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深刻的反省:我的第一次失败考博经历
来源:考博圈原创
作者:狼居胥
编辑:学长
读硕士时,虽说学术做的还行,其实没想过去考博,那时候想法比较简单,一是毕业时已经找到了比较好的工作,有市级机关的公务员,一线城市的央企,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等;二是自己专业是文科类专业,说实话感觉很虚,自圆其说的那种学科,感觉读博的研究兴趣不够,意义也不大;三是本硕加起来已经在学校待了七年了,也想出去施展拳脚,大干一场了。
就这样照了毕业照,吃了散伙饭,喝了告别酒,按部就班的去了一个单位上班了。后来为什么又要去读博就不细说了,归结起来无非三点吧:钱太少了,事太多了,离家太远了。寻思来寻思去,还是想考博!
一、你为什么要考博
其实考博的人的动机,无非是三类,:
一是热爱学术。有的学生很喜欢做科研,不为名不为利,就想着把自己研究的东西研究透,这类人的想法很存粹,在科研的冷板凳上也能坐得住。
二是不想工作,对学术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反感,加之有读博或者硕转博的机会,没找到合适工作就在学校待着吧,就好比上海某高校的那个找不到月薪一万的工作就去读博的那个学生。这两类主要是在校生,对于学生生活总是充满的留恋,对于社会充满的幻想。
第三是利用读博换一个跳板的,利用学历添砖加瓦的,想换个环境生活的,像提升学历换工作的,想利用读博出国的,总的来说是千奇百怪,目的性很强。坦诚地说本人属于对学术存在一点热爱,但是急迫的想通过读博换一个跳板,从事自己更喜欢的工作,这种心态的人在在职考博群体比较常见。
于是自己开始了第一次考博的进攻战,但是以失败告终,自己反思了一下,总的来说就是两个原因:
一是自己准备的很仓促,很多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准备的不精细,导致在考上之中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二是对于考博的激烈程度认识不够,在自身总体实力不强的的情况下,没有广撒网,最后在一棵树上吊死。
其实原来流传开来的“没有考不上的博士”这句话已经过时了,现在由于硕士学历贬值,扩招严重,加之经济疲软,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综合导致了考博报名数量增加,竞争很激烈。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所以笔者最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第一次考博进程,谈一下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二、考博不是阵地战,而是车轮战
考研基本上都只能报考一所院校,但是由于是全国统考,没录取可以进行调剂录取。考博的话是可以同时报考多所院校,可以多所录取,但是无法调剂录取的。这就成了一个概率论事件了,报的多,似乎录取的机会就有相对的多一些。如果走的是申请考核制和公开招考,为了增大自己的录取机会,一个方法就是多报几所高校,这个不行,立马换下一个进攻,不能在一个树上吊死。这就是出现了有的实力强劲的考生录取了几个知名高校,然后挑着去的事例。
笔者报考时,心高气傲的只报了一所知名高校的知名学院,并且对于报考者的竞争激烈程度认识不充分,结果就是初审都没通过,加之其余的学校报名时间已过,导致无路可走,折戟沉沙。
建议
考博如果不是极大的把握录取的前提下,建议多报几所院校,一般来说3-4所为宜,打车轮战。尽量选择居住地附近高校,考博至少笔试面试两轮以上,长距离奔波费心费力。跟高考填志愿一样,有梯度,高中低搭配着来,名校竞争激烈,不要押宝在一个院校一个导师,时间不等人,一旦没录取又是等一年。
三、一定要联系好导师
考博联系导师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考博跟高考,考研不一样之处是博士招生导师在招生中拥有很大的决定权。比如有的高校的博士招生程序上明确报考之前必须得到招生导师的允许证明,也就是说导师没同意,你连报考资格都没有。很多高校的招生简章都明确要求报考者须提前跟报考导师取得联系。
跟报考导师有稳定的频繁的联系往往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作用,所以考生考试之前一定要利用各种机会争取跟报考导师取得联系,怎么联系就不多说了,考博圈发过这方面的文章,大家可以翻出来看看。有的人会说,不与导师取得联系,直接报考可不可行?笔者只能说可行,录取的可能性也有,只是说比较小,大家自己判断。
建议
联系好导师,跟导师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或者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这往往是一个事半功倍的事情。联系导师也可以跟选择学校一样,多联系几个,有些学生喜欢海投套磁信,同样导师也是可以收到很多报考者的推荐信,导师也需要通过这些介绍信有一个初步的筛选。大家可以通过导师回信的情况,做进一步的联系。总的来说就是“广面撒网,重点联系,两者合适,选择报考”。另外,套磁信怎么组织?怎么跟导师取得联系?应该附上哪些个人信息?考博圈的信息推送的内容很多,大家可以多查阅一下相关的信息。
四、报考资料要准备充分
申请考核制的话,主要大的环节是两个,一是报考信息的录入;二是纸质材料的邮寄。
一般而言博士报考的程序还是很麻烦的,主要是资料有:报名程序的信息录入,相关证件的原件复印件,科研计划书和个人陈述的编辑。申请考核制的学院还需要把这些资料寄到报考院校,并且都有时间要求。所以需要节约时间,报名之前考生应该把报名所需要的一些证件、材料这类的提前准备好,不要边准备边报考,准备工作要做充分。像档案托管处,导师推荐信、毕业证、科研成果复印件、检索证明、荣誉证书这类的文档性的资料准备齐全。再就是科研计划书,考生个人陈述这类体现出个人个人水平的文档材料一定要好好编辑,不要随便一折腾,给导师留下不佳的映像。招生考核专家小组,通过这些基础性的材料,就造成了对于报考者的第一映像。
建议
报考前一定要仔细阅读招考简章、招生目录、学院招生简章、具体实施细则等文件,把自身条件和招生要求一一比对,减少客观性不符合所造成的报考风险。如果想要知道更多的报考信息,也可以多联系一下该学院就读的师兄师姐,多了解一些导师的研究方向,申请考核制的具体标准,考试形式与题型这些准备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多知道一些信息,做到有的放矢,便于更好的做好报考前准备工作。
总之,干好一件事,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而成的结果,当然有时候运气也很重要,但是精心的筹备与规划往往是成功的基础。
考博方法论20讲
已更新完毕
本课程适合以下人群:
2018年和2019年,
以及有考博打算,
却还在迷惘的同学。
准备考博,
却毫无头绪的同学
购买方式一: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
购买方式二: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