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编辑部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2-05-09

点击封面,进入微店订阅

2021年第2期 目 录

专题·灾疫与文学书写

作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批判的“白色眼疾”

——重审《失明症漫记》中的政治隐喻

闵雪飞 / 5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英美诗歌瘟疫书写

王松林 / 17

日本“后3·11”反乌托邦小说《献灯使》

秦 刚 / 29

专题·数字技术与电子文学

媒介-特定分析模型下的电子文学文本生成机制研究

陈 静 / 40

数字文学审美理论研究及启示:文学性、媒介属性与人机交互

李 斌 / 55

数字性作为文学研究视角

李沐杰 / 64

新作评论

从个体到群体:《4321》的哲学与政治书写

夏 寒 / 73

“动物体”式丛林人:夏洛特·伍德《万物之自然法则》中的文化建构

陈 洋 / 82

后现代多元文化的迷惘

——莫泽巴赫《月亮与姑娘》中的象征

徐沐玥 / 92

虚构叙事与身份书写

——评2019年德国图书奖获奖小说《起源》

阳凌艺 / 99

茹帕·巴吉瓦《纱丽店》:浮华遮蔽下的印度苦难

陈嘉豪 / 108

理论前沿

虚拟文化中的“无用之用”

林 青 / 115

从观念先锋到媒介先锋:二十世纪以来的声音诗

张洪亮 / 123

重读

论吉拉尔的俄狄浦斯阐述

杨俊杰 / 131

作家研究

凝视与反凝视:论《只爱陌生人》的身体物质性叙事

代佳斯 / 139

动态研究

“第二自然”:古典文学研究的新方法

秘秋桐 / 150

2019年度好书推荐

《回忆部分》《合格法西斯分子手册》《歪犁》《蜂鸟》《正常人》《兰尼》《上层林冠》

 / 157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来稿须知

 / 160 


内 容 提 要

作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批判的“白色眼疾”

——重审《失明症漫记》中的政治隐喻



闵雪飞

内容提要  《失明症漫记》是一部寓言小说,描述了作为瘟疫的失明症爆发之后的末日景象,“失明”的隐喻意义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本文结合新冠疫情全球爆发的背景,梳理萨拉马戈思想脉络,细读相关访谈、演讲与杂文,重新审视“失明”隐喻的根本性意指,判断《失明症漫记》为一个批判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文本。同时,结合《失明症漫记》文本,讨论身体主体性与政治自觉的同构关系与获得的途径,并思考人的责任对于构建共同体与抵抗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意义。

关键词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 隐喻 失明 责任 乌托邦 《失明症漫记》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英美诗歌瘟疫书写



王松林

内容提要  几乎每一次瘟疫的爆发和流行,都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来。重大的瘟疫往往导致社会的转型和文明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挑战。“移动性”是疾病和瘟疫流行的重要因素,涉及身体、情感乃至政治等诸多问题。英美历史上的瘟疫已沉淀为一种文化记忆和历史想象。英美诗歌的瘟疫书写是一部记叙人的身体和心灵受难的历史,更是一部探索和思考人类个体命运和整体命运的历史。诗人们以直接或隐喻的方式对瘟疫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度思考。

关键词  英美诗歌 瘟疫书写 移动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

日本“后3·11”反乌托邦小说《献灯使》



秦 刚

内容提要  在日本“后3·11 文学”书写中,不同程度地融合了科幻小说风格、描绘核灾难发生后的未来世界的反乌托邦小说纷纷涌现,多和田叶子的《献灯使》即为其中声誉最高的一部。在这部以21 世纪末的日本为背景的小说中,作者将语言作为解构荒诞现实、抗击极权专制的重要场域,多方位开掘日语的表现力,建构出小说中灾厄世界的一缕救世之光“献灯使”派遣计划,并塑造了具有新型智慧和世界公民潜质的最佳候选者的形象,让这篇反乌托邦小说具有了乌托邦思想的底色,这是对反乌托邦小说旧有范式的突破,可视为“后3·11 文学”中具有创新性的“批判式反乌托邦”小说。

关键词  多和田叶子 《献灯使》后3·11 文学 反乌托邦小说

媒介-特定分析模型下的电子文学文本生成机制研究



陈 静

内容提要  电子文学批评及相关理论以实践所开启的契机,对印刷技术以来所形成的认识论惯例进行了反思,并尝试建立一种新的理论模式。本文视博尔特、海尔斯等人所开启的媒介特性理论为新理论模式的潜在可能,从文本性议题入手,对具有代表性的电子文学作品进行理论和批评层面的考察,探讨这些作品是如何建构了机器、媒介、作品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从而就人机合作、算法、代码与写作、阅读和共同栖身于一个数字环境中所具有的意义进行阐释。

关键词  媒介-特定分析 电子文学 超文本 赛博文本 代码文本

数字文学审美理论研究及启示:

文学性、媒介属性与人机交互



李 斌

内容提要  数字文学是一种技术指向型文学艺术,在形式、结构和阅读等方面与传统文学存在较大差异。数字文学审美理论研究主要坚持两条路径:一是从数字文学外部特征入手,坚持文学性与媒介属性,强调文学新形式、新结构,塑造新美学;二是从数字文学运行机制入手,强调跨学科研究,注重人机交互影响下形成的新文学风格和审美体验。整体看来,数字文学审美理论在语义和文本分析基础上,强化媒介技术的美学功能,将机器结构、程序功能、人机交互、计算机算法等数字化技术作为文学审美要素,实现文学审美向作品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发展。

关键词  数字文学 审美理论 文学性 媒介属性 人机交互

数字性作为文学研究视角



李沐杰

内容提要  电子文学展示了当今数字科技条件下的文学创作如何运用数字媒介来构建计算、生成审美经验。电子文学的实践与理论提供给文学研究一种数字性视角,一种从科技物质角度出发、检视文学作品的媒介特异性与数字美学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介绍一系列电子文学和数字美学的理论,结合分析三个数字文学作品,来具体说明数字性如何在不同媒介(纸质、计算机屏幕与3D 虚拟环境)中生成审美经验,并阐明数字性视角如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用于文学研究。

关键词  数字性 电子文学 媒介特异性 数字美学

从个体到群体:《4321》的哲学与政治书写



夏 寒

内容提要  保罗·奥斯特的新作《4321》通过主人公弗格森对四重人生可能性的书写,从个体与群体两个维度展开了哲学与政治的思考:第一个维度的探讨主要展现了偶然性哲学对于个体的生命与存在的影响;在第二个维度中,个体被置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在越战与反战运动这个具体的历史语境中与群体产生联系,并经由大众媒体的作用与整个世界产生不同层次的关联。小说以偶然性哲学的思考为出发点,探索个体的生存意义与自由,进而通过历史书写这一行为,既使个体重新获得对命运的阐释权,又展现出群体的关怀和政治使命感。

关键词  《4321》 保罗·奥斯特 偶然性 存在主义 反战运动 大众媒体

“动物体”式丛林人:

夏洛特·伍德《万物之自然法则》中的文化建构



陈 洋

内容提要  在《万物之自然法则》中,夏洛特·伍德结合丛林书写方式和动物研究视角建构了“动物体”式丛林人意象,对以白人男性为主导的澳洲民族神话和民族身份进行了解构。通过对丛林危机与性别压迫的具象呈现、丛林历史中女性惩戒的情节操演和“动物体”式丛林人的意象建构,伍德对澳大利亚民族文化顽疾进行了揭示、溯源和批判,并且以蕴含深刻生态伦理关怀的“动物体”式丛林人意象为反思当代澳洲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夏洛特·伍德 《万物之自然法则》丛林书写 动物体

后现代多元文化的迷惘

——莫泽巴赫《月亮与姑娘》中的象征



徐沐玥

内容提要  德国作家马丁·莫泽巴赫的中篇小说《月亮与姑娘》讲述了法兰克福一对中产阶级新婚夫妇搬到移民社区后所发生的逐渐脱离正常生活轨道的故事。小说通过一系列象征,深刻反映了后现代多元文化中个体、群体乃至整个社会面临的变化、冲突与自我认同危机。

关键词  德语文学 后现代 多元文化 象征

虚构叙事与身份书写

——评2019年德国图书奖获奖小说《起源》



阳凌艺

内容提要  作为当代德国移民文学的后起之秀,前南斯拉夫裔德语作家萨沙·斯坦尼西奇凭借其自传体小说《起源》一举斩获2019 年德国图书奖。评委会高度评价作者以宏大的想象力将读者从编年纪事、现实主义以及单一形式的传统中解放出来,认为“起源”只有作为断片和虚构, 并在与历史可能性的交互游戏中才能得以存在。论文尝试借助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理论重构《起源》的虚构叙事策略,再借由霍米·巴巴的身份混杂性理论揭示小说中移民身份书写的维度以及身份起源追溯的内涵,以此进一步认识文学创作手法与文学文本内涵的交互关系问题。

关键词  德国图书奖 萨沙·斯坦尼西奇 《起源》虚构叙事 身份书写

茹帕·巴吉瓦《纱丽店》:浮华遮蔽下的印度苦难



陈嘉豪

内容提要  印度英语作家茹帕·巴吉瓦的小说《纱丽店》围绕西瓦克纱丽屋展开叙事,串联起阿姆利则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别与对立,凸显了印度底层民众所遭受的来自阶层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压迫与暴力。作品契合了斯皮瓦克的“底层人”等理论探讨,对印度底层群体苦难与失声现状进行了多维度的挖掘,并将湮没于上层秩序及暴力的黑暗与绝望公之于众。

关键词  茹帕·巴吉瓦 《纱丽店》底层人 印度英语小说

虚拟文化中的“无用之用”



林 青

内容提要  “无用之用”典出《庄子》,其含义为,世间万物并非都要有实用目的,看似无用的东西或许相对于人的精神需求是有用的。理性和功能性是现代社会和经济有效运行的基本原则,很多无用却可满足精神需求的东西在现实社会中相对被抑制。但虚拟文化却可普惠性地满足看似无用的精神需求,人性中的潜能和享乐本能前所未有地得到释放。互联网上看似无用的娱乐性消费悄然无声地改变着经济结构,文化产业因互联网而蓬勃发展,从而使人的非生产性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

关键词  虚拟文化 无用之用 娱乐消费 虚拟精神圈 文化产业

从观念先锋到媒介先锋:二十世纪以来的声音诗



张洪亮

内容提要  达达主义艺术家雨果·巴尔提出“声音诗”的概念时,旨在强调声音自身的物性,抛却意义的枷锁。声音诗创作的定位和诉求经历了多次变化:从最初表达文艺革命观的武器,到以新技术为风向标的创作,再到强调多维感官沉浸及交互界面的搭建。信息时代的声音诗仍在自发对抗着商业和精英文化,但这种对抗是零散、随机、温和的,技术将声音革命逐渐弱化为对抗性的实验游戏。

关键词  声音诗 先锋派 媒介技术 交互诗歌 临场体验

论吉拉尔的俄狄浦斯阐述



杨俊杰

内容提要  1966 年的“批评的语言与人的科学”国际会议是近数十年理论风潮的重要起点,德里达的参会报告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后结构思潮的开端。本文试以吉拉尔的参会报告为中心,指出吉拉尔虽与德里达不乏相通之处,但当时已然走在一条独特的道路上,他从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悲剧当中读解出的“内介绍”和“替罪羊”机制,便体现了他与解构主义迥然不同的旨趣。

关键词  吉拉尔 俄狄浦斯 法国理论 内介绍 替罪羊

凝视与反凝视:论《只爱陌生人》的身体物质性叙事



代佳斯

内容提要  凝视越来越成为意义建构、生成、隐喻的象征性主体实践活动。在《只爱陌生人》这部小说中,麦克尤恩通过凝视与反凝视的交互叙事建构并解构了凝视话语机制对身体的外部刻写与肉身戕害。同时,小说文本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哲学、美学传统中身体物质双重属性的回应:一方面,身体作为能指,是外部所指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身体作为符号,既是内部的再现,又是再现的内部。

关键词  《只爱陌生人》凝视 身体 物质性

“第二自然”:古典文学研究的新方法



秘秋桐

内容提要  白根治夫在《日本的四季文化:自然、文学和艺术》中提出了“第二自然”的理论,系一种区别于原生自然界的、经由人类重构或再绘的自然现象,既为人类世界的延伸,亦为对原生自然的替代和补充。笔者将着力剖析该理论中存在的长时段理论、人文地理学及比较文学文化的三重视角,并指出白根在塑造“第二自然”理论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文化在东亚地区的影响、辐射情况存在认识不足的缺陷,同时本文也对新时代日本乃至东亚地区古典文学、文化的研究方法与前景作出展望。

关键词  第二自然 四季文化 古典文学 比较文化

—— 扫码关注我们 ———— 扫码关注我们 ——社科期刊网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