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数字技能融入职业教育,让新常态下的学习成为“常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微软科技 Author 微软科技
洪小文博士
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随着三月进入尾声,我们即将迎来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四月。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在期待着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到来。
在这方面,中国无疑提供了最具参考价值的成功经验:从成功快速地应对疫情、到率先复工复产、进入新常态,再到实现经济正增长,引领全球经济的复苏。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发挥了有目共睹的积极作用,并将继续影响和渗透各行各业的发展,进而改变社会的运转模式。这其中,人才需求和就业环境的变化,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就业”优先,转型为上
在麦肯锡近期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1],明确指出了这种改变,以及中国劳动市场的特殊性。报告显示,到2030年,预计多达2.2亿中国劳动者(占劳动力队伍的30%)可能因自动化技术的影响而变更职业,约有5160亿工时的工作(按每名劳动者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平均到每名劳动者约为87天)或将被自动化技术所取代;与之相对的是,同样到2030年,对高认知技能、社会和情感沟通技能、技术技能的总需求将新增2360亿工时,平均到每个劳动者约为40天。
一方面,是全社会对于数字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那些尚未掌握、甚至缺乏数字技能的劳动者,将不得不面临被迫转型、甚至是被替代的挑战。尽管“机遇与挑战相伴相生”已经是十几个月以来的“老生常谈”,但我们必须承认,只有那些实现思维层面数字化转型、掌握数字技能的人,才能够真正抓住新常态下的职业机遇,构建起属于个体的“韧性”。数字化转型,从来都不是只有企业和机构才需要面对的话题。
在今年的“两会”上,中国政府也明确了“就业”在宏观政策当中的优先地位。数字技能的普及,尤其是针对职业教育数字技能的普及已经提上了日程。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微软受邀出席了“2021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经济峰会”,与学界专家共同探讨数字技能如何助力职业教育,从而为数字经济时代提供人才保障。可以预见的是,拥有数字思维和数字技能的人才,将成为企业竞争、国家振兴、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以数字技能助力多元化人才构建个人“韧性”
微软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培养面向未来的数字技能人才。作为一家科技企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创新型数字技能人才,尽早为下一代进行数字化启蒙,培养他们形成有益于社会公平、包容发展的科技价值观,是微软一直以来的责任与义务。得益于常年在教育领域的专注和投入,微软具有跨不同年龄段和教育阶段的课程与资源,并倡导终身学习,以培养与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与专业技能。在职业教育阶段,通过实用的课程,引导学生们建立对于数据、逻辑、科学创新的基本认识,培养数字思维及驾驭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入门本领,循序渐进地培养面向未来的综合素质。
微软在今年一月在中国发起的“数字技能赋能”项目,致力于以数字技能融入职业教育,关注新常态下多元化人才求职需求,依托自身的技术、资源以及平台,携手多家公益组织、企业及培训机构,打造本土化的数字技能培训项目,从多维度、多领域赋能多元化人才。我们计划在今年内通过这一项目,为50万面对数字化转型和职场转型挑战的青年学生和求职者,提供就业所需的数字技能培训。
微软愿意凭借多年来在全球和中国推广相关项目的经验,提供丰富的技术、资源和平台支持,同时借助公益组织、企业伙伴和培训机构的本土化优势,为相对缺乏获得数字技能机会的人群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针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数字人才培养,我们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推动数字思维和数字技能教育普及。新常态下,数字思维和数字技能与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息息相关。数字思维和数字技能的培训应该覆盖到教育的各个阶段。在中职、高职阶段,我们要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未来从业者提供实用的培训和实习机会,协助学生们在走出校门之前获得最新的行业知识。此外,我们还需要为非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的学生们,也提供数字思维和数字技能学习的机会。协助他们走出校门就可以融入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不会因为学到的知识和现实工作脱节而面临求职的困境。
从在校教师培训入手,从数字技能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对教师能力和素质进行提升,打造“授人以渔”的培训方式,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例如在“数字技能赋能”项目中,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赢未来”项目合作,微软面向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贵州省财政学校、毕节市财贸学校以及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提供“先教师、后学生”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数字技能培训,从侧面推动了当地教育资源的提升。完成培训的教师和学生将获得由微软提供的认证考试机会。这些业届公认的证书将为其未来的学历进阶或职场晋升添砖加瓦。
其次,要实现数字技能“去神秘化”。针对中职和高职学生的数字技能培训,增强其内驱力、建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兴趣是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撕掉数字技术的“神秘面纱”——随着技术本身的发展演化,尤其是无代码、低代码等便捷工具的逐渐普及,掌握数字技能的门槛正在逐渐降低。微软也在尝试通过一些简单、有趣的技术实操,让中职和高职同学们体会到数字技术的魅力,以及学以致用的快乐。
在我们的实践中,以微软智能云 Azure 为技术平台,微软携手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搭建了面向中职学生的在线培训平台,预计可以覆盖来自全国 200 余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近 40 万名师生,提供包含数字素养、计算机科学、基础数据、人工智能和由领英提供的职业素质等在内的培训课程。培训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将获得由微软提供的免费技术认证考试资格,同时有机会被推荐参与全国性的技能竞赛。
最后,要重视国际通用的行业认证。根据 IDC 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薪资方面,认证的雇员普遍比非认证的员工高出15%,团队生产力高出20%。获得国际通用的行业认证,为自身的技能简历“加码镀金”,可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微软的专业课程内容(Microsoft Learn[2])以企业实际需求和使用为导向,以动手能力和实训为主,学生可以通过该课程,掌握面向就业和企业需求的技能。此外,微软也积极与各地政府、职业教育、人社相关单位合作,支持专业领域院校与产业需求贴合,加速建成相关领域产业人才培养,发挥高端人才聚集效应,帮助地区进行产业升级。
更多伙伴加入,让新常态下的学习成为“常态”
同时,我们也非常高兴地看到,我们在“数字技能赋能”领域做出的努力,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与肯定。
在全球知名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的支持下,其一线门店的听障员工和其他员工将学习到由微软和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联手打造的数字技能系列课程。此外,星巴克位于北京和上海的手语门店也率先采用了基于微软技术的无障碍解决方案。 “碧播计划”(BipBop)是施耐德电气在全球开展的创新型公益项目。自2016年起,该计划在中国专注职业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旨在帮助有需要的年轻人有机会成为工业自动化、高端制造和能效管理领域等行业的专业人才。5年来,“碧播计划”与全国77所职业院校开展长期合作,培养学生近六万名。无论是项目愿景、还是覆盖人群,“碧播计划”与微软的“数字技能赋能”高度一致,施耐德电气也正在计划将微软的培训课程引入“碧播计划”,将双方在专业领域、平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结合。
*本文为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博士署名文章
[5] https://docs.microsoft.com/zh-cn/learn/certifications/exams/dp-900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