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吐奶怎么办?
欢迎点击上方“澳洲妇幼Dr韩”加关注 ↑
(图源:https://www.amazecraze.com/)
不论宝宝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吐奶现象其实都不少见。一部分家长会因为吐奶问题本身或者与吐奶相关的养育问题而感到困扰和担忧。所以,这篇长文来分享一下吐奶,胃食管返流病的宝宝在喂养和睡眠方面的科普信息。
不论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婴儿吐奶其实都很常见。吐奶主要是胃里的食物返流到食管及口腔,宝宝通常不会感觉痛苦,所以又称为“溢奶”。
吐奶主要发生在一岁以内的婴儿,大多会随着月龄增加逐渐自行好转、消失,吐奶通常也不影响孩子生长。不过,频繁的吐奶的确会让人担心,而也有小部分吐奶是因为孩子存在胃食管返流病,这是一种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的疾病,是需要治疗的。
这篇文章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吐奶、胃食管返流病相关的知识。
(图源:pixabay.com)
为什么会吐奶?
在人体胃和食管的连接处有一圈肌肉可以帮助控制胃内容物不返流至食管。在小幼时期儿,当这一圈肌肉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时,可以导致胃内容物往回返。
因此,在婴幼儿时期,尤其在喂奶之后,高达50%的三月龄以内的幼儿有返流现象。部分宝宝因为返流出现吐奶,而有一部分宝宝虽然有返流,但是并不吐出来,只是妈妈们可能会注意到宝宝在哺乳后出现吞咽的声音或者动作,或者有时候感觉宝宝噎着的感觉。这些宝宝通常不会因为返流而经受痛苦,因此不会哭闹,而且生长也正常,没有出现体重增加不良甚至体重减轻的问题。
有一部分宝宝发生返流时,内容物中的胃酸对食管造成刺激,甚至导致食管炎,可以感到疼痛,甚至在生长方面也受影响生长,这种返流则可能是胃食管返流病。不过,胃食管返流症是较少见的,需要经过专业的评估才能诊断。另外,大部分胃食管返流病发生在幼儿周岁以后。日常生活中,帮助初略判断是否有胃食管返流病表现有:
1. 宝宝吐奶,表现非常紧绷和痛苦,哭闹打挺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有的吐奶伴随哭闹不安,就提示胃食管返流病了,因为哭闹在小幼儿时期十分多见,也有很多原因可以引起哭闹,而并只是胃食管返流病)。
2. 宝宝很饿,猛吃几口之后就开始哭闹,然后拒绝再吃奶。
3. 无法安睡,比如睡着之后20分钟内就醒来伴哭闹。
4. 吃奶之后出现咳嗽。
5. 宝宝竖立位时,感觉稍稍舒服一些。
6. 宝宝遵医嘱使用抗酸药后,可以短时间内表现出明显的好转。
(图源:pixabay.com)
吐奶怎么喂?
对于轻度的吐奶,比如仅仅有吐奶或者返流的现象,但是宝宝不感受痛苦,生长也良好,那就无需特别处理。在喂奶时和喂奶后,注意将上半身抬高一些;喂奶后至少20分钟让宝宝安静,可以竖抱着走走,避免剧烈活动和平躺。
对于中度的吐奶,比如宝宝吐奶或返流时,表现不适,但是生长仍然是良好的,那轻度返流的养育要点仍然适用。但是,如果喂奶时宝宝哭闹有些严重,可以尝试中间歇息15-30分钟后再继续哺乳。
如果哺乳困难而且时间持续很久,那在严密监测宝宝体重增加状况的前提下,可以尝试稍稍缩短一下哺乳吮吸的时间,或者稍稍减少一些奶瓶喂养的奶量,然后注意观察宝宝不适的状况是否有缓解。宝宝哭闹时,也可以使用常规的安抚方法,比如适当的包裹,安抚奶嘴(仅在母乳喂养已经成功实现以后的宝宝),使用婴幼儿背巾等。
当然,如果宝宝仍然哭闹严重,没有任何缓解,或者严重影响大人的休息,那么需要及时就医排查原因,然后根据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或者应对方式。
而对于胃食管返流病,如果宝宝因为疼痛导致哭闹不安,通常会存在喂养困难的问题,需要在医生和其他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额外治疗。常见的应对方式包括:
前面提及的对于轻度,中度吐奶时的常规养育要点,仍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所以可以继续尝试。
02
使用增稠剂。家长可以选择已经预先增稠的特殊配方奶粉;或者使用增稠剂自行添加到普通的配方奶中,这种增稠的方法有一个好处是家长可以根据宝宝表现自行控制增稠的程度。增稠的配方奶会影响流速,需要根据宝宝吸吮力度调整奶嘴孔径大小。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有一些增稠剂可以用白开水预先调好,然后在母乳喂养换侧的间隙尝试喂给宝宝(操作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我们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03
使用抗酸药或者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当常规处理方法没有改善时,家长可能会被建议使用药物。抗酸药通常在哺乳时或者哺乳后半小时到一小时使用。另外,抗酸药应该按需使用,而不是常规定量使用。如果使用1-2周后没有效果,那就需要找医生进一步排查和评估。
如果孩子有胃食管反流病,对父母来讲是很大的挑战,在养育过程中会经历很多艰辛,常常觉得自己已经尽了全力去科学喂养,孩子却仍然生长不好,对家长的精神和情绪都是考验,在带好孩子的同时,家长也需要注意照顾自己的情绪和健康,必要的时候要及时寻求帮助。
另外,大部分胃食管返流病的幼儿在他们到了6-8个月,他们能够独坐的时候,症状会逐渐缓解,因此陪伴孩子经历度过这个困难阶段,本身就是一种应对的方式。
吐奶怎么睡?
按照常识,宝宝吐奶如果仰卧位,是不是更容易呛到,更危险?其实,如果我们从进一步的解剖学方面去理解,可能会更好理解。
(图源:https://www.nichd.nih.gov/sts/about/Pages/faq.aspx)
如上图,宝宝仰卧位时,食管在气管的下方,通过食管返流的液体可以通过吞咽清除,避免进入气管;相反,如果是俯卧位或者侧卧位,食管在气管上方或同一个水平,那液体进入气管的风险更大。
所以,不论孩子是否有返流问题,仰卧都是最安全的,对于轻度到中度的胃食管返流症患儿,仰卧其实还是治疗方案组成部分。主观想象的侧卧位或俯卧位的好处,都不值得让孩子付出猝死风险增加的代价。只有在罕见或者极端情况下,比如考虑其他的病理性原因,在医生的指导下才可以让幼儿使用俯卧或者侧卧位。
宝宝吐奶,要抬高床头吗?
不推荐。抬高床头并不会减少吐奶现象,相反还可能让宝宝身体下滑,从而增加头面部被毯子等遮盖的风险,面临睡眠安全问题。另外,下滑至床底部时,还可能让孩子出现呼吸不畅的睡眠姿势,从而引起危险[4-5]。因此,不推荐以抬高床头的方式来应对宝宝吐奶。
(首发于2016年9月,2018年5月更新)
近期推送精选
长按关注,阅读喂养|睡眠|养育|孕产科普
【相关参考文献】
1.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TaskForce on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2005). The changing concept of SuddenInfant Death Syndrome: diagnostic coding shifts, controversies regarding thesleeping environment, and new variables to consider in reducing risk.Pediatrics, 116(5), 1245-55
2. Craig, W.R., Hanlon-Dearman, A.,Sinclair, C., Taback, S. & Moffatt, M. (2004) Metoclopramide, thickenedfeedings, and positioning for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in children under twoyears. Cochrane Database Systematic Reviews, Issue 3. Art. No.: CD003502
3. Jeffery, H.E., Megevand, A. &Page, H. (1999). Why the prone position is a risk factor for Sudden InfantDeath Syndrome. Pediatrics, 104 (2 PI 1), 263-9.
4. SIDS and Kids. (2012). Sleep Safe,My Baby: A guide to assist sleeping your baby safely. (Long brochure).Melbourne: SIDS and Kids.
5.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TaskForce on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2011). SIDS and Other Sleep RelatedInfant Deaths: Expansion of recommendations for a Safe Infant SleepingEnvironment. Pediatrics, 128(5), e1-27
6.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TaskForce on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2011). SIDS and Other Sleep RelatedInfant Deaths: Expansion of recommendations for a Safe Infant SleepingEnvironment. Pediatrics, 128(5), e1-27
7. Sherman, P.M., Hassall, E.,Fagundes-Neto, U., Gold, B.D. & Kato, S., Vandenplas Y. (2009). A global,evidencebased consensus on the definition of gastroes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Am J Gastroenterol 104, 1278-95 2.
8. Hegar, B., Dewanti, N.R., Kadim, M.,Alatas, S., Firmansyah, A. & Vandenplas, Y. (2009). Natural evolution ofregurgitation in healthy infants. Acta Paediatrica, 98, 1189-93 3.
9. Nelson, S.P., Chen, E.H., Syniar,G.M. & Christoffel, K.K. (1997). Prevalence of symptoms of gastroesophagealreflux during infancy. A pediatric practice-based survey. Pediatric PracticeResearch Group. 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 151 (6),569-72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