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智能体「自我进化」全流程!复旦推出通用智能体平台AgentGym
©作者 | 复旦大学
来源 | 机器之心
AI 通用智能体的自我进化能力,并非遥不可及。
LLM-based Agent,已经不再需要人类监督者的帮助,开始实现「自我进化」!
这个智能体在学习了专家轨迹以后,获得了基础的通用能力,能够在更广泛、更真实的未知环境与任务上进行探索和学习,在外部的反馈下不断提升自己。
最近,复旦大学语言与视觉团队推出的 AgentGym 平台,打通了大语言模型智能体「数据采样、训练微调、自我进化、能力评测」全流程。基于该平台提出的 AgentEvol 算法,首次探索了通用智能体的自我进化能力,并在多项智能体任务上表现非凡,与 GPT-4、Claude 等 SOTA 模型比肩。
论文链接:
代码仓库:
研究背景
大语言模型凭借其卓越的通用能力,被视为构建此类智能体的重要基础之一。目前的研究领域正沿着两个主要方向进行探索,以推动智能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依赖于人类监督的行为克隆(Behavior Cloning)方法,需要智能体逐步模仿专家提供的轨迹数据。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由于标注资源的限制,难以扩展。对环境的探索也较为有限,容易遇到性能或泛化性的瓶颈。
允许智能体根据环境反馈,不断提高能力的自我改进(Self Improving)方法,减少了对人类监督的依赖,同时丰富对环境的探索深度。然而,它们通常在特定任务的孤立环境中进行训练,得到一批无法有效泛化的专家智能体。
为了实现这一研究目标,作者确定了推动智能体自我进化的「三大关键支柱」,这些支柱是研究的核心要素。
多样化的环境和任务,允许智能体动态且全面地进行交互、训练,而不是被局限于某个孤立的环境。
一个适当大小的轨迹数据集,帮助智能体配备基本的指令遵循能力和基础任务知识。
一种有效且可扩展的进化算法,激发智能体在不同难度环境中的泛化能力。
围绕这三大支柱,作者的研究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gentGym」,一个包含 14 种具体环境,89 种具体任务类型的交互平台(图2),为大语言模型智能体训练提供支持。该平台基于 HTTP 服务,为不同环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 API 接口,支持轨迹采样、多轮交互、在线评估和实时反馈。
「AgentEval」,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智能体测试基准。「AgentTraj」和「AgentTraj-L」,通过指令增强和众包 / SOTA 模型标注构建的专家轨迹数据集。经过格式统一和数据过滤,帮助智能体学习基本的复杂任务解决能力。
「AgentEvol」,一种激发智能体跨环境自我进化的全新算法。该算法的动机在于,期望智能体在面对先前未见的任务和指令时进行自主探索,从新的经验中进行学习与优化。
AgentGym——交互式训练与评测一体化的智能体平台
AgentEvol——通用智能体进化算法
具体而言,该过程包括两个交替进行的步骤:
「探索步骤(Exploration Step)」:在这一步骤中,智能体在当前策略下与环境进行交互,生成新的轨迹并评估其奖励,形成一个估计的最优策略分布。具体而言,智能体与多个环境进行交互,生成一系列的行为轨迹。每条轨迹都是智能体根据当前策略与环境互动的产物,包括智能体的思考,智能体的行为,以及环境的观测。然后,环境端会根据轨迹与任务目标的匹配程度,为每条轨迹给出奖励信号。
「学习步骤(Learning Step)」:在这一步骤中,智能体根据估计的最优策略分布更新参数,使其更加接近于最优策略。具体而言,智能体利用在探索步骤中收集到的轨迹与奖励数据,通过一个基于轨迹奖励加权的优化目标函数来优化自己。注意,在学习步骤中,为了减少过拟合,作者优化的总是「基础通用智能体」,而不是上一轮优化得到的智能体。
实验介绍
复旦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是由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吴立德先生创建,是我国最早开展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检索研究的实验室之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973/重点研发计划、省部委基金的支持下,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实验室在学术带头人黄萱菁教授的带领下,围绕大模型前沿方向,在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大模型对齐、智能体等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产生了MOSS、眸思等一系列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工作,并与国内外科技领军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复旦大学视觉与学习实验室由姜育刚教授创立,现有教师7人,在读硕博士研究生80余人,已毕业研究生30余人。实验室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和多模态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的研究,旨在研发准确、快速、可扩展和值得信赖的 AI 算法,让机器具备像人一样的学习、感知和推理的能力。实验室承担了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国家和地方的重要科研项目,以及华为、腾讯、百度等企业的技术攻关需求。
更多阅读
#投 稿 通 道#
让你的文字被更多人看到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优质内容以更短路径到达读者群体,缩短读者寻找优质内容的成本呢?答案就是:你不认识的人。
总有一些你不认识的人,知道你想知道的东西。PaperWeekly 或许可以成为一座桥梁,促使不同背景、不同方向的学者和学术灵感相互碰撞,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PaperWeekly 鼓励高校实验室或个人,在我们的平台上分享各类优质内容,可以是最新论文解读,也可以是学术热点剖析、科研心得或竞赛经验讲解等。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知识真正流动起来。
📝 稿件基本要求:
• 文章确系个人原创作品,未曾在公开渠道发表,如为其他平台已发表或待发表的文章,请明确标注
• 稿件建议以 markdown 格式撰写,文中配图以附件形式发送,要求图片清晰,无版权问题
• PaperWeekly 尊重原作者署名权,并将为每篇被采纳的原创首发稿件,提供业内具有竞争力稿酬,具体依据文章阅读量和文章质量阶梯制结算
📬 投稿通道:
• 投稿邮箱:hr@paperweekly.site
• 来稿请备注即时联系方式(微信),以便我们在稿件选用的第一时间联系作者
• 您也可以直接添加小编微信(pwbot02)快速投稿,备注:姓名-投稿
△长按添加PaperWeekly小编
🔍
现在,在「知乎」也能找到我们了
进入知乎首页搜索「PaperWeekly」
点击「关注」订阅我们的专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