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子行三十七頌_第二偈_(下篇)_噶千仁波切开示汇集(9)

噶千仁波切 噶千语录 2020-11-06



慈父叮咛



每天, 我们至少要将三十七颂

唸一遍。

因为经常唸诵, 便能能将偈颂文

牢记于心;

因能牢记于心, 当我们遇到

痛苦与逆境时,

便能马上想起相应偈文并

思惟其中的意义。


—众生祜主  第八世噶千仁波切










噶千仁波切  毕生之修行佛子行三十七頌

   9


作      者:无着贤菩萨传法上师:噶千仁波切




噶千仁波切所唱誦之《佛子行37頌》來自普舟法師。切勿做任何形式之商業使用


第 二 偈 頌

亲方贪心如水荡,

怨方嗔心似火燃,

取捨皆忘痴黑暗,
抛弃故乡佛子行。


第 二 偈 颂 開 示 (下篇)



那么,贪心的过患是什么呢? 有时候贪心具有慈悲的特质,基于爱和慈悲,是可能长养出贪心的。教法说:贪心与慈悲容易被混淆。爱指的是对他人怀有一种不具占有欲,也不具我执的真诚的爱。当你有执着时,便无法生起真正的慈悲,慈悲会受到凡俗念的束缚。如果我们对某人因我执而贪爱,我们可能对他产生慈悲心,但是,这种慈悲心会成为束缚的因。如果对家人的贪恋之心太过强烈,死亡的时候,便会因为贪执的束缚而无法解脱,也无法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并且令菩提心的退转。

 

目前如果我们对各种感官欲望有所贪爱的话,还不算太糟。但在我们死后,如果我们的贪执非常强烈,「我」会变强大。那时候,虽然我们已经离开了这个身体,但是「我」的感知却变得十分强烈,无法放下,「我」这个根本妄念强烈地生起;然而当我们去寻找「我」的时候,却又找不到。

 

过去,竹巴噶举的一位喇嘛向一位成就者求法,他说:「仁波切,请赐予我大手印的见地。」成就者回答说:「那请先把你的『我』交出来吧!」喇嘛说:「我在哪里?我也么找不到。」成就者说:「你回去想想吧!」但是喇嘛仍然找不到。后来成就者前来问他:「你在做什么?」喇嘛说:「我在修行。」瞧!就在这儿,「我」出现了。假如有人问我们:「你在做什么?」如果我们回答:「我在做这个做那个。」这时「我」就自动出现了。但是如果我们去寻找,却又找不到「我」。

 

众生之所以愚痴,是因为执着一个不存在的「我」。如果我们了悟大手印的意义,就知道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我」。「我」并不存在。首先我们必须先确立我不存在,之后我们必须放下「我不存在」的念头。这是中观的见地,超越了存在与不存在二种边见。这是内心实相的本初自性,不能说它存在或不存在。真正的愚痴是去说「我」这样东西。如果你反观自心,并思惟什么是「我」,你可能会认为你的身体是「我」。然而,「我」不是这个身体,就像「我」不是这个屋子一样。你可能会认为「我」是心,但是如果你一再重复地观看自心,你会发现心如虚空般安住,如此一来,这个「我」就不能说是存在或是不存在。


如果无法从这个「我」解脱,我们会再累积几万年的业,变成化石生物。科学家说化石生物没有生命,但佛陀说他们有生命力。在轮回中流转的根源就是「我」,在「我」消失之前,我们必定要尝受痛苦。而「我」是因贪执而起,因此贪心是严重的过患。瞬间的嗔心就具有强大的过患,但如果无法辨识贪心并将其转化为平等的爱与慈悲的话,这也是非常强大的过患。

 

什么是「取捨皆忘痴黑暗」?即使我们对业力的理解大致来说是很不错的,但在生起强烈的贪嗔之心时,我们便忘了行为上的取捨,忘了什么是安乐的因,接着就自动自发地造下不善业。当然,我们对恶行的本质可能都有所了解,但是当强烈的嗔心生起时,即使我们知道取他人性命是不对的,我们仍可能在盛怒之下杀人。或者当强烈的贪心生起时,我们会偷窃。一般人不知道自己是受到烦恼的驱使而造作恶业;然而,就算是知道恶业本质的人,要是贪嗔烦恼变得太强烈时,即使你知道是不对的,也可能蓄意造下恶业。这就好比战争,世界上有多少人曾经上过战场?当然,大家都知道杀人是不对的,但即使是僧人,有些还是会持械战斗。此时了知取捨的智慧已经被遮蔽了,这就是「取捨皆忘痴黑暗」。

 

如果生起的只是轻微的贪嗔,那就像当我们谈到某人时,不管此人是好是坏,如果他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只会谈他的功德。但如果我们有点讨厌这个人,我们就只会讲他的过失。我们用自己的眼光来看这个人,如果他是我的朋友,我们只会看到他好的地方;如果有点不喜欢他,我们就只会看到他的过失,我们并没有真实地看待这个人。那么是什么让我们忘了取捨?是无明。

 

如果有个人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我们就可以实在的指出他的功德和过失,我们可以非常坦诚。因此,当我们去思惟像这样的小事情时,就能了解智慧是由平等心所生起的。当心没有混杂贪嗔时,就可以生起平等心,这时我们就可以很确实地作评判。因此各位应当不断地观察自心,并且在贪嗔一生起的时候,就立即认出它来。当你能做到这点时,你就能在谈话的时候也保持正念。如果在嗔心生起时马上认出它来,你就能提醒自己:「噢,我会去批评这个人,其实是因为我不太喜欢这个人。」如此一来,你就能够保持正念。

 

如果不生起贪嗔之心,我们即具有平等捨心,一切凡俗的念头都将变得清净,心将变得清净。因此,各位应当一再再不断忆念贪心与嗔心的过患,如果可以将贪嗔连根拔起,就不需要捨弃家乡。我们捨弃家乡是为了根除贪嗔,如果我们不能根除贪嗔,我们就不是真正地弃捨家乡。

 

大圆满教法说:「若是有贪执,本尊也会成束缚。」修到后来,如果你心想:「啊!我的本尊是多么地珍贵」那你就会被束缚。或者,如果你尚未证得与本尊无二无别,而你却认为:「这是本尊,这是我。」那你也会被束缚。不过这个教法对我们现在暂时还不需要。一开始,我们需要去熟悉本尊,因此,目前我们对本尊确实需要有一点执着;一旦我们证得了见地之后,才会了悟自己与本尊无二无别。

 



这份【佛子行三十七诵—噶千仁波切开示汇集】,是将仁波切在台湾及德国所做之开示,加以统合汇集。台湾开示由张福成老师翻译。德国开示的中文译稿由天舞辑译校订。欢迎转载,但请勿做任何商业形式使用。噶千语录微信公众号谨誌。




前一篇:

佛子行三十七頌_第二偈_(中篇)_噶千仁波切开示汇集(8)

佛子行三十七頌_第二偈_(上篇)_噶千仁波切开示汇集(7)

佛子行三十七頌_第一偈_(上篇)_噶千仁波切开示汇集(4)

佛子行三十七頌_前言/礼敬_噶千仁波切開示汇集(1)


历史文章:
关注“噶千语录”后,可于首页下方菜单中选取点阅





欢迎转载与转寄,但不得转作其他用途。

转载请著名出处。
请勿擅自修改翻译内容。如发现错误,欢迎来信告知以便我们勘正。谢谢!


噶千语录微博: http://weibo.com/u/2847925630
噶千语录新浪:http://blog.sina.com.cn/u/2847925630 

查看历史内容:

1. 请回到本公众号首页,点开下方菜单“历史文章”。

2. 请回到本公众号首页,点开右上角“人头”标记,点击“查看历史资料”浏览。


欢迎“关注”噶千语录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取下面二维码。


祈愿生怙主噶千尊,法体安康永住世;
永远不离上度母大悲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