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芳华》一样,有才华和机会为自己的青春立传
文/不二
碎片的情节,苍白的人物,乏味的表演,令年轻人失望,令年长者失神。
芳华作为时代记录片是值得看的,作为故事片的确缺了一些东西,比如对人物刻画的深度不够。这是一个没有理想的时代里,同样没有理想的一群人,那唯一的亮色也显得有些苍白,而文工团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只能对那个晦暗的时代进行美化、附和和渲染。
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末期,西南某军区的一个文工团,正值青春年纪的文艺兵们过着由训练、排练和汇报演出组成的集体生活。
经常获评“学雷锋标兵”的刘峰热情助人,被誉为是活雷锋,却在心里暗恋着团里的独唱歌手林丁丁。生父下放劳改、被继父视为累赘的北京姑娘何小萍,带着种种希望成为了文工团的一员,却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被人看不起的命运,只有刘峰不这样对待她。
因为一系列事件,两人相继被调动,分别成为士兵和护士,经历了战争,也留下了肉体和精神上的创伤。
战争结束后,文工团解散,大家各奔前程,出国、下海、上大学,步入中年.....
据说这是最具冯小刚个人色彩的电影。他和原著作者严歌苓一样,曾在文工团当过文艺兵,这部电影也被看作是他对那段经历怀念的一种尝试。
那是一个晦暗的年代,青春成为他们借以远离喧嚣的庇护所,但喧嚣无处不在。宿舍里最有话语权的恰好是军区首长的女儿,最受欺凌的恰好是被流放劳改者的女儿,看似被设置成远景的时代潮涌,仍在这个温柔乡里起着作用。
这部电影就像是高压锅炖的鸡汤,材料不错,营养尚可,但总觉得缺点火候和味道。影片到底要表达什么,我没get到。如果说人就是一页扁舟,如浮萍只能顺水漂流,我感受到了。别的,真没有。批判了?我不觉得,只不过是蹭了越战的边而已。
这部影片让人看到了对集体主义的控诉和理想主义的幻灭,看到了寒心与善意,冷漠与专情。的确挺戳人。尤其是何小萍精神分裂后的那场独舞,幻灭到极致。特心疼。
可唯独没看到对文工团芬芳年华的追忆。所以,电影里浓墨重彩的那场,曲终人散各安天涯极具仪式感的别离,和影片结束时的自我追忆式旁白,不仅不令人动容,还显得无比生硬。特分裂。
或许,影片的初衷是想来一场对于美好年华的缅怀,也表达特定背景下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运无常,也控诉集体主义对于个体的伤害,虚无的英雄主义和信仰的幻灭,或许还带点讽刺和无奈,情绪是五味杂陈的,毕竟人性是一言难尽的。
影片的基调是怀缅,是追忆,是热血芳华和那些女孩一起“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的岁月感,以及洗净铅华后的云淡风轻。 可惜了,电影把文工团刻画得太冷漠自私了。让人对这个集体,和那段岁月,喜欢不起来。即便热泪盈眶怀有信仰,也让人觉得,他们的热血和理想,太虚无了。所以有些遗憾。戳人的点也有,可看完电影感觉是把控诉与缅怀两种情绪硬生生拉扯在一起的分裂感。
看完后,也叫人一点也怀念不起来。
《芳华》是一部忧伤的电影,但是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我却明白,于电影而言,冯小刚已经成妖!
一场散伙饭,他能让观众热泪盈眶;一段舞蹈,他能让观众觉得镜头还不够长;一个拥抱,他能让你觉得力度正好。他懂中国,懂市场,更懂自己的青春和电影。镜头语言在他那里,已经到了驾轻就熟、登峰造极的地步。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芳华》一样,有才华和机会为自己的青春立传。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大起大落。你永远不会明白命运为何要这样待你,只有你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变故之后,你才会褪尽了最初的浮华,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去面对这个世界。
好奇 | 故事 | 电影 | 生活
—————END—————
晚安
世界与你
猜你喜欢,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