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1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编辑部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2-04-13

点击封面,进入微店订阅


2021年第1期 目 录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数字人文与技术让渡

陈众议 / 5

区域文学·阿拉伯剧变与文学世界

“阿拉伯之春”十年:以文学献祭

薛庆国 / 14

英雄的奖牌抑或败将的勋章?

——评埃及小说《给英雄的奖牌》

尤 梅 / 25

“惊雷”之后的沉思

——《意大利人》的社会批判主题

余玉萍 / 33

“炭坑边的金丝雀”

——《亚库比恩公寓》的空间批评视角解读

袁明辉 / 43

诺贝尔文学奖

露易丝·格吕克:冷峻而温情的古典主义诗人

松 风 / 53

一个“中国人”的诗意回归

——汉德克小说《痛苦的中国人》的回归主题和中国意象初探

林诗敏 / 62

专题·网络文艺与青年亚文化

“故事社会”与后现代的散布

——从网络文艺的新叙事形态说起

王玉玊 / 70

“动物化”的消费与清高主义的日本

——御宅族文化影响下的轻小说研究

汤 俏 / 81

韩国网络文学对现实与网络文学生态的双重过滤

——基于对《全知的读者视点》的解读

金恩惠 / 93

试论“网文出海”中的文化内涵损失

——以泛修仙类作品概念的译介和理解为例

蔡翔宇 / 101

动态研究

是“难以抉择”还是“迫不得已”:2019年度布克奖双得主现象背后的思考

张 媛 / 111

“芥子纳须弥”:布罗茨基学的形成与当下的演变

张 驰 / 119

“期刊阅览厅”的前世今生

朱 涛 / 127

新作评论

后工业时代的受害者

——评2017年美国普利策戏剧奖剧作《汗水》

承运 / 133

《黑犬》和《在切瑟尔海滩上》中冷战思维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钟 瑛 / 141

简讯

话语之弧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2020年度全国理事会暨“外国文学学科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陈众议 / 149

跨学科、跨文化、跨国别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2020年度全国理事会暨“外国文学学科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徐向英 陈绍恋 / 152

2019年度好书推荐

《冬休期》《卡列奇娜-玛列奇娜》《内特小姐短暂的夏天》《大家并不是以同样的方式活在这世上的》《大海中的长花瓣》

/ 159 

内  容  提  要



数字人文与技术让渡

陈众议

内容提要  在信息时代,数字人文成为学术界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面对海量的网络(数字)写作,每个学者都会有些压迫感或“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焦虑与惶恐。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对浩如烟海的网络(数字)文学进行学理耙梳和恰当评骘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非哪一个体可以一网打尽。它必得仰仗众多学人的参与。故此,笔者忝列其中,就数字时代的文学传统与技术让渡提出一得之见,是为抛砖引玉。

关键词  数字技术 网络文学 网格化 扁平化 资本 让渡




“阿拉伯之春”十年:以文学献祭

薛庆国

内容提要  “阿拉伯之春”爆发后的十年,是阿拉伯人民经历了从希望萌发到幻灭的十年。其间,阿拉伯作家与“革命”有过复杂的互动,并对文学与大众、权力、“革命”之间的关系有过深入反思。十年间的阿拉伯文学成果丰厚,其发展轨迹与“阿拉伯之春”演变进程颇为类似:早期带有浪漫的乌托邦特征,随后逐渐呈现出严峻乃至悲观的反乌托邦色彩。

关键词  “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文学 乌托邦 反乌托邦




英雄的奖牌抑或败将的勋章?

——评埃及小说《给英雄的奖牌》



尤 梅

内容提要  埃及青年作家艾哈迈德·欧尼的首部长篇小说《给英雄的奖牌》讲述了中产家庭出身的埃及青年拉米无意中卷入2011 年“一·二五革命”的示威游行队伍、后被莫名其妙地冠以“英雄”称号的荒唐经历。小说通过对家庭中父权制度的深刻反思,表达对埃及社会威权主义的批判与反抗,同时还试图对剧变期间盛行的“英雄”和“英雄主义”进行解构,并试图保持距离,对埃及这场声势浩大的社会剧变进行冷静的审视与反思。

关键词 《给英雄的奖牌》 埃及剧变 威权主义 英雄主义 “革命”


“惊雷”之后的沉思

——《意大利人》的社会批判主题



余玉萍

内容提要  2015 年阿拉伯布克奖获奖小说《意大利人》是阿拉伯剧变之后一部优秀的反思之作。该作通过一位左派青年的个人危机,再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转型期突尼斯社会暗流汹涌的动荡局面,以历史影射当下,揭橥突尼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道路上的诸多问题。作家在情节构思上以私人叙事带动宏大叙事,凸显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张力,并使二者呈现出丝丝入扣的关系。本文拟从国家、城市与个体三个层面,探析小说的社会批判主题,以彰显文学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所做的纵深整体性思考。

关键词 《意大利人》 突尼斯 阿拉伯剧变 批判


“炭坑边的金丝雀”

——《亚库比恩公寓》的空间批评视角解读



袁明辉

内容提要  埃及当代作家阿拉·阿斯瓦尼的小说《亚库比恩公寓》是新世纪阿拉伯文坛涌现出的一部力作。小说以开罗市中心的一幢公寓为故事发生的主要空间,通过对公寓内不同社会阶层命运的谱写,深刻揭露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埃及的政治腐败与权力横行、阶级与性别剥削、宗教激进主义蔓延等社会隐患,并生动描绘了亚库比恩公寓所处的开罗市中心的诸多文化变迁。小说洞察力敏锐,对数年后阿拉伯剧变在埃及的爆发具有一定的预示性,但其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并未在声势浩大的“革命”浪潮后得以解决。

关键词 《亚库比恩公寓》 权力空间 文化空间 身体空间 开罗


露易丝·格吕克:冷峻而温情的古典主义诗人



松 风

内容提要  美国诗人露易丝·格吕克获得2020 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汉语评介文章一时蜂起,众说纷纭。本文努力与热点保持一定距离,通过梳理露易丝·格吕克为数不多的访谈、获诺奖后英美文化界的代表性反应以及相关评论,试图回答几个基本问题:露易丝·格吕克是个什么样的诗人?其诗有什么主要特色?是什么成就了格吕克的诗?她的诗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露易丝·格吕克 诺贝尔文学奖 诗歌敏感 峻朴的美 诗歌声音 《诗人的教育》 古典主义诗人


一个“中国人”的诗意回归

——汉德克小说《痛苦的中国人》的回归主题和中国意象初探



林诗敏

内容提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经历了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痛苦的中国人》是他创作于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流露出作家的复归倾向:思想上,他改变先前对政治问题的回避态度,回归社会公共事务;创作上,他不再排斥现实书写,回归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倒退,而是富有新意的努力,使现代与传统融合,从而达到作家现实与理想的完美统一。小说中的中国意象不仅是对主人公洛泽生存状态的隐喻,也是他精神动力的来源,帮助他克服内心矛盾并最终实现自我平衡。

关键词  汉德克 《痛苦的中国人》 回归 中国意象


“故事社会”与后现代的散布

——从网络文艺的新叙事形态说起



王玉玊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网络文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可称为“格叙事”的新叙事程式,它区别于现实主义叙事,并非以宏大叙事,而是以创作者和受众共有的叙事数据库为公共叙事平台。作为叙事表层的文字、图像、声音都以数据库索引标签的形式发挥作用,受众通过提取数据库中的资料补完叙事。格叙事的基本逻辑从文艺领域经由饭圈文化进入网络社交空间,形成了网络空间中的“故事社会”,其所具有的后现代本性意味着后现代境况正成为当代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普遍生存感受。

关键词  格叙事 萌要素 数据库消费 网络文艺 粉丝文化 故事社会


“动物化”的消费与清高主义的日本

——御宅族文化影响下的轻小说研究



汤 俏

内容提要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媒介变革带来文学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化,日本轻小说作为与互联网媒介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学范式,在数十年间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和转向,并于二十一世纪初进入繁荣期,与其他网络文化形式实现跨媒介联动,深度整合为日本ACGN 文化产业。本文通过梳理轻小说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尝试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切入,勾勒御宅族文化与轻小说核心属性之间的关联,并且探究以御宅族为主流的二次元文化对轻小说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轻小说 御宅族 萌要素 羁绊


韩国网络文学对现实与网络文学生态的双重过滤

——基于对《全知的读者视点》的解读



金恩惠

内容提要  网络文学在韩国增长态势迅猛,备受市场瞩目,但韩国网络文学的流行趋势与中国稍有不同。“现代奇幻”小说在韩国的热度类似玄幻小说在中国网络文学中的热度。本文试图捕捉“现代奇幻”小说紧贴现实的特征,并把它对现实的反映机制视为“滤镜”,以具体的文本为例详细分析它对现实的独特“过滤”方式,进一步回顾与这一类型构成互文关系的韩国网络文学生态与韩国现实社会。

关键词  韩国网络文学 现实滤镜 现代奇幻 元小说


试论“网文出海”中的文化内涵损失

——以泛修仙类作品概念的译介和理解为例



蔡翔宇

内容提要  “泛修仙类”系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过程中的主流类型之一,其特有的中国宗教与传说元素,对海外读者尤其是英语世界读者而言是陌生而新奇的,但在传播过程中,这些文化内涵难免产生损失。本文以《凡人修仙传》等被译介的泛修仙类作品为例,对“仙”“妖”“飞剑”三个常见概念在译介和理解中遭遇的文化内涵损失进行剖析,并尝试提出一种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网络文学 海外传播 泛修仙 仙 妖 飞剑


是“难以抉择”还是“迫不得已”:2019年度布克奖双得主现象背后的思考



张 媛

内容提要  2019 年10 月14 日晚,布克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将2019 年度奖项授予两部作品:加拿大诗人、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证言》和英国作家伯纳德·埃瓦里斯托的《女孩,女人和其他》。本文将从读者阅读号召力、出版市场影响力以及重塑赞助商信心等三方面,分析造成2019 年度双得主现象的原因:究竟是奖项评委们所说因作品本身而“难以抉择”,还是因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迫不得已”做出的决定。

关键词  布克奖双得主 读者 市场 赞助商


“芥子纳须弥”:布罗茨基学的形成与当下的演变



张 驰

内容提要  三十年间,国外学界对布罗茨基的学术研究已形成范式独特的“布罗茨基学”,而我国在此领域却仍在起步阶段。布罗茨基学犹如一粒“芥子”,容纳着一座“须弥”的世界:关于其广阔的艺术价值和精深学术思想的研究中,既包孕着三十余年来国外人文社科界的研究成果、方法视角、理论思潮、批评范式与评价体系,也直接关联着时代思想史的大对峙、大和解、大变革,这实为我国映射外国文明与文化动态进程的一面镜子。本文着重梳理、补漏、辨讹了国外布罗茨基学三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将其作为一个管窥的孔径来帮助我们观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想史的变迁。布罗茨基学仍有许多问题和增长点亟待中国学者的弥补与开拓。

关键词  布罗茨基 俄国侨民文学 布罗茨基研究述评 文学与思想史


“期刊阅览厅”的前世今生



朱 涛

内容提要  俄罗斯综合文学期刊网站“期刊阅览厅”的创建,是俄罗斯“大型”文学期刊集体应对自身危机的有力举措,也是纸质文学媒体与时俱进、高瞻远瞩的战略抉择。通过整体的制度设计,知名文学期刊联合在了一起,以统一面貌呈现给世人。各“大型”文学期刊正在“期刊阅览厅”的带领下焕然一新,重新赢得读者,也必将继续在俄罗斯文坛和大众文化生活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  期刊阅览厅 俄罗斯文学 大型文学期刊


后工业时代的受害者

——评2017年美国普利策戏剧奖剧作《汗水》



赵承运

内容提要  《汗水》为美国当代非裔女剧作家琳恩·诺塔奇2017 年度普利策戏剧奖获奖作品。戏剧以后工业时代美国工业城市里丁市为蓝本,描绘了光鲜亮丽的城市生活背后,不同种族的工人所遭遇的生存困境与整个社会面临的危机。现代科技的发展、不合理的经济制度以及全球化的来临,是劳资关系紧张、工人群体人际关系扭曲、种族矛盾冲突加剧、工人联盟力量削弱的重要原因,而形式化的自由平等宣传则加速了这一系列矛盾的白热化。在世界经济文化趋于全球化的当下,《汗水》可谓一部难得的警世之作。

关键词  《汗水》 琳恩·诺塔奇 普利策奖 后工业时代 全球化


《黑犬》和《在切瑟尔海滩上》中冷战思维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钟 瑛

内容提要  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黑犬》和《在切瑟尔海滩上》中的两对夫妇在思维和行为特征上深受冷战思维的影响,以种族中心主义、博弈论和受迫害妄想症为特征的冷战思维投射到两部小说的主人公身上,表现为信仰中心主义、婚姻中的博弈以及过度自我保护的特征。麦克尤恩通过描述人物与伴侣或家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对冷战思维予以重现、否定和批判。在冷战思想残余仍然发挥作用的今天,麦克尤恩在两部小说中通过对婚姻悲剧的描述重申了多元文化并存、双赢发展、理性交流对人类维护持久和平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黑犬》 《在切瑟尔海滩上》 信仰中心主义 博弈 受迫害妄想症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原名《外国文学动态》)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外国文学研究所和译林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学术双月刊,迄今已有六十余年历史。本刊以密切关注和追踪研究外国文学创作现状、理论发展趋势为宗旨,要求来稿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学术性。本刊常设栏目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新作评论、动态研究、年度文学研究、理论前沿、重读、访谈等,另设有专题栏目。本刊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已被CNKI等数据库收录。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投稿邮箱

wgwxdt@aliyun.com


—— 扫码关注我们 ——
—— 扫码关注我们 ——社科期刊网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