。
刘备:不,先生可是世 上有德高....徐庶、司马先生多次在我面前提及先生,说我若能得先生相助,就定能得到天下。
诸葛亮:(拿出一张地图)好吧,咱们来看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北占了天时;孙权拥有江东之险,在南占了地利;而皇叔著信义于四海,天下英雄贤才欲投奔于你之心已很久了,将军可以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建基业,以荆、益之地,内修政治,外结孙权。则图霸之业可兴矣!这样天下就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但荆州是 刘表的,益州是刘璋的。他们都是我的皇亲国戚,拿他们的地盘,怎么可以呢。诸葛亮:我看了天相,刘表将不久人世,而刘璋软弱无能,不是一个明君 ,以后必将归于皇叔。
刘备:先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开,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希望先生能出山帮我。
诸葛亮:承皇叔看重,我一定效犬马之劳。
刘备:现在好了 ,我这儿有了诸葛先生相助,真是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呀!来,从今天开始诸葛先生就是我军的军师。
(小兵上前给诸葛亮戴帽子。)第二步:回复关键词:6501
(温馨提示:公众号底部回复“6501”,口号一定不要错哦!)
(回复关键词位置如下图所示)
温馨提示:您的关注和点赞,每一次的转发对我们意义重大!请转发本贴,推荐给朋友关注“初中微课资源”!
别忘了文末【点赞】和在看】哟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获取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