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啥你们要吐槽博士

静易墨 考博圈 2019-06-15

来源:静易墨

编辑:学长

这是个挺奇怪的题目,也许有人会质疑,真的有吐槽博士这种现象存在么?


那一定是存在的,而且并不是个案,只是没人会真的当面吐槽,背后议论却相当普遍——我说的并不是所谓第三种人类的女博士,在吐槽博士这事上,往往不分性别。


我知道有人会问了:“静静,莫非你是一个饱受嘲笑的苦逼博士不成?”


然而我并不是博士,只是同事、同学中不乏这个群体,对吐槽之事有所闻也有所感。就我的接触面来说,我倒是没觉得博士在生活中与其他人有啥区别,在一块聊天,大家也无非是工作交流、家庭琐事、球、娱乐明星、美女之类,开口薛定谔、闭口弦理论的人我是真没见过,该热血、该说脏话、该好美色的一样不缺,都是人,能有多大的差别?


可遇到了工作上的事,的确发现吐槽博士是个常见现象。我们部门的同事,每每与某个博士扎堆的部门有合作时,回来就会牢骚一番,关键词无非以下:


死脑筋;

太保守;

认死理;

过于有原则。


恩,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我明白他们在哪块容易聊不到一块去——规范上安全系数是2的事,博士们还能抠到0.1跟你计较,这有什么意义呢?大多数人认为数量级上差异是可以忽略数值上的些许差别的。


为了几厘米的事,学士、硕士和博士们没少打架。


这是常见的吐槽之一,另一件吐槽是关于收入。博士无用论已经成为相当多年轻人达成共识的价值观,在今天社会大环境下,大家没有发现博士在就业和收入上对比硕士甚至本科生有明显的碾压优势,而多花3~5年的时间成本又过于高昂,在过去若干年房价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错过3~5年时间往往就意味着小半辈子的收入会被房价上涨吃掉,再目睹自己读了博士的同学状况与那些本科出来混的不错的同学差距不小,对博士的吐槽可能就已经升级为心疼,并庆幸自己没走上不归路了。



事实真的如此么?


我也不确定,我的确听到过博士的自我吐槽,他说:读了博士之后,发现唯一好处就是未来不会在职场上被叫职务——比如,X工,X经理,X总——而是学历。于是我告诉他,我从小到大叫李博的同学有四个,还有一个叫王博。他说:所以他们都会叫全一点,比如李博士,王博士,以此来与那些父母起名机智的X博划清界限。


若福利只是如此,那的确没意思了。但事实就是,博士还是会比其他学历收入更高,至少平均收入如此——学历其实是个保证收入下限的办法,在一些公司,比如静嫂他们单位,还是个突破晋升瓶颈的必要条件,至于最终你这个人能挣多少钱,取得多少成就,赢得怎样的社会地位,从来靠的也不是学历。


可惜人们眼里只有上限——所谓没读书的也比读博士赚的多,无非是看到几个上限的个别案例,而不看没读书人群的下限在哪。这是非常普遍的偏见,虽然这不代表我鼓励大家去读博士,可澄清这么个简单的道理,也是有必要。


当然,这不是吐槽博士的核心原因,归根到底,大家还是要问:


读博士是不是真的会让人变成死脑筋?如果读博士只是保下限,不能在能力上真的胜过其他同等时间用于工作经验的硕士甚至本科生,那这个学历的确有点鸡肋啊?


这的确是个挺严苛的问题,我作为一个区区硕士,还特么是两年学制,并且一年时间跑出去实习的实践流,本来没机会回答这样的问题,但多年来跟一些博士交流,思索一番,还是能找到答案。


从人群的比例来说,读完本科不再往后走的一定是大多数,所以很多人对硕士和博士到底学些什么就有误解。有人以为硕士和博士会学习更多的方法,扩展知识面——其实恰恰相反,本科才是从行业入门到了解行业广度的阶段,到了硕士,知识就从广度开始收缩,往往集中在行业里某个具体的方向,所以为啥本科以上才叫研究生,因为你在本科阶段更多是获取知识,而不是专研知识,甚至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理论学习,没有进入实验阶段。而到了博士阶段,知识就更加集中在某个方向的某个具体问题上,3~5年时间完成博士学业,其实最终成果往往只是解决了几个甚至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到了工作阶段,却不保证能遇到。


所以博士其实并不是博学之士,而是精学之士。


这也就是很多人所谓的,研究生未必比同样时间用于工作实践的本科生水平高——的确,因为如果这工作跟研究方向没半毛钱关系,那研究生看起来就是没啥优势。


所以问题在哪呢?教育系统有问题?问题是全世界教育都是越到后面越专精(我说的是理工科,文科我就不知道了)


其实你只要仔细想想我们的工作跟学校学习的内容有多少重合度,就能逐渐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工作本来就不保证学以致用,就像我现在写球,用得到本科+研究生这六年的专业知识么?


之于工作,本科生、硕士、博士们最大的区别,不在知识水平,而是他们经历了不同深度的学习阶段后,对问题精度的要求不同——对于以知识了解为主的本科生来说,也许一个问题只需要精确到10,而初步方向性研究的硕士则认为要精确到1,深度研究问题的博士认为还可以精确到0.1。


对,恰恰就是争那几厘米的事。


说的更形象点,就是桥下游来一群鸭,你要怎么去数——最简单的是一眼扫过,说出答案:百十来只;或者你一只一只数出来,精确的说出97只;又或者你把这97只鸭子的公母斤两都整的明明白白。


很明显,如果你是给出百十来只答案的那群人,你当然觉得把这97只鸭子的公母斤两都整的明明白白的人有毛病,是异类。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到底哪种数鸭子的办法是对的。


这就是工作需求的问题了,也是矛盾产生的本源——我们今天的社会,大部分工作岗位,可能还真是数个百十来只就够了的需求。


各行各业对工作深度的需求的确是不同的,研究火箭、卫星、导弹、芯片需要更高的精度,可挖土方盖高楼糙一点大抵不会出什么幺蛾子。在没有那么多研究所招人的情况下,博士们降格使用,在需求只是1位精度或者10位精度的岗位上用0.1位精度的标准去要求大家,自然会产生矛盾,而作为人群基础更庞大的本科生和硕士,就会把数量更少的博士当异类——这是我们都懂的道理,事实上,有没有理先不要讲,仗着人多把歪理能给你说正了的事也不少见。


大家可能会想——既然并不需要那么多精确到0.1的人才,那我们培养这么多博士干嘛?何况我们国家每年生产这么多SCI文章,感觉也没出啥大科学家啊。


别急,你得先了解,为啥我们的社会,对0.1精度的人才需求量不高——


我们这,赚钱太容易了。


有人一定会说——你这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小老百姓活的这么辛苦,一分钱掰两半花的比比皆是,再说你自己不是也天天叫苦,写文章嫌收益太低么?


是的,钱的确没让咱们小老百姓赚到,可整个行业却赚到钱了——你们可别忘了,我们国家有多少人口,过去这些年的人口红利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多少好处,比如,为啥我们的互联网公司发展如此迅猛?


除了我们有全球最大的局域网之外,我们这啊,只需要从国外学点东西,整个容就能赚钱了——这个大市场,很多时候需要的不是你搞出些什么开天辟地的新东西,而是抓时机抢先占领市场,速度、产量永远比质量重要——因为市场对质量的需求远没有对从无到有的需求高,你若为了把控质量比别人晚面世半年,对不起,你已经输了。


有人会说了——那后来的产品就不想着用提升质量的办法来对抗老产品么?


会想,但可以这么说——除非老产品是真的有大问题,不然后来居上这种事,在国内并不多见。不过有意思的是,因为市场太大,虽然你追不上,只要你有一点特色,还是能在行业里混的不错,比如在国内端游MOBA游戏市场被LOL、DOTA2这些强势游戏占领的局面下,某个靠打版权擦边球的二次元MOBA游戏一样活得挺好。



有句话说的好——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


是的,只要行业在上升期,那么品质永远不是第一位,流量才是王道——而获取流量的条件里,品质只是用来维持下限,大IP、广告、炒作、名人效应往往比产品本身更关键。


酒再臭,架不住店开在十字路口。


那么,那些进入平稳期的传统产业呢?


大多数传统行业就更加拼不了质量。我举一个例子——建筑行业,绝对的传统行业,要拼质量么?


质量有用,但现实的说,维持质量需要的技术门槛太低了——因为行业太成熟,你用精度0.1的人才带来的提升已经进入了边际递减,在竞争中很难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点。我看过不少天才建筑师提出的方案,被某局或者某处的意识流彻底否定,你可以吐槽领导们不懂专业,但领导们比你懂政治。


所以你知道传统行业竞争的关键点在哪吧。


说起来很悲哀吧,但没办法,传统行业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已经根深蒂固,缺少新兴行业的竞争活力,让这些行业里顶层的人才往往都处于被降格使用的状态——如果您是个高中生读者,未来想在一个相对公平环境下竞争,我劝你不要去传统行业。


可按我这么一说,不管是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好像博士都不吃香,或者说,精度0.1的人才都不吃香,岂不还是在支持知识无用论?


不,你们还没明白呢?问题从来不在人才本身,而是需求问题——如果我们的社会竞争真的到了必须要求数鸭子也要把“97只鸭子的公母斤两都整的明明白白”的程度,那时候精度0.1的人才还会被吐槽么?


说起来可能挺扯,但我讲一件自己经历的事:


在国内,拼地砖这么个简单的事,是没有建筑师把房间尺寸完美契合地砖模数放在心上的(公建大抵如此,住宅好一点),到了墙边如果发现不能完整的放下一块地砖,那就让施工人员切割放个零碎的就行了。


但德国的建筑师并不这样认为——我不确定是不是每个德国建筑师都这样,但我遇到的几个都是如此——他们对地砖拼接的完整非常在意,如果不是畸形房间,那么尽可能拼的完整是硬性要求,这让工作变得极为复杂。


事实上,我是个精度10的人——我说了,我的硕士一半时间在实习,一点实验精神都没有——对这种事当然觉得很扯,也明白为何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越来越慢,跟我们这的日新月异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当这个前后历时8年的项目建成后,我明白了什么叫精品——我不是说造型,而是细节,每一个细节最终组合在一起,跟以往接触的项目形成的差距一目了然。


真的不是崇洋媚外,但我相信,这事国内建筑师把关真的做不到。德国人说,他们相似的方案被国内这家著名大公司多个产业园采用,靠的还真不是那造型。


以及,他们收的设计费是国内的5~10倍。


妈蛋,给我这么多钱,我也精度0.1


或者,他们是先精度0.1了,才能收那么高的费用?


我不清楚先后,但传统行业能出现这种个例,也多亏了设计方是外国公司(国内没脸开这价),以及聘请这家外国设计公司的国内著名大公司的企业文化也有相同的理念。


那家国内公司叫——华为


所以,还是有不一样理念的先行者,证明了0.1精度的重要性,只是我们各行各业都太懒了,习惯了精度10下靠抢流量、拼关系来走捷径,反而让追求0.1精度变成了可笑——毕竟,国内市场钱真的好赚。


也许到了大家发现钱没那么好赚时,你就不会吐槽博士了吧。


注:本文来源静易墨,仅做学术分享之用,本文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与来源联系,万分感谢!


往期回顾

1.没有“404”!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论文部分手稿首次曝光!

2.不想恋爱?& 拒绝结婚?——女博士的情感生活

3.什么是考博该有的心态?



考博方法论20讲



本课程适合以下人群:


2018年和2019年,

以及有考博打算,

却还在迷惘的同学


准备考博,

却毫无头绪的同学


限时特惠仅需99元

购买方式一: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

购买方式二: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