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下博士论文存在最多的问题有哪些

考博圈 2021-03-19


来源:本文内容节选自《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年1期

编辑:学长



在2015年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各学科论文样本总体合格率为95.07%。其中,历史学(100%)、理学(98.51%)、哲学(98.44%)、农学(96.96%)、医学(96.59%)、文学(96.43%)和工学(95.45%)七个学科门类抽检总合格率在平均线以上,法学(92.21%)、管理学(90.43%)、经济学(88.43%)、教育学(88.03%)和艺术学(86.52%)五个门类合格率在平均线以下可见,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教育学四个学科门类合格率全部低于总样本平均合格率,显示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问题相对突出。

研究方法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以下简称《抽检办法》),博士论文抽检按10%的比例在所有学科门类随机抽取,每篇抽检论文送3位学科专家进行评议。评价意见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学位、自然科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三类分别制定,由专家对每篇论文给出分项评价和总体评价。其中学术学位论文分项评价包括“选题”、“创新性及论文价值”、“基础知识及科研能力”和“论文规范性”四个方面,每个分项按照“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档进行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总体评价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档。若评为“不合格”则须在“综合评价意见”栏中填写主要理由。3位专家中有2位以上(含2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论文,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3位专家中有1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论文,将再送2位同行专家进行复评。2位复评专家中有1位以上(含1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论文,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所以每篇“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以下简称“不合格论文”)实际对应2至3篇“综合评价意见”(以下简称“评阅意见”)。


本文的分析对象是2015年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检出的社会科学门类不合格论文的全部评阅意见文本,共包括108篇论文的233份评阅意见,涵盖管理学、教育学、法学和经济学四个学科门类。其中管理学门类论文38篇,评阅意见84份;教育学门类论文15篇,评阅意见30份;法学门类论文24篇,评阅意见51份;经济学门类论文31篇,评阅意见68份。


本文对评阅意见的文本内容进行语义分析和编码。参考《抽检办法》对论文评价要素的划分,以“选题与综述”、“创新性与研究贡献”、“基础知识与科研能力”、“规范性”四要素作为评阅意见分析的一级问题维度;在此基础上,对所有评阅意见进行逐篇阅读,提取有明确指向的评价性内容进行编码、归类,不断合并和修正,最后统计每个问题维度所涉及论文的篇数,最终形成由18项二级问题维度(见表1)组成的文字评阅意见数据库。


不同问题维度涉及的论文篇数占比如图1所示。其中,“对学科现状的了解程度”、“研究方法科学适切”、“分析论证有力、合乎逻辑”三个维度的问题均涉及超过60%的样本论文,近57%的论文“研究不够深入”,54%的论文被指出了创新性的问题。可以看到,评审专家对社会科学不合格论文的问题批评集中在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分析论证、创新性和研究深入程度这几个方面。
 
不同学科门类论文的典型问题也存在差异(图2)。

  • 管理学门类,论文主要问题集中在“研究方法科学适切”(84%)、对“学科现状的了解程度”(71%)、“选题的问题意识、学术性和聚焦”(66%)以及“创新性”(60%)几个方面。

  • 经济学门类,论文主要问题集中在“分析论证有力、合乎逻辑”(90%)、“对学科现状的了解程度”(77%)、“研究方法科学适切”(65%)、“概念准确和理论适切”(65%)以及“研究的深入程度”(65%)方面。

  • 教育学门类,论文主要问题集中在“研究方法科学适切”(93%)、“研究的深入程度”(67%)、“学科现状的了解程度”(60%)、“创新性”(60%)以及“分析论证有力、合乎逻辑”(60%)几个方面。

  • 法学门类,论文主要问题集中在“分析论证有力、合乎逻辑”(50%)、“研究的深入程度”(46%)、“写作规范严谨”(46%)以及“选题与学科的适切性”(41%)几个维度。

以上对评阅意见的文本分析归纳的论文主要问题及其分布情况,初步呈现了社会科学不合格博士论文基本的问题概貌。下文将结合评阅意见的文本内容,对这些典型问题做进一步分析,从学术性、学科性和规范性三个维度,讨论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所应当达到的最基本质量要求。需要说明的是,除专门注明参考文献出处的情况之外,下文中以引号标注的文本内容均出自本文分析的社会科学门类不合格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同时,本文对所引用的专家评阅意见中可能透露论文具体信息的细节内容进行了匿名化处理。

博士论文的学术性


“学术性”或者“科学性”、“学理性”,是论文评阅意见中对论文质量进行总体性评价时出现频率很高的关键词。很多评阅意见指出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或论证分析的学术性、科学性不强;或者直指整篇论文、整个研究的学术性不足;更有评阅意见直接指出,是否具有学术性是博士学位论文区别于“教科书"、“工作报告”、“材料总”或“政策调研报告”的核心标准。基于对论文评阅意见的分析,社会科学博士论文基本的学术性要求主要体现在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分析论证四个方面。

(一)提出“科学问题”
社会科学近40%的抽检不合格论文被指出“缺少问题意识、理论关照和聚焦”以及“论述分析不能与研究问题紧密结合”的问题,与此相关的问题还包括选题没有理论(学理)意义、对学科研究现状了解和把握不够深入等,这些都指向博士论文研究和撰写的一项基础工作——提出“研究问题评阅意见中与此相关的最典型评价就是“科学问题”或“问题意识”的缺失。例如一篇应用经济学博士论文评阅意见指出:“(题目)前半段是‘XX资源开发’是研究XX资源开发的什么问题不明确。后半段是‘区域效应’这是指什么,在正文中也没有定义……在论文第一章中也没有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是什么。”再如一篇以知识产权信托法律问题为研究主题的法学论文评阅意见为:“论文内容并没有从问题角度进行论述,论文从始至终没有对知识产权信托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清晰的表述,整篇论文没有问题意识。”

在根本上,这些论文没有实现从题目(topic)到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的聚焦和提炼。题目可以是研究者感兴趣的任何主题或主题领域,而研究问题应当包括有关什么(what)/为什么(why)/如何(how)的探究性目标,以及解答、回答这一难题的重要意义的充分陈述「方问题提出首先需要聚焦,对研究对象涉及的理论或实践范畴进行清晰界定,从而明确获取资料、数据以及进行论证的范围,使研究可操作、可辨别、可控制。很多不合格论文的选题过于宽泛和宏大,例如一篇以检察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的法学论文,因为“选题过于宏观和庞大”,使得文章内容“失之宽泛而不深入,缺乏新意,读起来工作报告味道很浓,学术性不强”。

在聚焦的基础上,研究问题的提出还需要在学科的知识脉络中对研究对象进行定位,将“经验问题和日常问题”进行提炼和转化,使之成为“科学问题心1而建立理论意义上的问题观照,在研究对象和学科的理论、范式之间建立联系,凸显论文选题对于学科知识的贡献,使研究结果具有更广泛意义上的参考价值。很多论文没有对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化的提炼,例如一篇以科技园区科技与金融关系为研究主题的应用经济学论文,“整体上为调研报告的模式,学术理论性有所欠缺。还没有将研究对象提炼为一个有价值的学术问题,也就没有应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去分析解决”。再如另一篇研究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工商管理学论文,“对高校内部控制和失控现象进行了描述,……但没有提炼出具有研究价值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例如:高校内控现状与失控现象之间的理论关系是什么,内部控制对高校运行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控制机理是什么,等等。这使得论文研究不聚焦,研究难于深入,全文操作性叙述多于理性分析”。

研究问题的提出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论文的理论取向和研究策略,“提出问题的方式影响了回答问题需要做的事情”*没有清晰的研究问题导致论文缺少一以贯之的理论关照和逻辑主线,也就无法建立适切的分析框架。例如一篇以我国某地区休闲农业发展为研究主题的农林经济管理学论文,被评审专家认为“题目不够聚焦,太宽、太泛,导致论文的科学问题不清晰;(某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怎么了,出现了什么问题,该问题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怎么样?为什么值得研究?文中均找不到答案……由于科学问题不清晰,导致理论框架无法构建”。

提出具有“科学性”的研究问题是博士论文研究意义和价值的前提,也是构建论文理论框架的基础。所谓“问题的提出”不仅仅是选择一个探究性的研究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学科的逻辑中对问题的价值、意义进行充分论证,由此体现选题的合理性、创新性以及研究结果可能的贡献,并确定论文的理论视角和研究策略。这是博士论文最基础和核心的工作,也是研究质量的基本保障。

(二)以全面深入的文献综述作为研究基础
社会科学中60%的不合格论文存在被评审专家明确指出文献综述质量差的问题,在管理学和经济学门类,这一比例甚至超过70%。从评阅意见来看,文献综述的问题非常集中。一方面是文献梳理的基本工作量和文献的质量不够,包括文献不全面与陈旧、来源期刊不够权威以及外文文献缺乏,因而无法全面和准确呈现本学科领域与论文主题相关的研究基础和现状。另一方面,是仅对文献进行泛泛的罗列介绍,只有“述”而没有“评”,未能紧密结合研究问题对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因而无法凸显论文选题的合理性、意义和价值,也无法通过文献梳理确立论文研究的理论视角。例如一篇理论经济学论文,“对于该领域已经有的众多研究缺少足够的认识,进而导致该文没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来研究收入分配问题”。

一篇有质量的文献综述需要有适当的广度和深度,严谨、一致、清晰简洁,能够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综合。逐J文献综述能够对研究问题进行定位,构成其背景和基础,并深刻理解已有的工作。以只有全面、充分和深入理解已有的研究,才能判断研究问题是否成立,是否具有研究价值,因而文献综述是确立原创性研究问题的基础文献综述的薄弱致使论文选题的科学性、理论视角的合理性以及研究论述的逻辑性都大打折扣。

例如,一篇公共管理学论文“选择了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入手,可是对于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明显不足,缺乏作为博士论文需要的与学科前沿之间的对话,整体话语体系还停留在工作报告层面上,有待进一步进行学术层面的抽象和学术问题的提炼”。

再如另一篇公共管理学论文,“提出用协同理论、创新理论、系统理论、博弈论作为分析的理论基础”,但只是“分别描述了四个理论的基础观点,对于四个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与研究问题的关系,没有深入地研究……问题与理论基础只是表面看起来有关而已有研究者指出,那些“问题、理论和方法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和冲突,没有合理逻辑关系”的论文主要的原因就是“对现有研究状况的了解和把握不够全面、充分”。所以,一篇合格的博士论文必须以全面、准确地把握研究文献为基础,通过与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对话,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理论视角,凸显研究价值。

(三)使用适切的研究方法
博士论文的学术性也突出地体现在研究方法方面。论文评阅意见分析显示,研究方法的问题在社会科学不合格博士论文中最为普遍。最典型的问题是与学科、选题适切的方法论和研究策略的缺失,研究范式与论文选题、理论视角没有合理的逻辑关系。例如一篇社会学博士论文被评审专家批评“学术范式不清楚”、“作为实证导向的理论研究范式,需要提出假设,然后通过实证数据来对假设加以验证,作者提出假设,却在后文没有假设验证;作为建构主义的研究范式,作者应提出大量现象,将其归纳为一个理论脉络;而作者是将新福利三角理论作为不加检验的理论结构,填塞入大量'政府工作报告'类的叙述;作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同政策的社会后果的比较、政策生成过程等关键议题,作者毫无涉及……多民族地区的研究,没有关于多民族造成的社会现象的观察。”再如,一篇应用经济学论文“基本上都是描述性分析,空泛的定性讨论较多,具体的定量分析少。这与金融学博士论文必须有较为深入的理论模型分析和/或较为复杂的计量研究的基本要求不相符合”。

不合格论文的另一类问题是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和对研究过程的描述存在问题,导致研究结论不可靠。例如一篇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称采用某个计算模型“是为了有效回避最小二乘法导致的参数估计偏离,但论文中没有看到是用什么具体方法克服这点的.....没有任何分析但后面仍然得到了计算结果”。再如一篇体育学博士论文对于所采用的访谈研究法的描述“极不规范”,“没有具体列出访谈专家的信息……让人们对访谈研究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另一篇教育学论文所采用的个案研究、访谈法、观察法等“获取研究资料的客观性不够强……时间不够明确……研究对象的数量前后表述不一致……获取的观察资料不够具体”。

从评阅意见中可以看到,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方法方面应当满足双重要求。一方面论文要有与研究问题适切的方法论或者说研究范式,问题提出、研究目标、理论关照与研究策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方法论(methodology)是在认识论意义上支撑研究的方式和范式3®,是“研究者对所使用的具体研究方法进行的哲学层次上的思考,包括理论以及对研究如何或必须怎样进行的分析即便未以专门篇幅对方法论进行陈述,博士论文也应当体现出研究范式、研究工具与论文选题以及理论取向的统一。另一方面,研究者对于具体研究方法、技术和工具的操作应当科学严谨,规范地呈现研究过程,并检验或论证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遗憾的是,社会科学门类近70%的抽检不合格论文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说明研究方法训练不足的问题在这些学科领域相当突出。

(四)分析论证逻辑严密
超过60%的不合格论文在分析推理和论证的合理性、逻辑性方面存在问题,还有很多论文被专家指出概念,理论使用不当,论文思路模糊和结构逻辑混乱以及论述分析与研究主题关联不紧密的问题,这些都指向作者研究训练的不足和理论思维、分析论证能力方面的缺失。

基于评阅意见的分析,博士论文分析论证的逻辑性首先体现在论文整体的内在一致性上,论文的问题提出、理论视角、研究范式和分析论证是一以贯之、逻辑相扣的,也就是作者“完成了自己言称要做的事情”;体现在论文的写作上,则是各个章节内容之间联系紧密,由一个清晰的框架统领。然而这种内在一致性必须以明确的问题提出为基础,也与文献综述的质量以及作者对方法论的理解紧密相关。缺少问题意识导致论文不能围绕一以贯之的主题组织论证,文献工作不足导致概念、理论理解不当,无法建立有力的论证基础,以致“思路不清,逻辑混乱”。例如一篇应用经济学论文,“文章主题是研究利益关系,但是理论模型却用的生产力模型、风险模型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股市中最基本、也是问题最突出的几种利益关系,如上市公司与股民,机构投资者与散户,证券公司与上市公司等,都缺乏具体分析”。再如,一篇公共管理学论文“由于核心问题不明确,导致论文的框架更像是一篇散文,各个部分都有研究主题,即有微观层面的宋村发展变迁、矿业兴衰以及行政策略,又涉及不同行动者的话语及行动策略,更是涉及农业工业化等大主题,但是各个主题及关键词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体系,整体研究指向存在较大的差异,思维逻辑是跳跃式的,而非以层层剖析分析文章的主题所在”。

逻辑性的要求也体现在具体的分析论证和语言表述上,包括概念的界定清晰准确,结论性、判断性的表述分析理由充分、客观,逻辑自洽。这种具体的逻辑性问题在社会科学不合格论文的评阅意见中非常普遍,例如“很多逻辑上不能自洽的地方……论点、论据、结论疏离”,“缺乏文献依据,缺乏实例佐证……似乎是拍脑袋出来的”,以及“大量事实仅在文中按照理论架构的需要,进行缺乏逻辑的堆砌”,等等。

博士论文的学科性


有四分之一的社会科学不合格论文被指出存在“选题与学科或专业方向不符”的问题,在法学门类甚至涉及超过40%的不合格论文。评阅意见显示,选题与学科/研究方向不符成为多篇博士论文被认定为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种情况是,评阅意见认可论文的质量和规范性,但选题本身偏离了论文所申请的学位所属学科的知识范畴。例如一篇研究行政权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论文,评阅意见指出:“该文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行文顺畅,不难看出作者的政治学功底……总体来说,本文是一篇行政学专业的学位论文……选题严重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范围。”再如另一篇以内隐学习为主题的高等教育学论文,评阅意见指出:“如果不从高等教育学视角来看,该论文理论基础较充实,观点较鲜明,论证较有力,论据较充分,结构较严谨,层次较分明,表达较清晰,重点较突出。因此,该论文是一篇较好的博士学位论文。如果从高等教育学视角来看该论文,该论文明显偏离了高等教育方向,是一篇心理学论文。”

另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况是,论文的研究范式、理论视角或方法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科性”。例如一篇公共管理学博士论文,被评阅专家认为“没有管理学学位论文的味道,更像社会学的一些内容,所研究的主题是村庄的发展变迁,但是发展变迁的切入点在哪儿,如何阐释或分析,都较少体现管理学的基本规范”。另一篇管理科学与工程学论文被指“偏向于计算机研究方法,对管理科学工程的研究方法涉及很少……对管理科学学科的贡献不突出……缺乏管理学理论支撑,应用性过强”。再如一篇经济学论文的评阅意见指出:“整个论文除了列举几个经济学基本概念外,没有经济学的分析,因此用此论文申请金融学专业的博士是极其不严肃的。”

学科对于博士生的科研训练而言,具有知识和组织的双重属性。在知识的维度上,博士学位论文须体现作者对于学科范式——学科基础知识、理论取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呈现方式和学术交流惯习——的掌握。学科也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划定了知识边界一一尽管对一些学科而言边界相对模糊,而对另一些学科则相对清晰。博士生教育作为一种科研训练,培养的是未来学科的“守门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博士生也被期待进入学科文化,遵循每个学科所特有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和特定的智识任务。逐〕博士论文如果选题偏离了学科或者没有体现“本学科”的研究范式和理论取向,对于同行评价而言,便失去了基本的坐标定位。

从学术组织和管理的角度来看,博士生教育从招生、培养到考核评价和学位授予的全过程都是围绕学科开展的。就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而言,依据《高等教育法》和《学位条例》制定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确立的“学科门类一一级学科一二级学科”目录,是高校人才培养、学位授予和科研管理的基本参照。博士生的招生、培养和评价也是在这一学科结构中开展。也就是说,博士生从报考、入学、课程学习、中期考核到学业评价和申请学位都是在规定的学科范围内进行。那些研究范式、理论视角或研究方法不能体现“学科性”的论文暴露了作者的基本学术训练不足,那些论文内容质量尚可但选题明显偏离申请学位所属学科而被判不合格的情况,凸显的是培养单位学科点设置、博导师资配备、招生考试、论文指导和学位授予等环节可能存在的制度性问题。

在知识社会学的视野中,社会科学所属的软科学属于“非严密”知识领域,其研究范围相对宽泛,学科界限相对模糊。逐〕也有学者批评我国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研究训练和科研评价的“唯学科化”倾向,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另外,我国目前实行的学位授权审核机制也存在管理过死,学科目录不尽合理和高校缺少自主权的问题「购,客观上也造成了在那些有一定培养能力但没有相关学科博士点的培养单位跨临近学科培养博士的需求,上文列举的论文质量较好但选题偏离学科范围的情况,正可能与此相关。本文强调博士论文的学科性并不涉及对于更深层次的社会科学知识分类和发展方向的探讨,也不涉及对当前学位授权审核机制以及学科目录合理性的讨论,而是希望在现有的学术制度和学科结构下,从质量保障的角度出发,以基本的学科性来规范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训练,提升学位管理的严肃性,提高培养单位和导师的责任意识。

博士论文的规范性


与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相比,写作规范性的问题在论文评阅意见中出现频次相对较少,但也涉及约40%的不合格论文。专家评阅意见对规范性问题的批评十分严肃,有多份评阅意见通篇列举论文的规范性问题,得出论文不合格的结论。相关评阅意见有的指出论文总体写作不够规范严谨,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的写法以及语言论述风格等,也有专家将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纳入写作不规范的范畴,意指这些关键部分的写作应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和标准。有的评阅意见指出论文内容布局结构、章节文字比重不合理,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明确,论文各部分之间关联松散。还有相当比例的评阅意见专门提出引证不规范的问题,包括:引文没有注明出处与页码、数据没有来源、过度引用、曲解文献、虚假引用等。例如一篇法学论文作者在引用他人观点时,被评阅专家批评“为了自己文章的主题,而刻意改变原作者意思,学术态度极不端正,极大地影响了其引用的观点、资料的可信度,许多内容都可质疑”。还有少部分论文被指出语言不通和错别字太多,相关评阅意见直指作者的学风态度问题。

综合这些评阅意见,博士论文的规范性应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要求

一是规范的研究和论证,包括论文关键部分的阐释严谨和清晰、符合研究过程和论证逻辑。例如,对方法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应当逐层进行阐释,对资料获取的方式和研究过程的描述应清晰严谨。这一点与博士论文的学术性要求是一致的。

二是论文的写作符合基本形式规范,包括结构完整,章节布局均衡,标题、摘要、关键词、引用、注释、附录的体例符合学术写作要求。

三是语言文字表达清晰流畅,准确无误。

四是严守学术道德。

与博士论文的核心评价标准如原创性、显著性和知识贡献等相比,规范性是最低的底线要求。没有规范性,没有基本认真严谨的研究和写作态度,论文其他方面的质量无从谈起。学术写作训练至少在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就已经开始,作为学术性学位的最高一级,在博士论文中出现规范性问题是难以被接受的。抽检中社会科学门类很多论文存在基本的语言表达、文献引用和注释不规范的问题,这在根本上指向作者的态度、学风和学术道德,很多份评阅意见以较为激烈的语言批评了作者的基本写作态度。相关研究也显示,规范性错误是博士论文评阅人最“无法容忍”的质量问题「祝。规范性的缺失更直接地暴露出相关培养单位博士研究生学风教育、科研训练、导师指导和论文评审考核各环节质量保障不到位的问题。

原标题《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的质量底线--基于抽检不合格论文评阅意见的分析》。 

▷作者:秦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先与微信号xuezhang600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谁家的孩子进入了“985”院校
那些被遮蔽的二本院校学生
大学最委屈的20个专业!

end


开始备考2021考博了吗?
学长极力推荐!

考博圈2021超级至尊会员
2021考博英语VIP全程精品学习班

内容包括:
词汇+语法+阅读+完型+阅读理解
英汉互译+写作+特殊题型讲解
报考院校真题+模拟冲刺+点睛提分
个性化问答+全年答疑+作业修改

特别注意:
已经购买课程的同学请务必添加微信:
xuejun600,备注:全程班

购买方式一:扫描下图二维码
购买方式二: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