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侯怀银等|新时代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

侯怀银 张慧萍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2-06-09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侯怀银,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大学中国社会教育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6);张慧萍,博士研究生,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山西太原 0300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发展与创新研究”(VAA210003)。


引用:侯怀银,张慧萍(2022).新时代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4(2):47-56.



摘要: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是新时代丰富老年教育内涵、深化老年教育理论、促进老年教育实践发展以及完善我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老年教育学已具备学科成立的条件,但尚不成熟,亟需围绕老年教育学的概念界定、学科定位、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体系构建和研究方法等核心问题进行厘定和论证。新时代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需要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在根本思路上,要树立大教育学观,坚持问题意识和需求导向,解决好学科内在建制与外在建制的关系,并凸显出老年教育学中“学”的内涵。二是在主要任务上,要形成公认的话语表达方式,推进学科制度化建设和“学科群”建设,营造老年教育学学术共同体与文化氛围,推进学习型社会的“老化”教育研究。三是在学科关系处理上,要协调处理好老年教育学与相关学科、老年教育学与老年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好老年教育学的中西关系。四是在外部保障上,应从创建老年教育学会和专业研究机构、加强大学老年教育学系科建设、加强老年教育学图书和期刊出版等方面助力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

关键词:老年教育;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学科体系




一门新学科的诞生总是处在社会需要和科学逻辑的交叉点上(陈燮君,1991,pp.308-316)。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将逼近20%(国家统计局,2021)。2021年10月18日发布的《中国老年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老年大学数量约为76296所,同比增长22.7%(人民网,2021a)。时隔1个月后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基础上,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人民网,2021b)。新时代背景下,从学科层面探讨老年教育,既是急剧增长的老年人口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体现,又是新时代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迫切需要。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就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一、新时代呼唤老年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老年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必然性。

1.老年教育内涵丰富的必然要求

早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学者克尔勒(Kehrer F. A.)就指出,“老年人如果不能学会对自己的衰老过程有正确的认知和实践……那就需进行充分的训练(老年教育)”(kehrer,1952)。1976年,彼特森(Peterson D. A.)提出老年教育是“为适应老龄化”而进行的“专门的教育领域”(Peterson,1976)。1990年,格伦迪宁(Glendenning F.)等人对此提出质疑,指出批判教育老年学(Critical Educational Gerontology)应以解放、改造和良知为概念基础(Glendenning et al.,1990)。人们对老年教育内涵的理解,已越来越彰显出人性和生命的力量。

新时代背景下,究竟应如何理解老年教育,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以大教育观为引领,以终身教育为视野,尊重老年人文化康养的现实需求,以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生命的完善为不竭追求,弱化单纯依靠年龄对“老年”进行定义,突出老年群体区别于成人的超然性,以及服务于全社会所有人的终身性特征,立足于多学科视野去理解老年教育。这就需要把老年教育进一步提升到学科层面进行探讨。我们只有把对老年教育的理解纳入到老年教育学,才能深刻地揭示出老年教育的丰富内涵。

2.老年教育理论深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以实践为主导的经验探索期(1980—1998年)、以公平为反思的对象扩大期(1999—2003年)、以比较为模式的视角转换期(2004—2009年)、以理论为探索的开放创生期(2010年至今)四个时期(江颖等,2021a)。学界主要在老年教育基本理论问题(概念与本质、特点与属性、目的与功能、理论渊源等)、老年学习、老年学校教育、国际经验引介与启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厘清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进一步明确研究取向。综观已有成果,老年教育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老年教育实践,这直接影响了新时代老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进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老年教育研究基本采取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鲜少对老年教育本身的生命与生活价值取向进行研究。我们亟需在强调老年教育社会价值取向的同时,重视老年教育的本体价值,促进老年人个体生命的发展。

二是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综观近年来CSSCI 期刊刊发论文可知,自1998年开始,与“老年教育”密切相关的文献至今仅有87篇,其中仅有一篇关于“老年教育学”的论文,博士学位论文也仅有8。可见,学术期刊对老年教育学主题的关注度较低,我国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大多囿于对现状经验的总结和对相关政策的解读,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成果仍然较少。

三是进一步开展跨学科研究。目前我国老年教育研究缺乏大教育学视野,亟需进行跨学科研究,应充分借鉴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成果。

总之,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亟需进一步提升到老年教育学学科建构与发展的高度(罗炳权等,2008),才可能为老年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推进提供更加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指导。此外,老年教育研究在历经近40年的摸索与改革之后,更需形成理论发展的整合效应,逐步实现老年教育学由多元向一元共识的现实转变(岳瑛,2009)。

3.老年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实践层面我国老年教育主要在政策制度、立法、教育体系改革与完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我国老年教育政策日臻完善。自1982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开始,我国的老年教育政策经历了从初创探索、列入国家五年规划项目、形成法规到纳入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近些年,国家继续加大对老年教育的重视力度,连续出台老年教育和老龄工作的专项发展报告与意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老年教育的基础普及工作,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闭环。

二是我国老年教育立法日益受到重视。迄今为止,我国国家层面还未有专门的老年教育立法,地方层面仅天津市和徐州市颁布了老年教育条例,但1996年制定并经四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6年制定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均提出了“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等论断(李洁,2021a),可见老年教育的立法越来越重视老年教育本身的特殊性。

三是我国老年教育体系逐步健全。《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颁布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各种行动计划和实施意见,形成了基本的治理体系、内容体系和运行机制体系(曾珊等,2021)。目前在我国老年教育体系改革逐步向终身教育体系迈进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健全并完善老年教育体系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

总之,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国家专项立法缺位、政策制度落实不力、老年教育体系整体效应发挥不足、老年教育发展动力不够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亟需老年教育学的理论指导。新时代的老年教育学要立足于我国老年教育实践,强化老年教育的实证研究,处理好老年教育学与老年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

4.我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完善的必然要求

教育学自1901年传入我国后,在20世纪经历了发生、初建、重建、破坏、再建的历史变革(侯怀银,2020a)。进入21世纪,教育学一级学科不断分化,并随之涌现出诸多二级学科和研究方向,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学科群(侯怀银,2021)。我国的教育学从兴起(1984—1999年)、独立研究(2000—2003年)到深化发展(2004年至今)(侯怀银,2022),一直紧贴时代脉搏,不断为时代发声。新时代背景下,一直内含在成人教育学下的老年教育学亟待提升到教育学二级学科门类中。

早在1989年,熊必俊等人在《老年学与老龄问题》中立足老年学立场,较早提出“老年教育学”的概念,并就此分析了老年教育学、老年教育与老年教育事业之间的关系和现状等(熊必俊等,1989)。2008年,董之鹰在《老年教育学》中,不仅界定了老年教育学,而且就其研究领域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还尝试构建了老年教育学的学科理论体系(董之鹰,2008)。2013年,叶忠海主编并出版了“老年教育理论丛书”,从多学科视角聚焦老年教育研究,并构建了老年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在其《老年教育学通论》中,他具体就老年教育的基本概述、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内涵与性质、体系、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评价、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叶忠海,2014),并在其发表的《中国老年教育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等论文中也就老年教育学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从已有研究来看,我国学者虽然就老年教育学科层面的探讨较少,但把老年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越来越成为学者们的共识(李洁,2021b)。我们亟需把老年教育从一个“研究领域”上升到“学科”的高度,从而确立起老年教育学在我国教育学学科中的特殊地位,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老年教育学。

二、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需要厘定六大问题

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问题是一个“尚未完成”的命题,即具备学科成立的条件,但尚不成熟。依据成熟学科的标准看,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概念界定、学科定位、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体系构建和研究方法等。

1.老年教育学的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对老年教育学概念的界定少有涉及。我们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老年教育学的界定视角主要有三种:

第一,立足于社会功能去界定。例如,希姆斯特拉(Hiemstra R.)指出,老年教育学是成人教育学和社会老年学新的共同研究领域,是探讨老年教育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的学科,旨在对衰老进行感知训练基础上,相信并尊重人类的无限潜能,刺激老年人的自我学习(Hiemstra,1981)。

第二,立足于教育立场去界定。例如,李洁提出,老年教育学是为进一步促进老年人的自我实现、社会关系、健康和潜能发展的一种教学理论(李洁,2021b)。

第三,立足于国家文化去界定。该视角下的老年教育学界定各有所异。目前德、美、英三国比较重视老年教育学研究。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整合老年教育学”(Integrative Geragogy)和美国“教育老年学”(Educational Gerontology)均强调跨界和整体思维,而英国“批判老年教育学”(Critical Geragogy)则更加突出老年人在社会中的民主参与和生命解放的意义(李洁,2021b)。在我国,《新编老年学辞典》中对老年教育学概念曾做出明确表述:“老年教育学是通过对老年教育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综合研究,运用哲学、教育学、老年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揭示老年教育的规律,形成理性认识,指导老年教育实践,提高老年教育的社会效益的科学。”(李旭初等,2009)但这一界定目前尚未成为共识。

新时代背景下对老年教育学进行概念界定,这是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安家之本,更是挑战所在。我们认为,老年教育学是围绕老年人进行的,以老年教育的现象与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资源,揭示老年教育规律,以达成追寻生命意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目的的一门学科。

2.老年教育学的学科定位及学科性质

学科定位是某一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较下的区隔表述(艾·里斯等,2017)。老年教育学的学科定位主要强调学科归属和学科定级的位置。在学科归属上,老年教育一直属于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这决定了老年教育学应隶属于教育学学科。在学科定级上,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目前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3个以“年龄”为划分标准的二级学科,老年教育学至今为止,尚未进入到我国教育学二级学科的阵营,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愈发加深的现实境况下,这已非常不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我们应把老年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学科性质是一学科区别于他学科的质的规定属性(曲波,2014)。已有研究对老年教育学学科性质的理解因角度不同而认识各异。就质的内在规定而言,老年教育学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学,应具有教育和康养的双重属性(张晓林,2021)。就学科间的相互关系而言,老年教育学是老年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与分支学科。就学科发展的归属与重要程度而言,老年教育学当前正在由新兴边缘学科向成熟独立学科转型。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老年教育学应综合教育和康养的双重属性,既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侯怀银等,2020)。

3.老年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某一学科或理论所研究的特定事物及其规律(张越等,2017)。按照教育学科群的一般表述(薛滩,2011),老年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老年教育现象和老年教育规律,但这种直接演绎和套用的方式常被学界所质疑。为此,我们应对老年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进行准确定位。

第一,在坚持老年教育学特殊性的基础上,凸显老年人内在生命的真切需求。老年教育一直以“成人晚期教育”的状态归属于成人教育学范畴,这不仅混淆了低龄期成人与老年人的差异,而且更忽略了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的特殊教育需求。新时代老年教育学要回归到老年人本身,细化老年人的内在生命需求。

第二,在廓清老年教育学边界的基础上,强调老年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终身性。随着老年教育被纳入到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老年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亟需由单独的“研究老年人的教育现象和规律”拓宽到“研究老年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以及面向所有人的超老化教育现象和规律”,将老年阶段的特殊性提前为所有年龄阶段所预知,以缓冲当前及未来老年型社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第三,在夯实贯穿全民终身的老年教育的基础上,强调老年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空间多样态性。老年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立不仅要注意普遍性与特殊性、整体性与局部性的结合,而且要以终身教育为视野,树立大教育观,既要关注普遍的老年教育现象和实践,又要在不同国家、民族、城市、社区、乡镇、农村等绝大多数空间中呈现出多种样态。

4.老年教育学的研究范畴

研究范畴是本质地反映研究对象矛盾运动的一种规范系统性的原理化命题体系(龚怡祖,2013),这是一门独立学科确立的衡量标准之一。我们认为,老年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大致可依以下三方面逻辑脉络展开。

其一, 基于老年教育的历史脉络梳理老年教育学的研究范畴。虽然直到20世纪70年代老年教育的概念才确立起来,但中外老年教育的实践历史却年深岁久。溯源其发展历史,无疑是新时代背景下廓清老年教育研究范畴与边界的不二选择。

其二,基于多学科视角构建老年教育学的研究范畴。老年教育学无法避开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影响,更离不开老年学、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等学科发展的积淀。我们认为,老年教育学应建立面向多学科、跨学科视域下的老年教育学学术共同体,在此基础上构建老年教育学的合理逻辑范畴。

其三,基于老年教育的时代样态创新老年教育学的研究范畴。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组织和参与老年教育的目标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认为要始终把好时代脉搏,以创新的态度和行动,在大教育学视野指导下,构建迈向更加普惠型和终身型的老年教育学研究范畴,从而更好地体现新型学科对时代发展的主动适应与观照。

5.老年教育学的三大体系构建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必须给理论创新以广阔的空间。随着国家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提升为战略任务,新时代我们亟需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老年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而奋力前行。

(1)老年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

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基础和依托,关系到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资源的配置等方面(王孜丹等,2019)。据笔者目力所及,已有研究者对老年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在学科建立的基本条件基础上,依照学科成熟的内在和外在建制思路展开的。其中,内在建制主要包括老年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公认的学科范式;外在建制则包括专门学会、独立科研院所、出版机构及刊物、大学中单设的学院或学系等(岳瑛,2009;丁红玲等,2019)。也有部分研究者参照学科群构建的框架,主要从教材体系、知识体系、实践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学科结构及学科群结构的建设探讨。比如叶忠海的《老年教育学通论》和杨德广的《老年教育学》就属此种情形。

新时代老年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既要整合老年学和成人教育学等学科以及终身教育等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又要参照研究范畴,积极开拓新的学科发展领域,在坚持老年教育学为“老年人”理性服务的逻辑起点上,最终回归到老年教育学对“生命意义”追寻的逻辑终点,同时不断体现老年教育学的“生命温度”。

(2)老年教育学学术体系构建

学术体系是一门学科的核心。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理论、知识、原理等,二是研究方法、材料和工具等(谢伏瞻,2019)。学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国家、集体、个人的总体思维水平和行为特征(李永进,2016)。经过细致梳理发现,我国老年教育学的学术体系构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术研究成果助推学术范式萌芽。当前老年教育学的代表性学术著作有董之鹰的《老年教育学》、岳瑛的《教育学视阈中的老年教育》和叶忠海主编的《老年教育学通论》,结合老年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成果方面的15部著作和学术论文、课题可知,学者们主要从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制度与管理、类型与关系四方面展开了学术体系研究。

第二,多元学术训练助益学术人才队伍建设。有研究者指出,从近年来我国出版和发表的老年教育学术专著与期刊论文可知,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更多是权威专家的审思,另外还有少量零散的合作成果,但这种合作主要是师生、同事之间的内部合作,而高校与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许道祯等,2021)。可见,老年教育的学术训练仍缺乏多元主体之间的联动效应。

第三,纠偏学术评价体系铸好学术风气。学术评价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研究者与其研究成果在专业领域内的学术承认度(姜春林,2018)。当前我国尚未有专门的老年教育学术评价体系为老年教育的专业化服务人才保驾护航,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总之,新时代老年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要在学术研究、学术训练和学术评价等方面扎根中国实践,强化中国老年教育学的学术自主性,尊重原创,鼓励创新,最终形成领军专家、中青年骨干、本硕博学生、深耕实践的研究与工作人员、国外研究者协同建设中国老年教育学的局面。

(3)老年教育学的话语体系构建

话语体系是一门学科深化发展的纽带。它包括概念、范畴、原理及相应的言语表达方式等基本元素。关于老年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建设,目前学界还未有研究者涉略,少数学者对教育学的话语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中国老年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至少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其一, 在中国经验基础上构建话语体系。中国老年教育学应站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现实情境和未来预测的全历史空间中凝练经验,不能神圣化西方老年教育的经验,而应运用开放式思维研究并形成我国老年教育的话语体系。

其二,在中国立场中构建话语体系。任何在学界范围内引发争议和争论的学术观点和学术主张,都应该严正当代中国的立场,即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视野中,考虑当代中国老年教育学的发展路径。

其三,在中国贡献中构建话语体系。中国老年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最终形成,依赖于独立的中国老年教育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国的研究者要扎根中国老年教育的实践,加速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学学科的构建进程,向世界输出中国贡献。

总之,新时代的中国老年教育学应在充分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全域老年教育学思想基础上,自觉夯实根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和胸怀,接续中国老年教育学传统,为世界贡献中国的经典案例和真知灼见,真正创造属于国人自己的老年教育学,在将中国经验向世界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学话语体系(李政涛等,2018)。

6.老年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学科研究方法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侯怀银,2020b)。老年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植根于老年教育学特定的研究对象。据笔者查阅文献可知,目前还未有专门针对老年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成果。我们认为,老年教育学研究方法应深入思考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下前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以现实和实践为基础,力求发出时代的最强音。老年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时刻聆听时代需求,不断推进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创新。

二是在借鉴与创新中辨证采纳多学科研究方法。老年教育学要坚持多学科交叉的分析研究,充分考虑迁移方法与其本身发展特性的适切性,全过程监督、反馈和评估迁移方法使用情况,探寻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新领地,逐步构建起老年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三是在实证调查与理论思考中确立老年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老年教育学建基于老年教育的实践,应突出实证研究方法的指导作用。同时,老年教育研究还要求其本质,规避定性研究方法“表面套用”的怪圈。总之,研究者应融合质性研究与实证研究之优势,科学研究并解决老年教育实践中的复杂问题。

三、新时代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方略

学科建设本质上是从学科创生的指标和条件问题展开,基于学界普遍接受的方法和真理(陈燮君,1991,p.233),评估其自立于学科之林的基本能力。学科创生一般要经历意识萌发、理论准备、实践展开、体系建构等动态调整过程(华勒斯坦等,1999)。从学术领域看,学科建设主要从学科的内在建制与外在建制两方面展开探索。从高校领域看,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一是优化学科结构与布局以形成有影响力的学科群,包括高校的学科定位、学科规划、学位点设置、学科门类设置等;二是集学科方向、梯队、基地及项目等建设于一体,调整现有学科,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侯怀银,2020b)。具体而言,新时代的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明晰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根本思路

新时代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根本思路是在树立大教育学观的基础上,坚持问题意识和需求导向,不仅要聚焦老年教育学的学科特性,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关系,解决好学科内在建制与外在建制的问题,而且要凸显老年教育学中“学”的凝练和抽象,以此来建设一门全局化与特色化并举、现实性与未来性共振的中国特色老年教育学学科。

第一,要在大教育学观下进行学科建设。老年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应指向所有人,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针对老年人进行的教育,要以老年人的现实需求为标准展开实践活动,形成老年教育学的教育和文化养老的知识体系与学术理论体系。二是针对老年教育工作者进行的教育,主要指学校老年教育、社区老年教育、家庭老年教育、远程老年教育的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与学科建设相关的工作,如老年师资的培训体系、教材体系、工作体系建设等。三是针对全民进行的老年教育,旨在引导全民正确认识老年人,走进老年人生活,进行“老化”的教育与引导,这也是新时代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要增强老年教育学中“学”的内涵。老年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主要关涉普通高校的学科建设和老年大学学科建设两个层面。两者均需在学院或研究中心建设、专业系科建设、课程与教学建设、学术科研建设、学生与教师管理等方面聚力。其中,学术科研是老年教育学专业化的核心要求,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学术训练与研讨中形成理论。学院或研究中心建设、专业系科建设是主要阵地,老年教育学要以专业和学系为抓手,在为老年教育的社会实践提供理论引导的同时,推进其学术队伍的壮大和完善。学生与教师管理、课程与教学建设是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主体,我们需要在代际传承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不断夯实学生对老年教育工作的使命感,以及在解决学生职业生涯困境的同时持续推进全社会老年教育问题的解决。

第三,要着力推进老年教育学学科内在建制与外在建制的协同发展。我们不仅要将老年教育学的概念、观点、命题、内容、体系等内在建制问题上升为老年教育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最终形成较为成熟并得到公认的话语表达方式,而且更需要将老年教育活动与实践过程中的成果整合提炼,不断归纳老年教育规律,丰富相关理论成果。可采取的措施有:成立专门的学会、独立的研究院所,在大学中单设学院或学系,创办专门的刊物和出版机构,以及设立专门的科研基金项目等(岳瑛,2009)。以此为基础,我们就能充分发挥老年教育学学科对老年教育和老龄化社会的理论解释与引导作用,了解中国老年教育的现实境况,进而规划全球老年教育的未来蓝图。

2.明确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新时代老年教育学要成长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亟待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其一,形成公认的话语表达方式。已有研究对老年教育学内在和外在建制方面的学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新时代老年教育学首先需要在概念界定、学科定位及性质、学科研究对象与内容、学科研究范畴和方法等方面在学界形成相对统一的学术话语表达方式,更深层次地关注其学术生命的深化,更主动地拓宽其研究视野,从而更好地为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服务。

其二,推进学科制度化建设。学科的制度化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的目标管理、学科建设现状的实时监控、学科建设的评估与反馈三大方面。其遵循全国性制度与地方性制度搭配原则,具体指标涉及整体目标设定、大学系科与专业设定、本硕博学位点设定、课程与教学管理、教材管理、科研课题管理、人才培养管理、学科评价、制度保障建设、老年教育工作资格认证制度建设等内容。新时代老年教育学学科的制度化建设,需要在已有基础上实现扩展与延伸,趋向主流与核心,不断引领老龄化社会走向科学合理。

其三,系统推进老年教育学的“学科群”建设。学科群是一门学科在自身分化,以及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基础上形成的系统载体(施亚等,2016)。叶忠海组织编写的“老年教育理论丛书”,为老年教育学学科群的建设打下了基础。老年教育学学科群建设既需继续延伸,深入到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中去(林华等,2014);又需按照一定的学科分类标准进行细化与分层,并随时变化与调整,以完成其动态与静态制衡(施亚等,2016)。我们尝试对老年教育学学科群进行如下分类设计(见表1)。

表1 老年教育学学科群分类设计表

其四,促进学术共同体与学术文化氛围建设。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是各成员间因共同的研究主题和高频率的交流而自觉地集聚、磨合、凝练和超越后形成的科学共同体(梁庆寅等,2016)。如叶澜教授领航形成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等。老年教育学的学术共同体建设应立足于其研究场域,跨学科团结相邻学科带头人,以课程、教学和科研项目等为抓手,开启全域研究的时代征程,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不断增强学术成果的原创性和特色化。

其五,推进学习型社会的“老化”教育研究。从广义上来看,老年教育学是针对所有人的终身老化教育学科(李洁,2020)。老年教育不仅需要老年人认识到自身的生存、生活、生命状态,以积极的姿态应对老龄化;更要让老年教育工作者在“老化”教育基础上,科学合理地为老年人赋权增能并进行规划设计;而且还需让其他公民包括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地传承中国传统孝老文化,对老年人身心特点进行了解等。总之,在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变老”应成为每一个人终其一生了解、感受、学习的重要话题,这也是老年教育学对生命的终极引导与伦理价值所在。

3.处理好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三对关系

新时代的老年教育学建设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1)老年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方面,要处理好老年教育学与教育学学科的关系。老年教育学沿着成熟的教育学学科的发展轨迹进行自身学科建制无可厚非,但是若不加批判地全盘嫁接则会遮盖老年教育学本身的特殊性,同时也会失去其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的学科独立性。教育学学科应作为其理论发展的来源和引导而存在。这其中尤其要处理好老年教育学与成人教育学的关系。在我国,老年教育一直被归为一种成年晚期教育的形态。与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离出来一样,且老年是成人阶段具有跨时空意义的阶段,因此,老年教育学应该更加自信、快速地成熟起来,不断深入到老年型社会场域中解决更多实践性难题。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老年教育学与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关系。老年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关涉对老年教育学本体中部分特征和对象的研究,而交叉学科关涉对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外延研究。当前“老年教育基本原理”“老年教育史学”“老年教育课程论”“老年教育教学论”等分支学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交叉学科却发展羸弱。老年教育学要始终坚持“主心骨”的核心统领,继续开拓如“老年教育评价学”“元老年教育学”“老年代际教育学”“老年健康教育学”等分支学科的新领域,不做分支学科全覆盖的徒劳之功;同时,在研究思路和途径上应借鉴其他学科,发展交叉学科,跳出老年教育学的学科局限,创新老年教育学的学科视野,完善老年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2)老年教育学研究与老年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老年教育学研究是专门针对老年教育研究在学科层面的探讨。老年教育研究大体包括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大方面。长期以来,老年教育研究就以解决现实的老龄化社会问题而存在,彰显出更强的应用性。老年教育的实践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丰富多样,但是其理论成果的创新速度及其对实践引导的效率却始终跟不上实践的节奏。新时代老年教育学理论研究要加快步伐,用好老年教育实践成果,在老年教育理论研究的一般规律中,寻求老年教育学的学理逻辑,形成其学科特色。

(3)老年教育学的中西关系

新时代中国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中外关系,尤其是中西关系。为进一步规范学科范式,我们有必要借鉴和吸收中外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有益成果。当前,国外关于老年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多来源于1976年英国著名老年教育专家彼特森( Peterson D. A.) 创办并出版的 《 Educational Gerontology》中(江颖,2021b),我国学者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老年教育学的国际学术争鸣中。同时要立足中国国情,深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以敬老文化为基础,汲取中国老年教育的实践经验,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成果。

4.做好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外部保障

费孝通认为,学科外在建制的标准主要有5个:学会、专业研究机构、大学的学系、图书资料中心、学科的专门出版机构(费孝通,2001)。当前,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外部保障亟需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发力(杨德广,2018;丁红玲等,2019)。第一是加强老年教育学会建设。近年来,地方层面的老年教育协会纷纷创立,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时下紧迫的任务是亟需在国家层面加强老年教育学会建设。二是加强专业研究机构建设。目前亟需在国家和地方层面进行老年教育研究机构的创建,特别是在大学设立老年教育研究机构,以构筑老年教育研究平台。三是加强大学老年教育学系科建设。特别要加强以老年大学和开放大学为主体的老年教育专业和学科建设。四是加强图书和期刊出版方面的建设。目前特别要以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相关期刊为主力,同时借力综合性大学学报共同推进老年教育专门期刊的建设,真正形成其核心话语阵地。此外,在老年教育的法律制度层面和政策保障层面,都应将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列为重要且优先的内容。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教育学人应承担起自己的学术使命,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推进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使老年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越来越成为教育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完善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实现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老年教育学等贯穿人一生的各类教育学的协调统一。

      

注释:
① 该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检索条件是:以“老年教育”为主题词,来源类别为CSSCI期刊和博士论文,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11月30日。
② 本系列丛书出版于2014年,包括《老年教育学通论》(叶忠海)、《老年教育心理学》(张永等)、《老年教育管理学》(张少波等)、《老年教育经济学》(金德琅)、《老年教育社会学》(张东平等)、《海外老年教育》(齐伟钧等)。
③ 叶忠海的相关论文具体包括:《老年教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2013年)、《中国老年教育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2017年)、《中国老年教育40年:成就、特点和规律性》(2018年)。
④ 杨德广主编的《老年教育学》为全国老年教育师资培训教材,主要论述了老年教育的研究对象、老年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老年教育发展历程、老年教育的理论、老年学员的身心特点、老年教育教师队伍的教学艺术、老年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等,介绍了老年大学的5种类型及其管理体制与办学特色,阐释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办学模式与管理体制。
⑤ 这15部著作分别是:《老年心理与教育》(王荣纲等,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老年学校教育学》(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教育研究组、哈尔滨老年人大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老年教育概论》(陈福星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和谐社会与老年教育》(郑令德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高龄教育学》(黄富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老年教育学学理探索》(金陵老年大学,南京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老年教育的国际背景研究》(顾秀莲,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年版)、《老年教育策论》(施祖美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老年教育探索与实践》(孙建国等,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课题组,阳光出版社2012年版)、《老年教育学读本》(赵俊芳等,学习出版社2017年版)、《中国老年教育学》(王清爽等,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中国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与国际对接:2013—2016》(林元和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中国老年教育新论》(马伟娜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中国当代老年教育发展研究》(叶忠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⑥ 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准,在整个“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6—2021年),与“老年教育”相关的课题主要有:“老年教育助推积极老龄化实现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欧阳忠明,2020年国家一般)、“新时代城市老年人自主学习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虞红,2019年教育部重点)、“城乡老年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程仙平,2019年教育部重点)、“适应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完善研究”(吴遵民,2018年国家重大)、“我国老年教育资源短缺的协同发展研究”(王剑波,2018年国家一般)、“教育溢价视角下老年人的幸福测度与实证研究”(孙立新,2018年国家一般)、“中国老年人‘精神性’的教育建构研究”(李洁,2018年国家一般)、“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徐旭东,2018年教育部重点)、“新时代老年教育服务供给体系建构研究”(张鹤,2018年教育部重点)、“面向老年人的MOOC设计与应用路径研究”(赵姝,2017年国家青年)、“城乡统筹背景下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第三空间路径研究”(姜伯成,2017年教育部重点)、“中国普惠性老年教育推进路径及策略研究”(国卉男,2016年教育部重点)。
⑦ 关于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论文主要有:《构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冯建军,2015年)、《我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刘旭东,2016年)、《论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刘旭东等,2018年)、《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世界贡献与国际认同》(李政涛等,2018年)、《中国文化传统与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叶澜教授专访》(叶澜等,2019年)、《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问题与路径》(丁钢等,2021年)、《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大教育学建构》(侯怀银等,2021年)。

参考文献:
[1][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2017).定位(英文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3.
[2][美]华勒斯坦等(1999).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3-14.
[3]陈燮君(1991).学科学导论——学科发展理论探索[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4]丁红玲,宋谱(2019).关于建立老年教育学的思考建议[J].当代继续教育,37(4):4-9.
[5]董之鹰(2008).老年教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3.
[6]费孝通(2001).关于社会学的学科、教材建设问题[J]. 西北民族研究,(2):1-6.
[7]龚怡祖(2013).学科的内在建构路径与知识运行机制[J].教育研究,34(9):12-24.
[8]国家统计局(202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EB/OL].[2021-12-30].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4.html.
[9]侯怀银(2020a).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5.
[10]侯怀银(2020b).社会教育学学科建设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2(5):11-22.
[11]侯怀银(2021).21世纪初20年我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56-65.
[12]侯怀银(2022).中国教育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5(1):84-93.
[13]侯怀银,王晓丹(2020).新时代呼唤终身教育学[J].高等教育研究,42(1):60-67.
[14]江颖,夏海鹰(2021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老年教育发展研究:脉络分析、理论样态和学术支撑[J].成人教育,41(1):30-39.
[15]江颖,夏海鹰(2021b).国际老年教育研究脉络梳理:领域特征和前沿热点[J].终身教育研究,32(3):64-77.
[16]姜春林(2018).学术评价学的学科体系及创建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39(2):225-232.
[17]李洁(2020).老年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基于谁要学、为何学和学什么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2(2):102-110.
[18]李洁(2021a).论我国老年教育立法的调整对象、立法目标与立法原则[J].终身教育研究,32(2):40-48.
[19]李洁(2021b).西方老年教育学科思想:发展、争鸣与特色[J].比较教育研究,43(6):105-112.
[20]李旭初,刘兴策(2009).新编老年教育学词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49.
[21]李永进(2016).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J].北京教育(德育),(9):60-62.
[22]李政涛,文娟(2018).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世界贡献与国际认同[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6(3):62-72,188.
[23]梁庆寅,郑振满,陈春声等(2016).学术共同体[J].开放时代,(4):11-42.
[24]林华,农伟强,黄东益(2014).构建优势特色学科群,提升地方大学核心竞争力[J].高教论坛,(5):53-55,72.
[25]罗炳权,陆剑杰(2008).老年教育学学理探索——金陵大学24年科研成果梳理[M].南京:南京出版社:25-47.
[26]曲波(2014).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30-134.
[27]人民网(2021a).《中国老年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发布[EB/OL].[2021-12-30].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1/1018/c1002-32256692.html.
[28]人民网(2021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EB/OL].[2021-12-3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1124/c1001-32291121.html.
[29]施亚,唐毅谦,严彦等(2016).校城融合视角下地方高校学科群建设策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30(8):48-52.
[30]王孜丹,杜鹏(2019).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科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展望[J].科技导报,37(18):60-69.
[31]谢伏瞻(2019).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5):4-22,204.
[32]熊必俊,郑亚丽(1989).老年学与老龄问题[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75-87.
[33]许道祯,王媛,马晓斐(2021).近二十年我国老年教育研究综述——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成人教育,41(6):33-39.
[34]薛滩(2011).对成人教育研究与成人教育学研究的解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9(3):22-24.
[35]杨德广(2018).建立老年教育学刍议[J].教育研究,39(6):16-23.
[36]叶忠海(2014).老年教育学通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2.
[37]岳瑛(2009).老年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刍议[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5):30-32.
[38]曾珊,殷丙山(2021).构建新时期我国老年教育体系的对策研究[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4):23-29.
[39]张晓林(2021).论老年教育的双重属性[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10):5-9.
[40]张越,周建波,张亚光(2017).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考察与启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38(6):42-48.
[41]Glendenning, F., & Battersby, D. (1990).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and Education for Older Adults: A Statement of First Principle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dult & Community Education, 30(1):38-44.
[42]Hiemstra, R. (1981). The Contributions of Howard Yale McClusky to an Evolving Discipline of Educational Gerontology[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6(2-3):209-226.
[43]Kehrer, F. A. (1952). About Mental Aging[M]. München, Germany: Aschendorffsche Verlagsbuchhandlung:128.
[44]Peterson, D. A. (1976).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The State of the Art[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1(1):61-73.
收稿日期 2022-01-05 责任编辑 刘选


欢迎转载,开白请联系18980806833(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