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消失的古塔和老庙
从史料上可知,由于战乱、商贸等原因,历史上曾有大量的外地古老民族移居西安,但经过千百年的融合,这些古老民族后裔如今多数已经不知道自己远祖的身份,人们也分不清这些后裔的祖先来自何方。
然而雁塔区曲江街道三兆村呼延启民等人,坚信自己是古代北方匈奴后裔。
果真如此吗?
在三兆村这个5000人的大村里,呼延姓氏者近千人,多居住在村西门里。从三兆村西门往南三四里,就是汉宣帝刘询的墓冢杜陵。
汉宣帝杜陵东北约400米处有一占地约7亩的高岗。当地人习惯称那个高岗为呼家坟。从小老人们告诉孩子,他们呼延姓氏祖坟在那里。
以前此处地形呈不高的穹窿状,因此当地人又称其为“鳖盖”,“文革”期间平整土地时削平,几年前成了果园。
我曾多次到过杜陵参观,此处周围有坎,地势略高,上面基本是平的,载有葡萄树。在其西侧的路边,立有“杜陵陵庙遗址”石碑。
有幸和朋友拜访过三兆村一位书法家呼延启民老先生,据他描述说,从小就听长辈说,三兆村呼延姓自古有“吃坟社”的习俗,每年清明和寒衣节,三兆村呼延姓氏、包括由三兆村分到外地的呼延姓氏,都要汇聚到“鳖盖”上祭祀祖先。
不过,坟社祭祖活动到解放前后就终止了。在呼延启民的记忆中,他没有见过“吃坟社”活动,也只是听说。
在翻阅大量资料后得知,过去呼延姓氏有30亩公田,从明朝开始就不上交皇粮,不服兵役。
呼延家族过去规定,寡妇不能将男孩带走,姑娘不能招女婿;谁没有后人,由坟社养老,直至送葬,此人房产归坟社。
呼延家每年祭祖举行坟社活动时,人们一吆喝,大家都去了,但只能男人去,女的不能去。
早在汉朝的时候,呼延本是匈奴族的贵族姓,在匈奴叫呼衍,当时朝廷派王昭君出塞,和匈奴联姻,缓和了汉和匈奴的关系,他们呼衍姓中的贵族作为人质就迁徙到长安,居住在一个叫槁街的地方。
汉宣帝死后,他们的祖先就被赐在汉宣帝坟墓周围居住,负责守护汉宣帝的坟墓。之后,这里形成了三兆村,他们也在这个村子稳固了下来。
三兆村的灯笼有名,但更多人知道这里,还是因为西安市最大的殡仪馆坐落于此。
来三兆的路上,就听同路的村民抱怨:“许多年轻人只知道三兆有个殡仪馆,那殡仪馆才20多年的历史,三兆村可是‘千年古村’呢!”
虽说是“千年古村”,可如今村上几乎看不到古建筑,最粗的古槐也只有两抱。许多三兆村老者都有一句口头禅:“不古咧”,一是说“古风不再”,二是说“回不到过去了”。
什么样的“过去”让他们念念不忘呢?这说来可远了。
三兆村附近曾出土过一篇墓志,文中提到“唐乾符三年九月葬于京兆府万年县三兆村”,可见唐时此地已有三兆村。
传言,三兆村早在汉代便已形成,当时住着杜陵的守墓人。据说,三兆村附近除杜陵外,还有墓葬群六十余座,如王皇后墓、陈道生墓、颜师古墓、呼延蒙墓。以这些墓主的身份判断,其守墓人应为数不小。
许多三兆人认为,他们正是这些守墓人的后裔。
守墓人说虽无太多佐证,但三兆村的确历史悠久,这点从村名中可见一斑。
“三兆”,若请教国学大师,这二字是一天一夜也讲不完的,总之它是易学中所指的三种兆相或三个兆域。历史上,老百姓曾对“三兆”的含义不甚明白,于是宋明时期出现了一种民间解释:“三兆”即“三赵”,就是三个姓赵的。
此说称,宋金时有三户赵姓人家躲避战乱迁居于此,逐渐形成村落,其后代将村名“三赵”雅化为“三兆”。同治年间《西安府志》中,今三兆村作“三赵镇”,民国时期改为“三兆镇”。
三兆当时被称作“镇”,其实应该是“社”,清末民初时,三兆社驻此,辖内有三兆村、枣园村、大府井等十五个村落,只是三兆社规模较大,相当于一个镇了。
三兆村至今仍有“镇”的痕迹,比如村上东西向的主街道长达一公里。
清朝至民国时期,三兆可谓商道“重镇”,秦岭山民前往西安东、南关多取道于此,东边鸣犊、酒铺的商贩也涉浐河而来,在三兆街道上形成一个以售卖药材、食盐、布匹及日用品为主的集市。
远道而来的人也不忘带回些三兆的特产,比如春节的花灯、夏天的西瓜、祭奠用的烧纸。作为交通要道,民国时期的三兆村四面门楼旁客栈、饭铺一应俱全,甚至还有青楼妓馆,那些老鸨们半夜迎客的刺耳笑声直到解放后才消失。
为护陵大战刘镇华。
清朝时,三兆村因颇具规模而被分成东、西、南、北四个小村,但四小村始终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被同一堵村墙圈着。据说村墙建于明朝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作用是抵御战乱。当时村子东西南北各筑四座门楼,由村墙相连,墙外还挖了一道“护城河”。
民国时,刘镇华围攻西安城,城南各村落惨遭刘部劫掠,三兆村自发组织民团,依靠村墙自卫,刘部见状未敢侵犯。三兆虽得安保,但旁边的杜陵却危在旦夕,刘镇华想象着里面的宝贝,垂涎三尺,随后召集军官策划“盗宝”。
消息传到了三兆,这些“守陵人”后代不慌不乱,立马组成一个“三兆神团”,联合附近各村民团一同护陵。
刘镇华也不是吃素的,看到城南村民自发护陵,恼羞成怒,派土匪出身的王老虎领队夜袭三兆。但王老虎的“奇袭”走漏了风声,在三兆村墙下遭到了民团的迎头痛击,士兵还未攀上墙就被打得落荒而逃。
被三兆村民打败,这让刘镇华大为震惊,他立即在三兆东北的马腾空召集部队,亲自组织反扑。但这次行动又被民侦队员提前发现,三兆神团趁敌军转移至张家桑园途中,主动出击,与刘镇华所部展开激战。
但狡猾的刘镇华留了一手,他兵分两路,另一支部队趁民团出击、村内空虚之际突然杀向村墙。三兆村民两线作战寡不敌众,战斗中民勇接连倒下,村民陈光让、阎光奇等多人壮烈牺牲。
就在村墙即将失守之际,一支奇兵杀来,冲乱了敌军阵脚。原来西安城守军及附近村庄得知三兆有难,火速组成援军前来,他们与三兆神团并肩作战,经过殊死搏斗,终将敌人打退。
一场混战让刘镇华见识了三兆人的勇猛,他果断收兵并放弃了报复的念头,从此不敢再动杜陵的歪脑筋。
消失的古塔和老庙。
三兆的村墙如今已看不到了,在现年80岁的三兆村人陈世昌记忆中,村墙很高,门楼更高。有多高呢?他说西门外不远还有一座近30米高的“青石塔”,但站在村子里看不到,因为被城门楼子挡住了。
陈世昌所说的青石塔曾是三兆村的地标,以往每到夏日,村民们就聚集在塔影下纳凉,十分惬意。陈世昌说,三兆村狭长如船形,这座塔如同船舵,保佑着村子平安。
上世纪50年代,塔被拆掉建了学校,只剩下无数宽约40厘米、长约1米的石条散落田间。村民对其加以利用,比如推进电气化时,大家把它们搬回村中,立起来支撑木质电杆。
在村西的“无量庙”前发现了一块这样的石条,但残缺不全。这座村民口中的“无量庙”据说建于百年前,是青砖砌成的,但里面的佛像和壁画已换新了。
陈世昌记得村上曾有多座类似的庙宇,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太白庙,佛像最多的是地王庙(里面有十八罗汉),此外还有药王庙等,无量庙是只是村上较小的一座庙宇。
那为何只有它保存至今呢?
原来在土改时期,无量庙划分给了村上的几户人家,这几家人想到村东口的戏楼刚被拆掉,就把无量庙留了下来,打算以后当作戏楼子用。
几十年过去,戏楼子依然没建起来,但三兆人喜欢热闹的传统没有变,这点就体现在社火上。
三兆社火远近闻名,还上了央视《新闻联播》。2月2日三兆社火队被请到了大明宫去表演,当天村上的年轻人差不多都去凑热闹了,走不动的老人也不闲着,他们自发在村子街道上拉着二胡,吼着秦腔,也引来不少人捧场。
既然回到过去已不可能,希望三兆人的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为了拯救不开心,我创建了“不二那些让人笑出内伤的段子群”,规定不许聊天,只可分享好玩搞笑的东西。
一群500人坑位爆满,目前二群人数超过300,需要邀请才能入群。如果你也想加入,可以添加微信“yangui555”,拉你进群。
猜你喜欢,点击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