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硕士与博士生活的区别

小C 考博圈 2019-06-13

来源:考博圈原创

编辑:学长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8,感受颇深,结束了繁忙与娱乐交叉的硕士生活,开启了追求自己远大理想的博士生活。虽然这个简单的过渡有可能只是学校、地区、具体研究方向的差异,但是通过短短四个月博士生活的体验,我感觉不论是从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我们的认知、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潜在的发生了变化。


接下来我主要从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如下:



学习上



1) 追根溯源的学习态度


硕士期间虽然学习态度很端正,但很多情况下是被动的学习,没有带着搞科研的态度去追根溯源,对很多方法与理论仅仅是停留在应用的层面,很少在理论方法的研究上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此期间我虽然发表了8篇论文,获得了10余次奖学金(包括科技竞赛奖),但更多的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好每次小科研的结果。


但是通过近一个学期博士的就读,我深刻体会到目前搞科研的态度完全不同于以前,现在每次看论文、听报告、课题组开会都是带着问题去的,对自己不理解或初次接受的东西都会问个究竟,因为博士期间最注重“创新”,任何的论文或项目书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与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领域知识非常熟悉,对现有的理论方法追根溯源,尤其是工科学生,对一些实验方法与原理只有掌握到信手拈来的程度,才能进行更进一步的创新与突破。


2) 博览群书式的学习方法


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中,我更多的是微观的学习,也就是仅仅局限于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平时更多的是专业课知识的积累,很少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参与导师项目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完成导师分配的与专业相关的任务,很少站在系统的角度思考项目的其他内容板块。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亦是如此,几乎都是从专业角度定位待研究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更多的是进行概念上的创新。


但是博士期间,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以宏观、系统的角度去对待科研(包括项目与论文),尤其是针对我们设计类的学科,考虑到该学科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一定要抱着宏观式的态度学习,平时除了专业知识的积淀,还应注重心理学、生物学、材料、医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补充,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才能迎刃有余的进行新理论与新方法的挖掘。同时,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很多思想的火花,有的可能是同专业思想的碰撞,有的可能是类似名词的激发,但不管怎样,这些都会给我们提供大量的Idea,以便我们更好地拓展自己的学术研究。


3) 菱形思维式的思考模式


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更多时候都是在进行不断的思维发散,由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相关内容的发散,以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但是往往最终形成的新知识点或者概念太零散,没有深度和新颖性。但在博士阶段,由于知识面的加深与拓展,我们更需要运用菱形的思维模式去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概念,即运用“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的思考模式去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由于目前我们所接受的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具有高度新颖性和重大意义性,学科知识囊括复杂性和广泛性,所以我们需要经历一个由大到小浓缩的过程,即对自己所要具体研究的内容进行发散与收敛的反复迭代,前期扩大可选内容的范围,注重学科的交叉,不断延伸自己的兴趣点,后期进行收敛,反复推敲,最后形成有研究价值、高度新颖和创新性较强的研究课题与方向。


4) 团队协同式的科研模式


硕士期间,我们可能更多是单枪匹马式的学习,或者最多是同门师兄弟之间一起做科研,很少在一个课题组涉及到不同研究方向或者研究背景的人,所以这就使得我们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待任何观点的态度大体一致,很难找到科研当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博士期间,跨学科、跨方向的团队合作非常常见,这也是一个项目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因为团队成员都是来自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各自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当协同起来共同推进项目顺利开展的过程中,彼此之间的沟通是非常关键的,这有助于我们在项目进展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及时发现问题,也有助于大家对不同的idea提出自己的看法,及时略去不成熟或者不可行的idea,共同丰富一个成熟的idea。同时,团队协同式的科研模式也缓解了读博期间的枯燥与无聊,通过集体的监督与交流共同促进大家的学习,也让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与提升自我。





生活上



1)科研与家庭的兼顾


硕士期间学习压力相对较小,不用为毕业发愁,所以生活还是蛮丰富的,但是要真正想有成果、有收获也是要花费大量时间的。但总体来说,硕士期间除基础科研之外,还有大量时间可以娱乐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几乎很少有面临家庭压力的,毕竟那会年龄都还小,除少数已婚人员。然而,在博士期间,大多数人都面临着来自于家庭与学业如何兼顾的压力。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或者已为人父母,因此来自于家庭的压力可想而知,所以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制定清晰合理的规划,既要兼顾家庭,同时学业也要顺利推进。其实,仔细观察会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会将二者兼顾的很好,所以我觉得只要大家具有清晰地规划,这几年也能干很多事情,若兼顾的很好,彼此成为动力,共同促进,还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2)图书馆与实验室的穿梭


博士与硕士相比,面临着毕业的压力,而且博士期间所做的科研相比硕士期间难度较高,因此博士期间的生活往往艰苦、复杂,这也导致了很多人在读博过程中出现抑郁或者其他健康问题。博士期间,已不仅仅是“三点一式”的生活模式了,可能大多数人时常处于图书馆与实验室的奔波过程中,实验中遇到问题去图书馆查资料,弄懂原理接着跑去做实验,这样的反复经历可能已经占据了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那些娱乐的时间大多数人选择了健身房,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搞科研。所以相比硕士期间,博士期间的生活单调了很多,但是我们应该学会为自身找事情做,找乐趣,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我们应该注重灵活性和变通,遇到问题学会选择不同的求解方式,而不是钻牛角尖,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健康威胁。有时退是为了更好的进,所以一定要乐观,注重变通,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3)可持续性的最好


处于博士阶段,我想我们大多数都是为提升自我而选择这一条路,并不是简单的想进高校或者部分优势企业。所以相比于硕士期间追求的“不求最好,只求更好”,目前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可持续性的最好”,因为提升自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个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努力。而且现在的我们每天接触或者打交道的都是一些本领域相对而言比较优秀的人,我们有机会接触本领域的优势资源,所以我们需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与平台,争取做到可持续性的最好。毕竟博士阶段的修炼是基于这些优势平台与资源的,在这个修炼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探讨,不断更新优化自己的视野与学术圈子。同时,与这些人的交流合作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专业领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进步的更快,走的更远。



通过简单的对比,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博士期间与硕士期间都具有很明显的区别。博士期间注重系统性、全局性的看待问题与解决问题,更多培养的是我们的全局思维,所以它可以让我们更清楚所研究问题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我们所研究问题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博士期间的生活明显会枯燥一点,但是合理地规划也会让我们体会到科研的乐趣与价值,让我们轻松快乐的实现自己的梦想。



PS:无论读博多么艰难,不管运气好坏,都不怨天尤人,希望我们都能不忘初心,按照自己的学习规划,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每天付出一点,定期总结与思考,我相信,我们都会尽早到达梦想的彼岸!





考博方法论20讲

已更新完毕


本课程适合以下人群:


2018年和2019年,

以及有考博打算,

却还在迷惘的同学


准备考博,

却毫无头绪的同学


购买方式一: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

购买方式二: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