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俊辉|如何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高质量推进四川开放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杨俊辉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4-02-05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杨俊辉,博士,教授,四川开放大学校长(四川成都 610073)。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开放大学教育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构建”(DCA160258)。


引用:杨俊辉(2022).如何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高质量推进四川开放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4(1):3-10.



摘要:我国的开放大学历经40多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非常宝贵的办学经验,在不同阶段为服务国家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迈入“十四五”时期,开放大学如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就是对这一重要命题的回应。高水平开放大学应是具有全纳普惠的办学理念、规范完善的质量保证、高效协同的治理体系、稳健智能的技术支撑,旨在为一切学有所需的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终身学习服务的新型大学。当前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面临诸如办学体系不完善、优势特色不突出、质量保证不健全、服务领域不全面、课程和师资力量薄弱、外部竞争激烈等严峻现实挑战,未来可参照以特色创品牌、以质量强内涵、以融合促发展和以技术求突破四条建设路径和举措,不断提升开放大学的办学优势、多元融合治理能力,以及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关键词:高水平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现实挑战;建设路径;“十四五”规划





一、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是重要的时代命题

在我国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国家在新时代对开放大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开放大学面向未来转型发展的新使命。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纲领性政策文件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均将开放大学置于“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和学习体系”的新发展格局中,开放大学唯有在原来的发展基础上重新找准发力点并做好谋划,才能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

我国的开放大学已走过40多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非常宝贵的办学经验,也为不同阶段的国家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的历史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放大学充分考虑未来社会发展需求,遵循自身内在发展规律,创新性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开放大学”和“高水平开放大学”的前瞻命题,无疑为开放大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

本研究将围绕如何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这一时代命题,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和观照的视角,提出高水平开放大学的内涵特征和概念模型,并基于开放大学的已有发展基础和现实挑战,以四川开放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为蓝本,创新性地提出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的可行路径,以期为我国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贡献理论智慧和特色方案。

二、高水平开放大学的内涵与特征

1.高水平大学和开放大学的内涵梳理

纵观现代大学的发展史,其始终是围绕科研、教学、专业教育与特定文化的传播四大职能(罗纳德·巴尼特,2012)或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学校声誉五大主体(刘振天,2021)为基础而不断构建和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展过程,其中围绕高质量和高水平的目标也开展过一系列的国家工程项目,如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为了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启动实施了重点高等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项目;在新的国际和国内情势下,为了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政府于2015年又启动实施了“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国家重大战略工程。这些重大项目和工程既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外在体现,也是推进高等教育迈向更高发展水平的动力源泉。国际上通常将“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大学”等同起来使用,认为“科研卓越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Siegel et al.,2003),一流大学具有人才汇聚、资源丰富、管理规范、成功因素的有机结合四个基本特征(Jamil Salmi,2009)。国内学者普遍认同高水平大学拥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科研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一流的创新能力、面向国际社会等特征(曹青林,2014)。

从高等教育的分类来看,开放大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定义为“以促进终身学习为使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特征、面向全国开展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国家开放大学,2021)。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可能发展成为高水平大学(赵丽萍,2008)。开放大学虽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主要职能上与普通高校有所差异,但毋庸置疑的是,开放大学也是在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宗旨不断向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目标迈进。例如,1979年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创建之初,其最重要使命就是运用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为有志于学的国民提供高质量的学历补偿教育。而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以及广播电视大学提高自身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于1999年起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之后,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并服务国家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于2012年和2020年分两批先后转型为开放大学,《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和《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开放大学“要努力办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这里的“新型”内涵不仅包括新型的高校架构、新型的教学供给、新型的师资队伍、新型的运行机制(袁雯,2018),更指向教学、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国内政策文件和领域内学者对开放大学高水平和高质量的相关论述的梳理见表1。

表1    政策文件和学界对高水平开放大学的主要观点综述

2.高水平开放大学的概念模型

大学和开放大学的每一次转型都意味着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提升学校自身竞争力、凝聚学校办学特色上对不同时代命题的不同答复。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作为面向未来的时代前瞻命题,必须首先回答高水平开放大学“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高水平大学和开放大学相关研究的梳理,本研究立足于开放大学的现实基础,以大学和开放大学的主要职能为逻辑主线,将高水平开放大学的核心维度归纳为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学与研究、服务社会、多元融合治理5个方面。其中办学理念涉及全纳普惠、开放灵活、育达终身等要素,人才培养涉及目标定位、质量观等要素,教学与研究涉及师资队伍、学科专业、课程资源、学习支持服务、质量保证、科学研究等要素,服务社会涉及服务对象、服务特色、社会效益与声誉等要素,多元融合治理涉及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等要素。

高水平开放大学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既具有比较性和发展性(徐吉洪,2010),也具有相对性和个性(吕斌等,2011)。本研究将高水平开放大学界定为具有全纳普惠的办学理念、规范完善的质量保证、高效协同的治理体系、稳健智能的技术支撑的,旨在为一切学有所需的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终身学习服务的新型大学,其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高水平开放大学将在智能信息技术的全面支撑下,秉持全纳普惠的办学理念,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定位,设计一套贯通师资队伍、学科专业、课程资源、学习支持服务、科学研究的规范且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充分发挥多级办学系统高效协同的多元融合治理特色,最终为一切学有所需的学习者提供特色鲜明、质量可靠的终身学习服务,并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声誉。

图1 高水平开放大学的概念模型

3.高水平开放大学的主要特征

鉴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高水平开放大学应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全纳普惠的办学理念。终身学习是世界高等教育的潮流和趋势,也是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理念指导。因而全纳普惠是开放大学区别于传统大学最为显著的特征。其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全纳意味着公平、没有歧视、开放灵活和“我为人人”,高水平开放大学唯有秉持全纳的理念,才可能向一切学有所需的学习者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更好地适应成人学习者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更好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二是普惠意味着一切学习者都可以从终身学习中受益,高水平开放大学不仅能够面向职业领域培养出具备胜任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和较高综合素质、能快速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还可以面向城乡和社区的学习者群体提供适需、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由此为城乡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声誉。

第二,规范完善的质量保证。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高水平开放大学应秉持不同于普通大学的科学的质量观,通过建设更具特色的学科专业、组建更加合理的教师团队、设计和开发更加精良的课程资源、制定更加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以及开展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教学研究,由此构成规范完善、环环相扣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更好地确保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的高水平。

第三,高效协同的治理体系。治理是所有大学的共同命题,其关乎大学运行的质量和效率。高水平开放大学具有与普通大学不同的治理特征,各层级开放大学系统的权、责、利更加明晰,系统内部运行更加协同高效;同时开放大学与职业院校、产业行业机构、老年及社区大学等在协调一致基础上走向真正融合发展,更加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社会成本,从而形成更具特色的治理体系。

第四,稳健智能的技术支撑。支持网络也是开放大学不同于普通大学的典型特征。高水平开放大学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优势,对原有的支持网络进行升级换代,使之能够更加稳健高效地支持“大学+系统+平台”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支持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的运行,同时运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充分挖掘教学数据背后的价值,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画像、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三、高水平开放大学的发展机遇与现实挑战

1.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的发展机遇

第一,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规划为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构筑了美好发展蓝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分别将为青少年及成人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和“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置于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和《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亦分别提出“努力提升开放大学办学水平”和将开放大学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开放大学”。这些政策文件为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指明了方向。可以说,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是国家赋予开放大学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同时也为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构筑了美好发展蓝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第二,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提供了发展市场和空间。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阶段,全面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放大学再次面临庞大的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比如,国家近年来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人才培训,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两年间职业技能培训将达到3500万人次以上;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这为高水平开放大学带来潜在发展机遇。此外,截至202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虽达到54.4%(教育部,2021),但这也意味着我国仍有相当数量的适龄青年没有接受高等教育,高水平开放大学还有广阔的学历继续教育市场空间。同时,我国目前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社会需求非常旺盛,亦为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三,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为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明确了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顶层设计意图(陈宝生,2020)。随着我国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从“有数量”转向“有质量”,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这就对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开放大学原有的开放灵活办学模式和学习支持服务等优势在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逐渐式微,因此,如何全面提升开放大学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水平上全面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满足国家构建高质量开放教育体系的需求已成为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的重要战略任务(荆德刚,2020)。

第四,开放大学内生性发展需求为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开放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进行内部变革的历史。在继续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果、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大背景下,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既是时代所趋,也是开放大学自身内生性发展的需求。开放大学唯有主动迎接挑战,积极从内部发生变革并开拓创新,才不会被历史所抛弃。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需要在资源供给和整合、质量保证、师资队伍、办学体系、系统平台、运行机制、支持服务等方面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才可能更好地为面向全民终身学习的高质量教育与服务提质增效,并以独特的竞争优势立足于世界高水平大学之林。

2.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面临的现实挑战

(1)内部挑战

当前,我国开放大学还存在开放办学意识不强、体系发展不完善、优势特色不聚焦、质量意识不强、服务领域不全面、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不平衡、课程资源建设能力较弱、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学习资源不丰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线上教学存在缺陷、信息技术不先进、教材和平台相对落后、服务社会能力不足、治理能力不适应、奋进文化不浓厚等内部问题(荆德刚,2020)。另外,从学生的学位获取率来看,2020年全国开放大学学生的学位获取率最高的上海分部仅为28.07%,“专续本率”最高的北京分部仅为12.95%。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将无从谈起。国家开放大学“1233”工程和“创优提质”战略的实施,以及通过“四个转变”打造“四个平台”(李桂云等,2021),均是对开放大学系统教育教学、支持服务、专业建设、师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这也表明开放大学仍然需要在结构性新布局和高质量发展新变革上持续发力。在新时代新阶段,开放大学要主动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融合化教育发展趋势,实现“以量图大”向“以质图强”转变、从学历补偿向知识补偿转变、从文凭提高向技能提升转变、由线上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转变,力争成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力量,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一所值得所有人尊重的高水平大学。

(2)外部挑战

近年来,在线教育和培训已经形成多样化发展格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有1450多所高校开展了在线教学,同年2~5月全国有1775万大学生共计23亿人次参与了在线课程学习(陈宝生,2020)。造成在线学习人数增量的主体主要是普通高等学校和K-12学校,但支持在线教学开展的智能教学平台则主要来自互联网科技企业。面对不断膨胀的在线教学需求,风投公司和商业企业的联手更助推了在线教育市场的扩张。阿里、腾讯、网易等互联网科技企业巨头,依托技术和人才优势,凭借着强劲的资本投入,迅速布局在线教育业务,试图以后发者优势撬动市场。例如,腾讯课堂创建了从互联网营销、带货电商等新兴职业培训到汽修、护士等传统职业教育在内的超30万门在架课程(Vista看天下,2020)。这无疑对开放大学在技术平台、服务模式、教学质量、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极大挑战。此外,互联网科技企业目前主要进军K-12教育和培训市场,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和逐步落实,其很有可能会转向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这一体量巨大的市场,这亦将与开放大学形成竞争态势。总之,未来开放大学虽然面临来自内外部的巨大挑战,但这也倒逼开放大学在不断反思中锐意进取。开放大学唯有立足现实不断针对教学质量、课程资源、支持服务、技术平台进行升级改进,才可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高水平开放大学的建设路径与举措

在厘清高水平开放大学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立足于高水平开放大学的发展需求、现实挑战和四川开放大学“十四五”规划文本,围绕高水平开放大学的核心属性——特色、质量、融合和技术来提出高水平开放大学的建设路径。

1.以特色创品牌:体现终身学习办学优势的内在要求

“特色”是每一所大学都应该具备的属性。开放大学只有保持自身独特品质,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并在社会中发挥独特作用。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无需照搬普通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而应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整体战略,参照国家开放大学“四个转变”和“四个平台”标准,体现开放大学的优势和学习者与社会的高度适应性,充分满足学习者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让“特色”成为优势。主要建设措施如下:

第一,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创新社会培训模式。扎实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社会培训,积极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推进社区教育与社会治理相互融合、社区教育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以四川开放大学为例,特别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在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特色培训等方面协同开展一批改革试验示范项目,共建川渝地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及其他社会教育合作交流平台。例如,依托现有五级社区教育组织机构,推进全省老年开放大学建设,搭建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加大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索“线下线上融合”“康养学游结合”等新模式,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信息素养、文化素养、科技素养。此外,要探索适应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非学历培训运行机制,创新社会培训模式,做大做强做优非学历培训。

第二,重视特色科研创新,引领大学转型升级。科学研究既是高水平大学的核心指标,也是高水平开放大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撑。英国开放大学就建立了完善的教研体系(袁利平等,2019),并推动其跻身于英国高水平大学行列。开放大学应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和自身现实,改革创新科研管理体制、科研评价体系、科研协同模式等,借力校外领域专家,组建一流研究团队,聚焦开放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学分银行、教育信息技术等领域问题,产出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优秀科研成果,有效指导和引领开放大学的转型和发展。同时,开放大学应积极参与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ICDE)、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等国际远程教育组织的相关活动,不断深化与国外开放大学的交流合作,使得我国开放大学能够在世界开放大学中独树一帜,并贡献中国智慧。

2.以质量强内涵:提升社会评价和认可度的核心任务

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属性,是内涵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张传燧,2009)。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要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核心任务。学校办学规范和质量标准关乎开放大学的外部评价和认可度,更关乎学校的内源性发展与外源性生存(荆德刚,2020)。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要始终把提高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中心工作,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创优提质力度,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注重师资队伍优化,强调课程资源建设,不断强化内涵建设。主要建设措施如下:

第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加强党委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将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脑,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以四川开放大学为例,可在探索建设“数字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上,建立成渝两地三校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交流合作机制。同时要组建跨界思政核心教学团队,探索思政课“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并打造“思政金课”和“思政课教学实践品牌”。

第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围绕特色专业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坚持“高、精、尖、缺”为导向,分层分批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形成“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责任教师”的人才梯队。比如,学校要实施开大名师培养工程,表彰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立德树人、为人师表,长期坚守教学一线、教学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实施开大系统和校外师资共育共享工程,推动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师资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优化开放教育网络课程建设与教学运行基本规范,完善网络教学团队管理制度,提高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质量,着力打造“立足地方、服务区域、多方联动、示范引领”的特色质量保证体系。例如,可优化学生学业管理,加强对学生学习进程数据的跟踪分析,为学生提供精准高效的个性化学业管理支持服务。又如,可主动适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建成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过程生动的适应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需要、体现区域特色的优质在线课程。

3.以融合促发展:增强系统办学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

开放大学已在教育变革的浪潮中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等多种教育类型集合于一所高校内,同时以一体化的办学体系使其成为一所融通不同类型教育的巨型大学。在全面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高水平开放大学要力争以开放融合促发展,以提质增效创一流。主要建设措施如下:

第一,发挥系统办学优势,优化系统促进融合。系统办学是开放大学大规模、低成本办学的基本形式,需要不断创新提升满足学习者需求的能力和效率(袁雯,2018)。以四川开放大学为例,可以在原有“省级统筹、分级办学”运行框架内,通过构建“四川开放教育事业发展共同体”,健全体系内各级开放大学共建共享共发展的新机制,完善办学体系的治理架构,明晰各级开放大学的办学职责。还可以通过持续开展“系统建设拓展提升行动计划”,在巩固好现有办学网络基础上,以县(市、区)为重点,做好空白县的插旗建点、“僵尸点”的激活重生、薄弱点的全面提质,以此不断促进系统优化和融合。

第二,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渠道,促进产教多元融合。开放大学要放眼社会全局,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充分利用自身积累优势,共谋多元融合和共同发展。以四川开放大学为例,一方面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推动开放大学基层单位与基层政府共建乡村振兴学院。比如,与当地产业园区共建特色产业学院,与城市主城区共建城市管理学院和家庭教育学院等。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身积累经验,主动将职业教育“专业链”嵌入“产业链”,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潘懋元,2020),深化校企合作,激发行业办学活力,积极开拓产教合作新项目。同时要建立完善产教融合支持政策体系,加强产教融合项目的开发对接、落地推广和考评督导等。此外,要健全推进校际合作的体制机制,广泛开展各级开放大学、职业院校及普通高校多层面、多形式的校际交流合作,如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大教育各级联盟,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4.以技术求突破: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根本支撑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中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新华网,2015),党和国家多次提出要推进“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开放大学正是“互联网+教育”行动的探路者和先锋队,始终致力于促进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也应立足于现有技术平台优势,在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提供更先进、更智能化的技术支持。主要建设措施如下:

第一,推进开放大学新基建,实施“智慧开大”建设工程。教育新基建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主要“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教育部等六部门,2021)。高水平开放大学要立足自身已有技术优势,不断提升新基建水平。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提升自主开发软件平台能力和信息化服务水平,推进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教学环境、仿真实训系统、智慧校园等。另一方面,要以数据治理为核心,构建数据融合、互通共享、集教学与管理于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平台。此外,可配合国家开放大学“一路一网一平台”战略规划,优化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智能教育平台。

第二,完善资源建设标准框架,打造特色精品数字资源。首先要优化和完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标准和流程,规范学习资源规划、设计、开发、反馈、更新等环节的具体指标,为高质量数字资源建设提供切实指导。其次要整合系统师资和技术力量,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再次要健全数字资源开放共享、合理使用、数字版权、数字伦理方面的保障机制,切实推进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放共享。

第三,引入新型技术优势力量,推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以四川开放大学为例,一方面要围绕“一台一库一行N网”建设目标,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和学分银行,连通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特色培训等终身教育板块,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终身教育智慧服务平台。另一方面,要持续引入新型技术,不断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模块、功能、流程,迭代完善平台基础设施,同时要不断提升平台对大容量、高并发的支撑能力,提高用户满意度,不断实现提质增效。此外,要引入新技术不断优化非学历培训平台功能,形成集项目宣传、教学实施、培训管理、考试评价、数据汇总分析及可视化展示于一体的智慧管理平台。

五、结语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发展新阶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也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目标。完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十四五”时期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提升国民素质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人力资本提出的更高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开放大学是加快构建国家终身学习体系的重大战略举措(郝克明等,2012),唯有坚持“高水平”的建设标准,开放大学才能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发挥其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从1978年邓小平同志批准创办广播电视大学,到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将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等五省市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确定为“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单位,再到2016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最后到2020年教育部印发《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至此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完成了向开放大学的完全转型。开放大学的每一次转型均是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发生和发展的,每一次都勇于承担起服务国家建设的责任,为国家转型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迈入“十四五”时期,开放大学如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本研究立足于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这一前瞻命题,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和观照的视角,提出高水平开放大学的概念模型和内涵特征,并以四川开放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为蓝本,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的可行路径和举措,以期为我国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贡献理论智慧和特色方案。

    

参考文献:

[1][摩洛哥]Jamil Salmi(2009).世界一流大学:挑战与途径[M].孙薇,王琪.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6-27.

[2][英]罗纳德·巴尼特(2012).高等教育理念[M].蓝劲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5-30.

[3]曹青林(2014).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1.

[4]陈宝生(2020).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EB/OL].[2021-01-2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20n/2020_zt25/xuexiguanche/202011/t20201110_499068.html.

[5]国家开放大学(2021).学校介绍[EB/OL].[2022-01-07]. http://www.ouchn.edu.cn/Portal/Category/CategoryList.aspx?CategoryId=924df1f7-0cbb-414f-9abb-257ba7c97f50.

[6]郝克明,季明明(2012).开放大学:构建国家终身学习体系的战略举措[EB/OL].[2021-12-30].https://www.edu.cn/xxh/focus/li_lun_yj/201207/t20120730_818769.shtml.

[7]教育部(2020).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的通知[EB/OL].[2021-12-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07_486014.html.

[8]教育部(2021).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12-15].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

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

[9]教育部等六部门(2021).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1-12-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7/t20210720_545783.html.

[10]荆德刚(2020).开放大学改革:使命、发展与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26(4):4-11.

[11]荆德刚(202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开放大学的转型路径[J].天津电大学报,25(2):1-6.

[12]李桂云,刘增辉(2021).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荆德刚:通过“四个转变”打造“四个平台”[J].在线学习,(8):22-27.

[13]刘振天(2021).现代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建设:成效、经验及完善之路[J].社会科学战线,(3):223-232.

[14]吕斌,李忠云(2011).高水平大学科学定位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11):97-100.

[15]潘懋元(2020).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内涵与样板[Z].[2022-01-03].引自“课程邦”微信公众号.

[16]王建明(202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方略[J].终身教育研究,31(5):3-9.

[17]王一兵(2006).中国电大的定位和走向“世界一流开放大学”的道路——国外经验和国际比较的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4):11-14,41,78.

[18]韦润芳(2010).英国开放大学再认识:理念篇[J].中国远程教育,(4):15-23,79.

[19]Vista看天下(2020).这种被“小瞧”的文凭,对6亿中国人越来越重要[EB/OL].[2020-09-19].https://mp.weixin.qq.com/s/CkPO3SSvm9ikWUJulk9CLg.

[20]新华网(2015).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15-12-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16/c_1117481089.htm.

[21]徐吉洪(2010).高水平大学的本质特征论析[J].高等理科教育,(4):28-31,44.

[22]袁利平,陈川南(2019).英国一流开放大学的办学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1(5):96-105.

[23]袁雯(2018).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开放大学:目标内涵与行动策略[J].开放教育研究,24(3):12-18.

[24]张传燧(2009).质量: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8(3):12-15.

[25]赵丽萍(2008).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国家战略与模式选择[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58.

[26]Siegel, D. S., Waldman, D. A., & Atwater, L. E. et al. (2003). Commercial Knowledge Transfers from Universities to Firms: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J].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14(1):111-133.

收稿日期 2022-01-10 责任编辑 刘选

欢迎转载,开白请联系18980806833(微信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杨俊辉|如何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高质量推进四川开放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杨俊辉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