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1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编辑部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2-05-09

点击封面,进入微店订阅



2021年第3期 目 录

年度文学研究

文学记忆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日本文坛研究

陈世华 / 5

多语种、跨文化的以色列文学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回顾

钟志清 / 14

“新冠文学”与“转折文学”

——2020年德语文学回顾

何 宁 / 25

时代的映像

——2020年法国小说创作的几个侧面

赵丹霞 / 34

疫病与种族主义:2020年英语文论研究回顾

萧 莎 / 43

文学全球化的断裂

——疫情下的英语文学生产

芮小河 / 52

危机时刻的情感表达

——2020年爱尔兰文学综述

陈 丽 / 61

经典的回响与写作的内转

——2020年葡萄牙及葡语非洲文学研究

王 渊 / 70

从见证者到亲历者

——2020年巴西文学叙事转向研究

樊 星 / 78

“以虚构挑战真实”

——2020年非洲法语文学综论

李 征 / 87

新作评论

能指丛·科外幻·元小说

——《自指引擎》何所指

郭 伟 / 96

论伊恩·麦克尤恩《像我这样的机器》中的机器形象及人机关系

李 玥 / 103

冲突与弥合的寓言:论《别让我走》的生命政治与生命价值

支运波 / 112

《IPhuck10》对人工智能的人文反思

阎美萍 / 120

理论前沿

从静态诗学走向过程诗学

——认知视阈下的叙事聚焦理论发展

黄 灿 / 128

后现代视野下让·斯塔罗宾斯基的注视美学

王梦秋 / 138

马克思主义文艺

审美之维与现实之思

——走向现实介入的哈贝马斯与维尔默

刘子飞 / 147

访 谈

文本分析的方法论:小森阳一访谈

韦 玮 / 154


2021年第3期 内容提要

文学记忆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日本文坛研究

陈世华

内容提要  2020 年,在重大疫情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人类共同面对的灾难和共克时艰的合作,使得全世界都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日本作家由疫病勾起了对战争、震灾和疾病等灾害和问题的记忆以及人性思考;越境文学作家在此特殊年份也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索;在人类共同面对灾难时,部分作家创作反乌托邦文学亦或是马克思主义文学作品来揭露日本社会存在的思想管制、排外思想、性别歧视等现象;女性作家作品在国际舞台上频获大奖,年轻作家获得日本文坛重要奖项,他们以文学的形式深刻思考着社会现实。

关键词  日本年度文学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  疫病  战争  越境文学  马克思主义文学

多语种、跨文化的以色列文学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回顾

钟志清

内容提要  以色列是个多民族国家,既以犹太人为主体,又同时拥有百余万阿拉伯人和大量来自欧洲、中东、北非、俄罗斯等多个国家与区域的移民,拥有不同的文化传承与文学遗产,在文学创作上也表现出强烈的多语种属性与跨文化特征。尤其在全球化已成定式的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这些特征体现得更为突出。本文尝试从主流文学、阿拉伯作家和俄罗斯移民作家的创作,来审视这些特征。

关键词  以色列文学  多语种  跨文化

“新冠文学”与“转折文学”

——2020年德语文学回顾

何 宁

内容提要  对于2020 年的德语文学而言,“新冠文学”与“转折文学”是两个关键符码。对于新冠疫情给人类社会方方面面带来的影响以及德国统一给原东西德带来的冲击,德语文学都做出了审视和反思。同时,2020 年德语文学的重要奖项皆被女性作家斩获,2020 年也因此成为女性作家的丰收之年。

关键词  德语年度文学研究  新冠文学  转折文学  德国统一三十周年  女性作家

时代的映像

——2020年法国小说创作的几个侧面

赵丹霞

内容提要  法国2020 年出版的小说中,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思考在新书主题中占有最大比重。几位女作家对法国社会文化环境中男权至上的意识进行笔伐的作品引起广泛关注;几部在新冠疫情前就已开始创作的以瘟疫、地球生态为主题的作品和现实惊人的暗合表明了作家敏锐捕捉时代问题的能力;而关于移民和恐袭两大难题的书写,则表现出作家冷静审视的态度和一定的悲观情绪。

关键词  法国文学年度研究  女性书写  瘟疫  生态  社会危机  幻梦

疫病与种族主义:2020年英语文论研究回顾

萧 莎

内容提要  英美防控新冠疫情不利导致社会不公和种族主义痼疾恶化,2020 年英语文论研究的核心由此落在重访人类流行病史以诊断当下处境以及反思和批判种族主义上。本文通过回顾英国《全球史》学刊召集的跨学科国际论坛“改变世界的大流行病:关于新冠疫情的历史反思”,解读《后殖民文学批评》的《黑豹》研究专刊,评述重写美国种族主义历史的新著《种姓》,简要展示2020 年英语文论的研究态势及重要成果。

关键词  流行病  《全球史》  种族主义  《黑豹》  《种姓》

文学全球化的断裂

——疫情下的英语文学生产

芮小河

内容提要  2020 年,受疫情影响,英语文学的市场流通受到限制,英国文学、澳大利亚文学的生产以本土主义、文化代表性的多样化为特征。围绕英国的认同危机,作家们运用各种体裁分别从族群、种族、性别、地方等角度对认同话题进行探索,作为异质的文学声音,脱欧文学、虚构的历史名人小说、苏格兰文学、英国黑人文学、女性文学等为具有文化包容性的民族认同建构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述。澳大利亚科幻文学立足本土的环境危机问题,设想气候灾难、跨物种灾难等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及应对措施;同样立足于本土的澳大利亚历史小说、成长小说等关注边缘群体,增强了澳大利亚文学的多样性。随着文学全球化的断裂,2020 年成为英语文学生产的一道分水岭。

关键词  英语年度文学研究  脱欧文学  气候灾害小说  文学全球化  文学生产认同政治

危机时刻的情感表达

——2020年爱尔兰文学综述

陈 丽

内容提要  英国正式脱欧和新冠疫情肆虐是影响2020 年爱尔兰社会的两件大事,爱尔兰文学明显表达出危机重压之下对于情感宣泄和心灵慰藉的重点关注。这与近年来爱尔兰文坛从宏大叙事向日常话题的整体转变不谋而合,对于家庭关系、亲密感情的探讨成为一个突出的主题线,吸引着大量作家投身其中。而且,这一对于亲密关系的探讨又与爱尔兰文坛近年来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和国际化色彩相结合,表现出注重表达亲密关系中的女性体验、国际化体验的潮流。

关键词  爱尔兰年度文学研究  疫情  情感  日常英雄主义  女性主义

经典的回响与写作的内转

——2020年葡萄牙及葡语非洲文学研究

王 渊

内容提要  2020 年,葡萄牙及葡语非洲的文学生活围绕对确定性的追求展开,介入社会议题的趋势不再,写作的目的与对象多转为个体自身。诗歌创作以回归童年和家乡作为核心意象,在美好记忆中获得度过现实难关的力量。对经典文学的阅读和评论增多,文学评论者的贡献获多项大奖认可。非洲小说家普遍从个人视角入手,探讨写作与人生的关系,但也因现实影响流露出共同的存在焦虑。另一方面,多部葡萄牙长篇小说关注国族历史,补全过往叙述中的漏洞,希冀通过更全面地把握过去实现对现实更深刻的剖析和对未来的推演。

关键词  葡萄牙语年度文学研究  文学经典  存在焦虑  历史记忆

从见证者到亲历者

——2020年巴西文学叙事转向研究

樊 星

内容提要  2020 年,巴西文坛延续了前两年的变革趋势,严肃文学与娱乐文学的壁垒被进一步打破,对现实困境的观照依然是文学创作的核心。由于疫情引起的社交隔离与网络“曝光”运动兴起,巴西社会越来越习惯于从个人视角出发参与公共讨论。因此,本年度的巴西文学在探讨社会议题的同时,叙事视角也变得更为主观与内倾,以第一或第二人称叙事的作品明显增多。作家或者站在受害者立场,以独白或追问引发读者共情;或者同时展现多种视角,全面反映巴西当前的对立与冲突。

关键词  巴西年度文学研究  叙事视角  主观化  社会议题

“以虚构挑战真实”

——2020年非洲法语文学综论

李 征

内容提要  非洲独立六十周年(“非洲独立年”为1960 年)之际,2020 年非洲法语区涌现了大量文学作品。从贫困家庭中的儿童到迷失在城市的外乡青年,从怀抱梦想的售票员到不得不冒险渡海的难民,丰富的人物构成了不同的声音,展现了后殖民时期非洲法语区特有的文学景象。此外,针对非洲法语文学,出版了多部有价值的研究论著,探讨了文学形式上的实验、文本中的殖民记忆以及非洲文学的跨文化性。

关键词  非洲法语年度文学研究  后殖民时期  迁移  成长

能指丛·科外幻·元小说

——《自指引擎》何所指

郭 伟

内容提要  日本作家圆城塔的小说《自指引擎》与典型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迥异其趣。一方面,作品文本将不同学科的各式话语并置一处,勾连成逸趣横生的能指星丛;另一方面,作品的故事弥漫着溢出理性框架的“科外幻”意蕴。与此同时,作品的叙事故意随处暴露虚构的痕迹,令其成为一部戏谑自指的元小说。这几项特质相互交织,吸引着读者沉浸于阅读与狂想的乐趣之中。

关键词  《自指引擎》  圆城塔  能指丛  科外幻  元小说  虚构

论伊恩·麦克尤恩《像我这样的机器》中的机器形象及人机关系

李 玥

内容提要  通过剖析伊恩·麦克尤恩小说《像我这样的机器》对机器亚当在“学习”过程中的“身体”与“意识”的动态刻画,本文梳理了小说中人机区分在“去身”与“具身”、“有无意识”与“多元意识”间的切换,总结了人机关系超越传统主奴或对抗模式的复杂化趋势,并指出小说虽意在模糊人机边界,从后人类视角反讽理性至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却未能摆脱机器对人的“模仿游戏”式的书写模式。这一矛盾贯穿小说始终,表现了后人类语境下虚构空间中的欲望与焦虑。

关键词  麦克尤恩  《像我这样的机器》  人机关系  人工智能  后人类  身体

冲突与弥合的寓言:论《别让我走》的生命政治与生命价值

支运波

内容提要  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叙述了一个名叫凯茜的女克隆人和她的同伴们捐献器官的悲惨故事。从生命政治理论出发解读该小说,本文认为:第一,小说以事件叙事的形式着重刻画了人类生命与克隆生命的差异化结构,以及由此导致的生命境况与价值观念的冲突;第二,作家以零度叙述的方式从反面暗示,造成克隆生命残酷样态的原因是现代生命政治的治理逻辑与运作机制;第三,小说渲染强烈的情感体验,意在表明人类生命与克隆生命之间并不存在孤立或差别化的生物系统,藉此探讨在一个生命政治新世界来临的时刻,人类应该如何安置自身的情感,如何认识人性与生命价值。

关键词  《别让我走》  生命政治  生命价值  事件叙事

《IPhuck10》对人工智能的人文反思

阎美萍

内容提要  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始终是俄罗斯作家维克多·佩列文创作中的话题,本文以其作品《IPhuck10》为分析文本,探讨作家在其中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所产生的相关人文问题的思考,以文本分析和数字人文研究法论述作家的创作立场:首先,AI 具有块茎本质的后现代主义立场,是一种虚拟现实,同时警示人类存在大数据陷阱和算法产生的伦理问题;其次,AI 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可能引发人工智能与自然智能之间的对立。

关键词  佩列文  大数据  算法伦理  人工智能  AI 自我意识

从静态诗学走向过程诗学

——认知视阈下的叙事聚焦理论发展

黄 灿

内容提要  认知叙事学是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它继承了经典叙事学的结构主义思想,但也将叙事学由静态、扁平、封闭的体系,带入到动态、多元、开放的研究领域中,是一种过程的诗学。这其中,聚焦理论是认知叙事学的核心,它不仅填补了传统聚焦理论的空白,更尝试建立一种全新的认知-阐释模型,对于认知过程诗学的建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假定聚焦  聚焦之窗  后经典叙事学  戴维·赫尔曼  曼弗雷德·雅恩

后现代视野下让·斯塔罗宾斯基的注视美学

王梦秋

内容提要  瑞士批评家让·斯塔罗宾斯基在对注视的长期研究中逐渐构成了注视美学。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注视美学呈现出后现代转向的特质。斯塔罗宾斯基以“结构”的方法进行内在批评,同时探寻其无限性;关注文本中的间断和对话,追寻文本内的互文性以及与读者的对话性;重视方法论意义上的多价性,并在批评话语上追求去普遍化和去孤独化。

关键词  斯塔罗宾斯基  注视美学  结构  后现代  意识批评

审美之维与现实之思

——走向现实介入的哈贝马斯与维尔默

刘子飞

内容提要  哈贝马斯与维尔默对美学的思考均受到阿多诺影响,但哈贝马斯认为审美是交往活动的中介及公共空间生成的条件,甚至审美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交往活动;而维尔默则继承了阿多诺美学思想,试图用交往改造走向封闭的自律性艺术。两人的美学思想虽有差异,但最终目的均是为了通过审美拯救现实。

关键词  哈贝马斯  维尔默  阿多诺  审美  现实

文本分析的方法论:小森阳一访谈

韦 玮

内容提要  2019 年9 月10 日至18 日,小森阳一教授在南京大学开设以“理论、方法与前沿”为主题的系列讲座。在这期间,笔者对小森阳一教授进行了访谈,访谈涉及小森阳一从事文学研究的契机、关注巴赫金理论的缘起、使用记忆概念时的问题意识以及对今后的文学的期待等内容。

关键词  小森阳一  文本分析  声音  记忆


—— 扫码关注我们 ——
—— 扫码关注我们 ——社科期刊网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