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如何呵护童真的种子 — 一个关于美育的故事,一个妈妈的纠结
两个晚上做了两幅叶子画。第一幅是格妈做的。创作过程是这样的:先凭空想象,没思路。然后找了几幅秋天九寨沟的图片,光影色泽变化太复杂,太细致,不好用树叶表达。(其实是没办法巧妙利用树叶这种材质。)
最后看了几幅树叶画,借鉴了横向平铺叶子的技巧,借鉴了把大树叶减成两半的技巧,形成坡度和起伏。期间也灵机一动,想用两片枫叶做孔雀开屏状,未果。
第二晚格格起了兴致,这是格格设计的画面。
(第二幅叶子画)
格格深受第一幅画的影响。构图也是土地,蓝天和白云。也运用了剪开大叶子,半片叶子做山坡。我喜欢的亮点是,她加了几片飘舞的叶子,风吹的落叶。
在我参与前,格格在玩弄叶子的时候,找了几片不同形状的叶子,平铺粘贴在纸面上,并没有美感(很遗憾没有图片,被我丢弃了)。“在孩子的涂鸦过程中,任何一种不恰当的干扰,都会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不恰当的影响。但如果不做任何引导,任孩子自由发展,那孩子又会长期停留在涂鸦的阶段,表达能力得不到提升。” 但怎样是得体的引导?
格格进入了热爱绘画的爆发期。她一天少则几张,多到十几张,非常专注。
回想一下,半年前参加风之歌端午黄山营的时候,每天有绘画的环节,2,3天下来,做了一本小小的绘本。起初我对这个环节是担忧的,之前基本没见过格格画画。但是这本绘本超出我的想象,充满了我没有预见的童真和故事。从色彩到构图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这里一粒种子。
孩子天生需要表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独处的时候,经常自说自话。绘画是一种很自然的表达方式。给她纸和笔,她就在创作。
格格早期(其实就三四个月前)的自由创作,我确实很喜欢。她画了之前在台北看到的101大楼,她最喜欢的棒棒糖时常出现,还有她的公主梦。很单纯,随心所欲。
(101大楼和太阳花和毛毛虫)
(星期天,好漂亮,我的棒棒糖树)
(米老鼠宝宝)
有一回,格格做小老师,教我做画。因为画得不像,我真切的听到,她嘴里的喃喃,这么画我觉得不好看,可大人们还挺喜欢的。我在偷笑。
我适时在家里添了一个手工绘画区,作品展览区,换上了她的第一个书桌。给种子的发育,提供土壤。
短短2,3个月之后,她的画风突然变换了。开始画人物,开始讲诉复杂的故事。明明干净的画面,不停的叠加,最后常常是乌黑一片。
“孩子在涂画的时候对画面构图,没有太多的画前设想...如果故事没有画完,只要纸上有空白他就会一直画下去...如果任其画下去,最后画面会变成一团乌黑...要适时的引导孩子换纸,学会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完整后即停笔”。
(有一次随手教格格一圈一圈的画麻花辫,之后这个痕迹一直出现在她的画作里,这是好的引领吗?)
(乌黑的画面)
就在这时,我参加的一个百城千群图书漂流活动,苏清华老师《艺术人生的开端》这本书正好漂到我家。短短几天停泊在我家,我快速翻阅,醍醐灌顶。
苏老师的书,点醒了我隐藏的没有提炼出来的想法(本文中有简单引用)。更重要的是,她纠正了我已经犯的错误,和看到了别人犯的错。用她的亲身探索,感悟和翔实的事例,告诉了我们怎样是正确的打开方式。这是其醍醐灌顶之意。
不能说我匆匆读了一本书,就有了正解。但这是探索的开始,我仿佛刚刚拨开云雾,忍不住想让别人也看到那漏出的一角蓝天。
(下期我们继续聊)
真诚,有品质,
理工科妈妈爸爸们的文艺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