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进书事】成人怎么学书法,岳崇这样说

2016-11-11 《民主》杂志编辑 开明视点

点击标题下「开明视点」可快速关注


作者简介岳 崇

字醉石,号终南山翁,陕西西安人。文史学者、书法家。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当代名典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民进陕西省委会副主委、陕西省民主党派书画协会会长、西北大学和西安工业大学兼职教授、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特邀专家评委等职。其作品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收藏。出版有《岳崇书法集》、《岳崇书法》、《岳崇榜书集》、《书法有根——岳崇书法文集》等专著。



《成人学书法》(岳崇 著)


序(岳崇)

这本书是应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之约撰写的。

现代出版社因其能经常捕捉到社会脉搏并及时顺应而动,所以,它的社会影响与年俱升、社会效益与年俱佳。——约我写这本书即是例证。


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以来,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书法社团如雨后春笋,各种书法培训班比比皆是,书法史、书法理论性书籍和包括《少儿书法入门》、《大学书法》、《书法基础》等在内的实用性学习书法书籍充满大小书画市场与新华书店,的确书坛呈现出高度繁荣景象,真可谓盛况空前;但遗憾的是真正适合成人学习书法的书籍极为罕见。或许有人说《大学书法》不就是成人学习书法的书籍吗?是的,《大学书法》是成人学习书法的书籍,但它是大学生的学习课本与教材,突出的是知识性,日常学习不一定实用,所以,不太适合一般成人的学习;或者还有人说《书法基础》比较适合成人学习,是的,《书法基础》比较适合,但它还是知识性、理论性太强,不简明,因而成人学习的现实可操作性不强。简言之,社会上缺乏真正适合一般成人学习书法的简明书籍。

另外,学习书法的人,尤其中老年人,越来越多。由于缺乏成人学习的书籍,所以,在实践中,茫然学习的人很多。如有些人不掌握要领,下功夫研习了多年没有太大的提高;有些人因压力过大或操之过急半途而废;甚至有些人因理解或审美问题使书路、书风出现偏误……面对这样的现实,可能还会有人说,那么多书法书,只要学习总会有帮助的。我赞同这个说法,只要学习,总会有启示的;但问题是市场经济使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了,快阅读多了,有多少人能真正静下心来阅读博大精深的书法理论书呢?因此,即使学习,简明、可操作的读本应该最受用。问题是,现在社会上缺的不是书法书,而缺的是适合一般成人学习、具有实用性的简明书籍。一句话,社会上迫切需要适合一般成人学习的书法书籍。


由此可见,现代出版社是想学习书法的成人之所想,急学习书法的成人之所急。

因此,我应约撰写这本书就必须面对这一现实并本着这一精神和理念,把握好角度去构想、去落笔。

我确定撰写本书的基本原则是:不从书法的“三皇五帝”到如今地堆积资料;文字叙述避免严肃的说教和知识性的灌输,而且不艰涩、不古奥;使读者清清楚楚地知道,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以实用性叙述为主,适当融入必要的感悟性论述和史料性叙述,加有少许所见所闻且具有经验或教训性的实例,再有几点值得注意的问题。具体写法是:按照一般成人的思维及学习书法行为的先后时间与逻辑顺序撰写,从精神和物质准备,到实际学习书法的每一个环节,再到高品位书法作品的创作及应注意的问题,一步一步地进行。加之尽可能以交流的语气口吻叙述,使之富有自然亲切感。

总之,我撰写这本书要为学习书法的同道朋友负责,为现代出版社负责,为书法艺术的发展负责,也为自己负责。



岳崇书法作品欣赏


勤能补拙


终南望余雪


沁园春







相关链接



岳崇:也谈中国人懂书法吗

某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人懂书法吗》。文中这样说:“我就见到不少国人面对书法作品,特别是遭遇放浪形骸、恣意无忌的作品,先是逐字辨认,一旦认不下去,便态度混沌,手足无措,连连自嘲‘不懂书法,不懂书法’。相反有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外国人却不这样。中国书法常常可以调动他们愉悦的情感而少有困惑……其实,原因就在于中国人‘认字’,外国人不‘认字’……以致在我们面对书法艺术时,第一反应自然就是‘认知’,即辨认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生生把一种审美活动变成了较低级的‘认字’行为……一切传统艺术的‘元问题’都是审美,而不是认知。将审美作为本体的书法艺术当然也是如此……书法的书写内容不是不重要,但严格讲,那已经不属于书法之‘法’的审美范畴,它的美感来自另外的意义空间。如抄录一首唐诗即属于文学的意义空间”“……嗟夫,中国人究竟懂不懂书法艺术?我们每个人难道不该扪心自问……”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是:欣赏书法不包括认字。我认为,这篇文章阐述其观点时忽略了几个问题:

一是书法与汉字的关系。

汉字是书法的基础、载体和表现对象,没有汉字就没有书法。

汉字的笔画及其组合的方块形结构本身具有美的特质,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语言,能够产生书法的根本理由。再加上书写者巧妙运用笔墨,汉字的美感便突出了,书法即产生了。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既讲求线条美,也讲究形美。汉字的笔画和形都是书法线条最基本的要素,书法的线条和形虽然不是机械地按照汉字的笔画和形来表现其艺术性,但却是基本遵循汉字笔画的规定性和结构的固定性来表现其艺术性。

有人可能说,古草书有些字不认识。这是因为古草书早于楷书产生,它是由篆隶演变来的,所以有些字现在不好认。启功先生强调,写草书也要把汉字结构的要点表现出来。如果完全离开汉字笔画的规定性和汉字结构的固定性,亦即没有把汉字结构的要点表现出来,那么,书法不仅丢掉了汉字笔画和汉字结构先天所固有的美的特质,而且脱离了自己的基础和载体。

书法的表现对象是汉字。汉字是有意义的。汉字的意义就是书法表现的内容。具体说,汉字书写的样态是书法的形式,汉字表达的意义是书法的内容。简言之,书法是汉字的书写样态与表现意义的叠加,即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书法必须有内容。书法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唐诗经常被书法家作为创作书法作品的内容。唐诗属于文学范畴,而当它作为书法创作的内容时,它又属于书法范畴,但这不影响唐诗是文学这一根本属性。反之,书法如果没有内容就不成其为书法。假如你请某位书法家给你办公室创作一幅内容是“天道酬勤”的书法作品以励志。结果所写的内容一个字不认识,你挂在办公室,可能看到者都会发问:“这写的什么?”你是什么感觉?会觉得美吗?要求的内容无法辨认、无法理解,这样的“书法”还是书法吗?其艺术效果是什么?因此,欣赏书法是要认字的。

所以,无论怎么讲求艺术技巧,书法都不能完全脱离汉字。正如齐天大圣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也不能离开如来佛的手掌。

二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西方美学一直传承着“纯粹美”、为“美”而“美”的观点,如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曾说:“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特别强调“高台教化”的作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美”的解释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义。就书法而言,用中国文化诠释,其美学价值毫无疑义,它的文化传承的“功利”作用即“教化”作用与其样态的形式美是一个自然融合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属于艺术范畴。如东汉蔡邕《篆势》一文称,学习篆书为“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就把篆书作为艺术看待的。清代刘熙载《艺概》一书把《书概》单列一章,完全从艺术角度探讨其发展历史和规律。

因此,中国人欣赏书法认字,这是中国文化使然,是正常的,也是正确的;外国人欣赏书法不认字,这是西方文化决定的,是正常的,是能理解的。是中西文化关于美的差异造成了对书法的理解的差异。

事物是发展的。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吸取相关事物的因素,使其构成成分发生变化;构成成分发生变化,该事物必然焕发新意,得以发展。艺术不例外。艺术具有民族特征。某民族艺术吸取其他民族艺术的因素,其构成成分发生变化,必然焕发新意而更好发展。显然,吸取其他因素的目的,是为了创新、为了发展,不是为了否定自己。好比人吃营养品,是为了强身健体,不是为了改变人种;吃药打针,是为了医病疗伤,不是为了了结生命。同样,用西方的美学因素来丰富中国的书法艺术,其目的无疑是积极的;但是,倘若以西方美学观为标准来评判、衡量中国的书法艺术,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自我鄙视之嫌。客观地说,中国五千年历史亘古至今绵延不断,不仅有辉煌的过去,而且有令世界惊叹的今天,这足显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优秀品质。因此,面对书法艺术,中国人没有必要望洋自卑,也不需要用西方的美学标准来评判、衡量。当然,吸取其他民族艺术因素以发展自己是必要的。兼容并包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品格与胸怀。

欣赏书法是要认字的;不能因为外国人欣赏书法不认字,就质疑中国的书法艺术、质疑国人的文化艺术素质。书法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血脉。中国人最了解自己的文化艺术,特别是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艺术。

(本文原载《民主》杂志2015年7期)


推荐阅读

【民进书事】开明书店《新文学选集》老书陈酿味更酣

【民进书事】别具一格的中国古代哲学史

《傅雷家书》:一部家书,温暖半个世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