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頌_礼赞二_噶千仁波切开示汇集(3)
慈父的叮咛
每天, 我们至少要将三十七颂
唸一遍。
因为经常唸诵, 便能能将偈颂文
牢记于心;
因能牢记于心, 当我们遇到
痛苦与逆境时,
便能马上想起相应偈文并
思惟其中的意义。
—众生祜主 第八世噶千仁波切
3
作 者:无着贤菩萨传法上师:噶千仁波切
赞 礼 二
利乐之源诸圆觉,
从修正法而出生,
彼亦依赖知其行,
是故当说佛子行。
「利乐之源诸圆觉」中的「利乐」,指的是暂时的安乐和恒久的安乐。而这两种安乐,真真实实是从佛而来。念这句偈頌時,大家应当好好地思惟:这个世界上有人喜欢佛法,也有人讨厌佛法。为什么学习佛法的人当中,有很多人遭遇到痛苦;而反对佛法的人当中,有很多人得到财富与快乐。
事实上,不论是任何人的一生都是苦乐交杂的。因此很多人对「利乐之源诸圆觉」这句话产生很大的疑惑。他们认为知道佛法之后,并没有解决一切的痛苦;知道佛法与不知道佛法两者之间并没有特别的差异。
但实际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子呢?不是的。因为我们这个身体是一个果,而这个结果早在上辈子就已经预备好了,因此有一句话说:「欲知前世因,但看今世身」。现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早在我们的上辈子就预备好了。我们现在所得到暂时的安乐包括长寿、无病、财富等等,甚至有非常好的朋友,也是一种世俗的安乐。如果能够得到这个殊胜的人身宝,自然就能得到这许多的安乐。
然而我们应当思惟,这些安乐是从何而来?首先应当了解:因为布施,而能累积广大的财富;持守清净的戒律,就能够得到人身与美丽庄严的外貌;如果忍辱修持得好,就会有很多的好朋友,并且可以获得无病、长寿等果报。这些是世间暂时的安乐,而禅定与智慧能让我们得到究竟的安乐。以上这五种修持都要再加上精进,无论是修行佛法或是世俗的事情,精进都是不可或缺的。
这六种修持[1]是佛陀所教导的六种如意宝树,也是我们要学习的道路。六度就如同树木的枝干、花、果和树叶,而树根是树的根基,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涵摄六度。如果缺少菩提心,六度就不会具足;如果具备了菩提心就能具足这六度。因此我们说:菩提心是六度之基础。
「利乐」也可以说是自己的利益与众生的安乐。怎么说呢?不论自他痛苦的根源都我执。如果两个人彼此有爱,彼此以爱对待,忿怒就会消失。 当一方受到爱时,就会快乐喜悦。没有我执时,爱就会生起;有我执时,就无法生起爱。爱犹如太阳,可以同时减轻自他的痛苦与恐惧。教法说:「如此成就自他最胜义。」爱是自他无别之双运,能够同时完成双重的目地。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爱可以利益自己,同时也造就了他人的安乐。 那么爱由何而生呢?由菩提心所生,由圆满的诸佛所生。
什么是圆满的佛陀(圆觉) ?「 圆满」表示已经现证佛果之功德。佛在证悟并证得法身金刚持时,自利的法身功德现前;接着藉由二种色身的化现,在虚空未尽之前谋求他人的福利,这便是佛陀圆满的福德与证悟功德。 诸佛没有任何方面是不圆满的,这就是「一切功德皆圆」的意思。
佛的藏文是「桑杰」。「桑」表示佛已经灭除了所有二元的执着,证悟无二之本初智慧。于此境界中轮回与涅盘是无二的,轮涅一切诸法皆是无来亦无去。「杰」是指诸佛的心如虚空般安住,并遍及每一位众生,因此一切众生都具足佛心,也因此,你可以向自己的自心本性顶礼。
因此,一切众生利乐的泉源是从佛而来,能够讲述并且开启一切众生利益道路者,就是一切诸佛。那么诸佛又是从何而来呢?一开始,诸佛与我们一切众生是完全相同的;然而他们藉由修习殊胜的正法,而成就了佛果,殊胜的正法是慈心与悲心。教法说;「八万四千法,摄于菩提心。」因此这里说诸佛是「从修正法而出生」。
我们要知道,一切世俗与究竟快乐的源泉都是从佛而出生;但是也要明白,在未来我们还是会遭遇到各种的苦与乐。佛陀早已开示,轮回当中的一切,都是苦乐相伴的;比起恶道,善道有更多的安乐;但是佛也提到:「天人安乐如毒食。」吃的时候很甜美,吃完之后就死了。其实,三界当中一切的安乐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在未来,无论是遇到快乐或痛苦,或是当苦与乐反复出现的时候,心里要去思惟,彻底断除痛苦的方法是什么?要知道,只有佛法才能让我们真正的达到这个目地。因此,我们要好好努力精进地去修习正法,以菩提心趋入六度,将痛苦彻底断除。
當我們学习佛法时,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实修的方式。实修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像是念诵、观想、持咒等等;然而这一切实修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菩提心。念诵时,带着菩提心来念诵;观想时,带着菩提心来观想;日常生活也是带着菩提心来行持,所以说菩提心是一切诸佛的命脉,菩提心的实现即是佛果。
因此,想要成佛必定要实修;而在实修之前必须要知道修行的方式。如果不知道修行的方式,因修法错误而堕入地狱的,也时有所闻。所以知道修行的方式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颂文中说道:「彼亦依赖知其行,是故当说佛子行。」
在我们进入佛门之后,就应当努力地来实修。 而实修必须从基础做起;这个基础就是前行四法。首先且最重要的是必须了解人身宝的意义,因此第一段偈颂的内容就是思惟「人身暇满难得」。
[1] 此六種修持即六波羅蜜多,又稱六度。分別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这份【佛子行三十七诵—噶千仁波切开示汇集】,是将仁波切在台湾及德国所做之开示,加以统合汇集。台湾开示由张福成老师翻译。德国开示的中文译稿天舞辑译校订翻译后授权使用。欢迎转载,但请勿做任何商业形式使用。噶千语录微信公众号谨誌。
前一篇:
历史文章:
关注“噶千语录”后,可于首页下方菜单中选取点阅
欢迎转载与转寄,但不得转作其他用途。
转载请著名出处。
请勿擅自修改翻译内容。如发现错误,欢迎来信告知以便我们勘正。谢谢!
噶千语录微博: http://weibo.com/u/2847925630
噶千语录新浪:http://blog.sina.com.cn/u/2847925630
查看历史内容:
1. 请回到本公众号首页,点开下方菜单“历史文章”。
2. 请回到本公众号首页,点开右上角“人头”标记,点击“查看历史资料”浏览。
欢迎“关注”噶千语录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取下面二维码。
祈愿众生怙主噶千尊,法体安康永住世;
愿我永远不离上师度母大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