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征”续情缘,影像品人生,本报专访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大会师》出品人之一李晓洲

2016-11-29 白银周刊 爱白银

 提示点击上方"爱白银"↑热点资讯抢先阅读

距《大会师》全国院线首映已近一月时间,当时的舆论喧闹和街头巷尾的品咂声渐趋式微。但和这部影片有关的人和故事应在追忆和思考的叙事脉络里历久弥新。 

李晓洲,从会宁热土走出去的“黑马”,农耕文化熏陶的他依然敦厚,却不失创业的彪悍。从影片《腊月的春》的破冰之旅到影片《大会师》的出品人,他毫不谦虚的表达道:我要让一些东西,尤其是(影片)文化教育下一代,(我们的)影片本身有它足够的分量。

务工,追寻人生价值

仲夏时节,曾经参与拍摄《腊月的春》,亲自打造影片《咱们分手吧》《守信少年》《丫丫的夏》的出品人李晓洲又推出心路力作《大会师》。无疑,他又站在了聚光灯下,在众多桂冠和掌声里很多人光看到了他的笑脸却并未仔细打量这个“硬汉”的内心世界。

他身体魁梧,性格豪放,脸形瘦长,与军旅题材影视明星于震长得几分相似。他倒承认有点像,不过他并不熟悉这位演员。荧幕上的他显得拘谨,严肃,其实他的骨子里有种放荡不羁,不安分,谈吐之间显得幽默,偶尔说几句搞笑的“段子”。不过这个时代里,他也爱玩手机,抢红包,尤其爱发红包,他不避讳这些在很多有“思想”人眼中并不好的习惯,他习惯了活的真实和自我一点。 他的语言表达很生趣,在很多闲谈碎语里,总能冒出几句精华,就像他的人生创业路一样,在很多个关口都选择了应该去选择和执着的事业。

上世纪90年代初,他毅然决然走出校园,背负着父母的嘱托和自己的理想步入了社会。那时正值少年,两胳膊虽没有多少力气,但血气方刚,心中装有千千梦,有一万个实现理想的途径,可建筑队当小工是他最适合的选择。

一直到2001年,他在甘肃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了8个年头。这8年里,他慢慢变得成熟,变得不再柔弱,慢慢体会到了社会悄然转型的力量把他的思路拉向了另外一条道路。

社会发展的暗流涌动,人们的思维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当然只有少数人才能嗅到这种市场的味道。

是年,他劳动的步履移向了铜城白银市。

一直到2007年,铜城这片如火如荼发展建设中的热土不断孕育并成熟着他这位年轻后生的梦想和心智。期间的酸甜苦辣自然很多,但他坚持了下来。这一年,在他10余年的耕耘下“白银市日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注册,迎来了他向房地产行业进军的序幕。也为他以后转型文化产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今天回头来看,他总会说,真正让人宁静和幸福的东西就是对于文化的思考以及由它带来的精神享受。


影片,讴歌时代精神

回顾他比较有代表性的几部影片来看,乡土价值和时代精神是极力表达的。

《丫丫的夏》就是以精准扶贫为大背景,讲述了刚毕业的女大学生丫丫放弃在上海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会宁县当了一名村支书助理,利用自己的知识眼界,与当地村支书张大力一起为当地村民争项目、办实事、求发展的励志故事。表现了新一代农民脱贫致富的心路与追求,彰显出当代大学生找准人生定位的重要性。

《大会师》以长征胜利会师为明线条,勾勒长征会师史诗般的雄浑壮举。影片在内涵和叙事上却是以几个典型人物的爱恨交错故事展开。

4个90后女青年是一条暗线表达的脉络主线,映射着长征时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写照。李晓洲说,几个女青年的长征路就是自己的“长征路”,从打工到自己最后在事业上取得的一点成就,曾经峥嵘岁月里的砥砺前行也让自己在社会大潮里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大会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不一样的长征,同时也有自己的长征故事,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这种精神驱动的斗志。

当然,影片的主旨是“正能量”的。还有就是表达的一种在红色热土长大后的自豪感以及它本身带来的对历史的铭记,这种以影片讴歌精神的方式,就是我极力倡导和表达的乡土情结。

中国本身的根是乡土性质的,正好在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了历史坐标式的符号,这不光是巧合,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共和国从这里(会宁)走来”是会师精神的直接源泉,这种不竭动力是我精神家园最富有的东西。如果人生的长河是经历,那么这种精神足以让我在转型影视的路上义无反顾。

他说起《白鹿原》,说这部影片影响了一方人民的价值取向。该片筹备9年、拍摄3年,影片以“白家”和“鹿家”在白鹿原上的争斗为背景,主要表达北方农民生存状态中那种耐人寻味的原生态的东西。同样《大会师》也付出了很多心血,从一个出品人角度来说,我是有自豪感的。筹备时间比较长,拍摄两月多时间,一共3500多个分镜头,2000多个特写以及特效设计,就是想以全景式的蒙太奇的表达方式,让影视作品活起来。挖掘历史背后有血有肉的东西,这是值得会师儿女骄傲的。

他说,影片中有一位主人公叫书同,年龄不到20岁,他对革命的热情和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精神,也唤起了我的共鸣。我和他一样大的时候是建筑队的工人,那时候红军经过陇西川,从我们家山梁上经过,小时候听老人讲起红军的故事,是一种很远却又很近的感触。

小人物串联了红军长征的叙事,每个观众都会在《大会师》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哪怕只是内心一瞬间的感触或者认同都是成功的。


创新,表达自我情结

“当你选择去做的时候,其实没想那么多。《大会师》前后投资几千万,目前来看,影片本身的收益远远不能平衡投入,但从策划,拍摄,公映的过程来说是达到预期效果的。”李晓洲说。

拍摄《大会师》的过程是艰辛的,很多人看到壮阔的拍摄过程,却不太会去了解背后的付出,说这个不是表达我付出了多少努力,因为影片的成功是一个团队团结争取的结果,缺少每个环节都是不完美的。从选题,编剧,摄制,推翻重建都可以看作是一个“长征”。

《大会师》的成功更是会师精神的成功。是60万会师儿女共同守望的结果,期间很多社会各界人士给予了支持和帮助。从“60大庆”开始,会宁的红色文化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会宁城市建设和文化营销有了“组合拳”式的统筹规划,这对红色文化的复兴是具有极大意义的,在政府和民间不断掀起对红色文化的认知。

一直跟进报道《大会师》摄制的《兰州晨报》首席记者张鹏翔认为,影片从浙江横店开机到最后选择会宁杀青是有象征意义的。红军长征就是从中国南方开始最后到西北甘肃会宁会师,其实影片除了表达历史上的长征之外,也在表达着影片拍摄的“长征”。而作为媒体,当然包括自媒体来说,对它的宣传要站在更高的层面,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长征精神,会师精神。这是媒体的使命,在宣传《大会师》的同时,不光是在宣传会宁,也是在宣传甘肃,伴随着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红色元素是甘肃打造“十三板块”极其重要的一环。作为跟进报道的记者,也作为会师儿女,我是自豪的。李晓洲是我的小学同学,对他的奋斗历程还是很了解的,当然也为他有今天的成就,为他有这样的情怀感到自豪。

李晓洲说,影片的创作是无止境的,就像一个人对艺术的追求一样。下一步将继续打造具有时代精神和本土文化气息的影片。接下来我们团队将继续推出以精准扶贫为背景的《浪漫的秋》和以“铁道兵”历史为脉络的《那时我们正年轻》等影片。后者即将填补中国铁路建设在影视方面展现的空白,我们会一如既往,充满热情地为每部影片而殚精竭虑,全力以赴。

他的性格张狂中带着些许闷骚,于豪放风流中带着非常人所有的专注。影片表达着历史的印记,而他默默的坚守和奋斗也表达着他的梦想。“中国梦”的蓝图中,他愿意添一笔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来源:白银周刊记者 张伟军

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


新闻热线/0943-5931155

投稿热线/188-9415-0736

您可能还关注

小小修脚刀,点亮80后夫妇创业梦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