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越过越好,从戒掉这6种说话方式开始
一个家,有良好的家庭关系,才能越过越好。而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和对话。
对孩子来讲,有一些说话方式,是充满伤害的,我们需要积极避开。另外,与孩子、与家人沟通,需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今天这篇来聊聊这个话题。
图源:freepik photo created by freepik
01
想要家庭关系良好
这6种说话方式要避开
以下说话方式,对孩子有害,对大人也同样有害。
1
讽刺性的反问
示例:
你这样做,不觉得自己很奇怪吗?
你走路怎么是这样子的?
你怎么会那样说话?
……
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如果有人对你这样说话,是什么感受。
而对孩子来讲,尤其小时候,父母说什么,都认为是“真理”,都愿意相信。如果父母提出带有讽刺意味的问题,孩子就会开始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是不是哪里有问题。
容易自我怀疑的孩子,往往很难做真实的自己,会因为担心自己被他人嘲笑或被别人发现自己有问题,而害怕与人相处。
2
攻击性
示例:
你太愚蠢了
你真的一点用都没有
你注定就是个失败者
你就永远做不好
……
这类攻击性的陈述,其实本质是语言暴力。夫妻之间说多了,影响夫妻关系,孩子听多了,打击自尊心。
3
恐吓性
示例:
我不要你了
我放弃你了
你以后再也别找我
……
这类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最亲、最信任的人,可能随时都会抛弃或离开自己。从小带着这样的心理,孩子长大以后也可能对各类人际关系缺乏信任和安全感,总觉得自己随时会被抛弃。
4
无谓的比较
示例:
你看看人家孩子
你怎么不学学你哥、弟、姐、妹
……
这些无谓的比较,在无形中打击着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觉得不管自己多努力,都是比不上别人。而且这些比较,也不利于孩子与其他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导致嫉妒、怨恨心理。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多看到孩子的亮点和优点,多看到孩子的进步和变化,而不是拿孩子跟其他孩子去做比较。
夫妻之间,同理。
5
毫无意义的愿望表达
示例:
我真希望从没把你生下来
生下你,真的很后悔
我真想换个孩子
……
这些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配活着,损害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从而可能导致自我伤害或儿童抑郁等问题。这些话伤害性极大,千万不能说,不管多生气、多激动的情况下都不可以说。
6
讽刺性的反问
示例:
你太丑了
真胖
你太瘦了
好矮
……
对孩子的外表进行贬低,只会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和对自己体形和外貌的焦虑。从而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一些情绪行为上的问题,比如进食障碍。
图源:freepik photo created by freepik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是让孩子学会爱自己,不论外表是怎么样的自己,都值得爱和珍惜。
夫妻之间,也是同理。发现问题,就针对问题本身来谈话,着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需要反复强调问题是多么严重,多么负面。
02
与孩子之间良好的沟通
是怎么样的?
关注我的大部分是妈妈,所以我们接着再讲讲,大人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大概是怎么样的。
大人与孩子的良好沟通、交流是:
与孩子说话时要认真
与孩子说话的时候,全神贯注,给孩子全部的注意力。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
多鼓励孩子与自己讲讲他们的感受、想法。
积极的和负面的都可以聊
除了开心的事、好的事,也愿意听、愿意与孩子讨论那些“不太好”的事,比如生气、尴尬、挫败、害怕、伤心的事。
注意孩子的肢体语言
除了听孩子的语言表达,也需要注意孩子的肢体语言、语调语气,因为这些可以告诉我们更多孩子的信息。
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
孩子与我们分享沟通的时候,我们的肢体语言上也要能让孩子看到我们关心他们跟我们讨论的话题。
结合实际情况
与孩子谈话沟通的时候,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比如孩子小的时候,他们能够专注对话的时间有限,因此我们不能长时间拖着孩子“沟通”。
03
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
如何培养?
当我们积极实现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时,其实也是在教孩子如何与家人或他人良好沟通。这些对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亲子关系都有积极意义。
关于如何培养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每个家庭都有各自觉得舒适的方式,下面这些仅供参考:
● 彼此预留专门的沟通和交流时间。有时候吃完饭了,一家人坐着聊聊天,也不错。
● 与孩子对话的时候,放下手机、关上电视。这一点对大人也是一样,夫妻之间,留一些专属于两人的对话时间。
● 与孩子聊聊每天发生的“小事”,各种各样的事。如果平时经常与孩子聊各种事情,这样将来聊更大的事、更严肃的主题,也会相对容易一些。
● 与孩子讨论各种情绪。当然,如果家长自己处于非常愤怒的状态时,可以先让自己情绪平缓一下来了,再跟孩子讨论愤怒的这个情况。以免情绪太激动,一时失控,就可能不是沟通好不好的问题了。
● 一家人聊天讨论的时候,如果有些问题适合孩子也一起参与,那就记得把孩子也积极引入到讨论中,比如“xx,你觉得怎么样呢?你是怎么想的?”
想要一个家庭过得越来越好,真的需要认真经营,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家人之间的沟通,都需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以上分享的,虽然主要围绕着大人与孩子,其实一些底层逻辑也适用于夫妻之间、婆媳之间等。图源:freepik photo created by freepik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和方向。我是珊珊,关注我,一起做更好的父母。
-END-
如果觉得有用
分享给更多人阅读
孩子或家人的个体化健康问题,包括儿科、皮肤科、妇产科、临床营养、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等,欢迎关注公众号:祐苗,自“咨询”菜单,向祐苗的靠谱医生咨询;也可以直接点小程序,进入咨询▶。
在祐苗上线的医生至少有5年国内三甲医院或者海外同等级医院工作经验、有循证理念和服务意识。祐苗后台也有日常咨询质量控制。
往期回顾
设置星标,不再错过我的推送:
1. 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澳洲妇幼Dr韩”
2. 点击右上角“...”
3. 点击“设为星标”
长按关注,阅读喂养|睡眠|养育|孕产科普
让更多父母看到
让更多孩子受益
分享 点赞 在看 ↓↓↓